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提高该病的CT诊断率。方法: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其中良性8例,恶性13例,分析其CT征象。结果: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多单发,体积较大,与肠管关系密切,多被肠管包绕,肿块常推压腹膜后脏器移位,但两者常有脂肪间隙存在,体积较大的肿瘤多密度不均匀,良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光滑、形态规则,恶性肠系膜肿瘤多数边缘不光滑,常伴大片低密度坏死。结论:CT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定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良性及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有较大帮助,但不易明确其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中4例良性,其余均为恶性;位于小肠系膜10例,结肠系膜3例,肿瘤直径6.4~13.0 cm (平均9.5 cm);纤维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4例,淋巴瘤2例,脂肪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论:PMT CT表现缺乏特异性.CT对体积相对较小的PMT有较高的定位价值,对体积巨大肿瘤定位有一定困难,可较准确判断PMT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良性肿瘤10例,其中淋巴管瘤5例,脉管瘤2例,巨淋巴结细胞增生症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中间型肿瘤,纤维瘤病2例;恶性肿瘤7例,其中高分化平滑肌肉瘤1例,淋巴瘤4例,肠系膜间质瘤2例。术前定位诊断率89.4%,定性诊断率为73.7%。结论 CT能够精确显示病灶的形态及范围,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肠系膜肿瘤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肠系膜肿瘤的CT表现,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肠系膜肿瘤中,18例起源于小肠系膜,4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其中恶性淋巴瘤9例,平滑肌肉瘤3例,转移瘤4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肉瘤、恶性上皮样神经鞘瘤、硬纤维瘤、畸胎瘤各1例。所有病例CT均表现为大小、数目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肿块推压或包绕肠管。邻近肠系膜模糊。“夹心饼”征多见于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瘤。结论:CT对肠系膜肿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少数病例,其定位、定性诊断仍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6.
盆腔原发性肿瘤CT诊断(附10例报告)赵国芳,陈连义,王仪生CT应用于临床以前对盆腔内肿瘤影像学检查只能根据肠管和其他脏器受压移位侵蚀,间接判断肿块起源和性质,因而误诊率较高;CT能直接显示盆腔肿块与邻近脏器的关系,目前CT检查已成为盆腔肿瘤诊断、分...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CT扫描在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 5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 ,分析其CT定位征象。结果 CT定位正确率 62 .9% ;阳性预测值 78.6%。有助于定位的征象包括 :(1)病灶与肠管关系密切 ,病灶周围有肠管绕行且绕行的肠管位置较恒定 ,而管腔内一般无充盈缺损征 ,本组 2 5例 ;(2 )腹膜后主要脏器受前方病灶压迫而变形、轴位旋转 ,本组 15例 ;(3 )病灶与腹膜后脏器之间及与腹壁之间存在脂肪间隙 ,本组 11例 ;(4 )病灶后缘压迫腹部大血管根部或病灶后缘有大血管包绕现象 ,本组 9例。病灶较大CT定位正确率较低。结论 CT扫描对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PDSMA)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7例PDSMA患者的CT表现。10例行CTA,7例行全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由2位经验丰富的腹部专业医师单独阅片,分析病变部位及CT表现,并对瘤体的4个径线进行测量。结果:①17例增强扫描均见明显的真假双腔(17/17)。②15例显示内膜辫征(15/17)。③13例假腔内显示血栓征(13/17),其中2例假腔完全血栓化。④14例显示内膜破口(14/17);7例显示假腔出口(7/17)。⑤9例显示肠管缺血征(9/17)。⑥瘤体近端距腹主动脉距离0.5~5.5cm,平均2.1cm。破口距腹主动脉距离1.6~5.6cm,平均2.6cm。瘤腔长度1.5~5.4cm,平均3.5cm。瘤腔宽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CT能准确诊断PDSMA及相应肠管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追踪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及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单纯囊肿2例,淋巴管瘤3例,纤维瘤病3例,低分化癌1例,平滑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着重观察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其CT表现特征.结果 13例中,1例平滑肌肉瘤为多发,其余均为单发病灶.12例单发病变中,11例病变的轴位最大径均>6cm,其中,病变上缘超过十二指肠水平段上缘者8例;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动脉(SMV/SMA)移位7例;系膜血管被包绕7例;肠系膜血管在病变处汇聚4例;邻近肠管向前方和两侧移位9例,病变包绕肠管2例.13例CT表现各异.结论 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根据其CT表现特点及与周围血管和肠管的关系,可做出定位诊断;对其中部分病变还可做出定性诊断.肠系膜原发性肿瘤和囊性病变较少见,采用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并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可做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肿瘤病人的腹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腔内改变及阑尾浆膜面改变等,并注意盲肠、末段回肠、阑尾周围脂肪改变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结果24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为黏液性腺瘤(n=11)、黏液性腺癌(n=5)、结肠型腺癌(n=4)和类癌(n=4).阑尾最大直径为12 mm~52 mm,19例(79%)最大直径超过15 mm;阑尾壁最大厚度3 mm~16 mm,13例(58%)在5 mm以上;10例(42%)可见阑尾腔内肿块阑尾内壁不规则隆起,1例(4%)可见阑尾表面外突性肿块.使用阑尾肿块/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的综合标准诊断率为92%.如附加阑尾壁厚度大于5 mm的标准则诊断率为100%.结论CT是发现阑尾肿瘤的有效方法,表现为阑尾肿块、阑尾腔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和壁厚超过5 mm.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10例;发生于颈段9例,胸段5例.主要表现为:腔内宽基底结节型6例,腔内窄基底结节型4例,腔内外肿块型3例,沿管壁生长浸润型1例.肿瘤最大径1.0~5.3 cm不等,平均为3.13 cm,肿瘤良、恶性与平均最大径相关性不大.增强扫描恶性病变强化程度高.结论 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原发性气管肿瘤形态学特征,并能清楚显示肿瘤的范围,有助于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非常少见,作者分析了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CT表现旨在探讨CT的诊断价值。1.对象与方法①男性3例,女性1例。病例包括十二指肠癌2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1例。其中两例手术病理证实。2例胃镜活检证实,本组病例不包括壶腹癌。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了1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CT表现,病变包括十二指肠腺癌11例,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和腺瘤各1例。相对正常的胰头或钩突结构移位、肿块密度不均匀及十二指肠内外侧壁增厚有助于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与胰头癌的鉴别。CT扫描能较好地确定肿瘤的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卵巢原发性肿瘤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检查在卵巢原发性肿瘤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2例卵巢原发性肿瘤患者的CT表现,其中良性20例,恶性42例。结果1)上皮性肿瘤42例53个肿瘤,多房囊性改变为主(28/53,52.8%)。上皮性肿瘤中恶性肿瘤45个(45/53,84.9%),其中浆液性囊腺癌39个,占恶性上皮性肿瘤的86.7%。恶性肿瘤中出现乳头状突起30个,占恶性上皮性肿瘤的66.7%;2)生殖细胞肿瘤13例,以囊实性为主(8/13)。其中成熟囊性畸胎瘤8例(8/13),未成熟畸胎瘤2例。畸胎瘤中见脂肪成分8例(8/13),钙化成分6例(6/13)。未成熟畸胎瘤平均最大截面积较成熟畸胎瘤大;3)性索间质肿瘤7例,以囊实性为主(4/7)。4例卵巢纤维瘤、1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和1例卵泡膜细胞瘤实质部分平扫均为均质低或等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颗粒细胞瘤体积较大,多表现为多房囊性(2/3)。结论 CT能清晰显示盆腔结构,可提供对原发性卵巢肿瘤的定位、定性、病变范围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6.
眼眶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眼眶原发性肿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眶原发性肿瘤56例。均行CT轴位平扫,33例行轴位增强扫描,另有10例行冠状位增强扫描。结果 56例眼眶原发性肿瘤CT发现率100%,良、恶性诊断准确47例,定性诊断准确31例。结论 CT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部分肿瘤良、恶性可得到明确诊断,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仍很困难。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小肠肿瘤CT的检查方法,各种小肠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小肠肿瘤CT诊断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肠道准备。目前认为在肠道内造影剂衬托下,CT上小肠肿瘤一般表现为肿块和/或肠壁节段性明显增厚。CT常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肿瘤的良恶性,对部分小肠肿瘤CT甚至能作出正确的组织学分类诊断,CT尚可观察小肠恶性肿瘤的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9.
食管囊肿临床上较少见,在食管良性肿瘤中占第三位。最常见于食管下半部,后纵隔食管周围,进一步可分为包涵性囊肿,也称复制性囊肿(即囊肿,其结构类同于食管壁结构)和潴留性囊肿,多发性潴留性囊肿又称为囊肿性食管炎。现将我院开展CT工作以来发现的两例食管囊肿病例报告如下,并对其CT表现及诊断方法加以探讨。例1女性,43岁。临床无明显症状,X线胸部透视考虑右纵隔肿瘤。CT示,后下纵隔中线偏右侧,心脏下方右后缘与食管夹角处一约3.2cm×2.4cm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外缘光滑,内缘与食管右侧壁及心脏右后缘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CT诊断(附2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CT表现。指出CT能够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范围、密度及与邻近结构等的关系,同时,CT对于后腹膜肿瘤的鉴别诊断,作者提出了诊断的要求,旨在提高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