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A组为2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B组为40 mg辛伐他汀治疗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清白介素-6、血脂水平及核因子κB活性。结果:A、B两组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核因子κB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两组治疗2周后血清白介素-6水平、核因子κB活性均有明显下降(P值<0.05),而以B组作用更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核因子κB激活,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和抑制核因子κB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CBP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2组均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前、治疗14d检测血清CRP含量,并检查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结束时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CRP含量、EDVI、ESVI、EF和WMS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并可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并以30例非心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给予厄贝沙坦150 mg、阿司匹林150 mg,1次/d;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50 mg,1次/d;2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 d。在治疗前、治疗14 d抽取静脉血,用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并对无创心功能(心脏射血分数EF%)进行评定。结果2组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厄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P0.01)和EF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1)。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含量的差值显著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并有助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RP、TNF-α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洛伐他汀治疗组各59例,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正旨平)口服,每次5 mg,每晚1次;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洛伐他汀,每次40 mg,每晚1次。另设59例健康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CRP、TNF-α、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洛伐他汀组相比,辛伐他汀(正旨平)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辛伐他汀(正旨平)对脑梗死患者血脂治疗效果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以期发现上述因子变化与ACS发病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ACS发病的影响。方法:2002-09/2003-0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留观病人和河北医大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ACS患者52例,将ACS患者52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26)和常规治疗组(n=26),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IL-6及TNF-α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体检时对其血清IL-6及TNF-α进行检测。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犤(0.708±0.087)μg/L,67.73±10.00)fmol/L(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犤(0.800±0.083)μg/L,(79.92±14.53)fmol/L犦(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IL-6,TNF-α水平越高,则ACS发病的概率可能越大;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病人C反应蛋白(CRP)和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57例)和B组(5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予辛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口服;B组予辛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口服。入院时,服药30天、60天后监测血清CRP、血酯(TC、LDL-C)浓度。结果:①A、B两组血清CRP、TC、LDL-C浓度于服药30天、60天时逐渐降低,与入院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服药30天、60天时进行CRP、TC、LDL-C组间比较;B组改善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用于ACS可有效降低血清CRP、TC、LDL-C浓度,每日服用20 mg辛伐他汀的疗效明显优于每日服用10 mg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脉胶囊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我院诊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通脉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 Tn I)及每搏心输出量(SV)、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前,两组CRP、c Tn I、BNP、LVEF及SV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PR、BNP和c Tn I较对照组低,LVEF、SV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胶囊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BNP、c Tn I、CRP水平,提高患者LVEF、SV水平,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及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盲法将5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27例)和常规治疗组(n=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TNF- α及NO检测。结果:①辛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清TNF α明显降低,NO显著升高(P<0 .01);②常规组治疗前后,血清TNF- α、NO变化不明显(P>0 .05)。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TNF- α水平,升高NO水平,具有稳定粥样斑块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 SAP)、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 4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 9( MMP- 9)和 C-反应蛋白 ( CRP)的变化 ,以了解辛伐他汀治疗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 30例 SAP和 30例 ACS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测定治疗前后 MMP- 9和 CRP水平。结果 :经辛伐他汀治疗后 ,治疗组 MMP- 9和 CRP水平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 P<0 .0 0 1)。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减轻炎症因子 MMP- 9和 CRP水平 ,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使用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使用硝酸甘油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CRP、IL-6、TNF-α水平明显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CK-MB、LDH、cTn I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K-MB、LDH、cTn I水平明显更低(P<0.05)。结论硝酸甘油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对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医院肾内科尿毒症非透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监测治疗前、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营养学指标的变化。并选择2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与正常人组比较,治疗前尿毒症患者的CRP、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浆白蛋白(ALB)、血浆前白蛋白(PALB)、血红蛋白(Hb)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24周,他汀治疗组CRP、IL-6的水平均明显下降,Salb、Spalb、Hb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5;同时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也呈下降趋势,但肌酐清除率(Ccr)、变化无显著性。结论辛伐他汀治疗可以抑制尿毒症非透析患者的微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与血清一氧化氮 (NO)和C反应蛋白 (CRP)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 用化学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 113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NO和CRP ,并与 7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高脂血症患者口服辛伐他汀 2 0mg,1次 /晚。在治疗 1,2 ,3及 6个月复查血脂、NO、和CRP。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NO浓度显著低于正常人 ,而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辛伐他汀治疗 1个月 ,血清NO浓度显著升高 ,治疗 3个月血清CRP显著降低。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和动脉内膜的慢性炎性反应。辛伐他汀首先改善了内皮功能 ,继而减轻了动脉内膜的慢性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和联合组(在辛伐他汀等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疗效及血清hs—CRP、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辛伐他汀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IL-6水平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协同抗炎、抗血栓作用,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及血清脂联素(APN)、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按照类型不同再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给予辛伐他汀片20 mg 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患者的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ELISA法检测血清中 APN 和 hs-CRP 含量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左心功能指标和血清指标含量变化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 0.05)。SAP、UAP、AMI 三组患者的 LVEDV、LVESV减小,LVEF增大,血清中 APN含量增加、hs-CRP含量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UAP组的LVEDV、hs-CRP减少值优于SAP组,AMI组的LVESV、hs-CRP减少值和APN增加值优于SAP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其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清 APN和 hs-CR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拟用辛伐他汀干预脓毒症,观察辛伐他汀对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预后的影响,以探索辛伐他汀调节炎症反应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3年10月-2016年12月ICU收治的82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体温,血PCT、CRP水平,白细胞计数以及28 d病死率情况;在使用辛伐他汀(40 mg/d)第10天随访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红蛋白(Myo),以评估辛伐他汀对相关脏器功能的影响。结果42例干预组和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入院最高体温、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等均无显著差异。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炎症指标(PCT、CRP)在第3天开始都出现明显的下降,PCT第5天为(4.76±1.58)μg/L与(8.62±2.92)μg/L,P=0.038;第7天为(1.35±0.36)μg/L与(2.79±0.98)μg/L,P=0.017;第10天为(0.45±0.07)μg/L与(1.61±0.48)μg/L,P<0.001。CRP第3天为(81.95±7.63)mg/L与(123.17±12.29)mg/L,P=0.003;第5天为(45.12±4.17)mg/L与(67.93±7.15)mg/L,P=0.006;第7天为(21.73±2.55)mg/L与(34.72±4.81)mg/L,P=0.007等。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ALT和Myo随访数据无显著差异。结论辛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的PCT、CRP等炎症指标,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无差异,希望对临床上干预脓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及辛伐他汀对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8、空腹和餐后2h血糖正常确诊胰岛素抵抗非糖尿病患者101例,随机分为3组,马来酸罗格列酮组34例,辛伐他汀组33例。对照组34例。马来酸罗格列酮组每日服马来酸罗格列酮4mg,辛伐他汀组每日服辛伐他汀20mg,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共观察14d。试验前后采血测血清CRP。结果CRP在马来酸罗格列酮组、辛伐他汀组均较治疗前下降,在对照组略有升高。经配对t检验,t值分别为5.430、2.827和0.122,P〈0.001、P=0.012和P=0.904。多重比较g检验显示,马来酸罗格列酮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胰岛素抵抗患者马来酸罗格列酮和辛伐他汀在14d内可降低CRP水平,马来酸罗格列酮降低CRP作用可能要强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血清Hcy、CRP水平与AC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24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66例)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组(58例),以5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测定各组血清Hcy、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Hcy水平UA组(16.08±5.17)μmol/L、AMI组(21.67±7.38)μmol/L,与对照组(10.11±4.15)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UA组(29.65±15.87)mg/L、AMI组(58.14±21.17)mg/L,与对照组(8.06±4.8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与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cy、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测定血清Hcy、CRP水平可能对ACS的预防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Leptin增高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冠状动脉硬化(CS)患者血清瘦素(Leptin)的变化及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TnT)、内皮素(E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AMI和Cs患者血清,采用高灵敏的Leptin及ET放射免疫分析法、TnT的自动生化分析法及高灵敏的CR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相应指标的血清水平。结果AMI组患者血清Leptin、TnT、CRP和ET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而CS组患者除TnT外,其他3种因子血清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上述增高因素互不相关,均为独立的影响因素之一,AMI组和CS组间仅TnT显示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和CS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均明显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与CRP、TnT以及ET水平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均予以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14 d。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 C 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同时测定患者的心脏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两组 C 反应蛋白、N 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心脏指数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