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一家族4例经临床化验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脑部MRI主要改变为铜沉积所致的继发性双侧大致对称性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无强化;发病部位依次为壳核4例,苍白球4例,丘脑3例,尾核头2例,齿状核1例,中脑1例,出现脑萎缩3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脑部改变以继发为主,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脑部MRI表现,评价MRI对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的脑部MRI表现。结果:11例中,病灶累及的部位为壳核(10/11)、丘脑(9/11)、尾状核(9/11)、苍白球(8/11)、导水管周围灰质(6/11)、桥脑(6/11)、齿状核(5/11)。大部分病变表现为T1、长T2信号,且病变双侧对称性分布。壳核区病变较具特征性,其病变外侧缘呈更长T1、长T2信号改变,使其轮廓清楚。结论:MRI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和生化检查检查证实的10例肝豆状核变性进行脑部MRI检查。结果 壳核9例,尾状核8例,苍白球7例,丘脑6例,脑桥3例,齿状核1例,病灶均呈对称性分布。脑萎缩7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征性MRI表现是其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T2加权SE序列应推荐为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脑部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特征,评价MRI对H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HLD患者的脑部MRI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HLD颅脑MRI表现为病灶累及的部位为壳核(14/15)、丘脑(13/15)、尾状核(14/15)、苍白球(12/15)、桥脑(10/15)、齿状核(5/15)、桥臂(2/15)。大部分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且病变双侧对称性分布。壳核区病变较具特征性,其病变外侧呈更长T1、长T2信号改变,其轮廓清楚。结论:MRI对HLD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1例成年人肝豆状核变性(HLD)的颅脑MR表现,以提高对HLD成年期的认识。方法 21例HLD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作MRI增强检查。结果颅脑MRI检查21例中,20例有异常发现。累及豆状核(壳核及苍白球)20例,丘脑15例,中脑10例,额顶叶10例,桥脑7例,尾状核3例,胼胝体压部2例,小脑齿状核1例。20例合并脑萎缩;3例MRI增强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强化,1例额叶病灶呈轻度脑回样强化。本组21例中,2例额叶病灶及1例小脑齿状核病灶稍不对称,其余病灶均呈两侧对称性分布。结论成年人HLD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对称性的双侧豆状核、丘脑异常信号,可同时累及额顶叶白质,多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胆脾等腹部脏器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腹部超声声像资料,总结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4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有肝脏回声异常,脂肪变5例,类似脂肪肝声像;回声增粗型17例,呈"光点闪烁征"、"树枝光带征"或"岩层征";结节硬化型19... 相似文献
10.
11.
MR弥散成像及波谱在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谱(MRS)在肝豆状核变性(HL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3例临床确诊HLD患者行颅脑常规MRI检查,20例长T1长T2信号组行DWI检查,8例行MRS检查。分析HLD病变的表观扩散值(ADC)及脑代谢物NAA/Cr、Cho/Cr的变化,探讨病变不同时期出现的病理改变与MR功能成像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DWI信号,分为高信号、低信号两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WI呈高信号的ADC值降低,DWI呈低信号的ADC值升高,基底节区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与丘脑区病变脑代谢物NAA/Cr、Cho/Cr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及MRS在HLD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价值,ADC值增高可以反映出铜沉积后局部结构疏松,海绵状变性和坏死伴随的髓鞘脱失引起的水分子扩散加快。MRS可以反映脑代谢物的异常。DWI及M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HLD的铜沉积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代谢变化,弥补常规MRI检查对于代谢观察的不足,从而为临床监测治疗效果和病程预后提供一种可行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曹海玮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2):65-66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肝脏损害的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率。方法:对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肝脏进行超声波检查,重点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实质回声及肝内管系变化特点。结果:1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经超声检查,均有肝脏异常声像改变,超声诊断率:100%。11例(64.71%)患儿肝脏损害程度较轻,6例(35-29%)呈现肝硬化声像改变。结论:超声波检查对肝豆状核变性肝脏损害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颅脑MRI临床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科黄开宇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磁共振室毛传万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常有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症状及肝脏、肾脏损害。本文对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精神症状首发或主要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脑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脑CT、化验等临床确诊或遗传病史明确的患者脑CT检查资料,结合临床对脑CT表现征象进行分析.结果:21例HLD脑CT表现中,均有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10例伴尾状核对称性低密度,3例累及丘脑,5例有脑萎缩改变,累及大脑白质有3例,1例同时累及双侧丘脑及脑干.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脑部CT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准确快速做出初步诊断,减少诊断的时间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