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临床病理讨论双侧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男,51岁,已婚。因反复上腹不适8年,发现双侧肾上腺占位24天于2003年10月30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暖气,当地医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症治疗2~3个月后症状缓解而自行停止治疗。此后偶有上腹部不适,但皆未在意。入院24天前又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且较以往加重,当地医院腹部CT示“双肾上腺占位,转移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病例摘要患者 ,男 ,5 1岁 ,已婚。因反复上腹不适 8年 ,发现双侧肾上腺占位 2 4天于 2 0 0 3年 10月 30日入院。患者于 8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不适 ,饱胀、嗳气 ,当地医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对症治疗 2~ 3个月后症状缓解而自行停止治疗。此后偶有上腹部不适 ,但皆未在意。入院 2 4天前又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 ,且较以往加重 ,当地医院腹部CT示“双肾上腺占位 ,转移瘤可能”。生化检查癌胚抗原 (CEA)、甲胎蛋白 (AFP)、肝功能等指标均正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治而转来我院。追问病史 ,患者平素体健 ,已戒烟酒 8年。父亲因肺…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1年余,加重3个月余,于2019-02-23入院.既往无吸烟史、无感染性疾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无异常;腹部B超检查见右肾囊肿,CT示胃壁肿瘤,周围组织未见肿大淋巴结,DR胸部检查示双侧肺纹理增多,未见实质性病变.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胃窦前壁可见隆起型新生物,...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68岁,农民。因"上腹部饱胀不适3个月余"于2018年3月2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余前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症状反复发作遂于2018年2月24日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体黏膜下隆起病变,遂来我院就诊,予收住入院进一步检查。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服用硝苯地平片,余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52岁。腹胀2年,上腹部隐痛不适1周。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胃镜示胃窦小弯侧黏膜粗糙,病理活检提示印戒细胞癌收住入院。入院后行血常规、腹部肝脾B超、胸片、上腹部CT检查均无异常,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胃窦部浅表扩散型黏膜内癌,累及十二指肠,淋巴结无转移;胃窦部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淋巴结未累及;非肿瘤区胃黏膜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幽门螺杆菌阳性。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患者女性,68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呕吐1周,黑便2 d"于2015-11-22入院。入院前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明显,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呕血,呕吐后症状短暂好转。入院前2 d出现黑便,1次/d,每次量约50~100 g,无头昏乏力。起病后精神可,无明显体质量下降。20年前曾行"胃淋巴瘤切除术"。1年前胃镜检查诊断:吻合口炎,残胃炎。2个月前曾进食柿  相似文献   

7.
病例:患者女,86岁,因"间断腹痛、呕吐5 d"于2010年12月23日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疼痛,呈间断性发作,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2次/d,约50 ml/次。患者发病期间无排便、排气,无发热、呕血,小便正常。门诊行腹部立位平片示,肠梗阻(见图1)。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20余年,曾于2010年9月28日行上腹部CT检查示,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见图2)。遂以肠梗阻、慢性胆囊炎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8.
病例报告患者,男,77岁,因上腹部胀痛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疼痛不适,以左侧腹部为著,无恶心、呕吐及黑便,就诊于当地卫生所考虑为"胃炎"给予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缓解,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胃镜示食管静脉显露,胃底静脉曲张,非萎缩性胃炎。腹部彩超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6岁,因上腹疼痛5 d伴发热入院,疼痛为持续性隐痛,进食后有加重,体温最高达38℃,无畏寒、寒战,无返酸暖气,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稳定,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余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0.761,血红蛋白106g/L,红细胞沉降率72 mm/h,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均正常.胸片无明显异常,B超示胃窦部胃壁增厚,肝、胆、胰脾无异常.胃镜检查示胃窦后壁半球形隆起灶,基底部直径约3.0 cm,顶部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图1),活检钳触之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吸引器吸引出较多脓液后,隆起病灶缩小塌陷(图2),活检示胃窦黏膜慢性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脓性分泌物送细菌培养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以头孢西丁针抗炎治疗10 d后复查胃镜示胃窦后壁隆起灶消失,黏膜基本修复.查上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2周后行超声胃镜检查示局部胃壁无明显异常,症状缓解出院.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6岁。反复上腹部疼痛、饱胀、反酸、嗳气3年,近2个月来腹胀明显加重,反复出现呕吐伴间断性黑便,因频繁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1d而急诊入院。体检:急性病容,贫血貌,上腹部膨胀,振水音明显,无胃型及肠型,右上腹可扪及一约5×3.5cm的包块,质软,活动度尚好,有压痛,无反跳痛,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未见异常。B超检查示:上腹腔内见一低密度实质性包块,与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关系密切,边际不清,胃腔扩张,内见大量混浊性液体。CT检查示:胃窦、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洗胃后急诊胃镜检…  相似文献   

11.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房颤的发生源于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房结构重塑的共同作用。心房纤维化是一个有害的过程,会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与降解失衡及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值等。早期研究显示,心室纤维化会引起心室壁进行性硬化,进而引起心室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但随后的研究突出显示了心房纤维化与房颤的关系,与瓣膜病、高血压和老龄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LVH)是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证实,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主要措施。对单一抗高血压药治疗未能达到目标降压的高血压患者主张联合用药或用复方制剂。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社会上呼唤人文医学或人文医生的声音很响,似乎而今的医疗服务使社会大众难于接受。对此,我们复习研究了许多相关文献,从远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各时段的医疗服务。这一文献复习始于朱宗涵教授于2001年在北京地区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人文医学”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李红梅  于永征 《胃肠病学》2010,15(10):639-640
病例:患者男,65岁,因“间断腹胀、腹泻2年余,皮肤瘙痒1年余”于2009年8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泻,大便4—5次/d,黄色不成形,症状时轻时重,自行服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商品名:整肠生)、蒙脱石散(商品名:思密达)后缓解,此后间断发作;  相似文献   

17.
血清瘦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内分泌激素特性的脂肪细胞因子,参与人体能量平衡的调节。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瘦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瘦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心肌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直接或间接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心脏病,虽然罕见却是引起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年轻患者中。心肌结核与SCD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对心肌结核的研究除了能够降低人类结核病负担外,还能够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国内对心脏结核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结核性心肌炎,而且缺乏大样本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故而本综述拟对心肌结核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简要总结,主要阐述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影像学及治疗等。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肝病学会(AASLD)与美国移植学会近期发布了关于儿科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患者的长期医学管理指南,同时北美儿科胃肠病学会也批准了这项指南。在此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翻译,以供临床参考。建议分级参考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