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 轴式腰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是一种经皮、经骶骨前方入路到达L5S1椎间盘,进行腰骶椎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最早由Cragg等于2004年报道,他们在尾骨旁切开一个约2cm的切口,经皮放置一个套管针,套管针进入骶前直肠后间隙后,在双向透视引导下到达骶骨进针点(S1/2椎连接处);建立好贯穿骶前直肠后间隙的工作通道后,通过工作通道和骶骨骨性通道,完成L5/S1椎间盘髓核组织及软骨终板的切除、植骨融合材料的植入。最后置入1枚空心固定螺栓,从而完成L5椎体与S1椎体的沿L5椎体中轴线的中轴撑开固定及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的方法.方法 利用经髂骨后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高位骶骨肿瘤3例.切除椎板,保护骶部神经,切除侵入椎管肿瘤;切取髂骨瓣向近侧掀开,借助髂骨瓣开孔直视骶骨侧块部肿瘤切除;继而,侧前方显露骶前间隙剥离,切除椎体肿瘤.骶1、2椎体植骨与髂骨瓣螺丝钉固定;最后双侧腰5椎弓根、髂骨瓣和髂骨钢板螺丝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3~6年,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牢靠,植骨愈合良好.大小便及双下肢功能正常.结论 经髂骨后入路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重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原发骶尾部肿瘤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发骶尾部肿瘤是指位于骶前间隙(直肠后间隙)内的肿瘤.解剖上位于骶骨前方,上缘为腹膜的盆返褶,下缘为提肛肌和尾骨肌,两侧为髂血管和输尿管[1].骶前肿瘤不论其良、恶性,均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现将我院1987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35例骶前肿瘤的诊断、治疗和并发症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骶骨肿瘤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骶骨肿瘤手术骶神经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方法:对58例骶骨肿瘤手术中骶神经切除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分析.结果:58例中,23例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86.96%和78.26%患者肛门直肠和膀胱排便功能于3个月内正常.3例保留单侧S1~S5神经根,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正常.5例双侧S2~S5神经根切除,3个月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均不正常.结论: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对患者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至关重要:肛门直肠及膀胱的功能恢复大多在3个月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评价骶骨肿瘤切除术后骶神经的功能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8年11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48例。经切刮术,骶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术中经正常组织连同骶神经一并切除,观察复发率,并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48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例继发创口感染。42例获随访,随访9月-7年,平均41月。保留双侧S1-S3神经根患者,术后膀胱直肠功能完全恢复;保留单侧S1-S3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部分恢复;仅保留双侧S1神经根患者,膀胱直肠功能不恢复;切除骶1神经根患者,出现足踝功能障碍。7例术后复发,其中5例为高位肿瘤,术中为保留神经根而采用切刮术式。3例死于远处转移。结论治疗骶骨肿瘤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及累及的范围,选择适合的术式,肿瘤切除是否彻底与复发关系密切。而保留至少一侧S1-S3神经根才能使患者括约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对于高度恶性的高位骶骨肿瘤,可能需要牺牲神经功能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我院 1976~ 1997年行Miles手术 332例 ,发生骶前静脉丛出血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5 1~ 70岁。术中发现癌肿位于直肠后壁 ,与骶前关系密切 ,活动度差者 4例。盆腔组织炎性水肿 ,骶前血管紊乱 2例。其中 3例采用无菌金属图钉止血法 ;3例行纱布带 ,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法。无死亡。2 讨论直肠外周由盆腔筋膜包被形成直肠筋膜 ,后方为骶前筋膜 ,它与骶骨前壁之间有骶前静脉丛。骶前静脉丛是由痔内、外静脉丛及骶中静脉分支在骶尾骨前交织为网状所组成 ,并经骶中及直肠下静脉回流至髂总静脉。骶前静脉丛及骶…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行各种直肠癌根治术31例,其中20例采用电刀分离解剖方法进行直肠癌手术,减少了术中输血量。为探讨其效果,现报告如下。方法直肠癌手术时,采用高频电刀,切开乙状结肠系膜两叶根部、直肠两侧、直肠前间隙及直肠后骶前间隙。分离骶前间隙时,用  相似文献   

9.
王迁峻 《现代肿瘤医学》1995,3(2):109-109,116
Mile‘s术中在游离直肠后壁时易撕破骶前静脉丛,造成骶前大出血,处理困难,可致病人死亡。文中通过120例中下段直肠癌病人手术操作及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直视下锐性分离,钳扎游离直肠法来预防术中骶前大出血、取得良好疗效。文中还提到造成骶前静脉丛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术中游离直肠时,采用钝性分离,钳扎游离直肠法来预防术中骶前大出血,取得良好疗效。文中还提到造成骶前静脉丛破裂的主要原因在于术中游离直肠时,采用钝性分离,使骶前区骶骨面成为光滑面而引起大出血,且又无法止血,同时复习了骶前静脉从的解剖及其在手术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接受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椎间孔、椎板间和经髂骨椎间孔3种手术入路的PELD治疗的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29~72)岁,平均病程6.7(3~23)个月,记录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中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价患者腰痛、腿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功能恢复,术后12个月评价责任神经根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完成,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的病例(椎间孔外合并椎间孔内型)中转为经髂骨入路完成手术。经髂骨入路平均手术时间长于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分别是75(65~110)min,45(35~80)min,50(40~90)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椎间孔入路16.5次、经椎板间入路2.6次、经髂骨入路33.4次。所有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随访,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经髂骨入路组有1例骶髂关节面的损伤,目前尚无复发病例。术后各组内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间孔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1±5.9)分、(71.8±7.5)分、(38.6±4.5)分降至术后1年(3.3±2.5)分、(4.4±4.6)分、(7.2±2.6)分(P<0.05);椎板间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5.2)分、(71.0±5.8)分、(37.7±4.3)分降至术后1年(7.0±3.6)分、(4.7±4.7)分、(8.1±4.2)分(P<0.05);经髂骨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直肠癌Mile's手术中盆腔大出血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0余年间391例Mile's手术,6例术中发生盆腔大出血,占1.53%;其中骶前大出血5例,前列腺出血1例,占0.26%。顿性分离直肠后间隙损伤骶前筋膜造成大出血2例;过度牵拉骶前,使骶前筋膜移位,电刀直接切割损伤骶前筋膜引起大出血2例;肿瘤过大并与骶前筋膜粘连,分离至盆底时损伤骶前筋膜导致大出血1例;会阴部切除直肠肿瘤时损伤前列腺导致大出血1例。结果:骶前大出血者,用明胶海绵、大纱布压迫止血成功止血2例;钛镍止血钉按压止血1例;直接缝合出血部位止血成功2例;前列腺出血直接缝合止血成功。6例均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直肠全系膜切除、锐性分离是预防盆腔大出血的有效措施。盆腔大出血可通过纱布垫填塞压迫、不锈钢钉、骨蜡等方法止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直肠癌Mile's手术中盆腔大出血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0余年间391例Mile's手术,6例术中发生盆腔大出血,占1.53%;其中骶前大出血5例,前列腺出血1例,占0.26%。顿性分离直肠后间隙损伤骶前筋膜造成大出血2例;过度牵拉骶前,使骶前筋膜移位,电刀直接切割损伤骶前筋膜引起大出血2例;肿瘤过大并与骶前筋膜粘连,分离至盆底时损伤骶前筋膜导致大出血1例;会阴部切除直肠肿瘤时损伤前列腺导致大出血1例。结果:骶前大出血者,用明胶海绵、大纱布压迫止血成功止血2例;钛镍止血钉按压止血1例;直接缝合出血部位止血成功2例;前列腺出血直接缝合止血成功。6例均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直肠全系膜切除、锐性分离是预防盆腔大出血的有效措施。盆腔大出血可通过纱布垫填塞压迫、不锈钢钉、骨蜡等方法止血。  相似文献   

13.
控制骶骨肿瘤手术出血方法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骶骨组成骨盆的后壁,附近有输尿管、膀胱、直肠等腹腔脏器,解剖复杂。前方有骨盆大血管及骶前静脉丛,支配盆腔内脏器括约肌和生殖功能的重要神经从骶孔内发出。骶骨肿瘤的早期症状隐匿、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确诊时,瘤体往往已较大.或已侵犯骶神经丛。目前外科手术仍是骶骨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与弯形管状吻合器行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优缺点。方法 对36例患者行距肛缘5~8 cm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Dixion)。直视下在骶前间隙锐性分离,保护双侧植物神经及输尿管。游离直肠至盆底水平,于肿瘤下缘2 cm处,以大直角钳夹后,扩肛3~4指,经肛门冲洗肛管直肠至清洁。于直角钳的远端置弧形切割吻合器(Countour),锁定手动组织定位针,完全夹持待闭合的组织肠管,防止外溢及夹带周围组织,推入盆底,击发,切断并双排闭合远、近端肠管,再在乙状结肠适当部位处理血运,切断肠管,移去标本。结果 36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吻合口瘘发生1例,无吻合口狭窄,术后吻合出血3例,经保守治疗,恢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结论 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超低位双吻合器Dixion根治术,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外科治疗,国内外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科自1978~1985年共收治直肠恶性肿瘤245例,施行根治性切除198例,骶前静脉丛损伤造成术中大出血者4例,术式均是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即Miles手术),1例病人因出血迅速处于休克状态时间过长,发生DIC而死亡,另3例采取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加油纱布带折叠式压迫填塞,均获痊愈,我们的体会是: 一、骶前静脉出血的严重性 1.1例死亡是用手指钝性分离骶骨直肠间隙不慎将骶前静脉撕裂,是由于解剖层次不清,剥离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侵犯S2及以下8例,侵犯达S1者14例。行后路单纯肿瘤切除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腰骶重建7例,单纯后路肿瘤切除、腰骶重建12例。结果2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2例经换药愈合,1例行臀大肌肌瓣转移覆盖后愈合。20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16~85个月)。4例复发,3例经再次手术获得良好控制,1例带瘤生存。4例患者出现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在术后2周出院时已有缓解,另1例经理疗后于术后1年内逐渐改善。1例术后11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取出内固定。其余患者腰骶部症状缓解,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应用ISOLA等有效的腰骶部重建方式可使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并可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17.
1986年~1995年共行Miles术109例,见骰前大出血3例(2.75%)。分别是:例1,分离直肠后壁剪断错夹时误伤骶前静脉,即用纱布垫压迫止血,再由会阴逆行向上切除,后缝扎损伤静脉;例2,擦拭盆腔积血时损伤骶前静脉,经骶前长绷带填塞压迫止血,术后第3~5天逐渐抽出;例3,因癌瘤浸润骶前筋膜,分离时损伤骰前静脉,用明胶海绵压迫出血部位,图钉穿过明胶海绵嵌入骰骨止血。骶前静脉丛主要由骶中、骰外侧静脉所形成,是推静脉系统的尾端部分,术时病人处于截石位麻碎下,骰前静脉位置最低且扩张状态,静脉丛压力增大,一旦误伤出血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的CT表现和诊断。方法 对49例直肠癌术后病例作CT扫描计64次。结果 肿瘤复发的CT表现:造瘘术后CT表现为会阴及骶前区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骶前脂肪间隙消失;无造瘘术后CT表现新直肠壁增厚伴不规则偏心性肿块,管腔狭窄及闭塞,直肠周围脂肪间隙狭窄移位。结果 手术方式是辨别复发或术后改变的必要前提。术后组织纤维化、愈合的肉芽组织及放疗后纤维化均与复发难以鉴别。必要时行细针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盆腔骶前间隙感染长期不愈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例骶前顽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初次手术术式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前感染。结果 10例患者中, 宫颈癌放疗后直肠漏出现骶前顽固感染2例, 直肠癌Dixons术后放疗后出现直肠肠漏致骶前顽固感染3例, 直肠癌Miles术后辅助放疗骶前出现顽固感染窦道5例。5例肠漏患者中, 4例行破溃无功能肠管全部切除, 同时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进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带蒂大网膜填塞骶前间隙;1例肛管持续引流, 骶前横弧形切口行彻底骶前感染灶清创。5例Miles术后患者全部采用骶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行骶前感染灶清创。10例患者, 9例患者骶前感染全部愈合, 1例尚在治疗中。9例已治愈的骶前感染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为26~210 d, 中位时间为55 d。结论肠漏患者骶前感染原因均为残余肠管分泌肠液进入骶前间隙, Miles术后患者为骶前残留异物导致感染。骶前尾骨前横弧形切口联合腹部切口是骶前顽固感染彻底清创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7~ 2 0 0 0年内见 2例 ,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5 5岁、6 5岁 ,均以骶部肿块为主要症状 ,同时伴有大便困难或局部疼痛而就诊。病程 6~ 14个月 ,肿瘤直径 4~ 6cm。X线检查均发现骶骨骨质有破坏 ;肛门指诊均触及肿物位于直肠后壁与骶骨前之间 ,其余无异常。1.2 细胞学检查2例均于术前做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涂片经HE染色及瑞氏染色镜检 ,2例瘤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状况酷似 ;瘤细胞中等大小 ;呈圆形或卵圆形 ,胞浆丰富透亮 ,多数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 ;核圆形 ,多位于细胞中央 ,染色质均细 ,未见核仁及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