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肺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2月,临床药师在呼吸科病房对应用伏立康唑的患者给予药学监护,重点监测不良反应。对应用伏立康唑前后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采用Naranjo法评定药物与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处理方法、临床转归等进行描述与评价。结果:42例患者中15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由于相互作用导致严重不良反应2例。结论:伏立康唑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较多,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谨慎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点监测伏立康唑药品不良反应(ADR),进一步评价伏立康唑的安全性,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药师在呼吸科病房对86例应用伏立康唑的患者给予药学监护,重点监测ADR。对应用伏立康唑前后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参考我国药品ADR监测中心指定的药物ADR判断标准,对患者的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转归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27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ADR,ADR发生率为31.40%,其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80岁以上老年患者伏立康唑ADR发生率最高;由于相互作用导致严重ADR 2例;ADR可发生在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结论:伏立康唑ADR较多,且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通过重点监测,使医务人员对伏立康唑ADR的发生规律、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增加了伏立康唑ADR的暴露率,临床药师以此为切入点提供药学专业知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应用伏立康唑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一般规律及预后,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伏立康唑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12月使用伏立康唑的16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5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按是否合并艾滋病(AIDS)、患者性别、年龄、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例ADR中,AIDS患者42例,非AIDS患者12例;男性39例,女性15例;41~70岁的有39例。2~5 d内发生ADR的有27例,占50%;不良反应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其余可涉及肝胆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视觉系统等。1例肾损害患者留有后遗症,其余经过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AIDS患者使用伏立康唑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AIDS患者,临床在合理用药的同时,对AIDS患者尤其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为临床监测其不良反应并避免严重不良后果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工具,对2002年~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伏立康唑不良反应报道,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8篇,60岁以上老年人,有合并用药史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视觉系统、消化系统,其中视觉损害、引发幻觉、肝损害为主要表现,其他不良反应散在发生.结论 临床应用伏立康唑时应注意密切监测,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可以通过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17):2350-2352
目的:了解我院应用伏立康唑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广东省ADR管理平台,在ADR报表统计模块中,以通用名称"伏立康唑"对我院2007-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索,导出Excel报表。对伏立康唑致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途径和天数)、ADR名称、临床表现和处理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收集的30例伏立康唑所致ADR报告中,ADR以消化系统、精神与行为障碍、神经系统和眼睛及其附属器官等损害为主,占77.78%;20例ADR为静脉滴注给药;30例ADR平均发生时间为4.65 d,其中≤1 d发生的有11例;所有的ADR均治愈,无遗留后遗症或死亡。结论:临床应用伏立康唑时,应注意观察ADR的发生,尤其是联用与伏立康唑有相互作用的药物时,更要注意药物剂量调整和ADR监测。有条件时可进行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8例真菌性肺炎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真菌清除率,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真菌清除46例,清除率71.88%。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64.07%。其中9例(13.24%)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肺炎疗效肯定,但需用足疗程,最好28d以上。需要在用药同时密切观察和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与常见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复杂患者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信息支持。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使用伏立康唑治疗肺癌合并肺曲霉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调整,以血药浓度监测作为技术支持,文献复习作为信息支持,分析导致血药浓度波动的原因。结果临床药师对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患者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麝香保心丸可引起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降低。结论多种中药可能会影响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特别是对于肿瘤患者,其饮食和药物结构非常复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的分布特点,分析影响伏立康唑谷浓度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用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该院使用伏立康唑治疗的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肾功能、联合用药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用药期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某综合性医院伏立康唑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处方点评,以提高该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调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住院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注射剂的所有电子医嘱,运用Epidata软件对不合理用药进行汇总,结合《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处方管理办法》进行点评。结果研究纳入2327例使用伏立康唑注射剂的住院患者医嘱,其中不合理用药医嘱共157例,占6.75%,不规范用药医嘱占不合理医嘱总数的15.29%,用药不适宜医嘱占82.15%,超常用药医嘱占2.54%。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促进伏立康唑注射剂的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田芳 《抗感染药学》2020,17(1):109-111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与氟康唑对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8例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氟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每组34例;氟康唑组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伏立康唑组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伏立康唑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氟康唑组(76.47%)(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伏立康唑组患者不良反应中ALT异常发生率(14.71%)高于氟康唑组(0.00%)(P<0.05)。结论:采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氟康唑,但ALT异常发生率较高,临床用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原因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国内文献报道的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老年患者占56.67%;43.33%的病例用于治疗非说明书适应证的病症;13.33%的病例超剂量用药;70.00%的患者在用药开始后的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事件;不良反应/事件可发生首次用药和连续用药过程中;33.33%的病例有合并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事件累及6个系统-器官,以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主的全身性损害占60.00%。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应严格遵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谨慎联合用药,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监测;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醒脑静注射液的质量控制研究与安全性研究,以及修改完善说明书的安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2.
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清开灵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2008年收到的301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以变态反应居多,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合理用药,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尼富苓 《中国药房》2013,(48):4545-4546
目的:了解苦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04—2012年收集到的36例苦黄注射液致ADR/ADE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用药剂量及溶媒、联合用药、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ADE的治疗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例ADR/ADE中,男性患者较多(占58.33%),与就诊的肝病患者性别比例相符;ADR/ADE大部分发生在首次给药后,最快为用药5min后,最慢为用药23d后;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8.46%);ADR/ADE经处理后均治愈。结论:应重视和加强苦黄注射液致ADR/ADE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并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4.
631例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2009年我中心收集的631例血塞通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患者259例,占41.05%;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患者233例,占36.93%;超剂量用药186例,占29.48%;联合用药125例,占19.81%;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应加强对血塞通注射液的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过敏史、ADR/ADE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指标作为考查项,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 533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 533例ADR/ADE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46,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87.28%),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0 min以内(72.08%)。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0.22%)、全身性损害(18.74%)、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7.78%)等。结论:提示参麦注射液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要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合理用药,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变化,加强ADR/ADE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重点。方法:对我院352例ADR/ADE报告从发生ADR/ADE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起ADR/ADE的药品种类、ADR/ADE的类型及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2例ADR/ADE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80例,占22.73%;涉及的药品为133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占59.9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3.07%;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有330例,占93.75%;主要的ADR/ADE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17%。结论:ADR/ADE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ADR/ADE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必要参考,降低了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海南省15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省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4至2009年中日友好医院上报的212例氟喹诺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事件以静脉剂型为主(85.38%)、女性患者比例高(72.64%),首次用药后出现症状的比例高(90.09%),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天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氟喹诺酮药物首次用药后的监护,以及新的、罕见不良反应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9例肾康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DE)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4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肾康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ADR/ADE报告,提取纳入文献中ADR/ADE病例原患疾病、性别、年龄及无过敏史情况,肾康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ADR/ADE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162篇文献,其中12篇描述了ADR,本院1例,共有29例肾康注射液ADR/ADE病例;ADR/ADE主要集中于血管刺激症状、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无死亡病例;79.31%ADR/ADE病例未按说明书选用溶媒;首次用药者ADR/ADE病例占总ADR/ADE的68.97%。结论:肾康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辨证使用,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禁忌,慎重选用溶媒,临床医生和药师同时应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104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5.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6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4例;绝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61分钟至24小时内(112例);对症治疗5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偏少,报告表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