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灸研究概述(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部 ,使局部充血红赤 ,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 ,激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 ,或者说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 ,使用方便 ,深受历代医家推崇 ,至今仍在延用 ,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 ,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研究的深入 ,重新思…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讨铺灸的某些作用机理,我们对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了铺灸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动态变化的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治疗和观察方法1.治疗方法:铺灸。(1)时间:暑夏三伏天。(2)取穴:督脉(大椎至腰俞穴)。(3)灸料:斑麝粉1~1.8克,大蒜泥500克,艾绒200克。(4)操作:患者俯卧,裸露背部,督脉大椎至腰俞穴上数以斑麝粉,在斑麝粉上铺5厘米宽、2.5厘米高蒜泥条,在蒜泥条上铺3厘米宽、2.5厘米高似△形长条艾炷。点燃艾炷头、身、尾三点施灸,燃尽后继续铺艾灸(一般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轻轻揩干。灸后3天用针引流水泡,并搽龙胆紫药水(隔日1次),直至结痂脱落、皮肤愈合,调养休息1月。2.观察方法:在铺灸前1周和铺灸后3月测定患者的Hb、ESR、RF、IgG、IgA、IgM、补体C_3、CIC、E—RFT、LTT值,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观察结果:观察项目的变化参见附表。  相似文献   

3.
试论灸焫     
“灸焫”或称“艾灸”,一般称为“灸法”。“灸”,《说文》:“灸,灼也,从火久声”;“焫”同“爇”,《释文》:“烧也”。《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治宜灸焫”,王冰注:“火艾烧灼为之灸焫”,意思是用艾火在人体上进行不断地烧灼或薰烤以防治疾病。它是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已  相似文献   

4.
《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黄帝明堂灸经》的灸疗特色,包括取穴有度、施灸有序、头面四肢少灸、倡导化脓灸、艾灸保健、热证可灸等。  相似文献   

5.
灸感浅析     
对于针感,早在《内经》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的”记载,而灸感,历代医家很少论述,《千金要方》等曾提到过灸感向病所循行,但记述甚为简略.即便《备急灸法》、《针灸资生经》等古籍对灸感流注现象作了细致的描述,但并未引起后世针灸医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灸感的概念、内容、临床意义及与针感的比较进行简要阐述,望能为灸法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运用督脉铺灸法取效的五大关键因素。督脉铺灸面积广、艾炷大、时间长、火力足、温通力强,应用督脉铺灸法治病获效取决于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明确铺灸部位,督脉为主调节整体,辅以病灶兼顾局部;二是审辨药性刺激,艾绒性烈可透达诸经,生姜、蒜泥协同温通,铺灸药物增强功效;三是掌握操作技巧,药物敷置循序进行,点火燃艾热力持久,酌用留灸延续刺激;四是选择施治时机,以夏季三伏天为佳,注意适当间隔,坚持长期施治;五是注重调养护理,妥善处理灸疮,固护人体正气。若能掌握督脉铺灸的应用关键,可以充分发挥其治病快捷、功效卓著的优势,使传统灸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瘢痕灸简介     
瘢痕灸是祖国医学古老灸法中的一种,是古代对燃火作用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利用燃火的热力对经络穴位直接施以灼烫刺激的方法。此法有文字记载早见于《甲乙经》(资生经所引)。唐宋更为盛行。明《针灸大成》及清《针灸集成》续有记载,现代针灸书中亦有论及。此法目前在各地仍有应用(民间),但不甚广泛。瘢痕灸在我省少数  相似文献   

8.
本讲重点介绍骑竹马灸的操作方法、适应症以及治疗原理,同时还介绍改进的艾条熏灸器灸的特点、操作方法及治疗病种,以供广大读者参考。骑竹马灸一、简述骑竹马灸法是属艾炷直接灸中化脓灸法的一种。灸时令患者骑在自制的竹马上,两脚悬空不要着地,在两膈俞穴上施灸。此法早在《备急灸法》中就记载“治发背痈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明·杨继  相似文献   

9.
热证禁灸说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伤寒论》的误解,张仲景只是针对"火法"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火逆"、"火劫"的危害,以提醒后人需谨慎用灸,并不代表着这些病证就在禁灸之列;热证施灸是指针对临床中医辨证病性属热的各科病证用艾灸治疗的方法,这些病证包括实热证、虚热证等外感、内伤及外科疮疡痈疽等病证。认为施用灸法只要辨证准确、取穴精确、灸时恰当、灸量适当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并不必拘泥于"热证禁灸"或"热证可灸"之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杨继洲论灸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代以前灸疗的成就。该书对灸疗的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研究灸疗学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在此撮其要,选其精,溶于一篇,便于读书了解、掌握灸疗之特色、机理及具体施术之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寻治疗网球肘的有效方法.方法 针刀配合贴灸治疗网球肘40例.结果 用针刀配合贴药灸治疗网球肘有效率100%.结论 用针刀加贴药灸治疗网球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神阙又名脐中,最早见于《素问·气穴论》位于脐之中央。历代均将神阙归为灸穴,并提出该穴治泄泻。《针灸资生经》云:“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泄利不止之验也。”“予尝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脐中,遂不登溷,连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溷,若灸溏泄,脐中第一,三阴交等穴乃其次也。”“泄泻宜先灸脐中,次灸关元等穴”。《普济方》王氏云:旧苦脐中痛,则欲溏泻,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泻下,亦按之则不痛,他日灸脐中,遂不痛矣,后又尝溏利不已,灸之则止。《扁鹊心书》治老人滑肠困重,《圣济方》治霍乱转  相似文献   

14.
蒙古灸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外治法,具有显著的蒙医特点,经过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而成并延用至今。相比于其他疗法,灸疗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本研究主要阐述蒙古灸的来源,探究"蒙古灸"、"霍尔灸"是否能够等同,其次回顾"蒙古灸"被载入《四部医典》的历程,最后研究其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集备急灸经》见于敦煌遗书,是一部唐代灸法专著。其中所载灸法特色鲜明,与现代灸法有很多不同。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新集备急灸经》中灸法的应用范围、施用特色,并且对比《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的灸法与现代灸法在取穴、施灸部位、施灸次数、应用范围等方面的不同,归纳出了《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灸法的十一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应用灸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积累过程,这对于分析针灸的进化过程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采艾编翼》是研究岭南针灸治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收录了大量民间医生的临证经验,注重灸法的实践运用,治疗选穴精当,辨证施灸,脉证合参,灸药并用,用通俗易懂易行的方式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及文献参考价值。文章总结概括了《采艾编翼》的用灸学术思想,并从选穴配伍、灸法顺逆、灸药并用、灸治儿惊、灸拔痈疽等五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采艾编翼》中灸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杭州针灸专科医院针灸名家罗诗荣和他的学生牟月伟通过8年的潜心研究,将传统的“铺灸”在国内首先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通过了成果鉴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侵犯指、趾、腕、踝、肘关节等为主的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关节肿痛、畸形、僵化为其特征,中医属“痹证”范畴。罗诗荣中医根据中医理论和4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取穴督脉,在穴位上涂敷蒜汁、斑麝粉,再依次敷上蒜泥、艾炷条,点燃让其缓慢烧灼灸治,使温和持久的火气、药物逐步渗透,经督脉经络传导,内到脏腑,外通枝节,调节机体功能,起到治疗作用。一年  相似文献   

18.
<正> 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老年人免疫能力下降造成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寻找一种既经济又无副作用的增强老年人免疫力的方法。根据祖国医学《扁鹊心书》中“……人至……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江间式心身锻炼法》中“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的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报道。我们于1982年8月至10月在吉林省军区干部休养所的大力协助下试用经穴灸疗仪”(已有成品出售)灸照涂抹艾油的穴位,观察对老年人免疫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敦煌《灸经图》是一部绘有腧穴图、普及灸法治疗的针灸古籍,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也是存世最古的明堂图之一。这部明堂图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编号为S.6168与S.6262,为两残段。我国有文字可考、年代最早的明堂图见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所引用的《明堂三人图》,该图系唐代针灸家甄权所作。隋唐医籍,传世甚少,而明堂图谱,更为罕见。敦煌《灸经图》写绘于唐代,诚可弥补这一阙如,诠释针灸疑难。 《灸经图》中有手通孔、脚五舟、手小指头、足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敦煌《灸经图》要旨的研习,以及根据《灸经图》原图11中关于足心古穴的记载,将《灸经图》中的足心古穴与现代抗衰老医学进行首次探析,旨在寻找古《灸经图》与现代抗衰老医学之间联系的契合点。以使古老的敦煌针灸奇葩在抗衰老领域绽放光彩,从而进一步体现研究敦煌《灸经图》的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