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全新 《北京中医药》2008,27(9):737-737
小便病诸候,历代医家多从肾论治,每获良效.但临床上也有单纯从肾论治,收效甚微者.李日庆教授受<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启发,从中气不足论治,以"因其衰而彰之""气虚宜掣引之"为治疗原则,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为主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兹举一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治疗肾系疾病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医案举例、分析,强调“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这一理论在实际指导临床中的重大意义,强调该理论在病因分析、疾病治疗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理论指导临床,为治疗疾病,研究病因,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勇 《江西中医药》1997,28(1):57-57
冠心病从肝脾肺肾论治概况刘勇(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修水332400)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医药学对冠心病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医者或从“心”论治,或从他脏论治,依据《内经》“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十二官危”等理论,从“五脏...  相似文献   

4.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对于本病的治疗,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治法众多,有从湿论治者,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我认为本病是一个虚实挟杂的病证,主要与脾虚失运,中气不足,湿浊下注有关,其治疗应当从脾虚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因湿邪为患,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成。湿虽有内  相似文献   

5.
阳痿辨证论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痿辨证论治心得乔振纲(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洛阳471003)关键词阳痿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阳痿从肾论治,乃治法之常也。医者多以肾气丸类主之,几乎是人人墨守的成规。然据笔者多年来的深入观察,引起阳痿的原因很多:有因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有因肝气郁结,...  相似文献   

6.
消渴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消渴证”分三消,即上、中、下消,上消在肺,中消在脾,下消在肾,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旺,前人对本病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为主,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施今墨老先生在医书中提到三消之证多虚,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病本在于肾虚,主张从肾论治。受其启发,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以增液汤合生脉散,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从先后天两方面,以滋养培本论治,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7.
脏腑的“个性”,即生理特性和功能特性,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广泛用于疾病病机的辨识与治疗。五脏六腑的“个性”各不相同,肾脏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本团队对于肾脏个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结了“肾为水脏”“肾欲坚”“肾苦燥”等肾脏“个性”。该文以“肾为水脏”为切入点,详述“肾为水脏”的内涵及为何湿易犯肾两个方面,并从“湿”之特点在风湿、湿热、湿瘀及湿浊四个方面结合古籍文献、名家观点、现代研究等论述“从湿论治”。希冀指导肾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遗尿症虽多为肾元不足,下焦虚寒,然中气不足所致者亦不少见。古代文献对此早已有论述,《灵枢·口问篇》:“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李东垣认为此症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不仅提出“气脱于上则下焦不约而遗失不觉”,且在治疗上也有精辟见解,其曰:“脾肺气虚不能约束  相似文献   

9.
总结程红亮教授基于“辨经论治”理论从“咽肾相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程红亮教授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涉及咽、喉、口和舌等部位,且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皆不同程度与咽相联系,据此提出“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时应结合不同经脉的病证特点,以“辨经”为“论治”的核心。程红亮教授认为肾经与咽喉部关系尤为密切,“咽肾相关”实质是以任督二脉为桥梁,构建起咽、脑与肾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以任督二脉、肾经组穴为主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的治疗思路,起到了通络调神、宣通咽喉之效,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 对妇科病的治疗,大部分医者尊《内经》,傅青主之旨,认定“肾为先天之本”,主张从肾论治;又有部分医者崇叶天士“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强调从肝论治。笔者粗读中医经典,经十余年临床验证认为:妇科病证,肝肾同病者十之八九。故临床上只有肝肾同治,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1.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细心品读《疡科纲要》后在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从“毒、热、瘀、虚”来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肾病下肢疮疡病与毒、热、瘀、脾虚关系密切,脾虚是致病之本,久病及肾,毒热瘀是致病之标,三者相互影响,始终贯穿疾病,伏毒不解,变化多端。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患无外乎从“毒、热、瘀”三邪的干扰破坏,及其内在“虚”所致正气不足、脾不生肌来论治,治疗上,固护脾肾是关键大法,同时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之法以防疾病传变。故治疗应分清虚实,正邪病因,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来临证论治,方可起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之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韩旭  倪青 《环球中医药》2020,13(3):507-5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郁”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内经》中的“五郁”理论可以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和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根据“五郁”理论探讨“郁证”,以细化五脏中的病因病机。从“木郁达之”论治,顺应木性,解除肝郁,以调达通畅;从“火郁发之”论治,顺应火热,透达心郁,以开郁除积;从“土郁夺之”论治,来顺应土性,攻伐脾郁,以消除壅滞;从“金郁泄之”论治,顺应金性,疏泄肺郁,以宣散枢机;从“水郁折之”论治,顺应水性,分消肾郁,以制约冲逆。以五脏为中心因势利导,探讨糖尿病治法,对其临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尿属中医的“出血(尿血)”范围。《成方便读》云:“凡人身之血皆赖脾脏以为主持,方能统御一身,周行百脉,若脾土一虚,即失其统御之权……血为不守也。”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则血溢于外,导致血尿。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则少气懒言、纳呆等诸症出现。需从“溲血”与“劳淋”论治。  相似文献   

15.
从肾论治老年病点滴体会靖江县中医院(414500)费秋月中医所说的“肾”,其生理活动较为复杂,主要有生长、发育、生殖及调节水液等作用。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源,藏真阴而寓元阳。“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八八(六十四岁)以后”“肾气衰”,可出现一系列衰退...  相似文献   

16.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是来自先天本元之气中的真火,肾阳寓于命门之中,又称为"命门之火"。肾阳具有温煦、生化、卫外、纳气、主生殖的作用,肾阳虚会致使临床很多疾病的发生。肾阳虚与脾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脾胃疾病;肾阳虚与心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心脏疾病;肾阳虚与肺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肺脏疾病;肾阳虚与肝脏的关联可以从肾论治妇科疾病。因此,笔者从肾阳虚与五脏病机的关联探析"从肾论治"在临床中的运用,揭示了中医经典理论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从肾论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陆拯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红 《四川中医》2000,18(6):2-3
全国名中医陆拯主任医师,业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更有其独特的方法,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陆师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经验简介如下。1脾病从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化生水谷精微,肾主藏精。脾主运化,须藉肾之阳气以温煦,脾气借肾阳以鼓舞上升;肾中精气又赖水谷精微之滋生。正如《景岳全书》所云:“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脾与肾之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若脾病治脾而疗效不佳者,陆师多从肾论治,常建奇功。1.1脾气虚弱:表现为大便时溏时…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等病范畴。从临床实际看,治疗本病不能单纯治心通脉,笔者以为结合准确辨证从肾论治可取得较好疗效。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心肾密切相关,心火有赖肾水滋润,心阳需要肾阳温煦,以推动血脉运行。冠心病患者,若肾之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心阳,在心绞痛发作时,疼痛症状可以不重,然体倦无力、头晕、自汗、胸闷气短、畏寒肢冷、腰酸等症状明显。肾虚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肾虚必然导致心的阴阳气血失调,补肾法治疗冠心病是求本之法。即使是瘀血阻脉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其瘀血也是内脏亏损尤其是肾虚的…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四川中医》2000,18(12):6-7
“上气不足”语出《灵枢·口问》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表现为上气不足证。为此 ,笔者拟根据李东垣脾胃学说和自身的临证体会 ,就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作一初步探讨。1 辨主证着眼头部上窍《灵枢·口问》曰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 ,则乃为痿厥心忄免。”论中所言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上气不足证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于头部及上窍 ,即症状主要在“上” ,这是与“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诸症相对而言的 ;其二 ,上气不足证的病理性质属“气虚证” ,即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