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地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形态学变化,采用ABC法对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的大鼠延髓进行了抗SP或抗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Fos/SPR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静脉内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后,在双侧MVZ内出现Fos阳性神经元,在锥体交叉和最后区水平,SPR免疫反应结构较未注射组明显增强,背内侧部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的SPR-LI纤维也由弯曲的粗纤维变为细的直 相似文献
2.
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其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SP受体(SPR)阳性结构在大鼠延髓内脏带(MVZ)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及其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系统观察了大鼠延髓。结果表明,大鼠MVZ有较密集的SPR样阳性结构分布,与SP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基本一致。SPR样阳性胞体与纤维染色有浓有淡,胞体大小、形态各异,纤维大体分为3类,即羊毛型、光滑型和串珠型,有的SPR阳性终末伸入第四脑室和延髓中央管及血管腔,说明SPR阳性终末与脑脊液、血液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交流。用SPR和酪氨酸羟化酶(TH)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有的神经元为SPR/TH双重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3.
4.
雌性大鼠在摘除卵巢后延髓内脏带神经元的FOS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卵巢摘除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的FOS表达,本文将20只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1)卵巢摘除+棉籽油组:摘除双侧卵巢后,皮下注射棉籽油(1ml/kg/d);(2)卵巢摘除+雌性激素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0μg/d);(3)卵巢摘除+雄性激素组: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睾酮,130μg/d);(4)手术但不摘除卵巢+棉籽油组。所有动物成活6周后处死,取延髓切片进行抗FOS蛋白和抗酪氨酸 相似文献
5.
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抑制腹腔给予LPS诱导的延髓内脏带内Fo …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在免疫系统至延髓内脏带(MVZ)通路中的可能性。方法 对雄性SD大鼠行膈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水或假切断手术,存活4周后再经腹膜腔注入免疫剂脂多糖(LPS)或无菌生理盐水(NS),3小时后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MVZ进行Fos染色。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腹腔给予LPS后,MVZ可发现大量Fos表达,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组大鼠腹腔缓给予LPS后,MVZ内的Fos表达量则明显减少。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大鼠延髓腹侧部利钠肽受体A(NPR-A)、利钠肽受体C(NPR-C)、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在心肌缺血后不同时程的动态变化。方法: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于术后3、7、14、18和28 d取材,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延髓腹侧部吻段、尾段内NPR-A、NPR-C、ChAT和TH表达。结果:在模型复制后的上述时点,延髓腹侧部NPR-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NPR-C表达的升高晚于NPR-A,TH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延髓腹侧部吻段ChAT的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在尾段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延髓心血管中枢内NPR-A和NPR-C的表达在心肌缺血后均显著升高,而ChAT和TH的表达则显著降低。利钠肽、ChAT和TH可能都参与了心肌缺血后心血管系统的植物神经调控。 相似文献
8.
9.
含酪氨酸羟化酶的神经元在猴延髓内脏带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含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在猴延髓内脏带内的分布及形态特点,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只恒河猴的延髓中尾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延髓中尾段的TH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于从背内侧至腹外侧的弧形带状区--人脏带内(MVZ)。该区可分为背内侧部、腹外侧部和中间部。在背内侧部,TH阳性结构主要分布于迷走神经前运动核、最后区、孤束核的连合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内侧亚核。在腹外侧部,由发愤侧向吻侧范围逐渐扩 相似文献
10.
以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为模型 ,用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动物行为观察的方法 ,研究了从癫痫点燃后 30 m in至 3d 8个时间点的延髓内脏带内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识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显示 :癫痫点燃后 1h细小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开始增多 ,尤以孤束核及软膜附近明显 ;6 h后延髓内脏带各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均增多 ,以延髓内脏带背内侧区及腹外侧区较为密集 ,中间带状区相对较少 ;1d后肥大型星形胶质细胞开始增多 ;3d后肥大型细胞出现肿胀、变形。此结果提示 :癫痫发作急性期 ,延髓内脏带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此病理过程 ,对机体应激反应 ,心血管调节、内环境稳定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延髓内脏带NADPH-d阳性神经元分布与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延髓内脏带(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4血管闭塞(4VO)改良法以及运用NADPH-d组织化学反应和Fos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双重染色技术对全脑缺血30min,再灌注2h,4h,8h,12h,24h,48h对MVZ进行研究,结果:脑缺血组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染色反应增强和Fos蛋白表达随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程而变化,并见有15%-20%阳性双染细胞,结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MVZ内NADPH-d阳性神经元与Fos蛋白表达的分布变化具有相关性,提示在脑缺血状态下MVZ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延髓内脏带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对LPS免疫刺激的Fos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延髓内脏带 (MVZ)至下丘脑室旁核 (PVN)”的儿茶酚胺能通路在“免疫 脑通讯”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WGA HRP逆行追踪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 (TH)抗体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方法 ,即先将WGA HRP注入大鼠一侧PVN内 ,存活 4 8h后经腹腔注射免疫刺激剂脂多糖 (LPS)诱发免疫反应后 ,观察MVZ中WGA HRP逆标细胞、Fos蛋白和儿茶酚胺能神经元 (以TH为标记物 )的分布及表达状况。 结果 在MVZ内发现 7种阳性神经元 ,即HRP、Fos、TH单标细胞、Fos HRP、Fos TH、HRP TH双标细胞和Fos HRP TH三标细胞。Fos HRP双标记和Fos HRP TH三标记细胞分别占总HRP逆行标记细胞的 12 5 %和 39 6 %。 结论 MVZ对LPS免疫刺激起反应 ,并可能将免疫信息经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上传至PVN ;MVZ可能作为“免疫 脑通讯”的一个中继站 ,通过“MVZ→PVN”通路起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各区域NMDA受体亚单位NR1表达的变化和差异 ,探讨NR1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技术。 结果 1 在前脑缺血再灌流后早期 ,海马各区域NR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CA1区 ,下降趋势持续存在且不可逆 ,直至再灌流后第 7d ,NR1在该区域的染色强度降至对照组的 17% (P <0 0 5 )。CA3区及齿状回 ,NR1的表达下降是可逆的 ,再灌流后 72h ,齿状回的表达恢复正常 ,再灌后第 7d ,CA3区的表达也恢复到对照组的 96 % ,两组间染色强度无显著差异。 2 在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出现前的缺血再灌流的早期 ,NR1在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不一致 ,再灌后 6h以前 ,CA1区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CA3区及齿状回 (P <0 0 5 ) ,再灌后 12h ,CA1区的下降幅度仍低于CA3区 (P <0 0 5 )。结论 短暂性前脑缺血后 ,NR1在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表达下降的幅度和可逆性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是造成CA1区缺血敏感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1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前脑缺血15min再灌注0.5h~7d动物模型和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技术。结果缺血后,海马CA1区NR1 mRNA的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至24h达高峰;然后表达开始回落,至缺血后7d降至低谷。在CA3区,NR1 mRNA的表达变化与CA1区类似,但变化幅度明显减小。在齿状回,缺血后0.5h~72h,NR1 mRNA的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缺血后7d,表达亦显著降低。结论短暂性前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各区RN1mRNA的表达变化不同,这种不同可能与海马的选择性易损现象和迟发性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前脑缺血再灌流后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2A和NR2B蛋白质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方法 ,观察分析了大鼠前脑缺血 15 min后再灌流 2 h~ 7d的海马结构各区域 NMDA受体亚单位 NR2 A和 NR2 B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差异 ,藉以探讨二者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 1) NR2 A在 CA1 区和CA3 区的表达于再灌早期表现为小幅度下降 ( P<0 .0 5 ) ,此趋势在 CA3 区可以逆转 ;但在 CA1 区逐渐加剧 ,第 7d时降至 2 1% ,NR2 A在齿状回的表达几无改变 ;( 2 )与 NR2 A不同 ,再灌后 2 h,NR2 B在 CA1 区的表达即较对照组增高 ( P<0 .0 5 ) ,并持续到再灌后 2 4h,之后转而急剧下降 ,至第 7d仅余 11% ;在 CA3 区及齿状回 ,再灌后 6~ 48h,NR2 B的表达也较对照组增高 ( P<0 .0 5 ) ;在再灌后 72 h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损伤后 NR2 A和 NR2 B表达变化的不同可能是造成 CA1 区、CA3区及齿状回缺血敏感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三叉尾侧亚核(Vc)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直接投射的神经元与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能传入的关系,本研究用四甲基罗达明(TMR)逆行追踪与Fos和SP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方法研究了Vc向VPM投射的神经元。结果表明:(1)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Vc浅层(Ⅰ、ⅠⅠ层);(2)SP受体(SPR)阳性神经元也主要分布在Vc浅层;(3)TMR注射入一侧VPM,逆标神经元仅见于对侧Vc和双侧延髓网状结构(MRF);(4)VcⅠ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22.3%为Fos阳性,11.7%为SPR阳性;(5)Vc深层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13.1%为Fos阳性,8.5%为SPR阳性;(6)MRF内TMR逆标神经元总数的43.3%为Fos阳性,5.1%为SPR阳性。上述结果提示:(1)Vc及MRF内直接向VPM投射的部分神经元感受面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2)VcⅠ层内直接向丘脑投射的部分神经元可能接受外周SP能的初级传入。 相似文献
18.
19.
探讨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流早期海马CA1 区NMDA受体的变化规律,选用雄性SD大鼠 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脑缺血 15min、20min和 30min组及脑缺血 15min再灌流 0min、30min和 24h组,参照Pulsinelli Brierley(4VO)法制作脑缺血模型,取脑,连续冰冻冠状切片,NR1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及计算阳性单位PU值。结果显示: (1 )单纯脑缺血 15min、20min和 30min组PU值分别为 5. 89±0. 92、5. 18±1. 63和 4. 89±2. 69,与对照组PU值 7. 56±2. 35相比,下降 22. 09% ~35. 32% (P≤0.05); (2)再灌流 30min和 24h组PU值分别为 4. 20±1. 37和 2. 99±1. 28,与对照组PU值相比,减少 44. 44% ~60. 45%,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降低; (3)再灌流 0min、30min和 24h组两两比较, 24h和 0min组的NMDA受体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流早期海马CA1 区NMDA受体存在下行调节,这可能是脑缺血后自身的一种保护性调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