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吐哕第十六(附呕逆)呕吐哕,皆属胃。“原註”:呕者从呕,呕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咂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呕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浅说”:关于呕吐认识,中医书中各家认识大致相同,成无已明理论谓“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陶华六书谓:“呕者,声物俱出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又谓:“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  相似文献   

2.
<正> 吐泻是呕吐和泄泻两种疾病的简称。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急性病证。呕吐是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一种征象。严格的说,呕和吐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历代医家认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吐。由于呕和吐在临床中往往同时并见,难以区分,故后人皆谓之呕吐。泄泻是指大便次  相似文献   

3.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往往互相兼挟。医圣张仲景对呕吐的证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如论其症状有呕吐、喜呕、欲呕、呕逆、呕不止等。言其兼证有呕不能食,呕而发热,呕而烦  相似文献   

4.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种病证。前人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往往并见,故一般合称呕吐。本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有关。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  相似文献   

5.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诞通过食物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反射性动作,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上呕与吐难以分开合称为呕吐。按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呕吐和周围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所致颅内压增高及前庭神经功能障碍如耳性眩晕。周...  相似文献   

7.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8.
呕吐证治     
<正> 凡饮食或涎水从胃中上逆涌出者,名为呕吐。古代医籍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方药中氏说:“吐时有声无物叫呕,吐时有物无声叫吐,吐时有声有物叫呕吐”(《医学三字经浅释》)。临床上往往呕吐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本篇将呕吐合而论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感受外邪,内扰于胃;饮食失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发生呕吐。故《济生方》谓:“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  相似文献   

9.
刘云霞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18-92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本病名之源,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发之……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金匮要略方论》阐述了各种呕吐,并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用药贴切,对后世治疗消化系统等疾病仍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呕吐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凡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上两者常常并见,故合称为呕吐。本文试将仲景《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关于呕吐的治法,归纳为以下十二种。现分述如下: 一、温中法本法为寒性呕吐而设。多由误用汗、下耗  相似文献   

11.
马春丽 《河北中医》2007,29(9):856-857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引起食物及痰涎从口吐出的病症,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历代医家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临床实践中呕与吐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一般称为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许多疾病,如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及梗阻、胰腺炎、胆囊炎等。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辨证施护1.1外邪犯胃型①此型多属邪实,因患者发热恶寒,为寒邪偏重。病室宜温暖向阳,安静舒适,空气新鲜。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舌象、脘腹部及呕吐物的变化,若是体温持续升高,呕吐呈喷射状,剧烈头痛,两侧瞳孔不等大,烦躁不安、嗜睡、呼吸深快等现象,是邪毒内陷于脑之征,应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③本型多见暴病,呕吐频繁,患者心情急躁,焦虑不安,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使其静卧,尽量减少搬动,勿打扰患者休息。④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及在夹脊两侧刮痧,可缓症状。⑤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待呕吐减轻后给予流食、半流食,逐渐过度到普食,忌油腻、甜黏之品。若呕吐量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遵医嘱输液,防止损伤津液。1.2饮食停滞型①及时清除呕吐物和更换被...  相似文献   

12.
浅探《伤寒论》对呕吐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对呕吐的辨证论述颇详 ,就症状而言 ,六经中无论表里寒热虚实诸证 ,皆可见到呕吐。就记载有呕吐的条文而言 ,计 76条之多 ,约占全部条文的 2 0 % ,其中单言“吐”者 38条 ,单言“呕”者 2 9条 ,言“干呕”者 9条。由于“呕”、“吐”和“干呕”在症状上有区别 ,故论中多将三者分而言之。但因“呕”与“吐”俱为“有物”,故有时亦“呕吐”并提 ,如“呕吐而利”、“呕吐而下利”、“欲呕吐”等 ,而“干呕”因其为无物 ,则殊少与“呕吐”并提。前人指出“呕”为少阳主症 ,“吐”为太阴主症 ,但实则六经皆有呕吐。现结合各经主症 ,…  相似文献   

13.
<正> 概说呕吐,总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为主。前人以有声有物为呕,属阳明;有物无声为吐,属太阴;有声无物为干呕,属少阳。导致呕吐原因多端,有寒、有热、有痰饮、有宿食、有淤血、有气攻。因此可见于多种疾病,尤在急性胃炎、贲门痉挛、胆囊炎、胰腺炎、肝炎等病,更为常见。胃为冲繁要道,乃水谷之海,气血之乡,以通降为顺。若邪气犯胃,浊气上逆,可成本  相似文献   

14.
呕哕为一种常见病症,《医宗金鉴》有“有物有声谓之呕”、“无物有声哕干呕”的论述。其病因很多,病机则多为胃失和降,属中、上焦的病变;但发自下焦的亦不少见,故有呕哕发下焦之说。究其发自下焦者,亦有虚实之分,其虚者因肾阳衰微,失于温运,寒水之气上逆所致;或肝肾之阴不足,不能营运经脉,使其冲气上逆而成。其实者多因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15.
以鸭跖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效快捷 ,现将笔者的临床治验介绍如下。神经性呕吐属中医“呕吐”范畴 ,由于邪气在胃 ,胃失和降 ,气反上逆而致。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 ,无声有物为吐 ,但实际上很难截然划分 ,一般都统称为“呕吐”。临床常见辨证分型有胃寒、胃热、伤食、痰浊四型。本症多见于女性 ,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 ,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它症状 ,偏于胃热的 ,可以鸭跖草煎剂治疗。治疗时取鸭跖草全草 1 2 0 g,水煎服即可。鸭跖草性味甘寒 ,据报道其成分中含花青素类 ,为飞燕草次甙等 ,故可清热解毒、利尿解暑止呕。另据《本草纲目》载 :鸭跖草…  相似文献   

16.
呕吐是指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食管和胃内的容物从口、鼻中涩出。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小儿呕吐的病因寒热虚实有许多,总的说来是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胃气不能下行,反而上逆,使得脾胃正气虚损,导致营养不良或它变。故应审证求因,及时治疗。近5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推拿治疗小儿呕吐,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呕吐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可因多种病症引起。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因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虽然呕吐病因较为复杂,但其根源无非就是由于胃的逆蠕动所引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只要是外感、内伤之邪侵犯胃腑,和降失常,即可引起呕吐。中医辨证呕吐,一般分为四种,即伤食呕吐、痰饮呕吐、肝气呕吐、外感呕吐。伤食呕吐就是食积不化,可由过食生冷甘  相似文献   

18.
<正> 神经性呕吐是频繁呕吐,尤以食后即吐为特点的官能性疾病,属中医“呕吐证”的范畴,与内有“伏饮”、“伏火”有关。《素问》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金匮要略》说:“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为心下有饮故也”;《丹溪心法》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临床实践认识,此证由于平素内有“伏火”,加上情志所伤或饮食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谷随气逆而上,遂发生呕吐。多年来根据上述论点,自制“降逆止呕汤”治疗50余例神经性呕吐,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20.
<正>原文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若风邪在胃,则呕;膈间有停饮,胃内有久寒,则呕而吐。其状:长大息,心里澹澹然,或烦满而大便难,或溏泄,并其候也。简析呕吐是因为脾胃虚弱,又感受风邪所致。如果风邪进入胃里,就呕;如果胸膈间本来就有水饮停滞,再加胃中又有寒邪积滞,就会又呕又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