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淋巴瘤(PIL)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L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加扫CT增强.结果 12例PIL中,肿块型2例,弥漫增厚型10例,病变肠管长约7.8~18.5 cm,平均约10.2 cm.9例病变肠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3例明显狭窄;10例病变肠壁柔和,2例肠壁僵硬.CT平扫增厚肠管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中,6例增厚肠管呈延迟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见小片状坏死区;最大密度投影(MIP)示8例病变肠管均可见增粗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9例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根部或腹膜后伴肿大淋巴结.1例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肠穿孔.结论 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呈均匀环形软组织肿块,且病变肠管范围较长,相应管腔扩张,管壁柔和,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患儿 男,1 d,早产、顺产儿,孕37+2周,体重3.2 kg。主因生后拒乳、哭闹不止入院,查体示上腹部饱满,肠鸣音弱,生后无胎粪排出。腹部超声示:胃泡明显扩张,扩张的胃泡与十二指肠之间似有一长条形囊状结构,考虑环状胰腺可能;右中下腹部肠管萎陷、无气体充盈。腹部 CT 平扫及增强示上腹部见“双泡征”,大部分十二指肠萎陷、内无气体影充盈,并呈簇状堆积于右下腹部;增强后胰腺走行不规则,呈“钩状”围绕十二指肠降部(图1~4)。CT 诊断考虑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术中见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被胰腺所围绕,十二指肠水平部肠腔内可探及一膜性隔膜,遂行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近端与空肠 Rou-Y 吻合。病理证实为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水平部闭锁。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 ,47岁。因面部、四肢皮疹及发热 10d ,高热乏力 3d入院。既往有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使用抗生素史。入院后患者体温最高达 38 8℃ ,腹泻 10余次 ,大便为稀水样。体检 :腹部右侧可扪及一肿物。实验室检查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小便中可见霉菌孢子。肠镜检查 :见升结肠肠腔狭窄 ,狭窄段约 10cm ,周围黏膜隆起 ,组织僵硬 ,表面有糜烂并附着有黄绿色的膜状物体 (肠腔内粪便较多 )。X线检查 :立位腹部平片示上腹部可见充气扩张的肠管 ,其内未见肠黏膜纹 ,亦未见气液平面。卧位腹部平片示中腹部可见明显充气扩张肠袢 ,呈马蹄形 ,周边结…  相似文献   

4.
病例报道女,22岁,因阵发性腹痛1月余、加重1周、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5天入院.查体检:T 36.9℃,P 82次/分、R19次/分,BP 115/76 mrnHg;右下腹压痛,活动度尚可,无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12.64×109/l,淋巴细胞18.8%,中性粒细胞70.9%,红细胞3.56×1012/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504×109/l,血沉12 mm/1h,白蛋白22 g/l,肌酐42 umol/l,尿酸135 μmol/l,肿瘤标志物(一).腹部平片示肠腔内多个小液平.结肠镜下示病变区肠黏膜糜烂,脓液和肉芽组织形成,符合急慢性炎症改变.临床诊断:结肠占位伴肠梗阻. B超:升结肠实质性占位;肝、脾、胰、双肾、盆腔及腹膜后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升结肠远段4.1 cm×3.7 cm分层状肿块,管腔明显狭窄,与团块紧密相连近段肠管扩张,肠壁环形增厚,内壁呈结节状;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块呈分层环形强化,增厚的肠壁呈结节状强化,CT诊断:升结肠占位伴不全肠梗阻.  相似文献   

5.
结肠冗长并结肠肠气囊肿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38岁。左上腹饱胀不适 5年 ,加重伴胀痛、便秘1年。自服胃药及泻药效果不佳。查体 :左上腹肋缘下有深压痛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 3~ 5次。X线表现 :平片左侧膈肌明显升高 ,左上腹肠管呈葡萄串状透亮气囊影 (图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 ,横结肠冗长并形成数个袢 ,肠壁上有多发的呈葡萄串状的气体密度的囊状充盈缺损 ,阴影突向肠腔内 ,并同时向肠腔轮廓线外突出 (图 2 )。手术所见 :横结肠明显增粗、扩张 ,浆膜下可见多个气囊肿 ,肠管管壁增厚。病理检查 :浆膜面深处肌间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 ,囊内被覆单层扁平上皮细胞 ,周围有较多…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 患者,男,33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逐渐加重10d,并出现黑便就诊.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左中腹肠管壁不均匀增厚,最厚约1.75cm,呈靶环样结构.考虑肠套叠可能性大.CT检查:局部回肠不均匀环形增厚,厚度基本同B超检查,平扫密度均匀(图1),CT值约46HU,增强扫描强化较均匀(图2),三期CT值分别为55HU、58HU、76HU;并可见近端肠管及系膜向病变处肠腔内突入(图3),小肠系膜间可见多发点样淋巴结,直径约0.3~0.7cm.考虑淋巴瘤,肠套叠形成.胶囊肠镜提示回肠黏膜下肿物,间质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螺旋CT在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小肠淋巴瘤,8例位于回肠(包括回盲部),2例位于空肠。10例CT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2例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明显环形增厚,肠管不狭窄且明显扩张;5例呈浸润型,小肠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息肉肿块型2例,肠腔内较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致肠腔变窄,肿块密度较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未见坏死。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或多个小结节相互融合。增厚的肠壁、软组织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呈轻度强化8例,或无明显强化1例,其中2例内部可见血管被肿瘤包绕,1例并发穿孔。结论掌握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有助于与小肠间质瘤、小肠癌及小肠Crohn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3例均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结果 CT检查示肿块分别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上段空肠及中段空肠,3例均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最大直径1.6 ~4.9 cm.3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及包膜.增强后上段空肠病灶呈明显周边强化,中央见无强化区,周围见肿大淋巴结;余2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上段空肠病灶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扩张,肠管内见一较大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变平,肠管柔软,蠕动正常;余2例钡剂造影未见异常.3例均位于黏膜下,肿块实性质软,切面见丰富血管网,未见包膜.镜下全部肿块均由上皮样细胞、神经节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三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均表达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及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1例亦表达细胞角蛋白(CK);梭形细胞均表达神经丝蛋白(NF)及S-100蛋白;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F、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86岁.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左下腹疼痛,放射到左侧腹股沟区、左侧大腿,疼痛呈持续性,无法缓解.左侧腹股沟区未触及明显肿块.患者无胸闷、胸痛,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寒战发热,无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患者无手术、外伤病史,否认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腹部B超提示肠腔内大量气体.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15岁.因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痛1月余,加重4 d入院.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查体:腹平坦,右下腹压痛明显,轻度反跳痛,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腹部B超示下腹部实性包块,考虑肠道肿物可能.腹部CT示腹腔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低密度影,部分结节相互融合,边界不清,呈分叶状,范围约15 cm×12 cm×8 cm,CT值约15~22 HU,周围肠管受压推移,邻近肠系膜脂肪间隙欠清(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结节状强化,以周边环形强化为主,内部区域强化不明显,CT值约15~65 HU(图2),门脉期强化范围及程度进一步扩大,CT值约22~110 HU,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示病灶呈"葡萄串"样改变(图3,4).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78岁.上腹部疼痛4天,伴恶心、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就诊.体检:腹部膨隆、压痛,以上腹为甚,无反跳痛,奠菲氏征阳性,麦氏点压痛阴性,肠鸣音活跃,排便排气减少.余未见异常.患者自诉有胆囊结石病史10余年.CT平扫并多平面重组示:胆囊增大,内见直径2.2 cm同心圆状混杂高密度影,伴气体影,无液体密度影,壁明显增厚、毛糙,与相邻器官分界不清.前缘与膈肌角粘连(图1),小肠内见同心圆状混杂高密度影梗阻,近段肠管扩张积液(图2),胆囊底部与结肠肝曲粘连(图3),胆囊体部与十二指肠降部粘连,粘连处肠管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图4).小肠管腔内见一约3.0 cm混杂略高密度团块影,近侧肠管明显扩张、积液,远段肠管无扩张(图4);腹腔内无明显积液.CT诊断:(1)胆囊结石并胆囊炎;(2)考虑合并胆囊-结肠及十二指肠瘘形成;(3)小肠梗阻.  相似文献   

12.
成芳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07,22(5):545-545
病例资料 患者,男,37岁,阵发性腹痛两周余.体检:消瘦,脐下方轻压痛,皮肤多处浅棕色斑块,直径》8 mm,全身多处皮下结节,最大者直径约4 cm.本次入院查立位腹部平片示多个液气平;腹部CT检查:平扫示右侧局部肠道呈漩涡状改变伴肠腔内类圆形团块影,增强后强化明显且不均匀(图 1a).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82岁.剑突下、右上腹部疼痛并加重2天.体检:P 70次/分,Bp 114/70 mmHg,体温36.8℃.腹平,剑突下、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肠鸣音正常,腹部无手术瘢痕,四肢活动可,既往有胆囊结石、胆囊炎、慢性胃炎史.ECG:窦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尿量少,肾功能持续恶化,尿素氮、肌酐指标持续上升.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4.3×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836、中性粒细胞计数10.2×109/l、淋巴细胞比值0.085.尿素13.3 mg/l,血清肌酐114.0μmol/l,尿酸601.7 μmol/l. 影像检查:全腹部CT平扫示胆囊体积明显缩小,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致密影,胆囊壁增厚,边缘模糊,十二指肠壁增厚,与胆囊分界不清,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胃内可见积液及液平面(图1),另于空肠末端可见一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不规则,密度欠均,位于肠腔内,呈同心圆混杂密度影,其近端肠管均匀一致稍扩张,内充满液性密度影(图2、3).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CT表现,并进一步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和11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间质瘤的主要CT特点:(1)巨大不规则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15/15);(2)8例病灶内可见气液平面,3例误诊为淋巴瘤,表现为"假肠腔征",不与周围肠管直接相通(2例),周围可见受压的肠管(1例);(3)肿瘤明显强化,2例CTA显示粗大供血动脉和瘤体内迂曲杂乱肿瘤血管.11例淋巴瘤(包括2例误诊为间质瘤)的主要CT特点:(1)肠管壁广泛增厚,边界清楚,内部积气积液形成"真肠腔征",可见与邻近正常肠管直接相通;(2)肿瘤实质部分密度较均匀,中度强化;(3)肿瘤近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 真假肠腔难辨是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积累经验提高对两种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石双任  陈宏伟   《放射学实践》2012,27(2):226-226
病例资料 患者,女,84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腰部酸胀不适伴肉眼血尿(血尿全程伴条状血块),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侧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径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见大量红细胞,余未见异常.B超示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积水,右输尿管中下段未见显示,膀胱充盈一般,膀胱壁毛糙.CT扫描: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积水.膀胱前壁见局限性梭形软组织密度灶(图1),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病灶与邻近肠管分界欠清(图2、3).膀胱内游离三角形高密度影,CT值45 HU,增强后无强化,注射对比剂90 min后,在高密度对比剂背景下呈三角形充盈缺损影(图4).输尿管镜、膀胱镜检查:右输尿管中段明显狭窄,未见结石及新生物;膀胱顶部见大小约3 cm×3 cm隆起性病变,表面不平,膀胱内可见血块.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择期行全麻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膀胱前壁实质内大小约5 cm×4 cm×3 cm不规则肿物,凹凸不平,与腹膜有粘连,与耻骨后脂肪及结缔组织粘连紧密,与肠管无粘连.  相似文献   

16.
腹茧症1例     
患者男性,29岁.腹痛6h.查体:腹部隆起,以脐周为著,腹肌较硬,正中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脐周可触及一圆形包块,肝脾未及,无振水音.既往有腹痛病史,行抗炎治疗后好转.无外伤病史.查血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 全腹部CT平扫加强化检查,发现腹部小肠扩张聚集,周围似膜状物包裹,部分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内见气-液平面,肠间隙模糊,肠系膜动静脉向右前方移位,聚集肠管袢周围膜状物强化.CT诊断:小肠梗阻,原因:腹茧症?内疝?.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4岁。母乳喂养期间常有溢乳,人工喂养后出现腹部膨隆,哭闹不安,呕吐胃内容物,有时伴黄色胆汁样液体,每日呕吐1次,持续至今,多于下午发作。呕吐后腹胀明显减轻,无发热、咳嗽,大便量少、干结,小便正常。体检:智力发育差,营养不良,体瘦小,身高86cm,体重10.5kg,慢性病容,轻脱水貌。心肺无异常,腹部膨隆、见胃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闻振水音。X线检查:立位腹平片示“双泡征”。钡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肠腔上半部突然狭窄,钡剂呈细线状通过(图1),而下半部肠粘膜增粗,钡剂沿粘膜沟溢过狭窄部,并衬托出横行于肠管的透亮线影(图2)…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主因"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入院时腹膜炎体征明显,以右下腹为重.血常规示白细胞23.1×109/L.腹部超声示肠管扩张,X线片见肠梗阻征象.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见阑尾充血化脓明显,长约5.0cm,最大外径1.2cm,末端可见2.0cm×2.0cm×1.5cm半透明肿物,质地硬,张力高,与距回盲部约140cm处小肠紧密相连,部分空肠于其间穿过,受压形成内疝.受压肠管明显扩张,未穿孔.腹腔内脓性渗液约100ml.术中切除阑尾及无法分离的小肠,行小肠端端吻合.术后病理示阑尾黏液性囊肿.术后1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3例均行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及CT平扫与增强。结果 CT检查示肿块分别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上段空肠及中段空肠,3例均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最大直径1.6~4.9 cm。3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及包膜。增强后上段空肠病灶呈明显周边强化,中央见无强化区,周围见肿大淋巴结;余2例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上段空肠病灶钡剂造影表现为局部肠管扩张,肠管内见一较大充盈缺损影,局部黏膜变平,肠管柔软,蠕动正常;余2例钡剂造影未见异常。3例均位于黏膜下,肿块实性质软,切面见丰富血管网,未见包膜。镜下全部肿块均由上皮样细胞、神经节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三种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上皮样细胞均表达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及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1例亦表达细胞角蛋白(CK);梭形细胞均表达神经丝蛋白(NF)及S-100蛋白;神经节样细胞表达NF、NSE。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伴肠腔内出血患者64排螺旋CT的影像表现特点,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CT扫描及CTA重组对图像进行分析,重组方法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结果 7例患者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小肠肠管内小圆形高密度影,周围可见线样高密度影(4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回肠,1例位于结肠),静脉期高密度影范围增大、密度减低.5例显示病变区肠管管壁增厚,2例病变区肠管周围可见少量渗出性改变.7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肠系膜微小动脉瘤存在(直径0.4~0.8 cm),其中1例显示多发微小动脉瘤.结论 MDCT双期增强扫描及CTA重组对肠系膜微小动脉瘤破裂合并肠腔内出血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成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