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来自疟疾流行区及动物实验的结果都证明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说明疟原虫有保护性抗原,并且有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可能性。为了控制疟疾制备有效的疫苗,很多科学家对多种疟原虫的抗原进行分析,筛选保护性抗原。并对抗原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加工和代谢进行了研究。在疟疾生活史中,子孢子、配子体、裂殖子和感染红细胞都直接暴露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这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抗原分析工作也集中于子孢子、裂殖子、感染红细胞和配子上。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近年来,疟原虫抗药性及蚊媒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用疫苗控制疟疾。然而疟疾获得性免疫具有显著的虫株特异性,提示疟原虫抗原存在虫株变异。这给抗疟疫苗研制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深入阐明疟原虫抗原变异规律,对于寻 相似文献
4.
5.
唐学恒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1)
实验用巴布亚新几内亚FCQ-27/PNG及泰国K1两种虫株,按Trager和Jensen(1976)方法培养。杂交瘤形成的免疫接种程序和融合技术按Schofield等(1982)所述方法。分别以含大量裂殖子及裂殖体的抗原物质免疫小鼠,获得了3F8/3及3A 10/11两个杂交瘤品系,用于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和疟原虫生长抑制测定以检测MAB与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邓学思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0,(5)
本文综述疟原虫的子孢子抗原(CS蛋白)和红内期抗原(TRAP、GBP、RESA、PMMSA、P(?)HSP-70、S抗原、FIRA等)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其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并对疟原虫入侵肝细胞、红细胞的机制作了简要介绍。从这些已知结构的抗原分子中寻找出能诱导宿主保护性免疫力的表位,将这些表位重组制成了杂交多肽抗原,通过动物和人体的初步实验证实这些杂交多肽抗原是完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3个重组克隆菌表达产物,经PAGE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血清,琼脂双向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Westera blot和原虫体外生长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合成恶性疟原虫杂合抗原基因表达产物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明显的抑制其原虫体外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冯正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6,(5)
已经证实在恶性疟重感染的病人血浆中存在S-抗原。但对于疟原虫抗原如何进入宿主的免疫系统的研究还不多。作者通过恶性疟原虫感染的人和夜猴红细胞的体外培养对抗原的释放进行了观察。取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期的冈比亚儿童血液,放在含有牛胎盘血清的199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当原虫发育为成熟滋养体期时,取培养液样品经负压透析浓缩40或80倍,用温度灭活试验和凝胶扩散试验鉴别抗原。结果发现在培养液中含有S-抗原,但不含有在感染红细胞中所具有的其他种类抗原。为明确这种S-抗 相似文献
12.
袁洁平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1)
本文介绍了制备恶性疟原虫裂殖体抗原的方法。该抗原使夜猴成功地防制恶性疟同源株的攻击。研究用的 FUP(乌干达-帕洛阿尔托)株对夜猴一直有致死作用,取红细胞感染率为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LR White低温包埋法并结合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26-32识别的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抗原进行了超微结构定位。结果表明与单克隆抗体M26-32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抗原主要定位于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的细胞质,为无性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共同抗原;在滋养体发育过程中该抗原有所增加,一部分可通过原虫的胞吐作用运出并定位于邻近虫体的感染红细胞细胞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疟原虫疫苗研究进展较快。Mitchell等报导了诺氏疟原虫裂殖子加弗氏佐剂疫苗,具有保护恒河猴抵抗致死感染的免疫作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疫苗则能使免疫夜猴产生种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力。而有关伯氏疟原虫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尚少。本文旨在用伯氏疟原虫的不同抗原加不完全或完全佐剂免疫小白鼠,比较观察其受攻击感染后的存活情况,以了解伯氏疟的免疫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NIH小白鼠为实验动物,新鲜裂殖子抗原(M_2)的制备按李氏静止通气悬浮培养法培养、收集和纯化。冰冻裂殖子抗原(FM_2)按上述裂殖子抗原方法收集纯化后,冰冻备用, 相似文献
16.
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蛋白的工程菌pWR-C/JM109和pWR-CAC/JM109,在发酵罐中发酵后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0%以上。纯化后的融会蛋白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用等电聚焦技术测定纯化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8.4和8.25。用Dot-ELIS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证实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小鼠抗恶性疟原虫抗体以及疟区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和云南株的红内期抗原,说明我们纯化的融合蛋白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活性的重组复合抗原。 相似文献
17.
田小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9,(5)
p126是恶性疟原虫于红内期后期合成并贮存于纳虫泡内的一种蛋白抗原。在成熟裂殖体释放裂殖子的过程中,该抗原被加工为50和73kDa两个片段;后者由47和18kDa两个肽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47kDa末端有6组重复出现的8个氨基酸(Nt47)。对 相似文献
18.
应用自行制备的直径15nm 的胶体金标记 SPA,以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检测恶性疟原虫抗原,同时作 Dot-ELISA 进行比较。结果表明,Dot—IGS 和 Dot—IGSS 的抗原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0ng/ml 和50ng/ml,优于 Dot—ELISA 的400ng/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抗原对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方法 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体外分别用恶性疟原虫 (P. f) 抗原 (5 μg/ml) 和正常红细胞 (nRBC) 抗原 (5 μg/ml) 进行刺激, 同时给予IL?2维持细
胞增殖, 另外设立只加IL?2的阴性对照组进行培养。培养12 d时, 刺激组细胞再用对应的抗原刺激20 h, 用流式细胞仪
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分泌IL?4和IFN?γ的情况, 并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 (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
cinimidyl ester, CFSE) 标记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结果 健康人PBMC经P. f抗原刺激扩增后CD4+
T细胞的增殖指数
(PI) 明显高于nRBC抗原刺激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γδ T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 f抗原组
分泌IL?4的CD4+
T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nRBC抗原组和阴性对照组 (P均<0.05), 但3组分泌IFN?γ的CD4+
T细胞百分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P. f抗原在体外可刺激健康人外周血CD4+
T细胞增殖活化, 后者通过优先分泌
IL?4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