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疟疾与许多其他传染病相比,保护性免疫产生极难,对恶性疟原虫的保护性免疫仅发生于重复感染疟原虫数年之后。作者研究了急性疟疾伴随产生疟疾特异抗原免疫抑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CD4~+T淋巴细胞作为抗疟免疫的效应细胞在与靶抗原或靶肽结合时受MHCⅡ类分子的限制。疟疾疫苗中须含有能与多个MHCⅡ类分子结合的Th细胞表位才能诱导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产生有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抗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特异性抗原Pfg27的单抗能有效地阻断恶性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作者利用从志愿者建立的16个Pfg27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克隆鉴定出Pfg27有7个不同的T细胞表位,并分析了各表位的MHC限制类型。  相似文献   

3.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在参与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意义,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着重就疟疾,特别是疟原虫保护性抗原与MHC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的综述,为疟疾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来自疟疾流行区及动物实验的结果都证明感染疟原虫后机体可以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说明疟原虫有保护性抗原,并且有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可能性。为了控制疟疾制备有效的疫苗,很多科学家对多种疟原虫的抗原进行分析,筛选保护性抗原。并对抗原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加工和代谢进行了研究。在疟疾生活史中,子孢子、配子体、裂殖子和感染红细胞都直接暴露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这是疟原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抗原分析工作也集中于子孢子、裂殖子、感染红细胞和配子上。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5.
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其抗原成份在红细胞膜表面有不同形式的表达,即感染红细胞抗原的多样性,使得疟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作者通过对巴基斯坦15例感染恶性疟原虫幼儿的红细胞及相应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以及当地成人的高免疫血清的分析,观察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表面表达抗原的血清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疟疾疫苗是很有效的防治手段。研制疟疾疫苗,首先要对疟原虫抗原进行分析、鉴定。疟原虫裂殖子直接暴露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裂殖子保护性抗原的分析、鉴定是疟疾疫苗研制的关键部分。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对许多疟原虫裂殖子保护性抗原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对gp195、83KDa、75KDa等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为疟疾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体急性感染恶性疟原虫时对恶性疟原虫(P.f)抗原的体外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受抑制,对其它寄生虫病的研究提示,单核/巨噬细胞来源的前列腺素E可能与该免疫抑制有关。本研究将可阻断前列腺素合成的环氧化酶抑制剂消炎痛加入培养液中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疟原虫抗原和其它无关抗原及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 30例无并发症的急性恶性疟患儿在治疗前采集5ml静脉血,其中13例在3周后恢复期  相似文献   

8.
针对疟原虫表面抗原的抗体能够阻止脊椎动物宿主的疟原虫感染向蚊传播,这类抗体的作用可能在于阻止雌、雄配子受精。目前,人们已证实几种人恶性疟原虫配子表面抗原为一些传播阻断性单克隆抗体的靶抗原。其中,人恶性疟原虫配子表面48和45kDa对蛋白质——Pfs48/45即为疟疾传播阻断性抗体所针对的靶抗原之一。作者对靶抗原Pfs48/45表位进行了研究,以双位点免疫放射法检测代表靶抗原Pfs48/45表位特性的多肽,证实靶抗原Pfs48/45表位具有三个非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提供了用培养的疟原虫作为试验抗原的可能,但是培养的疟原虫是否具有正常的抗原性。作者针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0.
巴西疟原虫(Ptasmodium brasilianum)是美洲猴体的三日疟原虫,与人体三日疟原虫的进化有密切关系。曾用这种猴疟原虫作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验人体三日疟的抗体。Sulzer等用巴西疟原虫抗原和三日疟原虫抗原作IFA试验,测出人体血清中抗体的效价无显著差异,提示这两种原虫在IFA试验中有同种的抗原性。本文作者曾用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裂殖体溶性抗原作间接血凝试验(IHA),均与感染同种疟原虫的人血清有同样明显的反应性。最近本  相似文献   

11.
目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疟疾抗体用的抗原系由感染猴疟原虫或人疟原虫的夜猴制得。作者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了观察,并与来自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抗原作了比较。当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血症达8%,其中环状体20%,滋养体35%,裂殖体45%时进行收集,以pH7.2的PBS洗5次,最后用同样的PBS制成悬液,涂制的抗原片厚血膜的每一高倍视野可见20~30个原虫,即以蜡纸封存于-70℃。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12.
完全免疫反应所谓完全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在感染HBV后,通过一次免疫反应,能完全、有效地清除HBV,从而恢复健康。此种情况大多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完全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机制应具备:①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简称MHC)对抗原识别与抗原提呈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对猴具保护性免疫的41kDa蛋白质的抗血清筛选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λgt11库时,发现克隆41-2编码一种未知的抗原,对此作了以下的分析。材料与方法自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BR株收集裂殖体,制备抗原用于免疫印斑(Western blot)试验,并从原虫分离DNA及mRNA。用恶性疟原虫T9.96株的DNA构建λgt11基因组DNA库,且以抗41kDa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有性期某些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能阻断疟疾的传播。在恶性疟原虫,这些抗原包括配子体合成的Pfs230、Pfs48/45、Pfg27及配子形成和受精后产生的Pfs25。 本文作者对恶性疟原虫I—V期同步配子体及配子成熟过程中Pfg27和Pfg16的表达及其在体外不能产生配子体的“无性”株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高度同步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15.
HBV并不能直接损伤肝细胞,HBV感染肝细胞损伤的轻重,主要取决于以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宿主免疫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调节着免疫反应,尤其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MHC分子可分为Ⅰ,Ⅱ和Ⅲ类,MHC Ⅱ类分子是机体细胞主要的表面抗原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HLA-DR抗原,HLA-DR通过MHC Ⅱ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对  相似文献   

16.
理想的疟疾疫苗应是多阶段、多价、能激发多种免疫应答,因为疟原虫生活史不同阶段各有其独特的抗原性,单一阶段的疫苗难具全效,且疟疾免疫应答受遗传限制,疫苗须包括不同MHC分子限制的多种表位,激发一种以上免疫反应;疟原虫抗原的T细胞及Th细胞表位的序列多态性、原虫各阶段的等  相似文献   

17.
急性疟疾引起的免疫抑制反应的特点是使抗体对一定抗原的反应降低,但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变化不大。本文用绵羊红细胞经静脉或皮下致敏和攻击急性感染尤氏鼠疟原虫的小鼠,观察小鼠足掌肿胀反应,分别比较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及其相应宿主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可能是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之一。本文作者已证实,血吸虫DNA中存在其宿主的MHC序列。为证实曼氏血吸虫成虫和尾蚴的MHC序列是否源自其宿主,本文作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相似文献   

19.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中央区的一组重复四肽链可望成为抗子孢子疫苗的有效组成,但鼠实验发现对分离、重组及合成CS多肽的应答均受T-细胞应答的限制。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对CS蛋白应答亦受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制约。泰国恶性疟成人患者中17%对CS无抗体反应,30%对重组CS多肽(R32tet32)不能激发无淋巴细胞免疫反应。鉴于对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应答受MHCⅡ类分子控制,作者在泰国恶性疟患者中研究了HLA-DR/DQ表型与抗子孢子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关系。受试者均为20~30岁男性确诊患者。每例取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样进行抗体反应,淋  相似文献   

20.
选用一组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抗原gp195的单克隆抗体,分析海南省、江苏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gp195的抗原差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表明,6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gp195抗原既合共同性抗原决定簇,也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根据原虫对该组单抗的反应差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的gp195血清型。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为Ⅰ型;FCC/HN为Ⅱ型,FCC_(7802)/HN、FCC_(8702)/HN为Ⅱ_2型; FCC_(7801)/HN、FCC_(8701)/HN为Ⅰ Ⅱ混合型。免疫印迹法显示,恶性疟原虫FCC_(8705)/JS、FCC_1/HN、FCC_(8702)/HN、FCC_(7801)/HN gp195分子量分别为210kD_8、200kD_a、200kD_a、198kD_a。其中江苏FCC_(8705)/JS的gp195分子量高于其它三个海南分离株。作者对gp195抗原差异的规律及其对疟疾疫苗研究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