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蓄电池行业铅污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南平市铅作业工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情况。[方法]对3家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测定,以铅作业工人自然排尿铅含量≥0.34pmol/L为观察对象,尿铅含量≥0.58pmol/L诊断为慢性铅中毒病人。[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标率为74.3%(26/35);465名作业工人中铅作业观察对象114例(24.5%),职业性慢性铅中毒50例(10.8%),发病工龄短,空气中铅浓度超标率高的工厂发病率最高达43.3%。[结论]职业健康监护可及早发现铅中毒病人,及时防护可有效控制铅中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快擦写存储器制造企业中铅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状况,探讨铅污染企业有效预防铅中毒的措施。[方法]收集企业实施的职业卫生教育、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技术措施及该企业焊锡车间历年铅烟浓度检测的资料等。对该企业2000~2008年闻焊锡车间122名铅作业人员所作岗前及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健康状况的变化,评估企业实施健康促进措施对保护铅作业人员健康、预防铅中毒的效果。[结果]该企业通过实施多种职业病防护管理及技术措施,焊锡车间铅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均〈0.001mg/m^3。铅作业人员上岗前血铅及血锌原卟啉值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工龄0.5~5.5年铅作业人员的血铅及血锌原卟啉值高于上岗前者(P〈0.05),但尚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铅作业人员均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结论]主动开展健康促进,建立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从培训及宣教,原材料和工艺方法、设备的优选和改进,环境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及职业健康监测监督等方面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对人体的铅污染,从而对相关企业的铅中毒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即使在低浓度情况下,对铅作业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17家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某地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整改后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效果。方法对17家生产企业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尘、铅烟含量进行监测,对铅接触人员的血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17家生产企业149个铅作业点进行了现场检测,共收集1237件样品。其中,114个作业点合格,点合格率为76.5%;35个点TWA超标,铅尘TWA最高值为0.64mg/m^3,超过国家标准12.8倍,铅烟TWA最高值为0.167mg/m^3,超过国家标准5.6倍。对953名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性健康体检,轻度铅中毒者8人,血铅水平偏高(≥400μg/L)112人,工人平均血铅水平为309μg/L。结论整改后的17家乡镇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较整改前完善,有较明显防护效果;但某些蓄电池极板生产企业铅作业岗位仍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情况,应进一步完善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设施,为工人配备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4.
铅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的优化设计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实施适合小型蓄电池厂铅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摸清小型蓄电池厂铅对工人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优化设计实施通风防毒措施。结果工人作业环境空气中铅尘,铅烟浓度分别由4.200~275.640mg/m^3,0.05~116.540mg/m^3下降到0.010~0.08lmg/m^3,0.004~0.106mg/m^3,合格率由0上升到91.66%,66.67%~88.89%;排出的废气中铅浓度达到了环保排放标准。两套通风防毒措施设计合理,效果显著,适用于小型蓄电池厂。  相似文献   

5.
铅作业工人卫生行为干预措施研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对铅作业工人的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以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10名为研究对象,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并对比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吸烟率、生物监测指标等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通过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人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由培训前56.6%提高到培训后97.3%。干预后12个月血铅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17.7%(t=4.10,P=0.000),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23.9%(t=4.248,P=0.000);职业性铅吸收和铅中毒的发生减少,血铅值2.41μmol/L以上的由6人减少到3人,1.93μmol/L以上人数由14人减少到10人。结论 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卫生行为,是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轶花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024-1026
目的了解某市蓄电池企业生产性铅污染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所属蓄电池生产企业铅作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生产环境中大多数检测点的铅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蓄电池制造车间铅烟最高浓度为1.8mg/m^3,平均浓度为0.19mg/m^3;铅尘最高浓度为3.4mg/m^3,平均浓度为0.228mg/m^3,最高超标倍数为67倍。2006年在岗职工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尿铅异常178人,检出率高达95.19%,其中铅吸收19人,达到轻度铅中毒尿铅水平158人,达到中度铅中毒尿铅水平1人。最高尿铅含量达13.04μmol/L,超过国家尿铅允许值(0.34μmol/L)38.35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该市蓄电池生产行业的生产车间多数检测点铅烟、铅尘超标,职工定期健康检查尿铅异常明显,铅职业危害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造船厂电焊作业受限空间对焊尘接触量的影响。[方法]在某造船厂总装车间,以4个舱室为受限空间,舱室外的车间为对照(非受限空间),同时采样测定焊接过程中焊尘和锰的浓度。[结果]舱内焊尘和锰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8.1mg/m^3和11.0mg/m^3,舱外的为5.3mg/m^3和0.3mg/m^3,舱内分别为舱外的14.7和36.7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焊尘及锰浓度在4个舱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焊尘与锰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舱内:r=0.78,舱外:r=0.84)。[结论]船舱受限空间使得焊接作业工人粉尘和锰的接触水平明显升高,必须采取卫生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会雨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01-1202
目的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职业健康促进对铅作业工人的卫生行为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工人的影响。方法 以曲阜市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223名为研究对象,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并对比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吸烟率、生物监测指标等的变化以评价职业健康促进的效果。结果 通过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人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由培训前的52.5%提高到培训后的87.9%。干预后12个月血铅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18.52%(P〈0.01),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38.48%(P〈0.01);职业性铅吸收和铅中毒的发生减少,血铅值2.9μmol/L以上的人数由7人减少到3人,1.9μmo1/L以上人数由16人减少到9人。结论 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卫生行为,是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叶腊石磨粉作业职业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叶腊石磨粉对工人的职业危害。[方法]对8家叶腊石磨粉厂作业环境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对接触叶腊石粉尘的84名工人和不接触粉尘的60名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结果]8家企业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粉尘浓度626.7mg/m^3,大大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mg/m^3),接尘组肺话量和FEVt%低于对照组(P<0.05,P<0.01),接尘组尘肺患者患病率20.2%(17/84)。[结论]叶腊石粉尘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潘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2.1—2007和GBZ37—2002进行评价。结果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3.105mg/m3,中位数0.047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TWA为0.002~2.523mg/m3,中位数0.039mg/m3,合格率20.0%-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4.213μmol/L,平均为(1.098±0.464)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0.340)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职业接触甲醛对暴露工人精神情绪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调查分析昆山市存在甲醛职业危害企业18家,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组合,对65名甲醛接触工人和70名对照组工人进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18家企业甲醛平均浓度为0.43mg,mg/m~3,最高达3.11 mg/m~3,超标暴露点达29.1%。暴露组工人数字跨度、视觉保留、正确打点数和二次打点总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一焦虑、抑郁一沮丧升高,有力一好动项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职业性接触甲醛可导致工人明显精神情绪和神经行为改变,为暴露工人的早期损害提供了两个有意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邓睿荣  关万科 《职业与健康》2014,(21):3141-3143
目的探讨柳钢炼铁高炉炉前铅作业工人防治对策。方法对柳钢炼铁高炉炉前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及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和铅烟监测结果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进了生产工艺和防护设施,炼铁高炉炉前空气中粉尘合格率由2005年的12.5%升至2012年的75.0%;铅烟平均浓度由2005年的20.24降至2012年5.19 mg/m^3;没有诊断出铅中毒观察对象和中毒患者。结论采用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与职业卫生管理相结合,持续改进管理制度和防治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企业管理及职工能自觉按照文件进行标准化作业,能有效预防控制炼铁高炉炉前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庄武刚  于碧鲲  何丽英 《职业与健康》2012,28(13):1585-1586
目的探讨职业健康教育干预对电池企业工人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效果。方法以某电池企业146名铅作业工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分析干预前后工人对职业卫生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知晓率、个人卫生行为改变情况及生物监测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后,工人的职业卫生法律知识及铅危害专业知识知晓率从62.3%和58.3%分别上升到的98.6%和97.2%;工人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及正确使用率从71.2%和72.6%分别上升到100.0%和98.6%;干预后血中铅浓度较干预前平均降低20.2%;上述5个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电池企业劳务工中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提高工人职业卫生知识水平,改善工人卫生行为习惯,对预防和降低职业性铅中毒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顺德区聚氯乙烯(PVC)管材生产行业职业危害状况及变化,为该行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999~2003年对全区PVC管材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检测铅尘和粉尘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混料工序的铅尘和粉尘浓度最高(P<0.05),分别为0.104 mg/m3和7.4 mg/m3,5年来铅尘浓度逐年降低(P<0.05),但粉尘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1999~2003年顺德区PVC管材业的铅职业危害呈减轻趋势,要将职业病发生减至最低,还须进行多措施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低浓度苯及同系物对接触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浓度苯及同系物对接触工人的健康危害,为今后防治苯的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对2个企业苯作业车间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测定,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工人进行健康体检。[结果]2个厂工作场所苯浓度短时间接触均值分别为1.03、1.93 mg/m^3,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检出率、心电图、X线胸片及血压异常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31例,占27.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年龄和工龄分析表明,白细胞下降有随年龄和工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的苯及同系物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特征。方法 运用工作场所现场调查、空气监测、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临床资料分析,阐明2017年东莞市某电子厂一起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致病途径和发病特征。结果 该公司玻壳车间员工共计87人,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103.15~755.70 μg/L,中位数为364.0 μg/L。超过诊断值水平(>600 μg/L)4例, 超过生物接触限值水平(400~600 μg/L)24例,共计5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0.022 mg/m3。其余车间408名员工(对照)血铅检出浓度范围为26.91~184.23 μg/L,中位数为53.82 μg/L;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尘)接触水平为<0.001 mg/m3。玻壳车间员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车间(P<0.01),玻壳车间不同岗位、工龄员工血铅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员工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壳车间员工该种作业和接触方式下血铅水平逐年升高,接触9年后基本维持在生物接触限值水平。结论 玻壳车间员工为涉铅作业,是一起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低于接触限值,经口摄入致群发性职业性铅中毒,主要为用人单位个人卫生管理缺失,经消化道摄入导致群发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开封市某化工厂女性苯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制定预防苯中毒和进一步改善苯作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开封市某化工厂女性苯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职业史调查,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异常率为16.1%,血小板异常率为1.2%,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10.1%;接害工龄越长,苯中毒的发生率越高(χ2=9.830,P〈0.05)。结论应加强接苯女工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改善工作条件,调换工种,减少接害工龄,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吴文涛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1):993-994
[目的]调查某焦化厂职业危害情况,了解苯化合物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2005年10月,对该厂车间空气中苯化合物浓度进行检测,对接苯人员和部分非接苯人员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一车间动力房空气中苯、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130.5、401.6 mg/m3,二车间动力房空气中苯、甲苯平均浓度分别为120.0、150.0 mg/m3,均超国家标准;自觉症状(乏力、头痛、头晕、多梦、睡眠障碍)、血象异常的多项指标的罹患率接触组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该焦化厂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造成损害,需进行彻底整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