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损害与皮层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西安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7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视力检查正常的70例儿童作为健康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结果,根据视力损害程度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42)和重度组(n=1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MRI检查结果与视力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患儿弱视眼和健康眼对应的脑部皮层激活强度分别为(3.60±0.38)×103、(4.85±0.44)×103体素,明显低于健康组[(4.84±0.49)×103、(5.98±0.62)×103体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中,轻度组患儿弱视眼和健康眼脑部视觉皮层激活强度分别为(4.16±0.49)×103、(5.27±0.66)×103体素,中度组分别为(3.87±0.32)×103、(4.... 相似文献
2.
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分析陶耘(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柳州市545001)关键词屈光参差;弱视弱视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4年来67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本文67例均来自于我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07例3-12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视程度与年龄、屈光参差量关系密切,均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屈光参差差值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在屈光参差类型中,以无视为多,占56.1%。 相似文献
4.
5.
遮盖优势眼是治疗弱视的主要方法,然而对依从性差弱视患者尤其是学龄儿童行遮盖治疗是相当困难的.我院斜弱视组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学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遮盖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观察,并就阿托品治疗学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 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 系统对20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 例斜视性弱视和18 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 和CS 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 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 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对侧眼的CS 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 与CS 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112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综合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2例(112眼)3~7岁、8~11岁、12~15岁3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7岁组治愈率78.26%,8~11岁组治愈率75.67%,12~15岁组治愈率51.72%,以3~7岁组疗效最好,8~11岁组疗效次之,12~15岁组疗效最差.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疗效、预后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9.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综合治疗曹木荣,吴怡丹,张志民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郑州450052关键词屈光参差;弱视;综合治疗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患者外眼无明显异常,且有一眼视力较好,故不易被早期发现,治疗上有一定因难,近几年来,作者采用... 相似文献
10.
单眼弱视是指一眼的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另一眼无器质性病变或有器质性病变,育不相适应的视力低下者。临床上由于屈光参差所造成的单眼弱视较多见,本文对100例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 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确定参与面孔及物体认知的脑功能区,选取腹侧颞叶的梭状回作为兴趣区(ROI),计算其激活体积,并对弱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数据及其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和物体加工区位置不同.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弱视眼矫正前后的比较、弱视眼矫正前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弱视眼矫正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梭状回物体区激活体积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眼观察时大脑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小于对侧眼和正常眼,面孔加工区皮质明显受损,但物体加工区未见明显损害.患眼矫正后可以提高大脑皮质激活的范围和强度,戴镜有益于视力的提高及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LASIK手术矫治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评价LASIK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方法观察72例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将其分为近视和远视2组,在做LASIK手术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视功能.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近视组和远视组在术后36个月时视功能(裸眼视力,最佳戴镜矫正视力,三级视功能,不等像)均有明显改善,P-VEPP100波振幅逐渐升高,潜时逐渐缩短,振幅与潜时均在术后24个月时达到最佳.结论 LASIK手术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明显改善了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弱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17、IL-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该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45例SLE患者外周血中的IL-17、IL-18水平,并与40例正常人群做对照。【结果】45例SLE患者与40例正常人群比较,其外周血中IL-17、IL-18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5例活动期患者与20例稳定期患者比较,其IL-1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IL-17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25例活动期患者其外周血中的IL-17、IL-18水平与该疾病的活动指数(SLEDAI)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IL-17、IL-18在SLE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与该疾病的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lL-17、IL-18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与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和IL-18水平,并和PSAI评分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15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其外周血中IL-17、IL-18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3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7例静止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比较,其外周血中IL-17、IL-18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和IL-8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_(17)=0.739 8,P<0.001)(r_(18)=0.328 8,P<0.001)。结论:IL-17和IL-18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有关,且与该疾病的活动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心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该院进行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厄贝沙坦组)32例和观察组(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IL-18的表达,评价心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压均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血压分别为(120.3±9.8)mmHg、(82.2±6.7)mmHg低于对照组(137.6±11.8)mmHg、(100.9±2.1)mm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外周血清IL-17、IL-18的含量(13.5±3.38)pg/mL,(34.5±7.48)pg/mL均低于对照组(20.4±6.68)pg/mL,(42.2±5.4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左心室质量指数得到显著改善,其中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舒张末期后厚度(LVPWT)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可降低炎症相关的IL-17、IL-18水平,改善心功能症状,是可行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膳食构成比对MNU诱导的乳腺癌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乳腺组织CYP17、CYP19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5组,即n-6 PUFA组、10∶1 n-6/n-3组、5∶1 n-6/n-3组、1∶1 n-6/n-3组和正常对照组,前4组以50 mg/kg MNU单次腹腔注射诱导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给药后立即分组喂养不同饲料,并在8周和18周时经阴道涂片证实间情期,股动脉取血液并剖取乳腺组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利用RT-PCR技术检测乳腺组织中CYP17、CYP19 mRNA表达状况.结果 4组乳腺癌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乳腺组织中CYP17、CYP19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所升高,其中 n-6组最高,其余各组随n-6/n-3值减小而下降,1∶1 n-6/n-3组显著低于n-6组.结论 不同n-6/n-3 PUFA膳食构成比对MNU诱导的乳腺癌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乳腺组织CYP17、CYP19 mRNA的表达具有不同影响,1∶1 n-6/n-3 PUFA膳食构成比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及乳腺组织CYP17、CYP19 mRNA表达的升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初步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GF19、IL-17及LP(a)水平对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选取了1型糖尿病患者206例纳入研究并收集患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FGF19、IL-17及LP(a)水平。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FGF19、IL-17及LP(a)水平增高,不同年龄组患者的FGF19、IL-17及LP(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且FGF19水平与LP(a)水平呈正相关,LP(a)水平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此外,联合检测FGF19、IL-17及LP(a)水平对预测微血管病变比单独检测FGF19对预测微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筛检价值。结果提示,检测FGF19、IL-17及LP(a)水平对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重要临床意义;单独检测FGF19抗体以及联合检测三种指标均可预测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指导立体定向下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切除的方法.方法 15例额叶后部-中央前回病灶患者,病变直径1.5~3 cm,采用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BOLD-fMRI、DTI和计算机结合完成图像融合,直观显示病灶、运动皮层和皮质脊髓束结构,明确它们之间的相邻关系,设计手术入路和立体定向下病灶切除的策略.结果 15例患者的融合影像显示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位于病灶的后外侧,均受压、变形和移位,其中4例肿瘤边缘与上述重要神经组织结构紧密接触.病变镜下全切12例,次全切除3例(胶质瘤).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Ⅱ级者3例,星形细胞瘤Ⅲ级者2例,脑脓肿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BOLD-fMRI和DTI影像融合后可优势互补,能安全、准确、有效的指导立体定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的切除,避免了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损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