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原地区脂肪肝CT表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蒋瑾  李刚  付凯  席增华 《高原医学杂志》2003,13(3):18-21,F00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不同的海拔高度与脂肪肝CT表现分型的关系;方法:64例脂肪肝均经CT扫描证实,其中26例有在高海拔(海拔4600m)地区工作3年以上,其余38例均生活或工作在海拔3500m的高原地区(西藏昌都地区平均海拔高度3500m);结果:高海拔(4600m)工作的26例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19例,节段型1例,局灶型6例,其余38例高原地区(3500m)的脂肪肝凹表现分型:弥漫型25例,节段型13例;结论:高原地区海拔高度不同,缺氧的严重程度不同,高原病的发生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别。高海拔(4600m)地区病例中脂肪肝CT表现分型弥漫型(73%)高于稍低海拔(3500m)地区病例(稍低海拔65%),而高海拔地区病例中脂肪肝的例数明显多于稍低海拔地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脂肪肝CT表现分型与程度存在差异,这与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缺氧情况有关。高海拔地区缺氧、饮酒与肥胖除促使形成脂肪肝外,更重要的是加重脂肪肝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2.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肺水肿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波  胥全红  侯同川 《西南军医》2009,11(5):876-877
目的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EC)与发生高原肺水肿(HAPE)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1990年至今收治的由高原到更高海拔地区工作发生HAPE患者44例,其中HAPC患者42例占95.5%,随机跟踪58例HAEC患者由海拔3600m地区急速到更高海拔(〉4300m)地区工作或生活发生HAPE的发病率,与随机调查血红蛋白正常96例由高原地区急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发生HAPE的发病率比较;研究HAEC与发生HAPE的关系。结果正常血红蛋白组96人发生HAPE2例,发生率2.1%;HAEC组58人发生HAPE42例,发生率72.4%,两组HAPE发生率相比有明显差异。且抽取的44例HAEC由高原地区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发生HAPE者HAEC患者占95.5%。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较正常血红蛋白患者更易罹患HAPE。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进高海拔地区自行车运动员心电图特征。方法:分析21个国家和地区141名年龄17岁~35岁、男性自行车运动员(1~3)天内,从海拔40m~60m地区急进至海拔2265m~3780m地区赛前常规12导同步心电图。结论:急进高海拔地区参赛运动员赛前心电图异常达70.3%,偶有运动员在到达即日可有轻微高原反应,但比赛过程对运动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部队经过阶梯适应性训练后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对某部482人自平原(海拔1400m)进驻海拔3700m,经过40天的阶梯适应性训练,然后快速(4小时)进驻海拔5270m,第1 ̄7天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32.4%,且无1例重症急性高原反应。另一支部队自平原快速(5天)进驻海拔5010、5200和5380m,第1 ̄10天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85.7%,其中重症急性高原反应为32.8%,2人发生了高原脑水肿合并高原肺水肿。作者认为进  相似文献   

5.
高原肺水肿是人员急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山)地区的常见病。1956~1981年我院在拉萨(海拔3658m)收治694例;1965和1975年我院医疗组分别在黑河(海拔4500m)和安多(海拔4600m)各收治20例和38例。在这752例中死亡2例,病死率约0.27%。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急进高原健康成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情况的调查,初步探讨了急进高原时健康人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的变化趋势和各项症状指标在评估急性轻症高原病中的重要性。方法:对由海拔2260m急进到海拔3500m和4600m地区身体健康的成年人随机分组,在3天内、7天和15天3个时间段进行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观察其变化情况。分析各项症状指标的发生率。结果: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在4600m海拔地区,3天内组和7天组与15天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随着留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与3500m15天组比较,只有4600m7天组有差别(P<0.05)。在同一海拔地区,随着时间的延长,无反应率先降后升;轻度反应发生率先略有升高,而后降至初进高原的水平;中度反应发生率先轻度升高,而后降低至最低。在各组16项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四位的共有7项——头痛、头昏、心慌、气短、胸闷、腹胀和口唇发绀;在4600m的3组中,症状发生率排名第一的均为头痛;3500m组症状发生率的排名与4600m各组有较大的区别。结论:健康青壮年人在急进到高海拔或特高海拔地区后,开始习服至少需要2周以上时间。急性轻症高原病首先是较为敏感的脑组织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所致,人体急进高原后,主要以心、脑、肺器官发生应激性改变为主。建议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研究中,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急性轻症高原病评分调查者和被检者进行诊断的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对高海拔地区青年的抗低氧效果。方法:将3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伊洛前列素组(n=16)和对照组(n=16),自海拔1 400m历时5天进入5 200m,从进入海拔5 200m当天开始,伊洛前列素组每天4次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连续5天;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吸入少量生理盐水。随访观察第1天、3天、5天急性高原反应的严重程度、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率(HR)。结果:两组青年进入高原后均未发生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进入海拔5 200m第1天、3天、5天伊洛前列素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和HR均降低(P〈0.05);SaO2均增高(P〈0.001)。结论:在高海拔地区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溶液可改善高原低氧血症,降低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神经炎由高原低氧、暴寒所致罕见,笔者经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29岁,汉族,军人(电工),因双手足肿胀,麻木刺痛16小时就诊.患者于17天前乘车由格尔木(海拔2700m)前往拉萨,途经高海拔地区(4700~5231m)发生高原昏迷.经西藏军区总医院抢救2天转醒,观察治疗一周无不适出院.2天前晨4时乘北京吉普车从拉萨返格尔木。此时是沿途最冷季节,室外最低温度达零下40℃.故感觉特别冷,以四肢明显,左侧肢体尤甚(与他左侧靠近密封不良的车门漏进大量冷空气有关)。在高海拔地区又出现头昏头痛、心慌、呕吐等高原反应,未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进特高海拔健康人微循环变化特点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原自然环境下,17名健康男性,年龄25~54岁,由2261m急进3700m、4600m后,五天内急进阿尼玛卿山5200m,分别对上述四个海拔平段动态观察球结膜微循环。结果表明:①球结膜微循环随海拔高度上升变化显著,加权总积分值呈递增变化;②球结膜微血管数目与海拔升高无相关性(P>0.05);③微血管动脉管经急进特高海拔逐渐变细,尤以到达4600m及5100m时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1),微血管静脉管径随海拔升高逐渐变宽,当急进5200m时,其管径不再扩张而逐渐回缩;④微血管囊状扩张也随海拔升高而增多,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重度聚集,致使微血管管壁通透性改变、局部出血、渗出、水肿。  相似文献   

10.
海拔高度对高原军人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海拔高度对高原军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高海拔驻军睡眠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80名驻守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战士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SQI总均分为5.69±4.22,有22.2%的高海拔战士睡眠质量较差,驻守海拔3000.3999米组睡眠质量优于驻守海拔4000~4500米组(P〈0.05)。性格内向、焦虑、抑郁为影响睡眠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结论高海拔对高原军人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高海拔地区军人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了解我区某部官兵赴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初步习服高原所需时间。方法以参加抗震救灾的1 009名男性官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限为30 d,调查官兵头晕头痛、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高血压和肺水肿等患有情况。结果T1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失眠、气短胸闷、胃肠反应、眼花耳鸣和手足发麻、高血压的患有率高于T2和T3期(P<0.05),而且T2期头痛头晕、疲乏、心悸、日光性皮炎的患有率高于T3期(P<0.05)。肺水肿仅在T1期发生,T2和T3期无肺水肿发生,脑水肿观察期内均未发生。结论 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官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期限基本确定为赴高原后1~7 d;本次调查对早发现、早治疗和早预防高原病以及提高部队高原作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原重体力劳动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返回低海拔地区后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3700m)地区的男性官兵按照我国急性高原反应(AHAR)症状学计分方法进行评分和分度,并在从事重体力劳动50d及返回低海拔(1500m)后第2、15天清晨分别进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测定,并与低海拔(1500m)地区的50名健康官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96名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男性官兵中共71例发生AHAR,其中重度24例,轻中度47例,其余25例未发生AHAR.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LVEF、LVFS比较,重度AHAR组<轻中度AHAR组<无AHAR组<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与Te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25、0.598),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716、-0.639),与LVFS亦呈显著负相关(r=-0.658、-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拔3700m暴露50d时,血清CK-MB、LDH-1水平及Tei指数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高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LVEF、LVFS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第15天和对照组,且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显著低于返回低海拔后第15天和对照组(P<0.01),返回低海拔后15d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重体力劳动对部队官兵的心功能有明显损害,且随着AHAR程度的加重而加重,但返回低海拔后第2天即有显著改善,返回后第15天即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26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力及红细胞内相关离子浓度,结果:患者红细胞膜Na~ -K~ -ATP酶,Ca~(2 )-ATP酶,Mg~(2 )-ATP酶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红细胞内Na~ ,Ca~(2 )浓度却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P<0.05)。患者红细胞压积与ATP酶活性呈负相关,与红细胞内Na~ 、Ca~(2 )含量呈正相关。提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细胞代谢异常是机体多系统损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5例成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尸体解剖材料,总结了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依据,并对其发病理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3例合并高原心脏病,4例全身小血管数目增多,2例小血管壁增厚并血栓形成,全身脏器充血、於血及缺氧性损害。高原慢性缺氧是罹患者本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T)水平的变化.方法:我们利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rray360特种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散射比浊法),对移居雁石坪地区(海拔4 750m)的42例HAPC患者、同海拔50例健康人以及50例北京地区(海拔50m)健康人,进行血清触珠蛋白检测.结果:血清触珠蛋白随着海拔的增高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清触珠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同海拔健康人群(P<0.01).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触珠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血清触珠蛋白降低是否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和慢性高原反应的相互关系,作者回顾了按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试行稿的诊断标准诊断的高原心脏病27例,慢性高原反应45例。高原心脏病组Hct为0.652±0.14L/L,Hct≥0.65L儿者56.5L/L,慢性高原反应Hct为0.595±0.1L/L,Hct≥0.65L/L者37.1L/L。Hct≥0.65L/L者亦可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间存在互相诊断性覆盖情况。据此,作者建议慢性高山病分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混合型慢性高山病,并提出各自标准。  相似文献   

17.
1391例急、慢性高原性疾病中47例(3.37%)以昏厥为主要症状。均平原出生,年龄19~35岁,除2例女性外全为男性;发生在海拔3 800~5 000m15例,5 070~5 400m32例。原发病为急性高原反应17例(2.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21例(6.9%);高原肺水肿2例(0.99%);5例昏厥清醒后又逐渐转到高原昏迷(3.1%);2例已习服高原,在剧烈运动中发生昏厥。  相似文献   

18.
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饮用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36名受试者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天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一日2次,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液8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进入哨卡第2天、4天、6天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与评分。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和脉率。结果:进驻哨卡第2天和第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减少,而SaO2增高(P<0.05或P<0.01),进驻哨卡第2天实验组较对照组脉率降低(P<0.05)。结论:饮用富氧水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原心脏病(高心)诊断标准,回顾分析了按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稿诊断的高心100例。其中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余下的97例中25例存在明显阻塞性通气阻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应诊断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45例肺动脉压正常,应诊断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反),确诊为高心者27例。为提高高心诊断的正确率,作者对高心、肺心和高反组的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肺功能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据此提出了高心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