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rson和Belcher等于1952年报道了首例起源于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食管腺癌.1959年,Adler和Rodriguez进一步明确了BE与食管腺癌发生间的关系.自此,大量研究证实,食管腺癌可发生于BE上皮,支持由 BE到异型增生、原位癌、最后发展为浸润性腺癌的病理过程.目前的数据显示,BE患者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40倍,而在食管腺癌中,约50%来自BE[1].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是致命性胃肠恶性疾病之一,5年病死率超过90%[1],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无疑是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与食管腺癌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和研究,均提示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故Barrett食管治疗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抑酸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被认为是能有效清除BE粘膜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之一例.  相似文献   

3.
荆莹  宋香谆  韩勖  齐玲芝 《吉林医学》2023,(4):1084-1088
<正>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反流进入食管而导致食管黏膜损害的一种慢性疾病[1],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在一些患者中,RE可演变为巴雷特食管(BE),每年BE患癌的风险约为0.5%[2]。此外,85%的食管腺癌发生在BE患者中[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E在西方的患病率为10%~25%,在亚洲为5%~17%[4]。目前,RE的传统治疗药物以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主。  相似文献   

4.
1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E已被证实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期病变,BE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为普通人群的125倍.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黏膜上皮化生[2].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是内科治疗BE的新技术,既能缓解B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使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再生,减少了食管腺癌的发生率.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本科共收治50例BE患者,经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巴雷特食管(BE)3种类型.西方国家的患病率为20%~40%,亚洲地区为5%~17%.近年来,亚洲地区患病率逐年升高[1].质子泵抑制剂(PPI)被认为是治疗GERD的最有效、最常用的药物[2].以往的研究多为RE,近年开始关注NERD.人们发现,仅有少数的GERD患者在胃镜下见食管炎或BE表现,多数GERD患者为NERD,即内镜下未见食管炎表现.在亚洲国家,这种情况可能更为突出,NERD可以占到GERD总人数的2/3左右.而PPI对NERD的治疗效果远不如RE那么理想[3],只有30%~60%的NERD在服用PPI后症状缓解[3-5],有些研究数据甚至更低,仅为30%~35%[6],因而,约有一半以上的NERD患者对于PPI治疗并不敏感.临床实践中,部分GERD患者的治疗变得棘手,难治性GERD(rGERD)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7.
Barrett食管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生或不伴肠化生,其中伴有特殊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并发症,是食管下段胃食管交界上方黏膜发生异常变化,食管下端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上皮的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被认为是重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凝固治疗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BE食管13例并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海军某舰艇部队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1].鉴于海军舰艇人员群体生活作训特点属高危人群,故对其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GE RD )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消化道疾病,并作为Barrett食管(BE )和食道腺癌(EAC)的重要危险因素.通常认为 GERD -BE -EAC的发生与发展是环境因素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对胃食管反流及相关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与之相关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有甲基化和非编码RN A的调控.本综述讨论了有关GERD与BE和EAC 之间可能的表观遗传重叠,这可能对探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和食管腺癌的早期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病。传统认为GERD的发展过程是:非糜烂性食管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目前这一观点受到挑战。晚近Fass等提出RE、NERD、和BE为GELID发病的3个独立类型,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较少发生相互转变。这一概念的提出以及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PPl)的问世,对深入研究GERD的诊断和采取个体化治疗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晓艳  张静 《河北医学》2009,15(4):503-504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上段的柱状上皮岛,不称为Barrett食管。GERD是引起Barrett食管的主要原因。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的23例BE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eal,BE)是由于反复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受损、单层柱状上皮进行修复的结果[1].其发生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0~50倍,内镜下诊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2年4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30例患者的内镜及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Barrett's Esophagus(BE)的概念最早是在1950年由Norman Barrett提出的.与之同义的说法有“慢性食管溃疡”、“被覆柱状上皮的下端食管”、“Barrett's溃疡”、“Barrett's化生”等,系指远端食管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替代后的食管易于发生腺癌.1 流行病学BE呈两个高峰发病年龄段,即0~15岁和40~8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0.3%~2%,男女之比约4:1,白人发病人数是黑人和黄种人的10~20倍.2 病因和发病机制2.1 病因 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2.1.1 先天性:在胚胎期时,食管被覆的是纤毛柱状上皮,17周起逐渐向下为鳞状上皮所替代,至出生时完全替代.若替代不全,则远端残存的柱状上皮易发展成BE.此类患者亦往往同时伴有先天性食管狭窄或下端食管不全性闭锁,大多合并有较严重的胃食管返流(GER)  相似文献   

15.
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是由反流性食管炎的修复过程所致的。BE是一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主要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BE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研究报道BE癌变率每年约1%~1.5%,较一般人群高出90%。而80%的食管腺癌与BE有关。40%的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与BE有关[1]。笔者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5月资料较为完整的144例病例,现将其诊治及发展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ell首次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关系已逐渐得到确认.近年来,在西方国家中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人群中逐年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后续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有明显上升趋势[1].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Hp可能对GERD有保护作用[2].但有不少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Hp感染对GERD的发生并无保护作用,根除Hp与GERD发生大多无关,而且一般不加重已经存在的GERD.为此,本文对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18.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流性食管炎(creflux esophagitis, RE)是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食管疾病,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食管溃疡或狭窄[1].其典型症状是烧心与反流.食管并发症有食管糜烂、狭窄、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2].本病可单独存在或与食管裂孔疝并存[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常见,男女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随着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率的逐年增高,Barrett食管(Barrett Eesophagus,BE)也呈上升趋势。欧洲的两项以发达国家白种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中,长节段Barrett食管(Long-segment Barrett Esophagus,LSBE)的发病率分别为0.34%和0.5%。BE中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比例为1.6%。有症状的GERD患者其LSBE的检出率为3%~5%,而短节段Barrett食管(Short-segment Barrett Esophagus.SSBE)为10%~15%。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E)是远端食管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返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