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 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浙江省秀洲区 (水网型)、 诸暨市 (山丘型) 为调查县。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整理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秀洲区和诸暨市在 达到传控标准之前, 人畜病情和螺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血吸虫人群感染率、 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关 系 (r人=0.764, P<0.01, r畜=0.709, P<0.01; r人=0.775, P<0.01, r畜=0.676, P<0.01)。达到传阻标准后有残存钉螺复现, 未 查到本地病人、 畜和感染性钉螺, 但查到7例输入性传染源。结论 结论 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阻标准以来疫情稳定; 但有 残存钉螺和外来传染源输入。血防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或传播阻断 (传阻) 标准前后疫情消长 规律, 为修订 《血吸虫病控制与消灭标准》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阻县2个和传控县1 个,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各县达到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 (截止2008年或2009年) 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 析达标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广丰、 上饶和德安等3县达到传控后, 有螺面积分别压缩了96.79%、 98.99%和 99.77%, 钉螺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治愈了95%的病人和病牛。达传控标准后, 广丰和德安2县分别历经了17年和26年达 到传阻标准; 上饶县则由于残存钉螺复现与扩散而导致螺情反复, 但人、 畜病情稳定, 尚未达到传阻标准。结论 结论 螺情反 复是山丘型血吸虫流行区传控或传阻达标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一个较孤立单元的流行区域内, 如有螺面积或 钉螺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即使存在少量传染源, 血吸虫病也不易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太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同升的原因.方法 收集1995-2008年全县血吸虫病疫情统计资料和2004-2008年螺情调查及家畜检查基线资料,计算钉螺面积、感染螺面积、灭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等指标,进行不同年份问的比较.结果 1995年查出有螺面积36.85 hm~2,其后连续8年发现钉螺扩散,至2008年底,有螺面积扩大至78.86 hm~2.1995-2008年共开展药物灭螺459.45 hm~2,灭螺覆盖率在12.39%~115.83%之间.1995年发生急性感染病例73例,人群感染率为2.06%,至2008年下降为0;耕牛感染率则由2004年的2.99%降至2008年的1.74%.结论 因传染源持续存在、投入不足及水系灌溉影响,导致疫情反复,并出现螺情严重扩散,应加大防治力度,遏制疫情回升势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安徽省规划达标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0年规划达标地区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资料和疫情监测点资料,评价防治效果,分析疫情变化趋势。结果通过防治策略的实施,至2010年,规控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58%,较2008年下降了13.4%;耕牛感染率降至0.67%,较2008年下降了11.8%;钉螺面积上升至30156.34hm~2,较2008年上升了5.3%;活螺密度上升至0.81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15.7%;感染螺密度0.00066只/0.11m~2,与2008年基本持平;急感发生例数分别为19、25和16例。规阻县人群感染率降至0.20%,较2008年下降了13.0%;耕牛感染率降至0.05%,较2008年下降了37.5%;钉螺面积上升至410.08hm~2,较2008年上升了2.1%;活螺密度上升至0.92只/0.11m~2,较2008年上升了95.7%;无急感和感染螺存在。结论 3年来,两类达标地区人畜感染率均进一步下降,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均出现回升趋势:规控县感染螺密度和急感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掌握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方法 根据 《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 开展人 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1年荆州市6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为1.48%, 50岁 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 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 晚期病人共170例; 耕牛平均感染率为1.38%。有螺面积为3 034.03 hm2 , 感染 性钉螺面积为25.66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74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6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为0.08%。 结论 结论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 但耕牛感染率较高, 须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传播阻断以及阻断后疫情反弹地区螺情与病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四川省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喜德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前10年-2008年的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青白江区活螺密度增长与有螺面积增长呈正相关(r=0.74,P<0.01),居民感染率持续下降;龙泉驿区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喜德县人群感染率分别与有螺面积、活螺密度呈正相关(r=0.53,P<0.01;r=0.42,P<0.05)。结论螺情反弹往往早于人群病情出现,提示在达标地区可将钉螺的回升作为疫情反弹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有螺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进一步消除潜在传染源是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类统计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结果 目前云南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别为7个和11个,其中传播阻断地区5年以上查不到螺的地区有5个。传播控制地区流行村数、人口数、耕牛数和有螺面积,分别占全省流行地区的80.94%、83.72%、79.32%和82.00%,血吸虫病传染源尚未彻底消除。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应继续清除残留的传染源,防止疫情回升;传播阻断地区应防止传染源输入,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与分析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达标)后疾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同类地区制定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传控达标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为研究区,收集2008-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于2011年4-11月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筛查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普查散养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选择2006年传控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和2007年传控达标的眉山市仁寿县的2个村为传播风险快速评估调查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快速现场评估方法,于2011年对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野粪和含血吸虫卵野粪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8-2010年眉山市东坡区检查居民18.26万~21.33万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6.30%~6.81%,血吸虫感染率为0.02%~0.07%;共检查耕牛2 835~7 26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畜;发现钉螺面积190.00~232.00 hm2,活螺密度0.02~0.19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东坡区共检查居民20.44万人,血检阳性率为4.9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普查散放耕牛1 73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牛;共查出有螺面积99.00 hm2,活螺密度为0.1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在4个村对5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沟、渠、塘、水田等是当地居民主要接触疫水环境,其中沟和水田环境在传控达标前和达标后的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20、30人次和15、30人/次(χ沟2=1.61,χ水田2=0.03,P均>0.05);渠和塘达标前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15人次和30人次,而在达标后则明显减少(χ渠2=10.35,χ塘2=18.69,P均<0.01)。2011年2个村的快速评估调查显示,有螺框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0.15%和12.1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19只/0.1 m2和0.20只/0.1 m2,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采集牛、羊等野粪78份,经孵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论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控达标后,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表现为人群血检阳性率较高,耕牛数量较多,潜在传染源依然存在;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下降不明显。提示亟需开发、研究更适宜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措施,加快推进山丘地区的血防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安徽省当涂县2006~2012 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2 年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年报及疫情监测点资料。结果 2006~2012 年人群血检阳性率、急感病例数、耕牛感染率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耕牛存栏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钉螺面积变化不大,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同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当涂县血吸虫病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有螺面积徘徊不降,提示今后要加大综合治理灭螺力度,提高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