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与分析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达标)后疾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同类地区制定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传控达标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为研究区,收集2008-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于2011年4-11月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筛查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普查散养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选择2006年传控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和2007年传控达标的眉山市仁寿县的2个村为传播风险快速评估调查点,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快速现场评估方法,于2011年对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野粪和含血吸虫卵野粪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08-2010年眉山市东坡区检查居民18.26万~21.33万人,人群血检阳性率为6.30%~6.81%,血吸虫感染率为0.02%~0.07%;共检查耕牛2 835~7 26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畜;发现钉螺面积190.00~232.00 hm2,活螺密度0.02~0.19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东坡区共检查居民20.44万人,血检阳性率为4.9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普查散放耕牛1 73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牛;共查出有螺面积99.00 hm2,活螺密度为0.1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在4个村对5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沟、渠、塘、水田等是当地居民主要接触疫水环境,其中沟和水田环境在传控达标前和达标后的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20、30人次和15、30人/次(χ沟2=1.61,χ水田2=0.03,P均>0.05);渠和塘达标前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15人次和30人次,而在达标后则明显减少(χ渠2=10.35,χ塘2=18.69,P均<0.01)。2011年2个村的快速评估调查显示,有螺框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0.15%和12.1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19只/0.1 m2和0.20只/0.1 m2,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采集牛、羊等野粪78份,经孵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论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控达标后,防治成果较为巩固,但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表现为人群血检阳性率较高,耕牛数量较多,潜在传染源依然存在;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下降不明显。提示亟需开发、研究更适宜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措施,加快推进山丘地区的血防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野粪和螺情调查。 结果 云南省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8.78%,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2.26%;人群粪检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查出有螺面积80.054 6 hm2,较2015年上升45.47%;活螺平均密度0.031 7只/0.1 m2;已连续4年没有查出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连续3年未发现新的钉螺环境。家畜和野粪检测血吸虫均为阴性。 结论 2016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平稳,但螺情有所回升,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3.35,P=0.000 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对宜昌市夷陵区1988年以来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资料进行分析。24年间, 夷陵区累计查出有螺村2个, 有螺环境 24处 (次), 有螺面积达5.52 h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群查病血检共71 353人, 发现阳性者814人, 阳性率1.1%; 病原学检查817人, 未发现阳性; 耕牛血检共9 353头, 阳性24头, 阳性率为0.25%, 粪检未发现阳性耕牛。提示, 夷陵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成果巩固, 内源性感染已完全消除, 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威胁, 故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流动人员监测, 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武汉市7个区进行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和传播控制达标考核。方法按照《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对武汉市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东西湖、江岸7个疫情未控制区开展人畜查病和螺情调查。结果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5个疫情控制考核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为0~1.58%,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2.74%;东西湖、江岸2个传播控制考核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47%和1.71%,粪检未查到阳性病人及阳性耕牛。2个传播控制考核区所抽取的螺点均无感染性钉螺。结论2007年武汉市洪山、蔡甸、汉南、黄陂、江夏5区各项疫情指标已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东西湖、江岸2区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或传播阻断 (传阻) 标准前后疫情消长 规律, 为修订 《血吸虫病控制与消灭标准》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阻县2个和传控县1 个,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各县达到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 (截止2008年或2009年) 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 析达标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广丰、 上饶和德安等3县达到传控后, 有螺面积分别压缩了96.79%、 98.99%和 99.77%, 钉螺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治愈了95%的病人和病牛。达传控标准后, 广丰和德安2县分别历经了17年和26年达 到传阻标准; 上饶县则由于残存钉螺复现与扩散而导致螺情反复, 但人、 畜病情稳定, 尚未达到传阻标准。结论 结论 螺情反 复是山丘型血吸虫流行区传控或传阻达标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一个较孤立单元的流行区域内, 如有螺面积或 钉螺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即使存在少量传染源, 血吸虫病也不易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巩固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1994-2015年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及螺情监测资料。 结果 1994-2015年全区查螺975村次,累计查螺面积4 385.31 hm2,发现复现螺点20个,有螺面积为32.61 hm2,灭螺面积57.71 hm2,解剖钉螺11 941只,无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221 794人次,粪检3 731人次,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但查出输入性病人4例。 结论 秀洲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疫情稳定,但有外来患者输入,防控外来传染源是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报了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6个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9亿人;共有28 544个流行村,总人口7 032.45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229个(50.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39个(30.89%)达到传播阻断标准,82个(18.22%)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7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401 113例,发现粪检阳性14例,较2016年的600例减少了97.67%。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数为37 601例,较2016年的54 454例减少了30.95%;其中急性血吸虫病1例,晚期血吸虫病29 407例。2017年全国共有19 784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10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95%;新查出19个有螺村;共查螺622 454.49 hm2,查出钉螺面积172 501.56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08.54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7年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737 016头,共检查耕牛454 830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1头。2017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19 326例,扩大化疗1 973 968人·次;治疗病牛1头,扩大化疗耕牛418 925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44 605.31 hm2,实际药物灭螺73 755.37 hm2,环境改造灭螺5 002.92 hm2。2017年全国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01 6%和0。解剖镜检法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但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6个监测点检测到7份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样本。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保持持续下降态势,但部分地区仍有疫情反弹趋势,要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2020年目标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资料,对历年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逐年下降,降幅为88.46%;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71例,以散发为主,其中有12.68%(9/71)为输入性病例。流行区存栏耕牛数量减少50.09%,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耕牛17 239头;耕牛平均粪检阳性率从1.04%下降至0.000 22%。全国实有钉螺面积373 596.18~363 068.95 hm2,每年新发现有螺面积46.71~1 346.73 hm2;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报告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171.68 hm2和9.25 hm2。在7个流行省份的72个重点水域开展哨鼠监测显示,2010年和2016年分别发现17个和6个水体血吸虫阳性点;其他风险监测点也分别发现了感染血吸虫的耕牛、犬、野鼠,以及在有螺地带放牧、野便等与血吸虫病传播有关的高风险因素。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整体显著下降,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流行环境因素尚未彻底消除,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控制重点环境钉螺,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 监测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当前全省共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 (市、 区) 24个, 其中有螺县 (市、 区) 6个, 血吸虫病流行村461个, 流行村人口数129.28万人, 自2009年后再无现症病人发 现, 均为历史晚期血吸虫病人, 现有钉螺面积37.02 hm2 。2015年起, 监测实现了全覆盖, 但目前还存在疫情不稳定、 监测 能力薄弱、 对监测认识不足等问题。传播阻断地区走向 “消除” , 监测工作应以螺情监测为主, 流动人群监测为辅, 加强能 力建设, 规范疫情报告, 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报了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6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完成并通过了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的复核,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7亿人;共有29 692个流行村,总人口6 938.54万人。全国451个流行县(市、区)中,有159个(占35.25%)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91个(占42.3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1个(占22.39%)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6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54 454例,较2015年的77 194例减少了29.46%;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30 573例。2016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500 710人,共发现粪检阳性600例,较2015年的3 606例减少了83.36%。2016年,全国共有22 140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有7 106个村查出了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2.10%, 其中有20个村为新查出有螺村;共开展查螺813 963.91 hm2,查出有钉螺分布面积235 096.04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 346.48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81 050头,共检查耕牛510 468头,粪检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耕牛8头。2016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47 642例,扩大化疗2 303 555人次;治疗病牛9头,扩大化疗耕牛439 857头次。2016年,全国共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为139 483.84 hm2、其中实际药物灭螺73 941.75 hm2;开展环境改造灭螺面积为3 101.52 hm2。2016年,全国45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02%和0.007 8%,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较2015年进一步下降。但全国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仍较大,部分流行区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客观因素、以及疫情反复与回升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全国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实施精准防控,推进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1994年以 来楚雄市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 该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回升较为严重,最严 重时有螺面积为达标年的12.9倍,较高年份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7.8 hm2和28.0 hm2。 结论 楚雄市血吸虫 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较明显,仍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