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国家疫情监测点监测数据,了解江西省近10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5~2014年全省设立了12个国家监测点,并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收集上述监测数据,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  监测期间,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较山丘型疫区明显高,其中感染高峰主要为20岁以上人群,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人、畜感染率及螺情显著下降,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32.50%、15.47%和5.03%下降至2014年的7.75%、0.57%和0.04%;耕牛感染率由2005年7.36%下降到2014年的0; 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分别由731.27hm2、1.441 1只/0.1m2和0.003 6只/0.1m2下降到316.88hm2、0.471 3只/0.1m2、0。 结论  截至2014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疫情均降至历史较低水平,渔民、农民等重点传染源监测是今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楚雄市1994-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楚雄市199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无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病畜和感染性钉螺发现,活螺密度明显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0.69只/0.1m2降至2012年0.0075只/0.1m2;但钉螺面积回升,有螺面积在2.45~28.04hm2,最严重时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2012年仍有钉螺面积6.17hm2。结论楚雄市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螺情形势严峻,今后应加大外来传染源监测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10年的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评价防治效果。结果经过10年的综合防治,全省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364.79 hm2降至2013年的1 528.50 hm2,减少了64.98%,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别由2004年的4.71%和0.26只/0.1 m2降至2013年的1.35%和0.04只/0.1 m2,降幅分别为71.34%和84.62%。2008年后仅2011年和2013年查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人群感染率(0.002 1%)与牛感染率(0.020 9%)分别较2004年下降了99.84%和99.44%,2008年后未再发现急性感染病例。疫情较重的212个一、二、三类村均下降为四类和五类村,达到了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区村民及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和98%以上。结论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但巩固和扩大现有防治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疫情趋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08-2013年楚雄市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措施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3年楚雄市无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病畜,2013年底仍有钉螺面积6.14 hm2,但无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及活螺密度2013年较2008年分别下降了31.73%、65.15%。结论 2008-2013楚雄市血吸虫病病情稳定,螺情反复,今后应加强传染源监测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疫情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掌握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方法 根据 《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 开展人 畜病情和螺情等疫情监测,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1年荆州市64个监测点居民平均感染率为1.48%, 50岁 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 未出现急性感染病例; 晚期病人共170例; 耕牛平均感染率为1.38%。有螺面积为3 034.03 hm2 , 感染 性钉螺面积为25.66 hm2 , 活螺平均密度为0.74只/0.1 m2 ,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6只/0.1 m2 , 钉螺感染率为0.08%。 结论 结论 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较稳定, 但耕牛感染率较高, 须加大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垸内钉螺控制策略与措施,为控制与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湖南省君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资料,对1998-2017年君山区垸内钉螺指标变化与钉螺控制措施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君山区垸内钉螺面积由1998年的1 496.66 hm2减少至2017年的23.48 hm2,累计减少了98.43%;活螺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003年最高的20.61%和0.45只/0.1 m2下降为2017年的2.06%和0.03只/0.1 m2;感染性钉螺面积最高的为2001年,共发现了79.36 hm2,2007年以后则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1998-2017年,各级财政投入到君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经费共39 885.7万元,其中用于垸内药物灭螺8 177.09万元、垸内环境改造灭螺21 350.00万元。结论药物灭螺结合环境改造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控制并消灭垸内钉螺效果显著,但要加强对历史有螺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的 评价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的费用?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 2007-2012年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的病情、 螺情、 防治技术方案、 血防投入经费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芦 山县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0.04%下降至0, 现存晚血病人由128例下降至121例, 下降了5.47%, 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 生。钉螺平均密度由0.06只/0.1 m2 下降至0.05只/0.1 m2 , 下降了16.67%, 未查见阳性钉螺, 有螺面积由15.84 hm2 上升至 52.12 hm2 , 上升了229.04%。年人均血防经费投入为200.48元, 居民感染率每下降1%的费用为94.99万元, 钉螺密度每下 降1%的费用为569.82万元。结论 结论 2007-2012年芦山县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具有较好的 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调查2009年阳禾村血吸虫病疫情。结果 2009年居民血清学(IHA)阳性率为6.91%,居民及家蓄感染率均为0;活螺平均密度为0.36只/0.1 m2,未发现阳性钉螺。结果表明,经过防治阳禾村血吸虫病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螺情下降不明显,应进一步加强螺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掌握松滋市新江口镇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方法 方法 收集松滋市新江口镇2004-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4-2013年全镇有螺面积在193.2~185.3 hm2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最高的 年份为2007年、 达0.000 70只/0.1 m2 ,2011年以后则未再查见感染性钉螺。2005年居民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 为9.46%和7.36%, 2013年则分别下降至3.27%和0.57%。2004年和2005年曾发生7例急性感染病例, 2006年以后则未再 发现。2004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18.27%, 2007年起降至5%以下, 2013年则淘汰了全部耕牛。结论 结论 新口镇血吸虫病 流行已降至较低水平, 但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必须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1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防治报表以及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病情、螺情以及防治经费投入的变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21年,云南省累计药物灭螺100 061.87 hm2,人群扩大化疗累计4 146 548人·次,牛扩大化疗累计1 823 871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293 731座;圈养牛4 277 980头·次,淘汰牛13 371头,以机代牛96 181套,水改旱64 624.40 hm2;灌区改造925.16 km,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126.65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4 464.14 hm2;土地平整56.99 hm2。2004年全省人群血检阳性率为21.10%,人群校正感染率为2.51%,耕牛感染率为3.76%,钉螺感染率为0.70%,感染性螺点771个,有螺面积为4 364.79 hm2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 结果  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临湘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04-2012年临湘市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措施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自2005年至今, 共实施改厕14 610户, 建沼气池9 782座, 江、 河岸护坡40.65 km,淘汰耕牛809头次, 开挖鱼池23.30 hm2 , 沟渠硬化15.18 km, 土地平整18.10 hm2 , 建安全饮水工程20余处, 受益人口达6.84 万人。2004-2012年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004年的2.07% 和3.95%降至2012年的0.46%和1.35%, 分别下降了 77.78%和65.82%; 9年间活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分别由2004年的0.114 4只/0.1 m2 和0.19% 降至2012年的0.005 6只/0.1 m2 和0, 分别下降了95.10%和100%。 结论 全面推进和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临湘市进一步扩大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观察芜湖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方法收集2008-2011年芜湖县人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等调查资料,以及逐年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和防治效果。结果2008-2011年,全县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0.73%下降至0.25%,家畜感染率由0.37%降至0;感染性钉螺面积和密度分别由2.58 hm2和0.005 4只/0.1 m2降至0.46 hm2和0.001 6只/0.1 m2。结论芜湖县通过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流行水平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2008~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一个阶段血防工作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全省51个县(市、区)2008~2014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疫情监测点数据及全省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进行纵向分析。 结果 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和患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4%,较2008年下降了48.2%,病人数下降至16 510人,较2008年下降了55.2%,晚血病人数降至5 804例,较2008年下降了7.52%,2013年以后全省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耕牛血吸虫平均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至0.18%,较2008年下降了88.8%。全省有螺面积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4年全省钉螺面积下降至27 280hm2,较2008年下降了4.4%,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3年以后全省未查出阳性螺面积;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09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活螺密度降至0.489 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29.6%。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乡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