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中喜 《医学信息》2006,19(7):1259-1260
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搭桥术(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 pump CABG)现在已成为国内外冠心病搭桥术中的一种常用选择。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手术2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组无术中需转体外循环,无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全部缓解,住院天数12~21d,平均14.53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亓玉莲 《医学信息》2010,23(5):1397-1398
我们对2005年12月~2009年10月,30例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围术期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性的变化。选择在低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的男性病人40例,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每组20例。所有病人均在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气管插管后。10min、肝素化后10min、转机后30min(或切皮后2h)、中和肝素前和术终各时点及术后每3h抽血1次持续到术后24h。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皮质醇的浓度。两组病人术中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而在术后24h明显升高;非体外循环组病人在诱导后和术终时点皮质醇水平高于体外循环组。在术后24h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分别有3例和7例病人的皮质醇分泌表现为昼夜节律性,其余病人则无昼夜节律性分泌。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多数病人皮质醇昼夜节律性分泌紊乱,但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病人术后早期有皮质醇昼夜分泌节律性的病例数多于体外循环组,提示体外循环有可能干扰了围术期皮质醇的分泌节律。  相似文献   

5.
1999年10月29日至2001年8月9日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5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12例。就两组病例临床情况和近期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湿备模式进行改良,以达到即满足临床需要,又节省医疗资源的预期。采用储血器、微栓滤器、接头和管道连接并预充排气的湿备模式,术中根据需要再连接氧合器。23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中因血压偏低转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冠脉搭桥共7例,平均用时约2~3 min。此种改良湿备模式能更好地满足冠状动脉搭桥术备体外循环的需要,并可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7.
前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vterybypassgraftingCABG)亦称冠状动脉搭桥术[1],1974年在北京阜外医院首例成功至今,20多年来,发展迅速,为缺血的心肌提供足够的氧合血,能缓解症状,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心肌梗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CABG)可直接改善缺血心肌组织的血供,能够挽救一大批冠心病患者的生命[1].但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解决病痛,还需要尽可能快的恢复生活质量.本文通过探讨综合护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治疗杨星昌综述陈土良审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痉挛、闭塞造成心肌的需氧性缺血或供氧性缺血,常引起左室的舒张功能障碍。了解冠心病患者在不同情况下心功能变化的特点,对于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构建的白蛋白纳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基因质粒超声微泡载体靶向转染心肌组织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再狭窄。方法建立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再狭窄模型,制备tPA基因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超声波靶向转染心肌并获得tPA表达,观察对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DGF-BmRNA表达以及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成功靶向心肌转染tPA基因并获得了tPA基因有效表达。显著减少了动脉搭桥吻合口血栓形成,抑制率100%。抑制冠状动脉吻合口处内膜细胞表达PCNA和PDGF-B mRNA。显著减少局部血管内膜厚度、内膜面积,使吻合口狭窄率减少68.29%。结论白蛋白纳米-超声微泡载体靶向转染tPA基因可预防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再狭窄,这为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吻合口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讨论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使用心脏稳定器 ,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本组 6例手术效果良好 ,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ICU时间 12h~ 4 8h ,住院时间 10d~ 12d。术后随访心绞痛消失 ,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 ,住院时间、出血及输血量较常规CABG明显减少。尤其对搭桥高危病例手术优越性显著 ,随着手术指征的扩大 ,可适合大多数冠心病例 ,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黄浩  高伟  冯新海  席耀民 《医学信息》2010,23(15):2865-286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治疗重症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择4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重症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LVEF在0.18~0.30,平均(0.26±0.03)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2~76(61.3±4.2)mm。观察手术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早期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5±1.3)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6例;住院死亡2例;术后2周、3个月的LVEF、LVDD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重症冠心病患者(EF〈0.30)实施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能避免缺血损害,能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手术风险,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完成CABG有395例,其中男299例,女96例,平均年龄62.3岁,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1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结果本组平均搭桥3.2支。体外循环时间62~170 min,平均8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5~102 min,平均68 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72 h,平均18 h。围手术期死亡8例,死亡率2.0%,其中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1例,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195例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85例症状较前减轻。随访28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11年,远期死亡5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下CABG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治疗重症冠心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2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重症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其中男性36例,女性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LVRF在0.18~0.30,平均(0.26±0.03)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52~76(61.3±4.2)mm.观察手术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早期的心功能情况.结果 42例患者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5±1.3)个,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6例;住院死亡2例;术后2周、3个月的LVEF、LVDD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重症冠心病患者(EF<0.30)实施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能避免缺血损害,能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手术风险,有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 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 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 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 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冠脉微循环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渝成 《中国微循环》2009,13(6):457-460
冠心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尽快实现心肌再灌注是救治冠心病的关键,但是经皮穿刺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后有25%的病人在心外膜梗塞动脉开放后,并未实现组织水平上的心肌再灌注,其主要原因在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脉微循环改变在冠心病发生、发展、救治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体外循环(CPB)冠心病(CHD)患者的炎性和心肌损伤监测指标。方法:分别在CPB前、中、后即刻、后2h、6h、12h、24h、48h,测定炎性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细胞数量(WBC)及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mass),并对WBC和cTnI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IL-6和IL-8在CPB后逐渐上升;WBC和cTnI在CPB后开始逐渐上升,CPB后24h达到高峰,然后下降;WBC和cTnI与其它指标呈明显正相关(P<0.01);MYO在CPB后即刻和CPB后24h出现双峰。结论:行CABG-CPB患者炎症和心肌损伤指标的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无创方法.99Tcm-TF作为新型心肌显像剂,标记简便无需水浴,本底清除快,有效缩短待检时间,诊断心肌缺血/梗死效果佳,但低估了心肌细胞的活性.18F-FDG PET心肌显像是评判心肌活力有效方法,但因其普及率低、费用昂贵,存在一定的检查失败率等因素而无法广泛使用.99Tcm-HL91是近年来研制的乏氧组织显像剂,能直接与乏氧心肌组织结合,乏氧心肌显著摄取,正常心肌摄取少,坏死心肌不摄取.SMI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是冠心病其最危险的因素之一,但又常被忽视.SMI患者行99Tcm-TF联合99Tcm-HL91乏氧显像,对心肌缺血范围、严重程度及心肌活力的判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疗效的判定及减轻患者综合医疗负担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维琴 《医学信息》2008,(9):109-110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突然停止,导致心肌发生严重且持久的缺血坏死性改变的一组症候群。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