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釉质龋中釉质微晶的溶解方式及病变体部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合氩离子减薄制样技术对早期釉质龋病变体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在早期釉质龋病变体部,釉柱间区增宽,釉柱中心区微晶的破坏程度较周边严重,釉柱中心区多数微晶出现中心穿孔,釉柱周边两侧微晶边缘圆钝、增大,并可见大量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晶粒散布其间。【结论】早期釉质龋中单个晶粒的溶解方式主要表现为中心部优先溶解;早期釉质龋病变体部的形成,是以微晶脱矿为主,脱矿和再矿化过程同时存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作者对早期牙釉质龋病变进行继续研究的结果。对25颗早期釉质龋和5颗人工龋的标本进行了观察,结果证明早期牙釉质龋的破坏先自牙面开始,以后沿牙釉柱方向穿过表层牙釉质往表层下进行,当病变达到生长线时,则沿生长线平面扩展。牙釉质的破坏开始表现为牙釉柱周围部分和柱心的溶解,以后整个牙釉柱被溶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通过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观察早期釉质龋的纳米结构变化,为龋病的预防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颗因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A组暴露于人工脱矿液中4 d制备早期龋模型后,两组均制备纵断与横断面样品,在三维显微镜下进行光学、激光彩色及3D图像观察。结果 光学图像可见A组表层完整,表层下白垩色,B组无此分层;激光彩色图像观察到A组表层釉柱晶体排列紧密,釉柱间质正常,釉柱鞘清晰连续,表层下晶体溶解,排列混乱,釉柱间质增宽,釉柱鞘不连续,B组结构正常;3D图像更清晰显示了A、B两组的微结构形貌。结论 三维显微镜能够更清晰的显示早期釉质龋的表层及表层下的微晶结构,表层的相对完整性与再矿化有关,表层下以微晶体脱矿为主,是脱矿与再矿化连续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细菌培养技术,在离体牙上产生早期牙釉质龋样损害,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龋损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真实地模拟龋病的发生过程,其破坏方式和病理改变与自然龋损极为相似。观察发现,在龋损过程中,牙釉质表层的相对完整层的超微结构已经发生改变,表层釉质中的釉柱破坏、溶解产生小孔隙,这可能是龋损深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牛牙与人牙两种不同釉质样品体外形成早期人工龋损的病理学特征,寻找更接近人牙龋损的实验标本,以便于龋病病因及防治的研究.方法 在体外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人工早期釉质龋损,采用体视显微镜、透射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龋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脱矿后,两种牙釉质样本实验开窗区表面完整,呈白垩色不透明状;在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的人工龋损都具有完整的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但牛牙釉质脱矿深度大于人牙釉质;牙釉质表面可清楚见到釉柱的中心溶解破坏,可见较清晰的、成束的晶体颗粒,牛牙与人牙略有不同,凹坑略大于人牙,晶体颗粒较人牙的稍粗.结论 体外脱矿系统在牛牙釉质制备的人工龋损病理学特点类似于人牙釉质,与早期自然龋损相似,故与人牙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牛牙很适合代替人牙用于龋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细菌在早期釉质龋时的侵入途径,结果表明,细菌在早期釉质龋时便有侵入,途径是牙齿首先在菌斑作用下,使袖质表面遭到破坏,随之,细菌经过多糖含量较高的釉质表面进至釉柱、柱间质及釉板内,然后细菌沿着釉柱、柱间质向釉质深层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讨论龋病的诊断与鉴别.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或早期釉质龋,但若发生于牙颈部时,则是牙骨质龋和(或)牙本质龋,亦有一开始就是牙本质龋者.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时,由于牙本质中所含无机物较釉质少,而有机物较多,在构造上又有很多小管,有利地细菌入侵,因此龋病进展较快,容易形成龋洞.牙本质因脱矿而软化,随色素侵入而变色,呈黄褐或深褐色,同时出现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8.
将离体牙去除牙釉质表层区后行壳冠修复开窗,放入含有蔗糖的致龋液中,57周后实验组龋坏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釉质表层区有明显的抗龋坏作用。扫描电镜显示,釉质表层区脱矿呈风化石层样改变。其裂纹方向与釉柱垂直,支持釉质龋的表层带形成与釉质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锌、硼、钡、锰 4种微量元素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探讨其与龋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离体牛牙 ,实验组分别用氟、锌、硼、钡、锰处理 ,对照组用双蒸水处理 ,所有标本浸泡于酸蚀凝胶中形成人工釉质龋。测量不同浸泡时间酸蚀凝胶中钙的含量。结果 :所有样本 48h以前釉质脱钙量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含氟、锌、硼、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抑制釉质脱矿能力差异有显著性 ,氟抑制釉质脱钙能力最强 ,硼稍弱 ,锌次于硼 ,钡最弱。结论 :锌、硼、钡能有效抑制早期龋釉质脱矿 ,具有抗龋作用 ;锰与龋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
钱成明  程祥荣 《华夏医学》2001,14(2):250-252
固定正畸是一种高效能的矫正器 ,但该技术先要对釉质表面进行酸蚀 ,使有光泽的釉质表面变成白垩状 ,并形成一种多孔结构 [1 ] 。酸蚀造成釉质表面粗糙 ,易于积聚菌斑 ,导致牙釉质进一步脱矿 ,容易产生牙釉质龋。由于氟化物具有降低釉质溶解度 ,加快早期龋再矿化处理速度 ,以及抑制菌斑内细菌活性及乳酸形成等抗龋特点 [2 ,3 ] ,国外口腔正畸界已逐步推广使用氟化物防龋。正畸治疗中应用氟化物与一般防龋用氟有所不同[4] ,因为在正畸治疗中还要考虑氟化处理后是否会影响托槽的抗剪粘接强度 ,既要达到不影响托槽抗剪粘接强度 ,又能预防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茶水提物对早期牙釉质龋的再矿化作用。方法 30个牙釉质块随机分为茶水提液组、氟化钠组及去离子水组,建立人工龋模型后分别进入pH循环实验。肉眼观察牙釉质表面人工龋形成情况。采用显微硬度计测定各组标本脱矿前、脱矿后、pH循环后的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值。结果茶水提液组、氟化钠组及去离子水组脱矿后可见开窗区牙釉质呈白垩色。再矿化实验后,各组表面显微硬度均较脱矿后增加(P<0.01);茶水提液组及氟化钠组表面显微硬度高于去离子水组(P<0.01);茶水提液组表面显微硬度高于氟化钠组(P<0.01)。结论茶水提液具有促早期人工釉质龋再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脱矿体系在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形成人工龋样损害的情况,确定模拟早期龋实验研究的脱矿系统。方法两种脱矿体系:部分饱和酸缓冲溶液和酸性凝胶溶液,分别在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制备人工早期釉质龋损,采用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人工龋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部分饱和的酸缓冲体系制备的人工龋损都具有完整的表层和表层下脱矿,牛牙釉质除了脱矿深度大于人牙釉质外,其它病理学特点都类似于人牙釉质,与早期自然龋损相似。而凝胶液脱矿体系形成的人工龋损不管是人牙还是牛牙都没有明显的表层结构,实验牙表面多出现被腐蚀或溶解。结论部分饱和的酸缓冲液脱矿系统形成的人工龋损病理学变化更接近于自然龋;与人牙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牛牙很适合代替人牙来检测脱矿和再矿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用扫描显微放射照相检查法研究了龋齿早期脱矿过程中病损区表层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以探讨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牙釉质脱矿早期,内部矿物含量随时间而变化,说明先有表层溶解,尔后才有表层形成;表层下脱矿发生在釉质初步脱矿之后;部分脱矿的釉质经过氟处理,可提高抗酸溶解能力;本研究还首次证明连续脱矿时脱矿介质中如存在明胶,深层溶解的矿物可在表层区发生再沉积。  相似文献   

14.
Microcrystalline structure changes of teeth enamel crystals during the artificial caries and synthetic saliva reminerlization were reported. Enamel samples were thinned by argon-ion-milling and examined by high-resolution transmitt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attice dissolution of enamel hydroxyapatite started from central parts and grain boundaries of crystals, the former were often parallel to (1010) plane and advancing along the [0001] zone axis of crystals. The results also shown that synthetic saliva may reduce the quantity of bright contrast spots in lattice image for artificial carious crystals. In addition, some defects such as dislocations were found in grains, and they are believed to be related to the dissolution of lattice. Three kinds of structural weak sites revealed in crystals, i. e. (1)dislocations, (2) vacancies or impurities, and (3) grai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苏木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部位对人工脱矿釉质龋的作用。  方法  将牛切牙制成人工脱矿釉质龋后,测定苏木乙醇提取物和不同萃取部位对牛切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对釉质龋表面形态的影响。  结果  乙醇提取物和各萃取部位都有提高釉质龋表面硬度的作用,其中水萃取部位对釉质硬度恢复效果最好,硬度恢复率达到66.9% (P < 0.05)。扫描电镜观察到各实验组的釉质龋表面覆盖有大量颗粒状沉积物。  结论  苏木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位对人工脱矿釉质龋均有再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X线衍射分析表明,脱矿和再矿化后釉质表层的晶体参数变化主要表现为磷灰石晶胞a和c轴的比率变化,这也见于模拟龋齿状态脱矿和再矿化的牙齿切片与完整牙齿的表层釉质。分析还表明,在病损区表层,一部分晶体是新形成的,表现为a轴增长而c轴变短,一部分晶体是原有的,无变化,前者较后者更加抗酸溶解并包绕后者,使后者免于溶解。  相似文献   

17.
许琼莉 《医学综述》2014,20(17):3163-3165
龋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牙酸蚀症近年来也有较高的发病率,龋病和牙酸蚀症对牙齿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而氟及氟化物目前已被证实是最有效的防龋抗脱矿物质,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氟化物的应用可以抑制牙釉质的脱矿并能促进釉质表面再矿化,从而提高釉质的抗酸蚀性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8.
龋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脱矿与再矿化常常同时或者交替发生,龋病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是离子不断进行交换的结果。而牙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釉质龋是最早发生也是最常见的龋病。本文对釉质龋病变过程中及氟化物防龋时的离子交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酸对人牙釉质、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的脱矿力,评价其脱矿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对比组(每组10粒牙齿),牛牙釉质与牛牙本质对比组(每组10颗牙齿),分别进行酸蚀处理,采用自制的中性载体钙离子选择性微电极(Ca^2+ISME)测试酸蚀模型中的Ca^2+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酸对牛牙釉质的脱矿力显著大于对人牙釉质的脱矿力(P〈0.05);酸对牛牙本质的脱矿力显著大于对牛牙釉质的脱矿力(P〈0.05)。结论 酸对不同种类的牙齿硬组织的脱矿力具有明显差异,故在不同实验对象和样本的选择上应予考虑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