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密度感知信号(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PA)菌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300只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应用锐孔喷射装置,制成两株铜绿假单孢菌(野生型铜绿假单孢菌PAO1及密度感知基因缺失的变异株PAO1-JP2)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接种至大鼠肺部,建立两组慢性肺部感染模型,以无菌生理盐水,藻酸盐包裹体接种组作为对照组。(2)在接种后3、7、14、28d,取每组大鼠肺组织匀浆和血清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中免疫学指标IFN-γ、IL-4及血清中IgG、IgM、IgG1、IgG2a的不同,评价两株菌的致病差异性。结果(1)PAO1感染组大鼠死亡率(29.7%)明显高于PAO1-JP2感染组(11.0%)。(2)与PAO—JP2组相比,在感染早期(第3天),PAO1组肺组织中IFN-γ明显升高;在感染的中期(第7天),PAO1组IFN-γ、IL-4均显著升高,感染的后期(第14~28天),PAO1组IFN-γ、IgG2a持续降低,IL-4、IgG、IgG1则持续升高。结论QS系统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和调控致病因子,在PA菌致病及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h17细胞、白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因子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肺纤维化模型组(P,n=24)、地塞米松3mg/kg干预组(D,n=16)、生理盐水对照组(N,n=24)。P、D组均采用一次性气管内注射博来霉素(Bleomycin,BLM)(5mg/kg)方法建立大鼠肺纤维化模型,N组气管内灌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D组从第7天开始1次/日腹腔注射地塞米松;N、P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后7、14、28天每组随机分批处死大鼠(8只/组)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及测定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用荧光RT-PCR法检测IL-21的表达水平。结果 P、D组大鼠肺组织早期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P组IL-21表达水平、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列均较N组明显升高(P〈0.05),在第7天表达水平最高,此后逐渐下降,第28天最低。结论 Th17细胞、IL-21因子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定植小鼠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将80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正常注菌(流感嗜血杆菌)组 、哮喘组 、哮喘注菌(流感嗜血杆菌)组。哮喘组、哮喘注菌组用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和激发小鼠制作哮喘模型,正常注菌组、哮喘注菌组小鼠气管内滴注琼脂包被的流感嗜血杆菌,每组各取一半小鼠分别在气道滴注之后的第7天和第21天处死,取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行气管细菌培养,测定肺泡灌洗液(bronche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的细胞计数,检测血清和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水平。结果:与正常注菌组及哮喘组(未注菌)相比,哮喘注菌组小鼠有明显的哮喘和感染表现;病理学结果显示其气道管壁增厚、黏膜水肿,管腔内有黏液分泌,且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形态学参数分析显示,其气管壁及气管平滑肌增厚;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血清和BALF中TNF-α水平升高;注菌后第7天和第21天气管细菌培养可见流感嗜血杆菌。结论:用OVA制备哮喘动物模型,并在气道内注入琼脂包被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建立哮喘合并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定植的动物模型,造成肺部气道重塑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对感染念珠茵大鼠模型血清中y-干扰素(IFN-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念珠茵感染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分别采用中药汤剂(中药汤剂组)、氟康唑(氟康唑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于治疗的第3天和第7天采血,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FN—Jy和IL-10含量。结果中药汤剂组、氟康唑组大鼠血中IL-10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第3天中药汤剂组IL-10水平低于氟康唑组(P〈0.05),第7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药汤剂模型组与氟康唑组治疗第3天IFN-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7天IFN一叮亦较治疗第3天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药汤剂模型组与氟康唑组两组IFN-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药汤剂治疗念珠菌感染大鼠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A)肺炎大鼠的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及其组分的变化。观察外源性PS替代治疗对大鼠PA肺炎的作用。方法 :建立PA肺炎大鼠模型。将 5 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肺炎大鼠PS治疗组 15只 (PS组 ) ;肺炎大鼠生理盐水气管内注入作阳性对照组 18只 (NS组 ) ;正常大鼠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作正常对照组 18只 (NOR组 )。测各组大鼠肺组织湿 /干比 (W /D) ,观察病理学变化 ,作半定量中性粒细胞 (PMN)计数。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的PS成分 ,测定总磷脂 (TPL)、饱和磷脂酰胆碱 (DPPC)、总蛋白 (TP)。作BALF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将NS组、NOR组各取 3只大鼠作肺组织电子显微镜切片制样。结果 :大体观和镜下观炎症程度PS组较NS组减轻。电镜发现N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的管髓体脱落 ,PS层断裂。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PS组与NS组相比 ,炎症呈改善趋势。BALF培养菌落计数 :PS组 (2 .4 3± 1.4 4 )× 10 4/ml,NS组 (10 .35± 2 .10 )× 10 4/ml,P <0 .0 5。结论 :外源性PS替代治疗使PA肺炎大鼠的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可能成为抗生素治疗严重或耐药性肺部感染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通过大鼠建立气管异位移植慢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模型并测定不同阶段的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分析其作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大鼠建模的方法研究,将清洁级大鼠40对,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对。其中A组采用Wistar大鼠制备供体,采用SD大鼠制备受体;B组均采用SD大鼠制备供体和受体,进行气管移植建模,分别在各时间段采样完成病理组织分析比较,以评估IL-17的表达和作用。结果实验组在第7、14、18天后病理切片上皮发生不同程度丢失,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软骨破坏程度比较:第7天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第14、28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实验组在移植后第7、14、28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17水平比较:两组在第7、14天组间无显著差异,第28天实验组IL-1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第28天实验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0.00%)。结论通过建立大鼠异位气管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分析监测病理改变,证实异位气管移植后,IL-17的表达与闭塞性细支气管纤维化发展呈现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F-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次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和反复烟熏的方法制作COPD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iNOS在COPD大鼠支气管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鼠模型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符合人类COPD的特点,模型组肺平均内衬间隔(MLI)、平均肺泡数(MA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NF-κB、iNOS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F-κB、iNOS的过量表达引起气道炎症和肺部损伤,导致COPD的发生;同时NF-κB促进炎症细胞合成多种炎症因子,产生大量的iNOS,在COPD气道炎症和肺部损伤的持续和放大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胜利  黄文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34-2635
目的:评价小剂量地塞米松(DXM)对SD大鼠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IL)-8、IL-10的影响。方法:5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DXM组、对照组),36只采用气管穿刺注入感染法制作肺炎克雷伯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按成人常用临床治疗剂量折算出大鼠的等效剂量,连续6d腹腔注射DXM,取材测定血清IL-8、IL-10。结果:模型组、DXM组感染症状明显重于对照组。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DXM可降低血清IL-8水平,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种后第6、8、10天,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时间延长而降低;DXM可使血清IL-10水平升高,第8、10天DXM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大鼠表达血清IL-8、IL-10水平明显升高,且IL-10水平先增加后下降,提示重症肺炎时存在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DXM可显著抑制炎症介质表达,增加抗炎介质表达,DXM可能通过维持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平衡而发挥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罗卉  左晓霞  谢艳莉  周亚欧  王彦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417-1419,1422
目的 观察云克(99Tc—MDP)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IL-18的影响。 方法 建立CIA大鼠关节炎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云克组,甲氨蝶呤组,后三组分别予以生理盐水,云克和甲氨蝶呤干预。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法评价其关节的炎症程度;观察关节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评分;放射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水平。 结果 ①关节炎指数评分:模型组、甲氨蝶呤组、云克组大鼠随着免疫时间延长,关节炎指数评分增加。36d后模型组持续高于云克组和甲氨蝶呤组(P〈0.05);44d后甲氨蝶呤组高于云克组(P〈0.05)。②组织病理学评分:模型组关节组织学评分均高于甲氨蝶呤组和云克组(P〈0.05);炎性细胞渗出评分,云克组与甲氨蝶呤组无显著差异(P〉0.05);软骨破坏和骨质破坏评分,云克组低于甲氨蝶呤组(P〈0.05)。③模型组鼠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甲氨蝶呤组、云克组(P〈0.05);甲氨蝶呤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云克组(P〈0.05)。 结论 ①云克明显减轻CIA大鼠的关节炎症状,延缓关节破坏的进展。②云克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的水平,从而阻止关节的破坏,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之一。③在延缓CIA大鼠软骨和骨质破坏的病理学改变及降低IL-1β含量方面,云克的近期疗效均优于甲氨蝶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急性肺部感染为研究对象,探讨白介素-17(IL-17)对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防御机制,为IL-17临床免疫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检测小鼠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IL-17及其下游因子[IL-1β、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表达水平,经气道滴入表达IL-17的正义质粒48 h后再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观察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小鼠6 h后的细菌清除率、IL-17的下游因子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小鼠的死亡率。结果①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急性肺部感染IL-17及其下游因子IL-1β,MIP-2,G-CSF水平显著增高。②通过气道滴注表达IL-17的正义质粒后IL-17及其下游因子IL-1β、MIP-2、G-CSF水平显著增高,而且中性粒细胞计数也显著增加。③在铜绿假单胞菌急性肺部感染前预先经气管注入表达IL-17的正义质粒使IL-17高表达,导致局部产生IL-1β、MIP-2、G-CSF,细菌的清除率及小鼠生存率也显著提高。结论 IL-17在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局部免疫反应中起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早期中性粒细胞募集到感染部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患者血清IL-17,IL-27 和IL-33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分期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predictedvalue,FEV1%pred)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00 例COPD 患者,分为稳定期COPD 患者(n=50)和急性加重期COPD 患者(n=50),同时收集健康者(n=40) 为正常组。测定各组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和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的表达水平;应用FeNO 检测仪测定FeNO 水平;应用肺功能仪检查各组肺功能指标FEV1%pred;分析血清IL-17,IL-27 和IL-33 表达水平与FEV1%pred 和FeNO的相关性。结果 COPD 组FeNO 及血清IL-17,IL-27,IL-33 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COPD 急性加重期组的血清IL-17,IL-27,IL-33 及FeNO 的表达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75,18.429,24.716 和31.143,均P<0.05)。COPD 组FEV1%pred 低于正常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FEV1%pred 低于COPD 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642,P < 0.05);COPD 患者血清中IL-17,IL-27 和IL-33 表达水平与FEV1%pred 呈负相关(r=-0.682,0.743 和-0.718,均P < 0.05),与FeNO 呈正相关(r=0.685,0.714 和0.695,均P < 0.05);COPD 急性加重期组与稳定期组患者血清IL-17 与IL-27,IL-33 水平呈正相关(r=0.636 ~ 0.846,均P < 0.05);正常组血清IL-17 与IL-27及IL-33 无明显相关性(r=-0.237,-0.283,均P > 0.05)。结论 血清IL-17,IL-27 和IL-33 均参与了COPD 的发病过程, 可作为评价COPD 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β-防御素-2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大鼠铜绿假单胞菌(PA)肺部感染前后肺组织β防御素2(BD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探讨肺组织BD2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8只健康清洁级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组大鼠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4h后,经气管内注入PA复制肺部感染模型。对照组中大鼠无需机械通气,直接气管内接种PA复制肺部感染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测定大鼠BD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组重度肺组织病理变化大鼠占4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P<0.05)。机械通气组中BD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上调在3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机械通气组接种PA6h后血培养阳性率为40.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6.7%(P<0.05)。机械通气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A培养阳性率持续为100.0%,而对照组从3h的100.0%降至24h的33.3%(P<0.05)。对照组存活率为80.0%,机械通气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D2基因和蛋白质表达上调水平的下降可能与VAP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按照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记录两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患者术后有2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77例未发生,发生率为23%;23例患者经痰细菌培养发现有11例为肺炎链球菌,4例为葡萄球菌,5例为肺炎克雷伯菌、3例为绿脓杆菌;发生组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术中失血量(≥300 ml)、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有吸烟史、术中失血量(≥300 ml)、合并COPD、术后PA低水平均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胸腔镜肺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IL-6)的含量,探讨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Z),假手术组(K),脉络宁组(A)和模型组(S)。A组每只硬膜外腔注入脉络宁0.6ml/kg,每四天给一次药,一共给药四次;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第18天从右心室取血2ml,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大鼠血清IL-6含量S组明显高于A组、Z组和K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Z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可降低脊神经根炎大鼠血清中IL-6含量,这可能是脉络宁治疗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8在BALB/c小鼠肺炎支原体(MP)感染模型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表达,阐明其与MP感染的关系。方法 72只BABL/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MP感染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用PPLO肉汤培养基培养MP,将成功培养的MP滴入小鼠鼻腔建立MP感染模型。治疗组于模型建立的第5天使用克拉霉素治疗。MP感染模型建立后的第1、5、9天收集3组小鼠的眼球血及肺泡灌洗液,检测IL-18表达水平。分别于接种后3、7、14、21、30d从3组中各取1只小鼠,完整分离肺组织,制作病理切片以观察MP感染小鼠肺的病变程度。结果病理切片显示,对照组小鼠肺组织无炎症反应,肺泡结构均匀清楚;MP感染组小鼠肺组织出现重度炎症改变;治疗组小鼠第7天的肺组织出现中度炎症改变。MP感染组及治疗组在建模后第1、5、9天时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18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天=10.08,t5天=9.14,t9天=10.59,P0.05)。治疗组第5、9天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IL-18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MP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天=12.96,t9天=7.95,P0.05)。结论 MP感染使小鼠IL-18水平降低,克拉霉素治疗有一定疗效,IL-18表达可能与MP肺炎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富氢生理盐水对新生SD大鼠高氧肺损伤的预防作用。 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气对照组、高氧对照组、高氧+氢水组。高氧对照组、高氧+氢水组大鼠置于氧浓度为90%~95%的氧气箱中,高氧+氢水组每日腹腔注射富氢生理盐水2次(10 ml/kg),空气对照组、高氧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次(10 ml/kg),高氧暴露后第1、3、7、10天分别测量各组白介素(IL)-8水平,并观察肺部病理切片。 结果与空气对照组对比,高氧对照组IL-8含量明显升高,且肺部病理切片出现肺出血、肺泡间隔变薄,并出现大量肺泡融合现象;与高氧对照组比较,高氧+氢水组IL-8含量明显降低,病理图示肺出血、肺泡融合明显减少。 结论富氢生理盐水可一定程度减轻高氧对新生SD大鼠的肺部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辅助性T细胞17(Th-17)相关因子在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发病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重症肺炎组(50只),采用气管滴注肺炎克雷伯菌建立重症肺炎大鼠模型,重症肺炎组根据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时间分为12 h组、1 d组、3 d组、5 d组和7 d组,每组各10只。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采用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中性粒细胞数目与IL-17、IL-2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呼吸加重、颜面部和四肢呈紫绛色等,且肺组织表现出明显病变,接种第3天最为严重;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IL-17、IL-23、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 0. 05),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IL-17、IL-23水平于第3天达到峰值,TNF-α、IL-1β水平于第5天达到峰值;肺泡灌洗液中IL-17、IL-23水平分别与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IL-17、IL-23为重症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中早期促炎因子,可通过刺激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参与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在大鼠铜绿假单胞菌(PA)肺部感染时的抗炎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气管滴注法建立大鼠PA肺部感染模型。先分为不同时间感染组(0、24、48、72和96 h),分别取大鼠静脉血及肺泡灌洗液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选一峰值时间点;后分为感染组、溶剂组和给药组(5、10、15和20μg/g体重给予穿心莲内酯),于峰值点取上述标本做相应指标检测。结果 PA感染后,大鼠血液白细胞总数于24 h下降,随后上升,于48 h达峰值;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上升,于48 h达峰值。48 h组血白细胞、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和肺组织匀浆液中TLR4 mRNA水平较其他组高;给予穿心莲内酯后血液白细胞、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和TLR4 mRNA有不同程度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PA肺部感染可引起TLR4 mRNA的改变,穿心莲内酯可有效抑制PA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其可能通过调控TLR4 mRNA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鼻疽诺卡菌感染动物模型小鼠足垫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病理进展变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为鼻疽诺卡菌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对数生长期的鼻疽诺卡菌注射于小鼠足垫,建立感染模型。将感染1、3、7、14 d后小鼠分别脱臼处死,用手术刀片切取感染小鼠的足垫,制备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组织不同时间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研究感染过程中IL-6、IL-12、IFN-、TNF表达分泌情况。结果 通过HE染色观察到感染后第1天中性粒细胞浸润,炎症形成;感染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脓肿形成,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感染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肌肉组织间大量肌纤维母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见局灶小脓肿,周围见片状增生的泡沫样巨噬细胞,进入感染修复期。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炎症形成时期,组织中的IL-6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感染期,组织中仅可见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感染期,组织中IL-6、IL-12、IFN-和TN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修复期,组织中的IL-6、IFN-和TN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疽诺卡菌感染小鼠足垫后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周期,在感染第3天开始进入急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7天转入慢性感染时期,感染后第14天进入组织修复期,并且IL-6、IFN-、TNF参与了炎症反应,尤其是IL-6表达量最高,主要促进Th0向Th1和Th17亚群分化,激活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等,增强其吞噬和杀伤功能,以杀伤胞内鼻疽诺卡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观察组给予沐舒坦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第1、3、5、7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和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0 d内气管套管拔除例数。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切开30 d后肺部感染例数、控制例数、控制天数和二次感染病例。结果两组气管切开7 d后的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较第1天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分别从第5天和第3天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66.67%(30/45),控制率为86.67%(26/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30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气管套管拔除率分别为60.0%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促进气管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