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眼轴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眼轴对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对26例28只眼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24例(眼)轴性高度近视(眼轴>26mm),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1d、术后1周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术后屈光度,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轴长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两组比较高度近视组较正常眼轴组增加明显;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度误差>1.5 D者占62.5%,眼轴均增加0.5mm以上.高度近视组超声乳化术后眼轴增加值与术后屈光度的绝对误差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18).正常眼轴白内障眼及轴性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的差值与术前眼轴测量值呈负相关(P<0.05 r=-0.763).结论 眼轴增加是产生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提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眼的眼轴测量准确性,是减少术后屈光度误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Ji YH  Lu Y  Lu GS  Luo Y  Wang M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196-19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89例(126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6~25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 45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 2共106只眼(84 1%),≥0 5者共69只眼(54 8%)。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 00D共71只眼(56 3%),<±2 00D共114只眼(90 5%)。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28只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发性白内障15只眼,6只眼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屈光误差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4,他引:21  
目的:分析高度轴性近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屈光误差。方法:选择176只高度轴性近视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眼,眼轴长度≥26mm,行白内障摘除术3个月以上,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和眼屈光度数,计算并比较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测量误差和SRK-公式计算误差。结果:平均眼轴长度测量误差值为0.53mm,平均角膜屈光度测量误差值为0.46D,导致相应的眼屈光度误差值为0.86D和0.45D。SRK-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为1.12D,屈光误差大于2D者占12.5%。结论:公式计算误差和眼轴长度测量误差是导致术后眼屈光度误差的主要原因,且随着眼轴越长,眼轴长度测量误差越大,公式计算的误差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Sensar AR40e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负度数Sensar AR40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5例(59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1.34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共49只眼(83.05%),≥0.5者共26只眼(44.07%).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 D共31只眼(52.54%),<±2.00 D共52只眼(88.14%).术中仅1只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6只眼晶状体后囊轻度混浊,随访期间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植入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既可以维持眼内组织的稳定性,又可同时进行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3例(31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利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并按眼轴长度分为4组:A组8眼:29 mm≤眼轴长度<31 mm;B组16眼:31 mm≤眼轴长度<33mm;C组6眼:33 mE≤眼轴长度<35 mm;D组1眼:眼轴长度≥35 mm,记录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轴长度、屈光状态、前房深度等,比较术后屈光度数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值,同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A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17±0.36)mm,术后为(3.86±0.44)mm;B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23±0.43)mm;术后为(3.95±0.67)mm;C组术前平均前房深度为(3.36±0.45)mm,术后为(4.33±0.54)mm;D组术前前房深度为3.56 mm,术后为5.23mm,A、B、C组术前术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术并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且在利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中以眼轴<33 mm较准确.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对术眼远期屈光状态的影响,为术前选择合适的IOL屈光度数提供依据.方法对5~12岁单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患儿65例(65只眼)进行5~10年随访,以对侧健眼为对照,记录术后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术眼和健眼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2.48±0.44)mm和(22.43±0.41)mm;术后10年术眼和健眼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45±0.53)mm和(23.41±0.50)mmm,两者差异无显著性(F=0.983,P》0.05).术后10年术眼和健眼的屈光状态均向近视侧偏移,向近视变化的均值术眼为3.29D,健眼为1.75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F=2.318,P《0.05).结论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IOL植入术不影响儿童眼轴的正常发育;以保证术眼术后的屈光度数接近儿童屈光平均生理值为原则为儿童白内障患者选择IOL的屈光度数,对防止患儿成年后双眼出现高度数屈光参差,防治儿童白内障眼弱视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A、B超联合法测眼轴计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根据测得的眼轴长度把所有病例分为三组(1)眼轴长26~28mm组11只眼;(2)眼轴长>28~30mm组15只眼;(3)眼轴长>30mm组17只眼.另选择眼轴为23~24mm的15只眼作为对照,用两种方法测量眼轴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方法一A、B超联合测法.首先用A超测量眼轴,探头轻轻置于瞳孔中央与角膜顶点的切线垂直.系统自动重复测量十次.取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的平均值之和定为DA.再行B超检查,观察轴位图.用B超上的A超测量尺测量后囊中心到视乳头颞侧3mm中心凹处的距离,值定为DBcDA+DB即为A、B超联合测量方法测得的眼轴长度.方法二单纯A超测量法,即直接使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采用SRKⅡ公式计算出所需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结果 A、B超联合测量法为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与预计屈光度的差值在眼轴长26~28mm组为0.23±0.45D;眼轴长>28~30mm组为-0.35±0.59D眼轴长>30mm组为-0.59±0.79D.单纯用A超测量法结果为眼轴长26~28mm组为0.45±0.90D;眼轴长>28~30mm组为0.97±1.27D;眼轴长>30mm组为1.45±2.04D.经t检验,两种方法测算在眼轴长26~28mm组P<0.01,眼轴长>28~30mm及眼轴长>30mm组,P<0.005.说明两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B超联合的方法术后3个月的实际屈光度与预计屈光度的差值比单纯用A超方法的差值明显减小.A、B超联合的方法测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75例98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05±1.78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66眼(67.3%);≥0.5者43眼(43.9%),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者48眼(49.0%);<±2.00D者78眼(79.6%)。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术中出现后弹力层部分脱离1例。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21眼。术后6mo有13眼出现后囊混浊,经Nd:YAG激光切开后视力恢复。未见发现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经过3mo后行另一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症状消除。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如何确定人工晶状体屈光度,使术后能获得相对理想的视力.方法 对眼轴≥28mm的58例94只眼,超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根据三元素进行设计(原有近视度数,测量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患者术后视力要求),术后随访3月进行视力评估.结果 术后3月裸眼视力≥0.5者57只眼,占60.6%;矫正视力≥0.5者81只眼,占86.2%.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94只眼中,眼轴<29mm者28只眼,最佳矫正视力≥0.5者28只眼,占100%.经x2检验眼轴<29mm者和眼轴>30mm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满意度调查达83%.结论 术前要常规精确测量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但对于超高度近视眼的患者要进行特殊的个体化设计,并应选择术后呈中低度近视状态的人工晶体,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眼轴>26mm(平均27.46mm)的94例(104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84眼(80.76%),视力≥1.0者34眼(32.69%).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但眼轴>30mm以上者视力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伴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共56例(70眼)。术前B超测量后巩膜葡萄肿深度。术后2个月时测量患者屈光状态,计算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ean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并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预期屈光度为(-2.91±0.85)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2.63±1.15)D,MAE为(-0.74±0.56)D,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3,P=0.008)。本组患者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为0~6.27(2.13±1.45)mm,其中64眼能测出后巩膜葡萄肿深度;6眼无法测量其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776,P=0.00);后巩膜葡萄肿深度与MAE呈正相关关系(r=0.522,P=0.00);MAE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关系(r=0.540,P=0.00)。结论 随着高度近视后巩膜葡萄肿深度增加,术后屈光误差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第三代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预测非正常眼轴眼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对130例(17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应用SRK-T公式,28例(36眼)短眼轴白内障患者应用Hoffer-Q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3~36个月随访屈光状态。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其眼轴长度的增加,术后绝对屈光误差值也逐渐增大(-0.21~1.49D),两者具有相关性(r=0.39,P〈0.05);短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力与预计值相差很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三代IOL计算公式能较准确地测定非正常眼轴眼的IOL度数。可使非正常眼轴白内障患者取得与预期屈光度更接近的屈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临床资料验证SRK-T公式和SRK-Ⅱ公式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1)对43例(43只眼)高度近视(眼轴长度≥26.0mm)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将病例按眼轴长度分为二组,A组(25眼):眼轴长度<29.0mm;B组(18眼):眼轴长度≥29.0mm.(2)比较A、B两组,分别采用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3)比较A、B两组,分别采用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的IOL度数之间的差值幅度.结果 (1)A组按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其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分别为(1.33±0.67)D和(1.40±0.5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按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其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分别为(0.84±0.65)D和(1.42±0.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采用两公式分别计算的IOL度数相差≤±0.5D者为84%;B组采用两公式分别计算的IOL度数相差≥±2.0D者为61.11%.结论 A组SRK-T公式和SRK-Ⅱ公式都适用;B组SRK-T公式更适用,其结果的准确性优于SRK-Ⅱ公式.  相似文献   

15.
席雷  鲍永珍 《眼科新进展》2018,(10):913-916
目的 研究轴性高度近视眼4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眼球高阶像差的特点及其与眼轴长度和眼球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眼科轴性高度近视患者共30例(30眼),眼轴长度均≥26 mm,等效球镜度数≤-6.00 D。OPD-Scan Ⅲ光学视觉质量分析仪测量4 mm及6 mm瞳孔直径下患者角膜、眼内及全眼高阶像差,应用IOL-Master测量患者眼轴长度。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眼内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4 mm与6 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眼轴长度及等效球镜度数的相关性。结果 4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眼内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分别为(0.125±0.040)μm、(0.140±0.042)μm和(0.136±0.052)μm,均较6 mm瞳孔直径下的(0.422±0.110)μm、(0.348±0.101)μm、(0.341±0.109)μm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4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与全眼高阶像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6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比全眼高阶像差显著升高(P=0.002)。4 mm瞳孔直径、6 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轴性高度近视患者6 mm瞳孔直径比4 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眼内高阶像差及全眼高阶像差均显著增加。4 mm瞳孔直径及6 mm瞳孔直径下各高阶像差与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眼内高阶像差对角膜高阶像差可能有补偿作用,眼内球差在角膜高阶像差的补偿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寅  俞莹  陈辉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7):434-437
目的 探讨闪烁光频率对诱导C57BL/6J(B6)小鼠近视的影响.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双眼屈光度相近的28日龄健康B6小鼠9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实验分为3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各15只小鼠分别在频率为10、5、2 Hz的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对照组15只小鼠在不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形觉剥夺组30只小鼠右眼配戴半透明塑料眼罩,在不闪烁白色光照下饲养.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时,用红外偏心摄影验光仪测量屈光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小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实验前对照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分别为(2.627±.0.494)D、(2.597±0.626)D、(2.552±0.558)D、(2.617±0.568)D、(2.590±0.657)D;眼轴长度分别为(2.805 ±0.029)mm、(2.803±0.026)mm、(2.804-±0.029)mm、(2.806±0.026)mm、(2.804±0.025)mm.实验前,5组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73、0.077,P>0.05).实验2周后对照组、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分别为(3.720±0.555)D、(-1.710±0.632)D、(-2.020±0.705)D、(-2.612±0.686)D、(-2.873±0.670)D;眼轴长度分别为(2.924±0.022)mm、(2.995±0.024)mm、(3.000±0.020)mm、(3.017±0.029)mm、(3.026±0.016)mm.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9.172、105.718,P<0.01),高频闪烁光组、中频闪烁光组分别与低频闪烁光组、形觉剥夺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频闪烁光组(2 Hz)和形觉剥夺组对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影响最显著,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所用各频率闪烁光均能诱导小鼠近视,但以低频2 Hz闪烁光诱导近视能力最强,接近于形觉剥夺.  相似文献   

17.
王明玥  肖伟  濮伟  赵岱新 《眼科新进展》2018,(11):1045-1049
目的 研究婴幼儿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的变化,为婴幼儿白内障患者植入IOL的屈光度及预留远视屈光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6年5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婴幼儿白内障患儿38例(65眼),随访时间(3.55±2.46)a;按植入IOL时的月龄和植入IOL时的眼轴长度分别分组。通过组间比较、回归分析眼轴长度、植入IOL时年龄、植入IOL度数、预留屈光度、术后屈光状态等的关系。结果 年龄≤24个月组及>24个月组两组间植入IOL度数、预留屈光度、末次随访时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OL植入时眼轴长度、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眼轴长度、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达到理想屈光度±1.00 D内的百分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2.00 D内及±3.00 D内的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植入IOL时眼轴长度<21 mm、21~<22 mm、≥22 mm 3组间IOL植入时眼轴长度、植入IOL度数、预留屈光度、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间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达到理想屈光度±1.00 D内、±2.00 D内及±3.00 D内的百分比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65眼中28眼(43.1%)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可达到理想屈光度±1.00 D内,44眼(67.7%)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在预期屈光度±2.00 D内,52眼(80.0%)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在预期屈光度±3.00 D内。术后近视漂移度数与手术时月龄相关,末次随访时屈光状态与末次随访时眼轴长度、IOL植入手术时月龄、末次随访时年龄相关。预留屈光度(Y)与IOL植入时月龄(X1)及IOL植入时眼轴长度(X2)相关,Y=13.599-0.043X1-0.427X2 (R2=0.674,F=64.225,P<0.001)。结论 根据婴幼儿白内障患者个体化眼轴发育的不同,参照婴幼儿IOL植入时屈光度预留方案来确定预植入的IOL度数,在患儿发育到学龄期时,患眼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儿童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Haigis-L与SRK-T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对超长眼轴患者所需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精确性。方法眼轴长26~33mm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70例(128眼),随机分为2个大组。分别应用Haigis-L公式和SRK-T公式计算拟植入眼内的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术后1个月和3个月行屈光检查以确定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误差值,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按眼轴长度分为5个小组。以Haigis-L公式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误差值各组情况是:眼轴长度26~27mm组,误差为(0.64±0.21)D;27.01~28mm组为(0.63±0.42)D;28.01~29mm组为(0.82±0.56)D;29.01~30mm组为(0.90±0.18)D;〉30mm组为(0.95±0.28)D。上述5个小组,以SRK-T公式测算误差值依次为:(0.51±0.32)D;(0.97±0.82)D;(1.54±0.91)D;(2.25±0.91)D;(2.57±1.03)D。两对应组的误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眼轴长为26~27mm者,两公式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为27.00以上的各组,Haigis-L公式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均较精确(P〈0.05)及(P〈0.01)。结论在眼轴〉27mm时,Haigis-L公式测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较SRK-T公式精确。  相似文献   

19.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治中老年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在矫治中老年患者高度近视的疗效,为临床此项手术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47例(80只眼),年龄为43~71岁,平均(53.71±7.26)岁,等效球镜度数(SE)-10.75~-33.00D,平均(-20.78±5.1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0.9,植入单片式球面人工晶状体(IOL),角膜散光≥-1.5D者联合散光性角膜切开术(AK).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眼压、前房、IOL位置和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年时,65%(52只眼)BCVA≥0.5;所有眼SE显著改善.非联合AK组(53只眼)预测误差范围为-2.25~+2.54D,平均(-0.23±1.03)D,其绝对误差范围在±0.5D内者18只眼(33.96%),±0.5~±1.0D者16只眼(30.19%),±1.0~±1.5D者12只眼(22.64%),大于±1.5D者7只眼(13.21%);眼轴长度、植入IOL度数分别与预测性误差具有直线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小(r=0.329,0.388).矢量分析提示,联合AK组(27只眼),实际AK矫止效应(1.72±0.93)D,手术效应轴与术前散光轴的夹角为(5.1±3.1)度: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后囊膜混浊及眼底山血各1只眼,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矫治中老年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屈光状态稳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