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属中医“血证”、“衄血”、“紫斑”范畴 ,现从其病因病机、治疗体会等方面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 :“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火为阳而生血之阴 ,即赖阴血以养火 ,故火不上炎 ,而血液下注 ,内藏于肝 ,寄居血海 ,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 ,以温养肢体”。火与血作为一阴一阳 ,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都会导致出血的发生。 1火旺伤血 :小儿气血未充 ,卫外功能不足 ,易受外邪入侵。小儿又为纯阳之体 ,外感风热…  相似文献   

3.
<正> 叶天士云:“思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担任,带脉为约束,刚维(足乔)脉之拥 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任、督、冲、带、阴阳维(足乔)各司其职,调节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奇经八脉沟通内外经络,贯穿上下,把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关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调节、滋润、温养十二经,“冲为血海”,脏腑之血皆归冲  相似文献   

4.
血证是指一切出血的症状而言。究其病因病理,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气逆与火盛(其病在阳):气逆多因肝阳上亢,即《内经》所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肝气上冲影响胃气而逆上,冲脉隶于阳明,且冲为血海,阳明之气逆上冲,引动血海不甲,血随气上而离经妄行造成出血。2.血热与血阏(其病在阴):阳乘于阴,邪气入血  相似文献   

5.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是临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较高复发率及病死率,其在中医学中属于“血证”范畴。唐宗海“治血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对血证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现基于“治血四法”探讨ANVUGIB的病因病机,提出“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不忘消瘀、宁血必先求本、补虚需掌握时机”的治疗思路,为运用“治血四法”辨治ANVUGIB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6.
浅议血海,膈俞的调血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崔瑾 《中国针灸》1998,18(4):241-242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又名血郄;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是八会穴中的血会。二穴虽不同经,但在临床上均有调血之功能;虽可同治血病,运用中又各有所长,兹论述如下。1 二穴调血特点1.1 血海擅调妇科血病血海是治疗妇科血证及同血分有关的皮肤病的要穴。它能调血气、理血室、引血归经、导血归海,故临床上妇科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淋均取之为主穴。对此,历代文献如《甲乙》《千金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均有血海“主妇人漏下恶血,月闭不通”的类似记载。《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血海主治诸血疾,兼治诸疮病自轻”;《…  相似文献   

7.
唐容川《血证论》,为集血证之大成,对诸血证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阐述周详;证治方药,法古通今,颇具新意。兹就与其有关的安冲、补脾方法探讨如下。一、治血重安冲,阳明肝肾并调气逆血升、气迫血行,是血证病理之  相似文献   

8.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症之一,笔者在临床诊治中经常采用解郁法进行治疗收效较为满意,现就个人体会略述如下。唐容川《血证论》曰:“血所以运行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血所转输归宿之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属……”所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达,精神愉快,思想敏捷;若七情内伤,肝则首受其害,肝  相似文献   

9.
崩漏主要指妇女非月经期各种病理状态下的子宫出血。现概括六法加以论述: 一、固摄冲任法冲任起自胞中,隶属阳明。冲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故有“冲为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称;任脉总司一身之阴,又称“阴脉之海”。“任主胞胎”。《巢氏病源说:“崩中之病,是劳伤冲任之脉,冲任脉虚,不能统制经血,故忽然崩下。”若劳伤冲任,跌仆损伤,小产等,冲任受损,经不守舍,则崩漏互见。兼见腰酸腹痛、下坠。舌质暗红无苔,脉沉细。治宜补气固摄、调补冲任。  相似文献   

10.
冲气乃冲脉之气也。冲气上冲之证,病因不同,表现各异,医者多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惟张锡纯氏对此证论述甚详,治验颇多。 1 冲气上冲,责重肝肾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脉气流经,渗灌阴阳,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张阳纯强调冲脉在奇经八脉中的特殊地位,认为冲脉“上隶于阳明,下连于少阴肾经,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督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冲脉之为病,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脏腑气血调畅,冲脉聚诸脏之汇,调节十二经气血,冲气无上冲之患。倘脏腑气血先其调畅之机,冲脉先养不能固摄冲气,则冲气上冲,诸证蜂  相似文献   

11.
陈念祖 ,字修园 ,福建长乐人 ,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公元 1 753~ 1 82 6年 )。陈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对血证治疗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 ,大胆提出 :“凡吐血、衄血、下血和一切血症 ,俱不必琐分 ,惟认其大纲 ,则操纵自如”,不主张治疗血证分五脏六腑而治 ,而重在审因辨证。并根据朱丹溪的“血随火而升降”理论 ,得出治疗血证的总则 :“凡治血证 ,以治火为先”。其所谓之“火”,分为实火、虚火、灯烛之火、龙雷之火 ,强调辨别清晰 ,随证而治。1 实火宜泻实火大致由外受风寒 ,郁而不解 ,酝酿成热 ,以致吐血、…  相似文献   

12.
曹继晶  苏云放 《光明中医》2008,23(12):2003-2004
冲任属奇经,起于胞宫,冲脉总领诸经气血,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皆归于冲脉,素有冲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之称。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与女性生理病理关系密切,本文总结历代医家从冲、任二脉入手治疗崩漏的论治思路,探讨临床治疗崩漏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3.
蒋峰 《江西中医药》2007,38(3):24-25
遵古人"治血以治冲为要",结合有关文献,现从散寒降冲、理肝平冲、调胃平冲、安肾平冲四个方面来探讨治疗血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治血证见长,撰有“血证论”等书,对血证病机的阐发及其治疗多具创见。本文试就书中“治血必治气”的学术观点,探讨如下: 阳气统阴血治血必调气唐氏依据《内经》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血两者,气占主导地位。他说:“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产血》)“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脉证死生论》)。在阐述血证病机方面,他认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没有血病而气不病者。“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  相似文献   

15.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冲脉动诸经皆动,冲脉逆则诸气皆逆,气逆则易血升。张锡纯云:“冲为血海属肝,冲气安而血海宁。”“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于气之不安故也。”我根据上述理论,自拟“降冲止血汤”、“降冲通经  相似文献   

16.
第一个明确提出血证论思想的医家是唐容川,其在《血证论》中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而且逗留不去,反阻新血生化之机。故凡血证总要注意祛瘀。”[1]并据此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之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这种思想同样适用于治疗崩  相似文献   

17.
王宝娟  夏天  苍荣 《吉林中医药》2012,32(4):332-333
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为“十二经之海”,亦为“血海”,又是联系先天之肾与后天之脾胃的通道,亦是储存输布经血供养胎儿的孕育之本.韩冰教授的补肾调冲法,“补肾”实则是补五脏六腑之虚损;“调冲”则是指疏泄肝木,调理冲任气血阴阳,使之达到“冲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血证论》学术价值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主要学术观点有:1.水、气、血、火关系。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2.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作用。在注重脾胃的基础上,唐氏还补东垣之未备,提出滋养脾阴。3.首创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4.血证治法宜忌,禁汗、禁吐、适下、宜和。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扩张咯血属于中医“咯血”、“咳血”范畴。临床以反复咳吐血痰,甚至咯吐鲜血为其主要特征。近年来,国内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剂型改革、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就有关文献予以综述。1病因病机探讨明代张景岳认为:“血动之由,惟火惟气”;清代唐容J;;则有“未有冲气不逆而血逆上者”之说;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也谓“血随火而升,凡治血证以治火为先”,均提到“火热”、“气逆’为喀血的主要病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亦多宗前人之经验,抓住了“火、热、气、痰、瘀”等致病因…  相似文献   

20.
略论唐容川治血四法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容川在专著《血证论》中阐述的通治血证的四法大纲,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被公认为血证治疗的一般原则。笔者试就其治血四法之学术思想渊源,谈谈个人之管见。1血止血法之渊源 唐氏提出治吐血一证应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他认为,在虚实辨证方面,“吐血一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况血入胃中,则胃家实……然其血积在胃,亦实象也”。治疗上“止血之法,独取阳明”,同时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重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方用泻心汤为主,轻者则选十灰散。从唐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