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丁  陆健  张涛  姜吉峰  程斌 《工企医刊》2012,25(3):23-26
目的 探讨磁共振LAVA增强技术对肝硬化退变结节和小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18例24个肝硬化退变结节(DN)和15例26个小肝细胞癌(SHCC)患者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LAVA增强多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分别观察各序列病灶显示的数量、MR征像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病灶血供.结果 18例24个DN中,同、反相位T1 WI上呈等信号者4个,呈稍高信号者20个,占DN的83% (20/24);26个SHCC结节中,同相位T1WI上呈稍高信号者6个,其中3个在反相位T1WI上呈低信号;同、反相位T1WI上均呈等一低信号者19个结节,占76% (19/26).抑脂T2WI上DN组24个结节均为低信号;而小HCC组26个结节中,呈稍高或不均匀等一高信号者24个,占92% (24/26),2个在T2WI上为低信号.LAVA动态增强扫描,14例中15个DN呈缓升速降型14个占93%,14例中24个HCC呈速升速降型19个,占79% (19/24);SHCC包膜强化率占增强病灶中的70% (17/24),而DN仅1个呈假包膜样强化.结论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DN及SHCC病变的病灶显示、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分析不同序列影像表现及增强扫描成像特点,能够将绝大多数DN和SHCC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ueleration,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iasis,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表现。把横轴位抑脂T2WI、抑脂T1WI、双回波序列、冠状位抑脂T2WI、横轴位DWI和LAVA动态扫描作为肝的常规序列进行检查。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I征象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结果 7个病灶T1WI均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中心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信号均匀。LAVA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下降,延迟期为低信号。6例中心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强化,延迟期呈星状中等程度及轻度强化。结论 FNH的LAVA增强特点较鲜明,对肝局灶性结节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MRI常规序列(T1WI、T2WI)的对比研究,探讨3.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2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扫描及SWI扫描,分析比较病灶在各序列上的表现特征及检出率。结果 SWI对病灶检出率为100.0%,T2WI检出率为70.5%、T1WI检出率为55.7%。SWI序列对ICA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T2WI、T1WI序列,病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MRI常规序列SWI在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3T超高场磁共振在小肝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23例经过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记录平扫及增强、延迟扫描的影像特点。结果:小肝癌的MRI平扫表现形式多样,整体上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检查,动脉期高信号为主,增强延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超高场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能够对平扫T1WI和T2WI上呈现等密度图像进行鉴别诊断,同时动态增强检查在动脉期可观察到病灶的异常灌注,判断示门脉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炎症的常规MRI及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经穿刺病理证实的4例前列腺炎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均位于外周带,T1WI呈等信号,T2WI呈弥漫或非结节样低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后观察动脉晚期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8个月后复查,常规MR及动态增强均为正常表现。结论:前列腺外周带T2WI低信号炎症的MR表现与前列腺癌表现相似,T2WI及动态增强序列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有赖于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97例胰腺MRI检查中不同序列图像,探讨胰腺MR扫描序列优化方案。方法胰腺检查患者97例,其中,正常36例、囊肿2例、胰腺炎42例、胰腺肿瘤17例。平扫序列横轴位T2WIFSE、T2WI FS-FSE、T1WI SPGR In phase和Out of phase,T1WI FS-SPGR;冠状位FIESTA,T1WISPGR,动态增强检查序列为LAVA。重点分析胰腺疾病征象在各序列中的显示情况。结果胰腺病变总显示率96.7%,其信号改变以T1WI FS-SPGR显示最优(91.8%);胰周、肾前筋膜改变T2WIFS-FSE序列显示率分别为70.5%、62.3%,二者均具有显著性优势P<0.05;FIESTA对胰管及胰周改变显示率与T2WI FS-FSE相比没有显著性优势P>0.05;MRCP胰管显示率100%,LAVA对各项观察指标显示率并不优于所有平扫序列,对肿瘤病变显示率为94.1%,高于胰腺炎显示率52.4%,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1WI FS-SPGR序列,可作为胰腺MR平扫的基本序列,T2WI首选T2WI FS-FSE序列,二者结合能很好显示胰腺及周围病变,配合冠状位T1WI SPGR和3D MRCP,显示胰周脂肪结构及胰管情况,部分病变能初步定性,如怀疑胰腺肿瘤,LAVA序列必不可少,可确定病变范围及周围血管、腹膜后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在我院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24例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MRI平扫确定29处病灶,增强检查确定35处病灶,2种检查方法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磁共振平扫T1WI多数呈等信号和(或)低信号,T2WI多数呈现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21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20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平衡期21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延迟期22例等信号和(或)低信号。结论:MRI平扫、动态三期扫描有效结合,优势互补,能更正确、客观地早期发现小肝癌,提高小肝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的MRI信号变化,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GE Signa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对经HIFU治疗前及术后一周内的83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17个肌瘤)行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是否出现凝固性坏死及其血供变化,从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病灶内部出现凝固性坏死、血供明显减少者表明治疗效果佳;病灶内部未出现凝固性坏死,血供改变不明显者,治疗效果欠佳。结果:对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经HIFU刀治疗的83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17个肌瘤)进行回顾性分析。83例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MR平扫、增强扫描。术后病灶信号发生明显改变者106个,术前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术后T1WI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低信号或稍高信号,即表现为凝固性坏死,LAVA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部位血供明显减少。11个子宫肌瘤术前、术后MRI信号改变不明显,LAVA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部位血供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通过MRI观察子宫肌瘤HIFU刀治疗前后的信号和血供改变,评价其治疗效果,是目前评价HIFU刀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最佳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在诊断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47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都进行髋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检查,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扫描对病灶显示的效果。结果本组47例,单发病灶33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0.3~3.0 cm,平均2.21 cm。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85.11%)明显高于MRI DWI诊断敏感度(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5.74%,显著高于单纯MRI DWI及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的常规MRI检查中,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联合弥散加权序列可显著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扫描序列及参数在乳腺MR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名乳腺疾病患者采用FSE—IR和FSE—XLT1WI横轴位、脂肪抑制FSE—XL T2WI矢状位平扫和3D—FSPGR T1WI双乳横轴位动态增强扫描,对各扫描序列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不同序列对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FSE—IR93.33%、FSE—XLT2WI93.33%、FSE—XLTIWI42.22%、3D—FSPGRT1WI动态增强为82.22%。结论3.0TMR乳腺成像,联合使用FSE—IR序列进行脂肪抑制FSE—XLT2WI矢状位平扫和3D—FSPGR序列动态增强,可在较短的扫描时间内获得优质的扫描图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 53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病灶84个,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71%,96.43%,85.71%,88.10%。53例小肝癌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其次为高密度灶,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血供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能显著提高小肝癌诊断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在垂体微腺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6例,所有的患者都进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统计垂体微腺瘤在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的检出率.结果: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是41.67%(40/96)、91.67%(88/96)、63.54%(61/96).三种诊断方法的病灶检出率扫描方式都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微腺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升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AVA(快速容积成像)序列在子宫肌瘤经高强度聚集超声(HIFU)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LAVA MASK(平扫)和LAVA动态增强技术,观察经HIFU治疗前后的83例子宫肌瘤患者(共117个肌瘤)病灶信号的变化,从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06个肌瘤术后病灶信号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凝固性坏死,LAVA MASK信号增高,LAVA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血供明显减少;11个肌瘤术后病灶信号及LAVA MASK信号改变不大,LAVA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血供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LAVA序列在子宫肌瘤经HIFU治疗后疗效评估中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成像对治疗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首先进行螺旋CT平扫,然后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最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果通过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中共检查出54例病灶,CT平扫的检查率为78%,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2.60%,静脉期检出率为87.03%。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螺旋CT多期成像扫描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肝癌的检出率,而且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核磁共振成像(MRI)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探讨有效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MRI方式。方法对80例患者进行MRI检查,观察T1WI、T2WI和DWI 3种不同成像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检出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T1WI检出患者颅脑缺血性病灶32个,检出率为26.9%;T2WI检出患者颅脑缺血性病灶39个,检出率为32.8%;DWI检出患者颅脑缺血性病灶48个,检出率为40.3%。3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1,P0.01)。T1WI检出患者颅脑出血性病灶61个,检出率为23.8%。T2WI检出患者颅脑出血性病灶121个,检出率为47.3%。DWI检出患者颅脑出血性病灶74个,检出率为28.9%。3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33,P0.01)。结论不同的MRI成像方式对急性颅脑损伤检出存在统计学差异,DWI对缺血性颅脑损伤分辨率高,而T2WI对出血性颅脑损伤分辨率高,MRI成像在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上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蒋春峰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515-15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静脉畸形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1WI(A组)、T2WI (B组)及SWI序列(C组)和增强T1WI.比较三组对脑静脉畸形的检出率,评价SWI序列较其他常规平扫序列对显示脑静脉畸形的优越性.结果 A组检出病灶6例(27.3%);B组检出病灶8例(36.4%);C组检出脑静脉畸形22例(100.0%),并且清晰地显示所有扩张的髓静脉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呈特征性“水母头”状.SWI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率更高(P<0.01).结论 SWI是能敏感地显示脑静脉畸形的脉冲序列,可以作为MRI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通过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患者诊断结果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随机挑选82例作为研究重点人群,先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然后再对患者使用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以及灵敏度。结果: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93.90%VS80.49%),并且MRI扫描特异度(72.73%VS27.27%)、灵敏度(97.18%VS88.73%)方面均高于CT扫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RI在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检查病灶数量均高于CT扫描。结论:通过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针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均能够有效检出,但是MRI诊断准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更高,安全性较高,可作为针对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发现60个癌灶。平扫发现30个病灶(50%),其中26个呈低密度,4个因伴脂肪肝而呈略高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病灶52个,占86.67%,门脉期检出病灶43个,占71.67%,延迟期检出病灶47个,占78.3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提高SHCC的诊断是十分重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进行MRI常规(T1WI,T2WI)程序及DWI程序检查,比较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结果超早期(≤6h)DWI检出高信号病灶而常规MRI扫描未检出病灶(P〈0.01);急性期(7—72h)DWI病灶检出率100%,常规MRI病灶检出率55.6%(P〈0.05);亚急性期(4~7d)DWI与常规MRI扫描均100%检出病灶(P〉0.05);稳定期(8~15d)DWI病灶检出率74%,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5);慢性期(〉15d)DWI病灶检出率35.7%,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1)。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病灶面积在稳定期之前,DWI〉T2WI;稳定期二者相等;稳定期之后,DWI〈T2WI。病灶面积越大,DWI扫描呈高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结论DWI对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应用DWI可以判断新旧梗死病灶;应用DWI和T2WI从影像学角度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SCT平扫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析HCC病灶的密度分布情况。结果 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平扫和门静脉期(P <0.05);联合诊断的病灶检出率为100.00%,高于平扫的65.26%(P <0.05)。HCC病灶在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结论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升HCC患者的病灶检出率,尤其是对微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