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环境因素、日常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因素及其与-2518MCP-1、CCR2-64I、SDF1-3’A基因交互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SLE发病的因素,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发现19个因素与SLE发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有意义的变量共5个,其中饮井水为SLE的保护因素(OR=0.099),而多种药物过敏(OR=8.174)、阳光过敏(OR=18.339)、服用抗生素(OR=5.626)、口服避孕药(OR=16.897)为SLE发病的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在SLE发病中好食刺激性食物与-2518MCP-1G/G基因型存在交互作用(OR=4.387)。未发现SLE发病中存在环境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结论 多个环境危险因素与SLE的发病有关,而且MCP-1基因与好食刺激性食物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CD137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主要表现为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近年来发现,T细胞及其亚群和共刺激分子可能是SLE的发病机制的关键.本文就共刺激分子CD137的结构、配体、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PDCD1 (programmed cell death-1)和 CD22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 164 例病例和 163 例对照,应用 PCR-RFLP 技术检测 PD1.2G>A 和 CD22A>T 两个位点的 SNPs,进行关联性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分析等).结果 PD1.2 G>A 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 SLE 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806,P=0.007,υ=2),其中 A 等位基因的 OR 为 0.661,95% CI:0.463~0.943.CD22A>T 位点的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4.111,P=0.128,υ=2),而 T 等位基因的 OR 为 0.656,95%CI: 0.431~0.999.PD1.2 G>A 位点和 CD22A>T 位点的基因型未发现交互作用(χ2 =4.172,P=0.383,υ=4).结论 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PDCD1 基因 PD1.2G>A 位点和 CD22A>T位点多态性与 SLE 具有相关性,PD1.2G>A 的 G→A 突变和 CD22A>T 的 A→T 突变可能都是 SLE 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湖南地区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da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llosplhaft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D,GPI-PLD)基因外显子1及外显子25多态性、白细胞GPI-PLD活性及二者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测序技术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自制具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通过TX-114分相,定量检测白细胞中GPI-PLD活性。结果 湖南地区汉族62名SLE患者与109名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GPI-PLD基因外显子1区均存在14处核苷酸改变:转录起始点上游-28A→C、-21C→T、-14G→A、-13G→C、-9T→C、-8G→C、-7G→C、 4T→G、密码子14TTG→AAG(Leu14Lys)、密码子17CTC→GTC(Leu17Val)、密码子20AGA→AAA(Arg20Lys)、密码子21GGT→GGG(Gly21Gly)、密码子30GTA→ATA(Val30lle);另转录起始点上游-24C→T仅存在于SLE人群中,此变异在两组人群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该基因外显子25,即 60496G→A均存在于两组人群中。经SSC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正常人33.03%,SLE患者25.81%。检测62例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GPI-PLD活性(转化底物百分率),发现SLE患者酶活性较正常人(109名)显著性增高,但与多态性位点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湖南地区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GPI-PLD基因具有多态性,且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24位变异在两组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异;SLE患者白细胞CPI-PLD酶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lnc5150(ENST00000425150)基因遗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SLE)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纳入658例SLE病例及843例健康对照,运用TaqMan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lnc5150 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显隐性模型,同时分析两位点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基因型分布在性别、年龄调整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隐性模型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按临床症状有无分亚组分析发现,rs141561256的AA、AG和GG三种基因型3及A、G两种等位基因在SLE伴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者和不伴LN者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lnc5150 rs144047453和rs141561256多态性与SLE易感性无关,rs141561256基因多态性可能与SLE患者肾脏累及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800796)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方法选取SLE患者666例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56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rs1800796基因型频率。结果 Rs1800796 SNP的基因型(CC,CG和GG)频率和等位基因(C和G)频率在SLE患者和对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Rs1800796与SLE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中低于不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P=0.019)。但C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是否表现有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及狼疮肾炎的SLE病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尚未发现IL-6rs1800796在中国汉族人群与SLE遗传易感性有关。Rs1800796 C等位基因可能对SLE病人并发浆膜炎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者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 9,IL-9)基因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859430,rs2069868)的等位基因的差异以及基因型频率的差异,从而探讨IL-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应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两个SNP位点(rs1859430,rs206986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正常对照组和SLE患者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狼疮肾炎患者组(lupus nephritis,LN)和非狼疮肾炎患者组(non-lupus nephritis,Non-LN)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未发现IL-9基因的rs1859430和rs2069868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1800796)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方法选取SLE患者666例作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56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rs1800796基因型频率。结果 Rs1800796 SNP的基因型(CC,CG和GG)频率和等位基因(C和G)频率在SLE患者和对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Rs1800796与SLE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频率在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中低于不伴有浆膜炎的SLE患者(P=0.019)。但C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是否表现有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及狼疮肾炎的SLE病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尚未发现IL-6rs1800796在中国汉族人群与SLE遗传易感性有关。Rs1800796 C等位基因可能对SLE病人并发浆膜炎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费樱  肖林生 《中国保健》2006,14(24):1-3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淋巴细胞凋亡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TNF-α、IL-6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丫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法检测2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包括19例育龄期患者、5例绝经期患者)、35例正常对照(30例育龄期女性、5例绝经期女性)B淋巴细胞凋亡率;用ELISA检测SLE组及对照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IL-6的含量.结果①SLE组B淋巴细胞凋亡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育龄期患者组尤甚.加入雌二醇共同培养对各组凋亡率无影响.②各设置组间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比较育龄期患者组TNF-α含量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雌二醇可下调该组TNF-α的分泌.育龄期患者组IL-6含量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雌二醇可上调该组IL-6的分泌.③SLE组B淋巴细胞凋亡率与PBMC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量成正比(r=0.71)与IL-6的量成反比(r=-0.81).结论雌激素可能主要通过间接作用机制影响B细胞凋亡过程,直接提高IL-6和减低TNF-α的分泌可能介导了雌激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建英  王玲 《现代医院》2009,9(3):14-16
目的探讨并分析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以阐述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SLE初诊、20例复发和35例治疗后病例外周血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并以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同时观察上述检测指标与SLEDAI(狼疮活动指数评分)、GLB(血清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ESR(血沉)、C3、C4的关系。结果SLE初诊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复发、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0.01),活跃期亦显著低于稳定期(p<0.05),与ESR、GLB、C3、C4、IgG有相关性。结论T细胞亚群改变可能是导致SLE发生和病情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探讨激素及免疫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关系,为SLE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现况研究方法对广州市SLE患者进 行研究,经实验室确诊发生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者为感染组,没发生感染者为对照组.运用Epi Data 3.02双录入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2例SLE患者中发生感染76例,感染发生率为34.23%.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SLEDAI评分、受累系统数量等方面与SLE患者发生感染有关(均有P<0.05).免疫治疗和激素治疗与SLE患者是否发生感染无关(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LE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为贫血(OR(95% CI):4.17(1.33~13.16))、病程长(OR(95% CI):2.35(1.07~5.18))、SLEDAI评分(≥10) (OR(95% CI):15.88(5.83 ~43.22))等.激素治疗(>40 mg/d)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OR(95% CI)为1.07(0.49 ~2.35),免疫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的OR(95% CI)为0.96(0.50~ 1.85)(均有P>0.05).结论 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与SLE患者发生感染无关.积极控制感染和贫血,减少受累器官的数量是改善SLE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以及可溶性细胞因子TGF-β及IL-10、IL-12的血清浓度,初步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SLE体内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比率,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GF-β及IL-10、IL-12).结果 ①SLE组CD4 CD25highT细胞的比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TGF-β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IL-10、IL-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CD4 CD25highT细胞与IL-12呈负相关;②初发SLE组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highT细胞的比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CD4 CD25highT细胞与IL-10及IL-12均呈负相关.结论 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细胞因子TGF-β、IL-10、IL-12参与SLE的发病机制,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正常对照两组间的血清可溶性核小体(serum soluble nucleosome)表达水平;分析血清核小体与SLE患者器官/系统损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血清核小体与患者器官/系统损害的关联是否涉及细胞凋亡。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采用连接素V(Annexin V,AV)和碘化丙啶(propidiumiodide,PI)双染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早期凋亡率;以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外周血可溶性核小体及抗核小体抗体家族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n=76)血清核小体浓度(0.746±0.244)低于正常对照组(1.237±0.394)(t=9.112,P<0.01),且与抗核小体抗体浓度呈负相关(r=-0.458,t=4.434,P=0.000);以正常对照组(n=69)血清核小体浓度均数的95%可信区间1.14~1.33作为核小体浓度正常范围,结果显示:SLE患者核小体减低组(A组,OD<1.14,n=54)的发热、皮疹、C3降低、血沉(ESR)增高、管型、血尿、蛋白尿、anti-SSA等临床指标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核小体增高组(B组,OD≥1.33,n=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1,0.0035,0.0164,0.0242,0.0171,0.0135,0.0001,0.0000);SLE患者核小体减低组中疾病活动的阳性率(79.63%)高于核小体浓度增高组(45.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P=0.0033)。结论:SLE患者血清核小体浓度可减低或增高,血清核小体浓度与抗核小体抗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血清核小体减低与SLE患者皮肤损害、肾损害的发生和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核小体在SLE尤其是狼疮性肾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nducible costimulator molecule ligand,ICOS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5年3月1日~2015年8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的风湿科和肾脏科住院治疗的34例活动性SLE、15例非活动性SLE患者和33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可溶性ICOSL(sICOSL)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活动组血清sICOSL水平降低(P1=0.004;P2=0.008;P3=0.003);但血清sICOSL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anti-dsDNA滴度、补体C3、补体C4、血沉、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无相关性(均有P>0.05),并且实验室指标阳性组与阴性组sICOSL的血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此外,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未对血清sICOSL水平产生影响(t=-0.69,P=0.495)。结论 SLE患者血清ICOSL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其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SLE患者存在抑郁情绪.抑郁与患者的疾病活动、累积损害、激素用量以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nti-ribosomal P protein antibodies,anti-P)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各不相同;抑郁与患者的睡眠质量、疲乏症状、纤维肌痛和偏头痛、认知功能、焦虑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死亡与存活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死亡23例,病死率为27.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血浆白蛋白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53、0.72、4.29、0.94、1.58,P<0.01或<0.05).结论 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和SLEDAI评分增高是影响SLE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增加尿量和应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妊娠结局,分析妊娠期间SLE病情恶化、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次SLE患者妊娠的孕产史、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60例SLE患者妊娠64例次,妊娠时年龄21~39岁,平均(28.4±4.1)岁,SLE病程2~12年,平均(5.5±3.1)年。共有26例次(40.6%)妊娠期间SLE病情恶化,恶化主要在妊娠中、晚期。妊娠足月产15例次(23.4%),早产23例次(35.9%)。治疗性流产21例次(32.8%),自然流产3例次(4.7%),死产2例次(3.1%)。总活产率59.4%。引起妊娠期间SLE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有24 h尿蛋白定量(OR=15.76,95%CI:2.07~120.31)、妊娠前泼尼松剂量(OR=1.18,95%CI:1.01~1.38)。引起胎儿丢失的危险因素有补体C3水平(OR=0.002,95%CI:0.000~0.410)、妊娠前疾病活动(OR=8.297,95%CI:1.464~47.029)。结论应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积极控制妊娠前病情,并在妊娠期间严密随访,以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殊型狼疮细胞对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严重性和活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改良血块法对128例SLE患者特殊型狼疮细胞的观察,同时用SLE疾病活动性经典生物标记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补体及SLE活动指数(SLEDAI)作对照比较。结果狼疮细胞(LEC)存在多形态结构异常,均匀体小至笔尖大至巨核细胞出现裂隙不规则,细胞多聚集成片结构清晰可辨,有的似串葡萄、巨核细胞、双叶、多叶及降落伞等特殊形态。70例SLE患者特殊型狼疮细胞的检出与抗dsDNA抗体、AnuA和SLEDAI呈显著正相关(r=0.59,P〈0.05;r=0.76,P〈0.01;r=0.58,P〈0.05),与C3和C4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65,P〈0.05;r=-0.59,P〈0.05)。结论特殊型狼疮细胞是SLE病情发展的特殊产物,经与SLE疾病活动性的经典生物标记抗体和SLEDAI比较研究,对SLE疾病的严重性和活动性判断具有更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经济优于生物抗体标记法的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