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试验方法及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军  孟泽 《临床检验杂志》1997,15(4):217-218
目前国内外为预防外科手术及各项穿刺的意外出血及检查出血性疾病等,最常用的筛检试验是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这两项实验,影响因素很多,不能反映血小板质或和量的改变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情况。根据国外报道和我们的观察,BT、CT临床意义很小,临床检查出血性疾病时,应有针对性地选用更准确、重复性好的实验,如PT、APTT、Plt等,既可避免无意义的工作,也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出凝血检测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检前状态的检查,所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国材 《新医学》1995,26(6):324-325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出凝血异常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张国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出凝血异常是近10余来讨论的热点之一。以前认为其主要是并发出血倾向,目前发现其主要问题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现就有关概况简述如下。SLE的出血倾向血小板数量及质量异...  相似文献   

5.
在凝血障碍的同卵双生子中进行的实验结果提示:输注FFP能纠正凝血障碍,使FFP广泛用于PT轻至中度升高病人。但依据凝血试验变量预测出血风险的假设正受到挑战。大量的研究用于评估中心静脉插管、肝脏活组织检查、胸腔穿刺术、穿刺放液术和腰穿后的出血情况,均表明出血风险与输前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或血小板计数轻度异常无相关。  相似文献   

6.
李霞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6):3620-3621
目的对早产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凝血时间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不同胎龄、体重出生的早产儿400例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出生后24h内抽取股静脉防凝血,检测TT、APTT、PT、Fbg。按照胎龄分组,分为胎龄33、34、35w以后三组;按体重分组,1500g以下为极低体重儿,1500~2000g为低体重儿,2000~2500g为稍低体重儿。两次分组,分析数据。结果按胎龄分组,胎龄33、34、35w以后早产儿的四项凝血检测发现TT、APTT、PT呈递增延长趋势,而Fbg呈递减趋势,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按体重分组,随着体重的递减,早产儿的PT、APTT、TT延长,Fbg递减趋势,与足月新生儿标准值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的胎龄、体重越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越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越明显,极易引起一系列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凝标本流转时间对出凝血检查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时间节点和监控临床出凝血检查标本。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每人抽取5管枸橼酸钠抗凝血,以即时离心测定、室温放置2 h、3 h、4 h、5 h 以及离心后再放置相应的时间分别测定出凝血检查项目。结果流转时间超过6 h 抗凝管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即时测定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偏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流转时间超过3 h 抗凝管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即时测定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流转时间不超过5 h 偏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纤维蛋白原(Fbg)与凝血酶时间(TT)在本实验设计的流转时间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流转超过3 h 的临床出凝血检查标本行优先处理,超过5 h 的标本予以退回或者“让步检验”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前医院常用凝血筛选的试验有:出血时间(BT)、PLT、APTT、PT测定。但在凝血试验标本采集要求中没有特别注明对溶血标本的处理,而有些医院对溶血标本坚持发报告,只是在报告值后面备注标本溶血。也有文献报道,部分血凝仪对溶血标本的PT测定值干扰作用较小。为此,我们用LG-PABER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对病人血样在溶血前后的标本进行对照实验,以分析溶血标本对APTT和PT检测结果及临床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芬芳 《护理研究》2005,19(4):744-744
为避免围手术期异常出血,手术病人术前常规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T)的检测。但常出现标本凝血。现将标本凝血的原因及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氧治疗对正常人出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对正常人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方法 应用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用金标法测D-D二聚体,对比上述禹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高压氧治疗可使FIB,PLG降低。D-D二聚体升高,APTT时间延长,对PT,AT-Ⅲ无影响。结论 高压氧治疗主要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纤溶系统,同时对内凝血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一些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法国生产的STAGO(思达高)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测定376例各种疾病和健康正常成人50例血液胛、APTT。结果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PT及APIT二者均延长比率最高。结论对血液病、DIC、肝癌、肝病及高血压患者选择测定PT、APTT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纯大量输注红细胞(红细胞悬液)对受体出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19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接受大量单纯红细胞输注后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注红细胞总量平均为3747ml;其PT延长为正常对照的1.83~9.52倍(平均3.63倍),APTT延长为1.31~4.65倍(平均2.55倍);纤维蛋白原(0.03~3.75)g/L(平均1.15g/L);血小板(17~114)×109/L[平均(44.4±28.1)×109/L],其中<20×109/L有6名,>50×109/L有2名。发生出凝血障碍前输注红细胞总量与上述各指标异常之间没有相关性。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后17名患者出血得到良好控制。结论急性失血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单纯输注红细胞容易发生出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稀释是主要原因,补充凝血因子制剂和血小板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40例健康者及70例住院患者外周血标本,3 000r/min分别离心5、10、15min,分离血浆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 PT、APTT、Fg和TT检测结果在5、10、15min 3个离心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影响,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要求有所不同,需建立新的离心时间标准。  相似文献   

14.
15.
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或时间对常规凝血4项检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选择3种商品化的凝血真空采血管每人随机采集三管标本,及时低温离心分离血浆和检测。BD组凝血真空采血管检测结果分别与另两组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将BD组血浆分装于冰箱和室温下保存,在2h、4h、8h后上机检测,所得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作配对比较。结果①国产A组的PT、APTT、FIB、TT结果与BD组结果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PT、APTT、FIB结果与BD组无差异P〉0.05,国产B组的TT结果低于BD组结果P〈0.05。②冰箱保存血浆8h后APTT和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室温保存血浆4h后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8h后PT、APTT的检测结果高于即时检测结果(P〈0.05);冰箱和室温保存后的FIB检测结果与即时检测结果差异(P〉0.05)。结论①由于凝血真空采血管厂家不同,质量有差异,对检测结果会产生影响,建议根据医院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合的凝血真空采血管;②凝血标本采集后应控制在2h内完成检测,建议不超过4h,应制定实验室凝血检测影响临床决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 80例血液标本 ,分两组测定凝血指标 ,分别室温及 4℃放置 2h和 4h后再测定凝血指标 ,与即时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 室温及 4℃放置 2h或 4h后测定结果与即时测定结果比较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Ⅴ因子、Ⅶ因子、Ⅷ因子、Ⅸ因子和Ⅻ因子测定结果有差异 ,凝血酶原时间、Ⅴ因子、Ⅷ因子和Ⅸ因子测定结果均缩短 (P <0 0 1) ,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Ⅶ因子和Ⅻ因子测定结果延长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凝血指标测定应在采血后 2h内完成。  相似文献   

17.
沈志祥  李志英 《新医学》1994,25(12):625-626
本文对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血小板、凝血象检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本文20例患者中18例血小板明显降低,平均为47×109/L,其中17例患者出血明显;②本文20例患者t-PA:A升高,PLG:Ag降低,PL及FDP升高,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临床上,纤溶亢进的13例病人中8例有各种出血表现,进一步表明纤溶亢进与出血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9.
质量控制是保证试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 ,其中合格的质控物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 ,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试验的质控物主要依赖进口 ,其价格较贵。我们通过对两种自制质控物 (混合血浆、单一血浆 )与进口质控物比较 ,结果混合血浆与进口质控物无明显差异 ,且制备成本低廉 ,便于推广应用。一、材料和方法1 .仪器 德国 BE公司 Compact X全自动血凝仪。2 .试剂 美国 Biopool公司 PT试剂盒 (批号 :2 51 L0 1 )、APTT- EA试剂盒 (批号 :42 0 K0 3)、正常质控物 ( NCCP,批号 :1 0 0 L0 2 )、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新生儿凝血系统的发育情况,探讨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分娩的新生儿相关临床基本资料和出生2 h及1、2、3、4、5、7、14 d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测定值比率(APTT-ratio)、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将符合研究条件的新生儿分为健康新生儿(A组)611例和出血性疾病新生儿(B组)124例,比较2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分析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出生后2周内PT-INR、APTT-ratio、TT逐渐下降,而FIB水平逐渐上升,大约在1周左右PT-INR、APTT-ratio、TT、FIB均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B组PT、APTT较A组延长,APTT-rati-o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孕周<37周)、母亲患有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及低体质量儿(<2500 g)为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OR=3.35(95%CI:1.62~5.79)、1.56(95%CI:1.14~3.23)、1.89(95%CI:1.28~6.33),P<0.05].结论 认识到新生儿凝血系统的发展特征及新生儿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早产、母亲患有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低体质量儿)有助于对新生儿出血性疾病进行迅速诊断和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