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肠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NEC肠狭窄患儿(肠狭窄组)及同期收治的无肠狭窄NEC患儿(无肠狭窄组)的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呼吸机使用情况、喂养情况、血液制品输注情况、检验及检查结果、预后等;同时收集母亲受孕方式,孕期宫内窘迫、胎膜早破,母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是否使用激素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2例NEC患儿,其中肠狭窄组65例,无肠狭窄组67例。两组在一般情况、母亲受孕方式、母孕期情况、是否手术以及检查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狭窄组患儿起病日龄[8.0(6.0,14.0)d]大于无肠狭窄组[5.0(3.0,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86);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g/L)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83、0.632)。肠狭...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37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并发症分析,浅谈减少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解除肠扭转,松解束带,切开Treitz韧带,使十二指肠在脊柱右侧呈直线状,盲肠和结肠在左上侧,小肠在右下侧。有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手术。结果 经4年随访,25例(67.57%)患儿出院后与正常同龄儿童生理指标基本一致。而有12例(32.43%)有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有:复发肠扭转2例(5.41%),再次手术,1次成功,1例死于肠坏死,4例(10.81%)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成功,6例(16.22%)患儿有着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慢性便秘等。结论 只有按照经典Ladd手术方法,才能减少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维持肠屏障功能的作用元件发育不成熟,极易受损,不能有效形成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无法早期形成正常肠道蠕动以及分泌型IgA的减少,因此各种致病因素极易诱发肠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菌群移位和败血症,造成严重的肠道损害甚至并发症。缺氧缺血、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均可造成肠机械屏障损害,微生态屏障建立延迟、免疫屏障发育的不成熟以及病理情况下的肠微循环障碍均参与NEC的发生。此外,miRNA在肠上皮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屏障功能调控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NEC的组织病理改变是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结果,而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则加重NEC的病理改变。因此,认识肠屏障功能障碍在 NE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防治NEC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后肠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的18例NEC后肠狭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时间、手术年龄、狭窄部位、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18例确诊NEC后至肠狭窄的平均时间为45.7天;手术时平均日龄73.8天。狭窄部位仅1处者14例:7例位于回肠末端,5例位于升结肠,2例位于降结肠;多发狭窄者4例,其中1例位于回盲部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回肠末端和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1例位于升结肠和横结肠中段,1例位于结肠肝曲和脾曲。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4例再次行肠造瘘术,原因分别为:2例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近端肠粘连扭转坏死;另1例再发回盲部狭窄,再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8例均获随访,预后良好,4例肠造瘘者已关瘘3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治疗NEC后肠狭窄效果整体良好,狭窄常发于末端回肠和升结肠。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及消化道造影结果,术中需对可疑肠管注水充盈以排除多发狭窄。NEC后肠狭窄有一定的发病形成时间,需把握一期手术时机并保证剩余肠管质量,避免发生术后再发狭窄或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3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2001年我院共收治小儿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163例,现就其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163例中男116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  相似文献   

6.
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行回肠造瘘术后,造瘘远端肠闭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7例NEC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继发肠闭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均无明显临床表现,结肠造影提示结肠梗阻。术中发现闭锁部位:2例为两处闭锁,1例为回肠末端、结肠肝区闭锁,1例为结肠脾区、乙状结肠闭锁;其余5例为单处闭锁,3例为乙状结肠闭锁,1例为降结肠闭锁,1例为横结肠闭锁。结果 7例手术后均痊愈出院,7例随访过程中,1例间断出现肉眼或镜下血便,经结肠造影发现有结肠狭窄,其余无明显排便异常表现,疗效满意。结论临床上NEC保守治疗后反复喂养不耐受、腹胀,应警惕肠狭窄;行回肠造瘘术后,远端肠管发生继发性闭锁应予以重视,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一期造瘘术后应定期对远端肠管给予盐水灌肠,以避免肠管炎性闭锁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术后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初诊为NEC并行肠造瘘及还纳手术的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IFALD分为未合并IFALD组(n=51)与合并IFALD组(n=27)。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IFALD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合并IFALD组与未合并IFALD组的早产儿比例分别为[92.6%(25/27)与72.5%(37/51),χ2=4.084,P=0.043];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分别为[88.9%(24/27)与70.6%(36/51),χ2=4.722,P=0.030];造瘘术后剩余小肠长度<40 cm...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小儿外科常见病,病理类型复杂,多并其他畸形,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肠扭转、绞窄坏死是其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早诊断并予手术治疗,病死率高。现将我院尸检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常立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733-733,742
患儿,女,生后36h,主因拒乳10h由本院产科转入。第1胎第1产,孕41 6周,因脐带绕颈1周、无羊水而行剖宫产,胎盘无异常。生后阿氏评分1、5、15min均10分,入院前10h出现拒乳,无呕吐、腹泻表现。入院查体:体温36℃,心率130次/min,呼吸60次/min,体质量2450g,足月儿外貌,皮肤干燥如牛皮纸样,轻度皮肤黄染;易激惹,前囟1.5cm×1.5cm,平坦,肌张力不高;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平,未见肠型。脐无渗血,腹软,未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低,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弱,拥抱反射亢进。诊断为新生儿H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肠三叶因子(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鼠肠黏膜组织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ITF对NEC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法将30只新生鼠分为对照组、NEC组及ITF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作处理,NEC组建立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ITF组为NEC模型后予以腹腔注射ITF 0.2 mg.对切片行HE染色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病理切片显示NEC组肠壁损伤轻重不一,可见全肠黏膜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3分;ITF组肠上皮细胞少量脱落,顶端绒毛坏死,病理组织学改变中位积分为1分;图像分析结果显示NEC组Bim基因表达(7.87±0.14)高于对照组(2.15±0.28)及ITF组(3.27±0.34),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F组Bcl-xl基因表达(11.23±0.22)高于对照组(1.89±0.28)及NEC组(2.51±0.13),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腹腔注射ITF可减轻NEC大鼠的肠道损伤,而ITF可能通过改变Bim基因与Bcl-xl基因表达水平保护NEC大鼠肠道损伤.  相似文献   

13.
3例患儿均以呕吐、腹胀、腹泻、便血急转入我院。男2例,女1例;日龄1~3d。生后均喂以合适配比的配方奶(全牛奶配方)。其中1例有轻度围生期窒息病史,另2例生产史正常。首排胎便均正常。3例自喂养后6—8h开始出现呕吐、腹胀,随后出现腹泻、便血;1例出现阵发性发绀及发热,急诊入院。入院后立即予对症治疗,病情稍稳定后行立位胸腹X线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肠管扩张,肠管内可见多个细小气液平面,肠壁间隙增宽,出现“双轨征”,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由毛霉菌侵入肠壁引起者少见,现有4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生后24小时,以拒乳及双下肢硬肿入院,系第三胎足月双胎之大,双胎之小生后11小时窒息死亡。体检:体温34℃,体重1.7kg,唇周发绀,呼吸不规则,心率92次/分,心、肺、腹无殊,四肢皮肤硬肿面积20%;白细胞9.33×10~9/L,中性64%,淋巴36%,血小板56×10~9/L;立位胸腹部平片两肺小片状阴影,肠腔扩张充气,肠壁间隙增宽,胃、肠均可见到囊样积气影,盆腔密度增深。血培养无菌生长。入院后按肺炎、硬肿症治疗,第二天出现呼吸暂停,第四  相似文献   

15.
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7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各相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NEC好发于胎龄〈34周者,以非母乳喂养者居多,发病时间大多在2周内。胎龄≥34周的NEC患儿存活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的NEC患儿,尤其见于24h内开始喂养、出生后予以人工喂养和非极低出生体重的NEC患儿。结论 胎龄是影响NE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适当延迟小胎龄儿喂乳时间、应用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11d,因反复会阴部、双大腿硬肿8d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产后一般状况佳,生后第3天家长发现患儿会阴部、双大腿硬肿,到当地医院予温箱保温及静脉滴注丹参等治疗,4d后硬肿消退,但出温箱后再度硬肿,转至我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外科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月外科处理的2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治愈18人,死亡6人,治愈率75%。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在指导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以明确诊断NEC的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以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在确诊后24 h内、对照组在相应日龄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FABP水平,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及病死组,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I-FABP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脓毒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NECⅡ期组、NECⅢ期组和对照组血浆I-FABP水平分别为(95.6±18.5) μmol/L、(151.2±10.8)μmol/L和(1.2±2.3)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NC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脓毒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Ⅱ期组和NECⅢ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血浆I-FABP水平、脓毒症发生率高于存活组,NCIS评分低于存活组;保守治疗组I-FABP水平低于手术治疗组,NCIS评分高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I-FABP水平可较敏感地反映NEC患儿的病情变化,可作为预测NEC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采取内外科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高原地区藏族新生儿窒息致新生儿坏性性小肠结肠炎 (NEC)的临床特点以及静脉营养对NEC的治疗价值。对象与方法一、对象1 选择 1 996年 6月~ 1 997年 8月收治新生儿患儿 2 2 8例 ,临床诊断窒息 99例 ,发生率为 43 42 % ,窒息诊断标准按文献 ,窒息患儿中同时合并 35例HIE及 31例NEC。HIE轻度 5例、中度 1 2例、重度 1 8例 ,HIE诊断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所制度的诊断依据。男 2 0例、女 1 5例 ,胎龄 <37周2例 ,~ 42周 3例 ,>42周 2例 ,体重 <2 5 0 0g2例 ,~ 35 0 0g 30例 ,40 0 0g 3例 ;入院时日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观察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过程中肠细胞凋亡率变化及其与肠损伤关系.方法 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和模型组(M).对照组8只;模型组32只,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模型组开始造模后24 h(M24)、48 h(M48)、72 h(造模结束,M72)及造模结束后24 h(M96)分别处死8只,留取肠管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流式细胞仪).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各组随机选取1份回盲部近端小肠标本进行肠黏膜透射电镜检查.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 =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对照组、M24、M48、M72和M96肠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08±0.15)、(1.38±0.42)、(1.46±0.69)、(1.58±0.30)分和(3.33±0.59)分,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2.9%、12.8%±6.3%、14.9%±5.5%、17.7%±5.5%和27.6%±9.9%.肠损伤程度与肠细胞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凋亡率=0.853,P<0.01).结论 新生鼠肠细胞凋亡增加是NEC肠组织损伤起始事件;随时间延长,肠细胞凋亡增加程度进一步加重;肠细胞凋亡增加是造成新生鼠NEC肠道进行性损伤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