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onica  R.  Shah  Vic  Hasselblad  Lynne  W.  Stevenson  Cynthia  Binanay  Christopher  M.  O'Connor  George  Sopko  Robert  M.  Califf  陈益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4):224-230
背景:评估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PAC)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s)一直受到研究样本量较小的限制。一些非随机研究表明,PAC的应用会增加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的:评估PAC对重症患者的影响。数据来源:在MEDLINE(1985~2005年)数据库、Cochrane对照试验登记站(1988~2005年)、国立卫生研究院ClinicalTrials.gov网站数据库以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网站上对将患者随机分配至PAC组和非PAC组的RCTs进行检索。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的ESCAPE试验结果也被纳入。检索词包括肺动脉导管、右心导管、导管和Swan-Ganz。 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研究应包含如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因重度心力衰竭入院或者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败血症的患者。作为观察指标,入选的研究报告了患者死亡、住院天数或ICU住院天数。 数据提取:各研究的入选标准、基线特征、干预措施、预后以及方法学质量的信息由2位作者提取。不同意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解决。 数据综合:13项RCTs共包含5051例随机患者。各试验的血流动力学目标和治疗策略各不相同。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患者死亡、住院天数以及使用变力和静脉血管扩张药物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s)。死亡率的合并OR为1.0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0~1.20;P=0.59)。PAC组平均住院天数与非PAC组平均住院天数的差为0.11天(95%CI,-0.51~0.74;P=0.73)。PAC与变力药物(OR,1.58;95%CI,1.19~2.12;P=0.002)和静脉内血管扩张药物的使用率较高相关(OR,2.35;95%CI,1.75~3.15;P〈0.001)。 结论:对于重症患者而言,PAC的使用既不增加总体死亡率或住院天数,也没有给患者带来益处。尽管相关RCTs已进行了近20年,但是仍未得出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的明确的PAC使用策略。PAC对临床预后的中性作用可能为对其在各种重症患者的使用缺乏有效的循证治疗所致。  相似文献   

2.
背景:尽管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加用抗栓药物的临床效果尚不清楚(特别是对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目的:评价磺达肝癸钠(一种Xa因子抑制剂)对STEMI患者的作用。将早期使用磺达肝癸钠并连续给药8天与常规治疗(无普通肝素[unfrectionated heparin,UFH]使用指征者给予安慰剂[第1亚组]或者在使用普通肝素48小时后再给安慰剂8天[第2亚组])进行比较。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对磺达肝癸钠2.5mg(每日1次)或对照治疗8天进行随机双盲比较,12092例STEMI患者来自41个国家的447家医院(2003年9月至2006年1月)。从第3天至第9天,所有患者均按原始随机分配接受磺达肝癸钠或安慰剂治疗。 主要观测指标:30天死亡或再梗死复合事件(主要终点)以及9天和最后随访(3个月或6个月)时二次评估。 结果:磺达肝癸钠组6036例患者中585例(9.7%)发生30天死亡或再梗死,显著低于对照组(6056例中有677例;11.2%)(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0.96;P=0.008;绝对危险降低1.5%;95%CI,0.4%-2.6%)。这些益处见于第9天(安慰剂组537例[8.9%]比磺达肝癸钠组444例[7.4%];HR,0.83:95%CI,0.73—0.94;P=0.003)和随访结束时(安慰剂组857例[14.8%]比磺达肝癸钠组756例[13.4%];HR,0.88;95%CI,0.79—0.97;P=0.008)。在整个研究期间,死亡率明显降低。不同肝素使用亚组磺达肝癸钠的作用相似。然而,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没有获益。第2亚组中其他患者磺达肝癸钠预防30天(HR,0.82;95%CI,0.66—1.02;P=0.08)及随访结束时(HR,0.77;95%CI,0.64—0.93;P=0.008)死亡或再梗死事件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接受溶栓治疗(HR,0.79;P=0.003)及未接受任何再灌注治疗(HR,0.80;P=0.03)的患者获益明显。磺达肝癸钠治疗组9天时具有严重出血减少(安慰剂组79例比磺达肝癸钠组61例;P=0.13)、心脏填塞发生率降低(48例比28例;P=0.02)的倾向。 结论:磺达肝癸钠可显著降低STEMI患者(特别是未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卒中事件。  相似文献   

3.
Charlie  S.  Wang  J.  Mark  FitzGerald  Michael  SchulzerD  Edwin  Mak  Najib  T.  Ayas  徐亚妹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5):290-301
背景:呼吸困难是急诊患者常见的主诉,急诊医生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 目的:评估急诊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常规的诊断性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B型利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鉴别诊断心力衰竭及其他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数据库(1966年至2905年7月)及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既往发表的综述以及有关体格检查的教科书。 研究选取:最终获得22项研究,这些研究对因呼吸困难而到急诊室就诊的成年患者进行了观察,了解其心力衰竭的诊断情况, 研究结果各异。数据提取:由本文的两名作者分别提取数据(敏感性、特异性及似然比[1ikelihood ratio,LRs])并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 数据汇总:许多临床特点可增加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1)具有心力衰竭既往史(阳性LR=5.8;95%可信期间[confidence interval,CI],4.1.8.0);(2)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阳性LR=2.6;95%CI,1.5-4.5);(3)听诊闻及第三心音(S3)奔马率(阳性LR=11;95%CI,4.9-25.0);(4)胸部X线片示肺静脉淤血(阳性LR=12.0;95%CI,6.8-21.0);(5)心电图示心房纤颤(阳性LR=3.8;95%CI,1.7—8.8)。也有一些临床特点可大大降低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包括:(1)无心力衰竭既往史(阴性LR=0.45;95%CI,0.38-0.53);(2)活动时不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阴性LR=0.48;95%CI,0.35-0.67);(3)肺部未闻及哕音(阴性LR=0.51;95%CI,0.37—0.70);(4)胸部X线片未见心脏扩大(阴性LR=0.33;95%CI,0.23-0.48);(5)心电图未见任何异常表现(阴性LR=0.64;95%CI,0.47-0.88)。经证实,血清BNP水平低下是最有价值的检查结果(血清BNP〈100pg/mL;阴性LR=0.11;95%CI,0.07-0.16)。 结论:在收治呼吸困难的急诊患者时应直接询问其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嘱做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检查。如果对心力衰竭存有疑义,可化验血清BNP水平,这对排除心力衰竭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背景:尽管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唯一批准用于治疗裸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方法,但是药物洗脱支架目前亦用于再狭窄的治疗。比较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各自优势的资料还很有限。 目的: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裸金属支架内再狭窄比较,评价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于384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中进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患者于2003年2月2004年7月入选自26家学院及社区医疗中心。本文资料均随访至2005年6月30日。 干预: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n=125)或植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n=259)。 主要观测指标:术后9个月靶血管治疗失败(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血管血运重建)。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匹配良好。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患者病变长度相似(均值[SD]分别为16.76[8.55]laln和17.22[7.97]mln;P=0.61)。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9.2%(124/125),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为97.3%(250/257)(P=0.28)。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靶血管治疗失败率为21.6%(27/12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12.4%(32/259)(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1.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8;P=0.02)。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靶病变需要血运重建发生率为19.2%(24/12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8.5%(22/259)(RR,2.3;95%CI,1.3~3.9;P=0.004)。在血管造影随访中,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分析节段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29.5%(31/105),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为19.8%(45/227)(RR,1.5;95%CI,1.0—2.2;P=007)。6个月随访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最小管腔直径大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组(均值[SD],1.52[0.63]mm比1.80[0.63]mm;P〈0.001),表明前者分析节段血管管腔净获益更大,其主要原因是植入支架以及无边缘再狭窄(0.68[0.60]mm比1.0[0.61]mm;P〈0.001)。结论:与血管近距离放射治疗裸金属支架内再狭窄比较,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具有更好的临床及血管造影效果。  相似文献   

5.
Jan  Jelrik  Oosterheert  Marc  JM  Bonten  Margriet  ME  Schneider  Erik  Buskens  Jan-Willem  J  Lammers  Willem  MN  Hustinx  Mark  HH  Kramer  Jan  M  Prins  Peter  H  Th  J  Slee  Karin  Kaasjager  Andy  IM  Hoepelman  王伟巍 《英国医学杂志》2007,10(2):78-81
目的 比较早期由静脉转换成口服抗生素与常规静脉使用7天抗生素治疗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 设计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地点 荷兰5家教学医院和2所大学的医学中心。 参加者 非ICU住院的严重CAP患者302例,其中265例满足研究要求。 干预 静脉抗生素治疗3天,病情稳定后换成口服抗生素,或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7天。 主要评价结果 临床治愈和住院天数。 结果 302例患者被随机分组(平均年龄69.5岁,标准差14.0),肺炎严重度评分平均112.7(26.0)。37例患者因为提前3天退出而未纳入分析,对其余265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第28天的死亡率在干预组是4%,对照组是6%(平均差2%,95%可信区间-3%~8%)。临床治愈率在干预组是83%,对照组是85%(2%;-7%~10%)。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静脉治疗时间为3.4天[3.6(1.5)比7.0(2.0)天;2.8~3.9],患者住院天数减少1.9天[9.6(5.0)比11.5(4.9)天;0.6~3.2]。 结论 早期将抗生素由静脉应用转换成口服治疗严重CAP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减少住院时间2天。 试验注册号 临床试验NCT00273676。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可降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危险,但是还不清楚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MI和其他冠脉事件的影响。 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坎地沙坦治疗心力衰竭:降低病死率和发病率评价”(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HARM)计划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入选有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Ⅱ至Ⅳ级症状的患者(平均年龄,66[SD,11]岁)。在心力衰竭最佳治疗的基础上,随机接受坎地沙坦(目标剂量,32mg每天一次)或匹配的安慰剂。患者入选期为1999年3月至2001年3月。分组的7599例患者中,4004例(53%)有MI病史,1808例(24%)患有心绞痛。基线时,服用ACE抑制剂3125例(41%);服用β-阻滞剂4203(55%)例;降脂药物3153例(42%);阿斯匹林4246例(56%);利尿药6286例(83%)。 主要观测指标:该分析的主要终点为坎地沙坦或安慰剂组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复合发生率。 结果:在37.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坎地沙坦组(775例患者[20.4%])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868[22.9%])(风险比[hazard ratio,HR],0.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9-0.96;P=0.004;所需治疗例数[numbe rneeded to treat,NNT],40)。与安慰剂组(522[13.8%])比较,坎地沙坦组(459[12.1%])单纯非致死性MI也明显降低(HR,0.86;95%CI,0.75-0.97;P=0.02;NNT,59)。在CHARM试验预先设定的不同亚组和分析间,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MI危险的降低相似。坎地沙坦对不稳定心绞痛或冠脉血运重建导致的住院没有影响。结论:坎地沙坦能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非致死性MI复合终点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证据显示,与临床常规降脂比较,对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强化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可进一步获益。 目的:比较2种降脂治疗策略对既往有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病史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研究对象:IDEAL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盲法终点评价试验。试验于1999年3月至2005年3月在北欧190个心脏病急救单位和专家诊所进行,中位随访时间为4.8年。试验人选8888例有急性MI病史的患者,年龄≤80岁。 干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d;n=4439)或常规剂量辛伐他汀(20mg/d;n=4449)治疗。 主要终点:主要冠脉事件的发生定义为冠脉死亡、证实有非致命性急性MI或心脏骤停复苏。结果:治疗期间,辛伐他汀组平均LDL—C水平为104mg/dL(SE,0.3),阿托伐他汀组为81mg/dL(SE,0.3)。辛伐他汀组有463例(10.4%)患者发生了主要冠脉事件,阿托伐他汀组为411例(9.3%)(风险比[hazardratio,HR],0.89;95%CI,0.78—1.01;P=0.07)。两组发生非致命性MI者分别为321例(7.2%)和267例(6.0%)(HR,0.83;95%CI,0.71—0.98;P=0.02)。但是另外两个一级终点组分的发生率两组末见显著差异。两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者分别为608例和533例(HR,0.87;95%CI,0.77—0.98;P=0.02)。辛伐他汀组发生任何一种冠脉事件的患者有1059例,阿托伐他汀组898例(HR,0.84;95%CI,0.76—0.91;P〈0.001)。两组发生非心血管死亡者分别为156例(3.5%)和143例(3.2%)(HR,0.92;95%CI,0.73—1.15;P=0.47)。各种原因所致死亡:辛伐他汀组374例(8.4%),阿托伐他汀组366例(8.2%)(HR,0.98;95%CI,0.85—1.13;P=0.8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凶非严重性不良事件而停药的比例较高;因转氨酶升高分别导致43例(1.0%)和5例(0.1%)患者停药(P(0.001)。两组罕见严重肌病及横纹肌溶解。 结论:研究表明,在既往有MI的患者,强化降低LDL—C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冠脉事件的一级终点,但是能降低其他复合二级终点及非致命性急性MI的危险。心血管死亡率或全因死亡率没有差异。强化降低LDL—C可使MI患者获益,而且不增加非心血管死亡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他汀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结果是否有益仍不清楚。 目的:评估开始他汀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死亡或住院危险的关系。 设计、地点和患者:于确诊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进行的趋势校正队列研究。患者适合降脂治疗,但从1996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在北加利福尼亚一家综合性保健救助系统治疗前未予他汀治疗。他汀的使用于药房数据库通过填写的门诊处方确定。 主要观测指标:在中位数2.4年的随访期间,心力衰竭患者之全因死亡和住院。在多变量校正潜在混淆因素后,我们检查了他汀治疗与总不良事件以及与有或无冠心病亚组不良事件的独立关系。 结果:在24598例以前未使用他汀的心力衰竭成年患者中,开始他汀治疗(n=12648;51.4%)的患者较为年轻,更可能为男性,更可能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有8235例患者死亡。使用意向治疗方法,他汀的使用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死亡(使用他汀治疗组与未使用他汀治疗组年龄、性别校正后死亡率为14.5/100病人-年比25.3/100病人-年;校正后风险比,0.76[95%可信区间,0.72~0.80])和住院(年龄、性别校正后发生率为21.9/100病人-年比31.1/100病人-年;校正风险比,0.79[95%可信区间,0.74~0.85])的危险较低相关,即使在校正他汀使用趋势、胆固醇水平、其他心血管药物或潜在混淆因素后结果亦如此。他汀的使用与有或无已知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结局之校正后风险较低相关。 结论:在已确诊心力衰竭且以前未用他汀的患者中,他汀的使用与有或无冠心病患者发生死亡或住院危险较低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的益处目前仍有争议,并且其使用亦未获得普遍认可。 目的:于新近发生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患者中确定PCI前氯吡格雷预治疗预防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果是否优于PCI时开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CLARITY(PCI—Clopidogrel as Adjunctive Reperfusion Therapy)研究是一项于1863例患者中进行的前瞻性计划分析。这些患者均于CLARITY—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28试验中在血管造影后实施了PCI。CLARITY—TIMI28是一项在接受纤溶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有关氯吡格雷效果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患者于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入选自23个国家的319家医院。 干预:患者服用阿斯匹林并于纤溶治疗时开始随机接受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以后75mg,每日1次)或安慰剂,直至冠状动脉造影前为止。造影在开始研究药物后2~8天进行。接受冠脉支架的患者建议于诊断性血管造影后给予开标氯吡格雷(包括负荷剂量)。 主要观测指标:一级终点为PCI至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复发或脑卒中的复合发生率。二级终点包括在PCI之前发生的MI或脑卒中以及前述随机分组后30天相关终点。 结果: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后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4[3.6%]比58[6.2%];校正优势比[odds ratio,OR],0.54[95%CI,0.35—0.85];P=0.008)。氯吡格雷预治疗还可降低PCI前MI或脑卒中的发生率(37[4.0%]比58[6.2%];OR,0.62[95%CI,0.40~0.95];P=0.03)。总体上,氯吡格雷预治疗可导致随机分组后30天心血管死亡、MI或脑卒中显著下降(70[7.5%]比112[12.0%];校正OR,0.59[95%CI,0.43~0.81];P=0.001;所需治疗例数=23)。TIMI严重或轻微出血的发生率未显著增加((18[20%]比17[1.9%];P〉0.99)。 结论:氯吡格雷预治疗可显著降低PCI前后心血管死亡或缺血并发症,而严重或轻微出血无显著增加。这些数据为STEMI患者早期使用氯吡格雷以及接受PCI的患者常规采用氯吡格雷预治疗方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是否会降低病死率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心力衰竭患者伴房室传导阻滞病例(男性164例,女性81例),患者年龄58.5±6.9岁,将其分为右心室起搏治疗组(120例),双心室起搏治疗组(125例),术后随访患者全因病死率、心力衰竭病死率、心力衰竭住院率以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24.0±11.6个月,双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13例(10.4%),心力衰竭死亡6例(4.8%),心力衰竭住院50例(4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33例(26.4%);右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25例(20.83%),心力衰竭死亡15例(12.5%),心力衰竭住院66例(55%),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48例(40%)。因此与右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双心室起搏治疗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病死率(OR=0.44,95%CI:0.21-0.91)、心力衰竭病死率(OR=0.35,95%El:0.13-0.94)、心力衰竭住院率(OR=0.55,95%CI:0.33-0.91)以及减少左心室收缩功能恶化率(OR=0.54,95%CI:0.31-0.92)。结论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1.
Keith  A.  A.  Fox  Philippe  Gabriel  Steg  Kim  A.  Eagle  Shaun  G.  Goodman  Frederick  A.  Anderson  Christopher  B.  Granger  Marcus  D.  Flather  Andrzej  Budaj  Ann  Quill  Joel  M.  Gore  康俊萍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6):323-330
背景:有关药物和介入治疗对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 ACS)患者的作用,随机试验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但是是否已经转化为相应的临床变化还不清楚。 目的:确定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NSTE ACS患者的院内治疗改变是否伴随临床结果的改善。 设计、地点及患者: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研究(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是一项多国家队列研究。自1999年7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该研究共入选并随访了来自14个国家、113家医院的44372例ACS患者。 主要观测指标:当前循证药物和介入治疗应用的趋势及患者预后(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卒中和心肌梗死)。 结果:随着研究时间的进展,相关药物的应用增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行或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应用噻氯毗啶、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和低分子肝素;P〈0.001)。STEMI患者药物再灌注治疗下降了22个百分点(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17),而直接PCI增加了37个百分点(95%CI,33—41)。在NSTEMI患者中,PCI的比例显著升高了18个百分点(95%CI,15~20)。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在STEMI患者中降低了9个百分点(95%CI,-12~-6),在NSTEACS患者中降低了6.9个百分点(95%CI,-8.4~-4.7)。STEMI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降低了18个百分点(95%CI,-5.3~-1.9),心源性休克降低了24个百分点(95%CI,-4.3~-0.5)。校正了危险评分后,NSTEACS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降低了0.7个百分点(95%CI,-1.7~0.3);STEMI患者6个月随访时卒中发生率降低了0.8个百分点(95%CI,-1.7~0.1),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了2.8个百分点(95%CI,-6.4~0.9)。NSTEACS患者6个月死亡率降低了1.6个百分点(95%CI,-3.0~-0.1),卒中发生率降低了0.7个百分点(95%CI,-1.4~0.1)。 结论:在本项多国家观察性研究中,ACS患者治疗的改善与6个月新发心力衰竭、死亡率、卒中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2.
David  A.  Morrow  James  A.  de  Lemos  Michael  A.  Blazing  顾佳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4):230-230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就诊时B型心钠素(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升高可影响其远期死亡率。目前,鲜有资料涉及BNP系列随访检测。 目的:明确ACS患者进入研究时(出院前)BNP浓度、门诊随访4个月时BNP浓度、门诊随访12个月时BNP浓度是否与临床预后有关。 设计、地点及患者:对4497名非ST段抬高ACS患者和ST段抬高ACS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这些患者参加了Atoz试验的Z阶段研究,该研究于1999年至2003年在41个国家的322所急救医院展开。 主要观测指标:2年内全因死亡人数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新发病例数。 结果:在进入研究时(出院前)有4266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在第4个月时有3618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在第12个月时有2966名患者提供了BNP结果。随访期间,230人死亡,163人新发CHF。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肾功能、高血压、心力衰竭病史以及糖尿病进行校正后发现,BNP水平升高(〉80ps/mL)会继发死亡和CHF,无论是在进入研究时(111[21%]比246[7%];校正后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2.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0—3.3)、在第4个月时(34[19%]比125[4%];校正后的HR,3.9;95%CI,2.6—6.0)、还是在第12个月时(19[11%]比37[1%];校正后的HR,4.7;95%CI,2.5~8.9)均是如此。BNP水平在第4个月时才有所升高的患者出现死亡或新发CHF的危险增加(10[15%]比105[3%];HR,4.5;95%CI,2.3~8.6)。有些患者在进入研究和第4个月时BNP水平均〈80pg/mL,有些患者在进入研究时BNP水平有所升高。而在第4个月时BNP水平〈80ps/mL,与前者相比,后者出现死亡或新发CHF的危险略有增加(HR,1.7;95%CI,1.0~2.9)。 结论:ACS患者在门诊随访时定期检测BNP水平可预示死亡和新发CHF的风险。BNP水平不断发生改变,可影响远期临床预后,也为改进ACS患者治疗决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John  L.  Petersen  Kenneth  W.  Mahaffey  Vic  Hasselblad  Elliott  M.  Antman  Marc  Cohen  Shaun  G.  Goodman  Anatoly  Langer  Michael  A.  Blazing  Anne  Le-Moigne-Amrani  James  A.  de  Lemos  Christopher  C.  Nessel  Robert  A.  Harrington  James  J.  Ferguson  Eugene  Braunwald  Robert  M.  Califf  徐成斌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4):209-216
背景:抗凝疗法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治疗指南推荐的标准疗法。但是,最近某些试验在ACS患者中对依诺肝素(enoxaparin)与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抗凝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不及既往试验结果。目的:有6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ACS患者进行了比较,对其终点(即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输血与大出血进行系统评估。资料来源:从杜克临床研究所(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获取ESSENCE、A to Z及SYNERGY试验的原始数据。由TIMI 11B、ACUTEⅡ及INTERACT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提供各自的基线特征和事件发生频率。研究选取:在非ST段抬高ACS患者中比较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人选进行分析。数据提取:从全部试验人群和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亚人群中获取疗效终点和安全性终点。数据综合:应用随机效应经验性贝叶斯模型(random—effects empirical Bayes model),系统评估21946例患者的结果。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30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3.0%比3.0%,优势比[odds ratio,OR],1.0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1.17)。在所有试验人群中,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30天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联合终点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10.1%比11.0%;OR,0.91;95%CI,0.83~0.99;所需治疗例数107)。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依诺肝素组患者30天死亡或MI联合终点亦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8.0%比9.4%;OR,0.81;95%CI,0.70~0.94;所需治疗例数72)。随机分组后第7天,总体安全人群或者随机分组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群输血(OR,1.01;95%CI,0.89~1.14)或大出血的发生率(OR,1.04;95%CI,0.83~1.30)无显著差异。结论:对近22000例各类ACS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发现,在预防死亡或MI联合终点方面依诺肝素较普通肝素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已证实,在接受保守治疗的低至中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依诺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目的:在接受早期侵入治疗的、有缺血性心脏并发症高度危险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比较依诺肝素与普通肝素的治疗结果,并确定依诺肝素的作用。 设计、地点和参试者:SYNERGY(Superior Yield of the New Strategy of Enoxaparin,Revascularization and Glycoprotein Ⅱb/Ⅲa Inhibitors)试验是一项于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开放、多中心、国际研究。试验共入选10027例接受早期侵入治疗的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 干预:入选后立即给予皮下依诺肝素(n=4993)或静脉滴注普通肝素(n=4985),直至治疗医师认为不需继续抗凝时停药。 主要结局指标:一级疗效结局指标为随机后30天内全因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复合临床终点。一级安全结局指标为大出血或脑卒中。 结果:依诺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一级终点的发生率分别为14.0%(696/4993)和14.5%(722/4985)(优势比[odds ratio,OR],0.9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6~1.06);两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期间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包括小的突发闭塞(31/2321[1.3%]比40/2364[1.7%])、有威胁的突发闭塞(25/2321[1.1%]比24/2363[1.0%])、PCI不成功(81/2281[3.6%]比79/2328[3.4%])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323[0.3%]比8/2363[0.3%])。依诺肝素组出血发生率较高,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标准的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肝素组(9.1%比7.6%,P=0.008),但GUSTO(Global Utilization of Streptokinase and t—PA for Occluded Arteries)标准的严重出血(2.7%比2.2%,P=0.08)和输血率(17.0%比16.0%,P=0.16)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治疗,依诺肝素不优于但也不劣于普通肝素。依诺肝素是普通肝素安全而有效的替代药物,其应用的方便性与略升高的大出血发生率相互抵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高血压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单盲自身对照及组间对照,将72例高血压CHF患者分为氯沙坦组(36例),服氯沙坦25~100mg/d;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6例),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胸比及实验室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氯沙坦组显效率39%(14/36),有效率53%(19/36),无效率8%(3/36);对照组分别为28%(10/36)、50%(18/36)、22%(8/36)。两组LVEDV、血压、心胸比相关参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P〈0.01);两组LVEF[(41.5%±7.2%)比(36.1%±9.3%),P〈0.01],LVEDV[(130.6±34)mL比(151.3±35)mL,P〈0.05],LVESV[(73.5±30)mL比(88.1±31)mL,P〈0.05],血广压[SBP:(102±11)mmHg比(108±13)mmHg,P〈0.05;DBP:(74±6)mmHg比(78±9)mmHg,P〈0.05],心胸比[(0.58±0.03)比(0.63±0.07),P〈0.01],氯沙坦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血生化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治疗CHF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医师必须能够正确诊断重症肌无力,因为延迟诊断,可使患者面临这种可治疗疾病的并发症的危险。 目的:确定有关病史和检查或简单试验结果足否能改变诊断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 资料来源:对MEDLINE收录的英文文献(1966年1月-2005年1月)进行检索,所用检索词包括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检验,其他资料来源于检出文献的参考文献。 研究选择:在患或未患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评估某一特定症状或体征的研究。在检索到的640篇文献中,有33篇审查合格。其中15篇符合入选标准,构成本综述的基础。数据提取:两位作者分别审读每篇研究,判断其适用性,使用标准方法摘录数据,根据以前发表的标准对研究的质量进行分类。 数据综合:“长时间说话时讲话变得难以理解”病史以及“偷看”征提高了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分别为: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LR],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xwal,CI],1.2—17.0以及LR,30.0;95%CI,3.2—278.0)。缺乏这些表现并未明显降低患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有些研究仅仅评估了其他一种病史特征和体征(分别为“食物在吞咽后仍留在嘴咀”和眼颤),它们均未明显改变患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冰块试验反应异常是有帮助的(总阳性LR,24.0;95%CI,8.5.-67;0),而正常反应则能降低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总阴性LR,0.16;95%CI,0.09—0.27)。对抗胆碱酯酶药物(主要为腾喜龙)阳性反应提高诊断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总阳性LR,15.0;95%CI,7.5—31.0),阴性反应则降低诊断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总阴性LR,0.11;95%CI,0.06—0.21)。睡眠试验结果异常有助于确认诊断(LR;53.0;95%CI,3.4—832.0)。休息和睡眠试验结果正常时,不太可能为重症肌无力(分别为:LR,0.52;95%CI,0.29—0.95和LR,0.01;95%CI,0.00—0.16)。 结论:某些病史和体检项目以及在诊所进行的简单试验(冰块试验、睡眠试验和腾喜龙试验)有助于预测患重症肌无力的可能性。然而,鉴于在已报道的临床研究人群该病的高发生率,对这些结果必须谨慎解释。该综述受到文献中较少研究和报告体征和症状的限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便对常见的病史特点以及专家们普遍了解并实施的简单诊断方法的价值做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氯吡格雷的使用与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远期临床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近来的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研究提示,现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并不足以预防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目的:于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s)和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s)治疗的冠状动脉病患者中评估氯吡格雷使用与患者远期结果的关系。设计、地点及患者:于连续患者中进行观察性研究。患者于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在杜克心脏治疗中心(一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达累姆市的三级治疗中心)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于6、12、24个月时进行随访,直至2006年9月7日。研究人群包括4666例最初接受BMS(n=3165)或DES(n=15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对随访6和12个月没有事件(没有死亡、心肌梗死或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进行界标分析(landmark analysis)。在这些时间点上根据支架类型以及自我报告之氯吡格雷的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4组:DES使用氯吡格雷组、DES不用氯吡格雷组、BMS使用氯吡格雷组以及BMS不用氯吡格雷组。主要观测指标:随访24个月时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之复合终点。结果:在6个月时没有事件发生的DES组患者(637例使用、579例未使用氯吡格雷)中,氯吡格雷的使用是随访24个月校正死亡率较低(使用2.0%比未使用5.3%;差异,-3.3%;95%CI,-6.3%至-0.3%;P=0.03)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3.1%比7.2%;差异,-4.1%;95%CI,-7.6%至-0.6%;P=0.02)的显著预测指标。然而,在BMS组患者中(417例使用、1976例未用氯吡格雷),死亡(3.7%比4.5%;差异,-0.7%;95%CI,-2.9%至1.4%;P=0.50)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5.5%比6.0%;差异,-0.5%;95%CI,-3.2%至2.2%;P:0.70)没有差异。在12个月随访没有事件发生的DES组患者(252例使用、276例未用氯吡格雷)中,氯吡格雷的使用依然可以预测24个月死亡(0%比3.5%;差异,-3.5%;95%CI,-5.9%至-1.1%;P=0.004)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0%比4.5%;差异,-4.5%;95%CI,-7.1%至-1.9%;P〈0.001)较低。然而,在BMS组患者中(346例使用、1644例未用氯吡格雷),在死亡(3.3%比2.7%;差异,0.6%;95%CI,1.5%至2.8%;P=0.57)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4.7%比3.6%;差异,1.0%;95%CI,-1.6%至3.6%;P=0.44)发生方面,依然没有差异。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患者中,延长氯吡格雷的使用可以使死亡以及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然而,使用氯吡格雷的适宜期限只能通过大型临床随机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18.
Kaveh  G.  shojania  Sumant  R.  Ranji  Kathryn  M.  McDonald  江珊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5):319-319
背景:目前已有大量旨在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干预措施,但这些干预措施效果还不清楚。 目的:评价11种质量改善(quality improvement,QI)措施对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数据来源于MEDLINE数据库(1996年至2006年4月)和涵盖多重目录数据库的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有效实践和健康保健组(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sation of Care Group)数据库。纳入的研究包括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前后对照试验,研究观察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并评价了针对某些临床表现和组织变化的质量改善干预的效果。 数据提取:应用汇总回归模型评估干预后HbA1c值的差异,模型包括有基线血糖控制情况、其他关键干预以及作为预测因素的研究特点。数据综合:有50项随机对照试验、3项半随机对照试验和13项前后对照试验符合所有人选标准。66项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干预措施平均降低HbA1c 0.4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9%~0.54%)。病例数少于所有人选研究患者中位数的试验报告效果显著大于大型试验(0.61%比0.27%,P=0.004),强烈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基线HbA1c平均≥8.0%的试验报告的效果也更大(0.54%比0.20%,P:0.005)。校正这些影响,11种质量改善措施中有2种与HbA。。至少降低0.5%相关:团队变化(0.67%,95%CI,0.43%~0.91%;n:26)以及病例管理(0.52%;95%CI,0.31%~0.73%;n=26);它们是仅有的2个可以显著降低HbA1c的措施。包括团队变化的干预比不包括这种干预的研究更多降低HbA1c0.33%(95%CI,0.12%~0.54%;P=0.004)。包括病例管理的干预研究比不包括这种干预的研究更多降低HbA1c0.22%(95%CI,0.00~0.44%;P=0.04)。护士和药剂师病例管理者无需待医生批准即可调整用药的干预措施降低HbA1c达0.80%(95%CI,0.51%~1.10%),其他所有干预仅降低0.32%(95%CI,0.14%~0.49%)(P=0.002)。 结论:多数质量改善措施可使血糖控制轻到中度改善。团队变化和病例管理具有较强的改善作用,特别是病例管理者尢需等待医生批准即可调整用药的干预措施。由于对复杂干预分类困难、研究数量限制以及发表偏倚,其他质量改善措施的效果评估可能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的医药期刊库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手工检索针灸专业类杂志等,纳入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制定的6项标准评价纳人文献的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Versio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3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抑郁:评测方式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HAM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一5.83,95%CI(一8.61,一3.05),P〈0.0001]。SDS: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4.42,95%CI(-6.44,-2.39),P〈0.0001]。②精神症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2,95%CI(0.02,0.65),P=0.01]。③睡眠障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4,95%CI(0.00,0.29),P=0.002]。④消化道症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5,95%CI(0.07,0.33),P〈0.00001]。⑤生活自理能力:评测方式包括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Ⅱ。Webster量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5,95%CI(0.29,0.68),P=0.0001]。UPDRSⅡ总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4.24,95%c,(-5.08,-3.39),P〈0.00001]。UPDRSⅡ差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3.51,95%CI (1.64,5.38),P=0.0002]。结论:针灸治疗对PD某些非运动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另外,全面系统的非运动症状疗效的评估标准尚待进一步制定和统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他汀治疗的时机和强度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结局产生何种影响?目前尚缺乏相关评估资料。目的:在ACS患者中比较早期强化他汀治疗与迟发低强度他汀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国际化随机双盲试验。于1999年12月29日~2003年1月6日参与A to Z试验Z阶段研究的ACS患者中,2265例接受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剂量增至80mg/d;另2232例接受安慰剂,4个月后服用辛伐他汀20mg/d。二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CS再入院以及卒中。随访6~24个月。结果: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122mg/dL(3.16mmol/L),服用辛伐他汀2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中值水平为77mg/dL(1.99mmol/L)。单用辛伐他汀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0mg/d1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8mg/dL(1.76mmol/L),服用辛伐他汀80mg/d8个月后LDL胆固醇平均水平为63mg/dL(1.63mmol/L)。安慰剂 辛伐他汀组共有343例患者(占16.7%)出现一级终点事件,而单用辛伐他汀组(40mg/80mg)有309例患者(占14.4%)出现一级终点事件(风险比[HR],0.89;95%可信区间[CI],0.76~1.04;P=0.14)。两组中分别有109例(占5.4%)和83例(占4.1%)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HR,0.75;95% CI 0.57~1.00;P=0.05)。其他各一级终点事件无差异。前4个月,两组一级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HR,1.01;95%CI,0.83~1.25;P=0.89),从第4个月起至研究结束,单用辛伐他汀组一级终点事件明显减少(HR,0.75;95%CI,0.60~0.95;P=0.02)。9例(占0.4%)接受辛伐他汀80mg/d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同时伴有肌肉症状),服用低剂量辛伐他汀的患者未出现肌病,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发生肌病(P=0.02)。结论:尽管试验未能达到预定终点,但是早期启用辛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助于减少ACS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