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苦寒化燥伤阴探究戴春福(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不少学者认为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及大黄等苦寒清热解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不宜用于阴液已伤的温病营血分证 ̄[1~3]。有关苦寒化燥伤阴之说始自何时难以考证,但此说流传至今,严重影响了苦寒药物治疗热病的应有功用的发挥。笔者对此说提出质疑,兹对有关问题简探如下。1苦化燥之苦为苦温而非苦寒苦燥之语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苦湿,急食苦以?...  相似文献   

2.
刘完素燥论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繁洁 《中医杂志》2004,45(10):723-725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很有见地,蹊径独辟.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 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 形成了证治一体, 从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邪及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 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养阴法是运用具有甘寒、咸寒性味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虚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阴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因此养阴法在临床运用上十分广泛,笔者现就其在内科临床上的运用,略述管见。1 理论依据1.1 阴虚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述甚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又,《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又《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素问·厥论》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4.
正《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本文试对其内涵作一探析,以就正于同道。1"肾燥"之内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甚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即诸如皮肤干枯皴裂、口干咽干、鼻干、小便量少、大便闭结、脉细等症状,都可属燥症表现。此因津液失调,水液代谢异常,而失去濡养所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津本不虚,难以润之;二者津液亏虚,无以润之。《素问·宣明五  相似文献   

5.
<正> 痢疾一证,历来医家审因论治,大多详于湿热而略于燥邪.考《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注泄鹜溏"的记载.可见前人早就认识到燥邪可以形成便泄等证候.舒弛远富有卓见,他将秋燥化痢列为痢疾分证论治的纲领之一.其论云:"痢之为病,其纲凡四:曰陷邪,曰秋燥,曰时毒,曰滑脱",惜乎语焉未详,治法亦未大备.燥痢,系感受燥邪,以燥甚则干,重伤阴液为特征的痢疾.其发病机理大致有以下数端:一者因秋阳暴烈,肺染燥热,燥乃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祖国医学早在二千年前,就有此方面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本病属于“燥证”范畴。临床多见女性,以更年期为多。其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可侵犯多个脏器。症见口、眼、鼻、皮肤干燥及关节疼痛、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等。其病机主要是“燥”而致肝、脾、肺、肾等脏腑阴液俱虚,精血枯竭。治宜甘凉濡润、滋养阴液、填补精血。本病的辨证施护,应依据其病因病机和证型特征加以施护,除进行整体护理,如:精神护理、饮食护理、服药护理、生活护  相似文献   

7.
马建功 《中医研究》2009,22(7):59-60
痿证是指肌肉萎缩,肢体筋脉松弛、软弱无力、痿弱不用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中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关于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载有“痿疾者取之阳明”,《素问·痿论》载有“治痿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笔者现从脾胃论治痿证,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10.
<正>痹病是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病邪侵袭为患,痰浊瘀血阻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随着对痹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痰瘀在痹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肛门直肠疾病以局部症候为主,其主要病因是:风、热、燥、湿,但由于解剖上的原因以及湿邪本身特性,湿邪与肛肠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首先,从解剖上看,肛门直肠均属消化道之末端。《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素问·五藏别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有这些都说明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肛门直肠部位易受湿邪侵袭。其次,从湿邪的致病特点和致病症状看,肛门直肠与湿邪关系密切。湿性趋下,水湿下流,肛门直…  相似文献   

12.
高辉远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有山  王发渭 《中医杂志》1994,35(5):268-269
1 扶正固本,健脾益肾《素问》云“肾病者,腹大胫肿”。《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明确指出了水肿与脾肾关系密切。高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体会到,以扶正固本、健脾益肾为纲是治疗慢性肾炎取得疗效的关键,用药常以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不碍邪为原则。补肾药常选用肉苁蓉、仙灵脾、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冬虫夏草等。补脾药多选用太子参、生黄芪、山药、白术、茯苓、苡仁等。  相似文献   

13.
一、汗为心液 1.汗与心的关系。汗是由津液变化而成的。《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阐明了体内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毛者谓之汗。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为心所主,故古人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正常人皮肤时时有汗液排泄,其排泄量常随机体所处的高、低温环境不同,而有各异,以调节体温、保持机体和环境的相对稳定,汗液这种滋润皮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是靠肺宣发卫气的结果。如《景岳全书》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汗液的生成、排泄及其调节与心、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燥为阴津滞涩干涸之疾 ,内伤外感皆可致病。外感多由天时风热过胜 ,或感秋令燥热之邪 ;内伤则多因素体阴液不足 ,精血下夺或饮食偏嗜所致。燥证以阴津耗伤为表现 ,多可见口干、舌燥、目涩等阴津不足之象。早在《内经》中即有对燥证的描述 ,如“燥胜则干” ,为燥病之病机。刘河间则补充说明燥证的病机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燥证之治疗以滋填阴津为本 ,此乃正治之法也。然后世诸医家多胶柱固瑟 ,治燥惟知从增养阴液、补养肝肾为法 ,而常忽视阳气之气化功用在养阴中的作用。燥证的治疗虽重在滋阴补液 ,亦宜当重视阳气之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仲景治发黄其要在疏通浅议王恒照解放军兰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730020)审仲景于《伤寒杂病论》所述有关发黄之诸条,见其论证有阴阳寒热表里上下虚实之辨,其立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润利之异,其论病因则又以湿热为主流。然笔者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与《素问·...  相似文献   

16.
郑秀丽  杨宇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41-3142
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相似文献   

17.
论壮火食气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指导意义250014山东中医学院崔向宁笔者以"壮火食气"为指导思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认为"壮火"既可伤正气,又可耗阴液,加之该病患者正气本虚,故在治疗中温热燥劫之品不得妄用,亦不能概以清热解毒或疏风解表为法。而要标本兼...  相似文献   

18.
冯兴华教授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机是燥邪(内燥、外燥)损伤气血津液,久而损及肝、脾、肾三脏所致。主张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的治则,以甘寒滋润之品,益气养阴润燥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经,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不同,从调补肝、脾、肾三脏着手,施以疏肝养血、健脾益气、滋肾养阴治法,充分体现了个体化辨证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9.
略论以情胜情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以情胜情疗法的基本概念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对此,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由此可见,以情胜情疗法,是一种以某种情志活动,去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病方法.以情胜情疗法,用于治疗心理疾患乃至心身疾病,具有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吴琨在《医方考》中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相似文献   

20.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