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Livin和VEGF蛋白的表达状况,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ivin和VEGF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2%(45/69)和46.4%(32/69),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不表达(均为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有、无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复发78.8%(26/33),无复发48.1%(13/27),χ2=6.13,P<0.05],而在不同病理分级组、不同临床分期组及肿瘤单、多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1 55.6%,G2 64.3%,G3 73.9%;Ta~T1 61.9%,T2~T4 70.4%;单发59.6%,多发77.3%;χ2值分别为1.52、0.52、2.07,P均>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组和不同临床分期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116.7%,G2 53.6%,G3 60.9%;Ta~T1 33.3%,T2~T4 66.7%;χ2值分别为8.91、7.34,P<0.05或P<0.01),而在肿瘤单、多发组和有、无复发组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46.8%,多发45.5%;有复发51.5%,无复发40.7%,χ2值分别为0.01、0.69,P均>0.05).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Livin与VEGF蛋白的表达无相关关系(r=0.056,P>0.05).结论 Livin和VEGF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的变化有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Livin protein and VEGF protein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 ,and their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 parameters of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Livin and VEGF protein in 69 samples of BUC tissue and 10 samples of normal bladder epithelium tissu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inicopathologic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Livin and VEGF in BUC tissues were 65.2% (45/69) and 46.4% ( 32/69), but negative in normal bladder epithelium tissues,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ison (Ps < 0. 05 ).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Livin positive rate between groups with or without recurrence ( 78. 8 % vs 48. 1%, χ2 = 6. 13, P < 0. 05 ); but no differences in pathological grade,TNM stage and tumor number( Gl 55.6% ,G2 64. 3% ,G3 73.9% ;Ta ~ T1 61.9% ,T2 ~ T4 70. 4%; Single-tumor 59. 6%, multi-tumor 77.3%; χ2 = 1.52,0. 52,2.07, Ps > 0. 05 ). For BUC,the expression of VEGF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pathological grade,TNM stage( Gl 16. 7% ,G2 53.6% ,G3 60. 9%, χ2 = 8. 91; Ta ~ T1 33.3%, T2 ~ T4 66. 7%; χ2 = 7. 34; Ps < 0. 05 ), but not the tumor number and recurrence( Single-tumor 57.4% , multi-tumor 59. 1%, χ2 = 0. 01; with recurrence 51.5% , without recurrence 40. 7% ,χ2= 0. 69; Ps > 0. 05 ). We found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Livin and VEGF (r =0. 056,P > 0. 05 ). Conclusion The overexpressions of Livin and VEGF protein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C. Combind detection of these two protein can be used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BUC.  相似文献   

2.
阮江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221-4223
目的: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正常膀胱黏膜中表达,旨在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数目及复发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veolin-1在8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Caveolin-1在Ⅰ级、Ⅱ级、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35.9%、72.0%,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Caveolin-1在浅表性膀胱癌(Tis~T1)和浸润性膀胱癌(T2~T4)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7%、57.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Caveolin-1在单发性和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上的表达分别为35.9%、46.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aveolin-1在初发性和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2.8%、61.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veolin-1可以作为一种膀胱癌标记物来评估膀胱癌的恶性度,对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提供指导。(2)Caveolin-1阳性表达可能是膀胱癌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受体(IGF-Ⅱ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IGFBP-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PUCB)中术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PUCB的纽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UCB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I、IGF-Ⅱ、IGF—IR、IGF-ⅡR和IGFBP-3、IGFBP-5的水平。结果IGFs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染色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其中IGF—IR、IGF—IIR、IGFBP-3、IGFBP~5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而IGF—Ⅱ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IGF—I在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和PUCB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IGF-Ⅱ、IGF-ⅡR和IGFBP-5均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剐为62.96%、50.00%、73.81%;在低级剐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剐为100%、88%、1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8.24%、100%: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1.24、31-36、33.05,P均〈0.05);IGF—IR和IGFBP-3亦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1.43%、16.67%,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2.00%、36.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是47.06%、41.18%,但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7.12、8.83,P均〉0.05)。结论IGF-Ⅱ、IGF-ⅡR和IGFBP-5在PUCB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对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6月-2010年7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PI3K与p-Akt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I3K和p-Akt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标本中PI3K和p-Akt的表达不具有相关性(r=0.051,P=0.747)。结论 PI3K、p-Ak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两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共同促其发展,但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和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 ),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该疾病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合理的治疗手段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目前临床相关回顾性研究较少,前瞻性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某院收治的6例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3±4.5)岁.对6例尿路上皮癌伴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6例患者均属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均为局部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情况:Ⅲ级4例,Ⅳ级2例;病理分期情况:2例属于pT2a期,3例属于pT2b期,1例属于pT3a期;其中合并腺性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鳞状分化的有2例,合并有微乳头变异的1例;6例患者中5例患者在脉管系统内可见瘤栓.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6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3.9)个月.其中1例行诊断性TURBT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术后8个月因为全身性转移而死亡,其余5例行膀胱全切者治疗的患者中,1例患者在术后17个月因为转移而死亡,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分别随访6、10、17、2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是临床罕见的上皮癌类型,多数为高级别肿瘤,分期晚,且患者的预后较差,分析可能与其尿路上皮癌透明细胞变异亚型的高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微血管密度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D146和微血管密度(MVD)与临床病理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CD14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MVD。结果:CD146基因及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其在正常尿路上皮黏膜的表达(P<0.01),且随着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出现,CD146表达水平逐渐增加,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MVD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尿路上皮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CD146高表达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并且与尿路上皮癌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液Dachshund同源基因2(DACH2)测定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因可疑膀胱肿瘤需行经尿道膀胱病变切除术患者的尿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尿液DACH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尿液DACH2水平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肿瘤组)49例、膀胱良性疾病(包括慢性膀胱炎和尿路上皮增生)组(良性组)23例。肿瘤组患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良性组(P <0.05)。肿瘤组中,高级别者术前尿液DACH2水平高于低级别者(P<0.05)。尿液DACH2水平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最佳临界值为4.05ng/ml,此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7%和83.4%。结论尿液DACH2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2016版WHO分类中将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型[1],其中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PUC)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罕见尿路上皮癌亚型,查阅国内外文献,报道约100例,但PUC通常不伴有Vimentin阳性表达。本文报道一例Vimentin阳性的PUC,推测Vimentin阳性可能提示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讨论其临床病理学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AIB1和PI3K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52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治疗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肿瘤组织、10例非肿瘤组织中的AIB1和PI3K表达情况。结果 AIB1和PI3K阳性表达率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明显高于非癌膀胱组织,AIB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数目等没有相关性。T3期膀胱癌AIB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膀胱癌(P=0.044)。AIB1与PI3K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2,P=0.030)。结论 AIB1是膀胱癌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AIB1促癌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CD7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和15例膀胱正常组织中MIF、CD74和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IF、CD74和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高表达,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无或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胞质内MIF、CD74和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而且相关性分析发现,MIF与CD7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9,P0.05),且MIF与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亦呈正相关(r=0.753,P0.05)。结论 MIF可能通过与CD74相互作用,上调VEGF表达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使其有望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有效靶分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多参数综合分析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尿路上皮癌(BUC)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IPB和59例BUC的超声表现。结果 IPB病灶的最大径、基底宽径、基底宽径与最大横径比值(B/T)及阻力指数(RI)要小于BUC,而纵径与最大横径比值(L/T)值及纵径与基底宽径比值(L/B)值大于BUC;条带状肿瘤、肿瘤内细点状强回声、0级或Ⅰ级血流信号在IPB中更常见,而BUC则更多表现为肿瘤内粗大强回声和Ⅲ级血流信号;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多参数综合分析有助于IPB与BU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及微血管密度(MVD)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0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1例慢性膀胱炎、13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中COX-2进行检测,同时对上述标本中微血管进行计数。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70.9%,慢性膀胱炎及正常膀胱组织COX-2表达均为阴性。低分化、侵润性、有淋巴转移以及复发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VD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P〈0.05),但COX-2表达及MVD与肿瘤的数量、大小无关(P〉0.05)。结论COX-2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膀胱移行细胞癌COX-2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