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正常人群及低钾血症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电图U波出现的导联、形态、方向、时间、振幅及QU间期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以上三组人群间U波各定性定量指标的差异,并对U波的发生和变化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从住院的低钾血症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及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出可辨认U波的心电图,其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组137例,低钾血症组123例,正常对照组145例.观察三组人群最显著U波所在导联,并对该导联U波的形态、方向、时间、振幅及QU间期进行分析,测量并记录,进行三组间比较.结果 正常U波常见于V2-V3导联,呈直立的矮窄波;U波时间0.124-0.284秒,平均0.204秒;U波振幅0.080-2.080mm,平均1.08mm;QU间期0.507-0.629秒,平均0.568秒;T、U波界限明显.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组U波多见于V4-V5导联,U波双向、倒置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异表现,尤其多见于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组U波时间及振幅、QU间期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低钾血症组最显著U波多出现于V2-V3导联,呈高圆型,U波时间及QU间期明显延长.结论 心电图V4-V5导联U波双向、倒置可作为心电图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项重要指标;U波振幅>2.26mm、U波时间>0.276秒为低钾血症心电图U波表现.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表现为各导联P波消失,出现频率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其f波大小与心房、病因、病程有一定的关心。本文分析58例慢性房颤(房颤发作48h以上,呈持续存在或阵发性发生的)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探讨房颤波振幅大小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波振幅与心房大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汇  李延平 《吉林医学》2007,28(16):177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表现为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350~600/min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f波,R—R间期绝对不整。其f波大小与心房、病因、病程有一定的关系。现本文分析58例慢性房颤(房颤发作48h以上,呈持续存在或阵发性发生的房颤)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探讨房颤波振幅大小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性分析267例心衰伴房颤患者的V_1导联f波振幅,同时随机抽查200例无心衰,但伴房颤的风心病患者的f波振幅作对照比较。心衰组粗波型(≥1mm)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衰组(P>0.05),并随心功能不全级的增加,f波振幅增高,心衰控制后,f波振幅降低(P<0.05)。各病因组以风心病组为显(P<0.05),而冠心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粗波型f波在50岁以下年龄组多见于风心病,50岁以上年龄绝大部分见于冠心病和高心病,并随年龄的增加,f波振幅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1507-1511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例初诊断为IPAH的患者,分析心电图变量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变量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研究心电图参数变化情况,并确定与IPAH患者相关的心电图参数。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V1导联R波振幅与mPAP相关(r=0.343,P<0.001)、V1导联R波振幅与V5导联S波振幅之和与mPAP(r=0.504,P<0.001)相关。V1导联R波振幅与死亡率相关(HR=3.154,P<0.001),V1导联R波振幅与V5导联S波振幅之和与死亡率相关(HR=5.056,P<0.001)。治疗3个月后,患者心电图参数与血流动力学状态均得到改善。结论:特异的12导联心电图参数可以反映特异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改善情况,有助于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李惠娟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35+37-35,37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2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与同期25例健康志愿者的心电图比较,分析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电图与健康人相比,I导联S波振幅,V1导联R波振幅,V5导联S波振幅,AVR导联R波振幅,V1导联R/S,I导联R/S,V5导联R/S,QRS电轴(°)等都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检查在早期诊断肺动脉高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心电图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以期实现肺动脉高压的早期诊断与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心电信号的可靠性,探讨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组41例受试者,分别接受常规18导联心电图和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2种检查的心电图图形,进行对比分析,包括各个导联P波振幅、QRS波形态、q波振幅、R波振幅、S波振幅、J点、ST段(J点后60 ms)偏移、T波振幅。结果:①2种检查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图形相关性较高(r值在V8最大,为0.994,在V5R最小,为0.805,P<0.05)。②2种检查的ECG在q波描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者各波振幅及ST段偏移的配对t检验结果,在少部分导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aVR、V2~V6导联上的P波振幅,V2、V9、V3R、V4R导联上的R波振幅,V3、V4、V9导联上的T波振幅,V2、V3R、V4R导联上的ST段偏移。结论:综合判断,新型18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号具有较高可靠性,在一过性心肌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上,结合对应壁及相邻其他导联的指标,可提高其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朱海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53-155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特点,探讨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武威市人民医院5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6名受试者(对照组)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心电图的变化情况,观察胸前导联最大QRS波群振幅、各导联ST段水平、T波形态和振幅。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的T波倒置并伴ST段下移以及左室高电压现象:心前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都超过正常值;在ST段上,分别表现在V3~V6和Ⅱ、Ⅲ、aVF下移;且有42例V3~V6T波倒置,其中,36例倒置T波深达10~16mm。结论心电图对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有心肌病的患者及早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本疾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吴国臻  高建新 《重庆医学》1994,23(5):278-278,280
以往多认为房颤时心电图V_1导联f波粗大提示为风心病及相应的左房扩大,而f波细小则考虑为其它心脏疾患。近年来,对f波幅、左房大小及房颤病因  相似文献   

10.
头胸导联心电图是一种新型的双极导联系统,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对右室梗塞、缺血及平均心电轴等诊断优于Wilson导联.为了进一步探讨头胸导联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4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进行头胸导联和Wilson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两种心电图的P波振幅及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波幅大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68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并结合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检查综合分析。结果全组中f波≥1mm者,风心病明显高于冠心病。粗波组左房扩大发生率高于细波组。f波振幅大小与左房大小呈正相关,风心病粗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脏病患者(P<0.01)。f波振幅>1mm为粗波作为判断左房扩大。结论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可作为区别诊断风心病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正向波振幅在Ⅰ、Ⅱ、Ⅲ、aVF、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负向波振幅在aVR、aVF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总振幅在Ⅰ、Ⅱ、aVR、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波极性术后Ⅲ导联负向波增多,aVL导联正向波增多。术前、术后P波正向振幅、负向振幅及总振幅在手术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导致P波振幅明显降低,提示左心房整体除极电量下降;P波极性变化提示P波整体向量向右向下改变;P波振幅降低程度对手术成功与否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QRS综合波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诊断急性心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100例,根据胸痛开始5h内,连续记录常规的12个导联心电图,测定各导联的R波、S波以及ST的变化,与发病之前正常的心电图的波形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的变化。结果:心肌梗死后100例患者中有95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波消失,在所有的导联中Ⅱ导联、Ⅲ导联、a VF导联的QRS综合波S波消失,出现高尖的R波,在a VL导联中S波加深。a VF导联在心肌梗死后R波振幅增高(0.35±0.11)m V,a VL导联在心肌梗死后R波振幅增高(0.26±0.09)m V,Ⅲ导联在心肌梗死后R波振幅降低(0.125±0.15)m V,经过统计学检验心肌梗死后与心肌梗死前R波振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a VF导联R波的改变与a VL导联S波的改变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导联中S波的改变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图2得出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平均振幅为(0.20±0.24)m 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RS综合波早期改变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证据,心电图的改变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从而预测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方法:56例持续性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阳性组(12例)和血栓栓塞阴性组(44例)。测量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时限和f-f间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血栓栓塞阳性组f波振幅明显低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08±0.04vs0.10±0.02,P<0.05),f-f间期短于血栓栓塞阴性组(0.10±0.02vs0.13±0.02,P<0.05),f波时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0.09±0.02vs0.08±0.02,P>0.05),但房颤病程与f波时限之间有直线回归关系,随病程的延长,f波时限愈长。结论:临床上可利用体表心电图f波振幅和f-f间期的特点,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2导联心电图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3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研究组)和26例非肺动脉高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右心房平均压、肺动脉平均压、心指数(cI)、肺血管阻力(PV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导联S波、V1导联R波、V5导联S波、aVR导联R波振幅、V1导联PdS比值、Rv1+Sv5、II导联P波振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QRs电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右偏,Ⅱ导联P波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导联S波振幅〉0.21mV、QRS电轴〉87。诊断肺动脉高压的价值较高(敏感性分别为89%、86%,特异性分别为81%、92%)。另外,Rv1+Sv5〉0.76mV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敏感性84%、特异性83%)。QRS电轴与血液动力学参数相关性较高,其中与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心指数(C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71、-0.54。结论:12导联心电图对肺动脉高压具有高度敏感性,可利用于早期临床诊断,I导联S波振幅〉0.21mV、QRS电轴〉87°、Rv1+Sv5〉0.76mV等右心室肥大征象时应考虑到肺动脉高压可能。  相似文献   

16.
耿海先 《中外医疗》2008,27(29):125-125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AHCM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室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特征.结果 3例AHCM患者通过心脏超声诊断明确,3例通过左心室造影确诊AHCM.心电图显示胸导联为主导联上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以V3~6导联常见;ST段压低,压低程度0.5~4mm;R波振幅增高.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主要方法.左室造影是诊断AHCM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琦 《中原医刊》2004,31(3):45-46
目的 :探讨分析正常人及左室肥厚心电图胸前导联R波振幅及变化规律。方法 :测量分析 2 70例正常人及112例左室肥厚心电图胸前导联R波振幅及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人V1-V3 R波振幅逐导升高 ,大多至V4达最高R波振幅后V5、V6递减。R波振幅高于国外 (P <0 .0 0 1)。左室肥厚时胸前R波最高振幅左移 ,V5R波最高振幅出现率明显大于正常人 (P <0 .0 0 5 )。V4、V5、V6R波振幅增高 ,与正常人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结论 :①RV4≥ 3 0mv ;②RV5≥ 2 5mv ;③RV6≥ 2 0mv ;④RV6>RV4或RV6>RV5(同时具备电压增高之一者 )为左室肥厚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探讨五种不同体位对心电图ST-T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500名成人,通过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机对每位受试者分别描记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及立位五种体位的心电图。结果五种不同体位的ST段偏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波的方向不发生改变。在Ⅰ导联,坐位的T波振幅大于其他体位;Ⅱ、Ⅲ、aVF导联立位的T波振幅降低,aVL导联中坐位的T波高于三种卧位;V 2导联右侧卧位、立位、坐位的T波高于仰卧位及左侧卧位;V4立位的T波降低;V5与V6导联左侧卧位的T波增高;aVR、V1与V3导联各体位的T波无明显变化。结论体位的改变可对心电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不同体位,心电图各参数的的变化不同。常规心电图都应在仰卧位采集,当患者必须处于特殊体位,或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检测,在分析心电图时应考虑体位的影响,以做出正确的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就100例老年人房颤的常规心电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V_1导联f 波振幅与病因间关系作初步分析。100例均为我科1985年10月~1988年9月间住院的患者。60~69岁者46例,70~79岁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对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电图室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10例,每位受检者记录一份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心电图,经统计学处理后对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标准Ⅰ导联和aVL导联波形变化明显,Ⅱ、Ⅲ、aVF导联波形相同,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相近,具体表现为:(1)Ⅰ导联呈波形极小的"rs"型,且多数情况下r/s1,少数情况r/s=1,即呈等电位线;(2)Ⅱ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振幅、方向不变同标准连接图;(3)Ⅲ和aVF导联波形同Ⅱ导联,只是振幅较标准图形增高1.5~6.2mm;(4)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接近,且aVL导联负向波振幅较aVR导联深;(5)胸前V1~6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方向与标准图形相同,只是振幅高低有微小差异,可以忽略不计;(6)额面平均心电轴男性(90.69±6.58)°,女性(89.98±7.51)°;(7)以上各导联的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与标准十二导联图形相比,对QRS波群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心电图总体的诊断结果影响不大,可以作为左侧上肢无法安置电极时记录心电图的一种临时补救方法,同样可以为临床提供心电图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