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时期的舌诊研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明末清初的三部舌诊专著《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神验医宗舌镜》进行分析,说明在明末清初之际,占据统治学术地位的伤寒学试图用六经辨证的框架对舌诊进行研究与规范。但是随着温病学说的知识积累,这种努力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舌诊挣脱六经辨证框架的束缚,成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诊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元敖氏捷径伤寒金镜录》与《彩图辨舌指南》是舌诊专着中的代表之作, 均重视辨舌察脏腑。通过对两书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在辨舌察脏腑上二者既存在共识, 又各有其独到之处。通过文献整理研究, 以期传承中医诊断学之精华。  相似文献   

3.
舌诊起源甚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但语焉不详。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有不少有关舌诊的记载,宋·成无己所著《伤寒明理论》又特别列有“舌上苔第二十二”一章,把《伤寒论》中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汇集和说明。现据《伤寒论》、  相似文献   

4.
《玲珑医鉴》与濒临失传医著《寿世医鉴》同属晚清时期武陵地区中医药学著作,分别由秦子文和王文选两位著名医家著成。笔者在研究武陵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及特色诊疗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两书有多条目录标题及内容相同或相似。由此笔者对《玲珑医鉴》和《寿世医鉴》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江苏长洲(现吴县)人,生于1617年,卒于1700年,为清初之名医.其长子为张登,字诞先,其次子为张倬,字飞畴,幼承家业,秉承父的学术经验.他们殚精临床,学术上有所造就,特别在伤寒领域中尤为突出,故为医学史上较有影响的医家。张璐著有《伤寒缵论》(以下简称《缵论》、《伤寒绪论》(以下简称《绪论》),张登、张倬参与诠次;张登著有《伤寒舌鉴》(以下简称《舌鉴》);张倬著有《伤寒兼证析义》(以下简称《兼证》)。《缵论》分二卷,将《伤寒论》原文全部打乱,进行逐条注释,对王叔和的平脉、辨脉、伤寒例篇章也进行注释,还对《伤寒论》原文进行适当修正。《绪论》分  相似文献   

6.
青紫舌的辨证治疗卢跃卿,任小巧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舌诊,辩证青紫舌乃青色与紫色相兼而成,舌质见青一般皆言有瘀或有寒。如《伤寒舌鉴》:“淡紫青筋舌,此寒邪直中厥阴,真寒证也。”而微之云:“青紫是有瘀血。”然临证何者为寒?何者为瘀?青紫舌具...  相似文献   

7.
用“辨舌”来诊断疾病,中医很早就应用了。在《内经》《伤寒论》中,都有用舌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华陀的《察色决》里,已认识到某些“舌”的特殊现象,是病人死亡的预兆。到了元代,辨舌开始有专门的著作,如杜清碧的《金镜录》,其中记载了三十六种不同的病态舌象。奠定了“辨舌”这种诊断方法的基础。此后由于经验积累,从这个基础上不断地有了发展。西蜀王文选著的《舌鉴》中,详细地描述了一百三十九种不同的病态舌  相似文献   

8.
秦昌遇,字景明,号广野道人,又号乾乾子。上海人,明代著名医家,撰著甚富,有《伤寒总论》、《脉法颔珠》、《方剂类选》、《病机提要》、《症因脉治》、《幼科折衷》、《幼科金针》、《幼科医验》、《痘疹折衷》和《大方医验大成》等10种著作行世。秦氏生平志趣高雅,董文敏尝绘《六逸图》,皆郡耆宿,  相似文献   

9.
《敖氏伤寒金镜录》在日本流传情况的若干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传入日本后,于1654年被刊刻出版,并在刻本的基础上形成多种抄本。《敖氏伤寒金镜录》在日本的流传,不但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之诊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形成汉方医学的舌诊流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代医家张锡纯所撰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氏业医五十余载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书中医论新颖,经验宏富,医方精要,颇为医界后学所推崇。特别张氏那些发古阐微、穷源竞委的独到见解及源于实践、躬身亲验的临证经验更为后学者所援引效法。本文仅就该书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和诊治经验略做探述。1 温病析理有新见,不居旧说张氏在精诣《内》、《难》、《伤寒》及温病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于外感温热病的认识并不泥守前人之说,而是在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又有个人的独创之见。前人认为伤寒、温病感邪有异,传变途径有别。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谓:“伤寒由  相似文献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学术渊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第一部舌诊专著。该书从病态舌象的病位,病性、治疗方药,病机解释几个方面,可说明其作者属于刘完素的学术流派,舌诊是基于刘完素的火热论学说而建立的、用于辨别温热病的诊断方法。《敖氏伤寒金镜录》利用直观的视觉,证明了红舌与热证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是使温热病学说从进学中裂变出来的重要环节,同时,红舌-里热证-清解里热的诊断,治疗模式,也由于舌诊的建立而被确立。  相似文献   

12.
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先生,博览群书,旁征各家之长,于《内经》、《本经》及仲景之学寝馈数十年,而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在临床实践及遣方用药方面,堪称医林所独步.其经验用于临床每有卓效.本文仅就张氏对山萸肉的应用作一探讨,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3.
《伤寒医约录》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医约录》是陈修园早期著作,该书既转载了龚廷贤、徐大椿等人的医著,也包含陈修园自撰的韵文和医论,该书体现了陈修园早期的学术思想,其文献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临证验舌法》为舌诊专著,其对舌诊论述简明扼要,验舌三法井井有条,切要精当,其有理、有法、有方,其方组方合理,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读。就书中精华略论一二,以供广大医学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舌脉诊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脉诊法主要观察舌腹面血管系统的变化,为我国所特有。《内经》首载舌脉刺血治疟、狂、忧虑无言、心病等,以盛即粗张为施术指征。晋以后发展为诊法,葛洪用于虏黄,巢元方用于噤黄与五色黄病情深浅判断,《医门方》用于预测难产母子吉凶,陈自明编《产难生死诀》以广流传。本法继承了络脉诊法的理论,重视络脉形色观察,以盛与青黑为逆,从血瘀痰郁辨证。明清未见明显发展,但作为奇穴刺血治舌肿、喉闭、黄疸并未中断,周学海发挥刘守真“玄府论”,倡舌细络瘀血说,难能可贵的是与今微循环障碍理论符合。1964年张赞臣再倡,研究者日众,临床多而基础少,认为对瘀证及肿瘤、肝病、肺心病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仲景方煎服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方煎服法探析高明明(医史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药煎服法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其不但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而且煎药、眼药方法上也别具特色,不少内容至今仍有临床参考价值,现将《伤寒论》、《...  相似文献   

17.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情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文献中有“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与舌。则知脏腑经络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临证验舌法》)的记载。故口舌生疮一证,不仅要观察口腔的病变,还要注意有无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甚至尿道疼痛或尿血等小肠实热之证。因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18.
晚清名医顾金寿,江苏如皋人士,代表著作《吴门治验录》记录其临证验案百余则,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思路。古今学者推荐该著为临床必备医案佳作,值得研读。此外,先生另著《良方汇集》一书,评订《医经秘旨》《肯堂医论》等多部医学著作。近代医学辞典对先生及著作介绍不详,且民国以来《吴门治验录》并未刊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流传。该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顾金寿先生的生平、著作概况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以前医籍考》为日本·冈西为人所著医籍目录工具书, 收录宋以前医籍1 873种并予以考证。书中所录《殷荆州要方》为东晋殷仲堪所著, 亡佚。殷仲堪, 文献史料有作"商仲堪"者, 亦有疑为"殷渊源"者。《宋以前医籍考》有一注文云:"按柯氏影印《大观本草》陶弘景《序录》, ’’’’殷仲堪’作’’’’商仲堪’, 而敦煌《序录》作’’’’殷渊源’。’’’’殷’作’’’’商’, 盖避宋太祖讳。说见’’’’昝殷《产经》’条下。渊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吴楚《吴氏医验录》中运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疟疾验案3则,探寻吴楚在治疗疟疾方面的诊治特色,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取得更好临床疗效。[方法]以《吴氏医验录》疟疾验案3则为例,结合《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吴氏医验录》等相关论述与吴楚学术思想特点,阐释吴氏运用补中益气法治疗疟疾验案,仔细分析病因病机,探寻治疗规律与特色。[结果]吴氏治疗疟疾方面独具特色,擅于益气与温阳合用,尤好重用参芪桂附,医案中以补中益气法收功者不在少数。[结论]补中益气法对于疟疾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后学若能结合经典和吴氏论述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挖掘并运用于实践,则能扩展临证治疟思路,更好地临床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