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关于抑郁障碍的预后,有人综述文献提出最终结局可能存在以下三种类型:①25%完全持久的恢复正常;②60%病情多次复发,但复发问期病情完全缓解;③近20%会处于持续病态之中。已有的研究大多认为以下一些因素与患者预后有关: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发病年龄、病前人格、病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治疗情况、服药依从性等方面有关系。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我院首发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预后进行了随访。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精神分裂症与病前人格之间的关系即开始被重视,有些学者曾提出以下几种观点:[1、2、3](1)精神分裂症实际上就是原先存在的精神分裂性人格或特征的进一步恶化,(2)精神分裂症并不依赖于病前人格,他们病前可有病态人格,但也有正常人格;(3)大多数精神分裂症可以没有病态人格,仅一部分可有分裂性人格,而精神分裂症病程不良者常常伴有病前的分裂性人格;(4)精神分裂症患者虽没有病前病态人格,但人格的某些方面显著不同于常人,(5)精神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有遗传学、神经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共…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皮肌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横纹肌伴同多种皮肤损害,了可伴发多种内脏损害,本文通过病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转归预后的探讨,分别论述了病情不同进展的护理措施,激素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防护以及皮损的护理和饮食指导,并分析了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认为: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以缓解病情,减轻皮肤损害,加强肌力恢复,防止复发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外科营养支持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2009年4月因克罗恩病相关并发症进行外科处理的20例患者,对患者的营养状况、病变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统计分忻。结果20例患者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经营养支持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显著改善,体重有所增加,20例均能完成手术治疗,10例出院后继续肠内营养。20例手术,10例出现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2例死亡(1例死于腹腔感染休克,1例死于腹部感染和肾衰竭);18例按期出院的患者情况良好,能口服营养素及进食维持体重。随访1年后,有3例病情复发,2例内科治疗包括肠内营养治疗好转,1例再次手术切除复发病灶。结论围术期营养不良是克罗恩病的常见并发症,术前术后积极进行营养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术后长期行肠内营养可能有缓解病情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秋莲  王兵彦 《广东医学》1997,18(6):369-370
TSH受体抗体(TRAb)是引起Graves’病甲亢和甲克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TRAb测定对Graves’病的病因诊断、病情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本文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法(RRA)测定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TRAb,并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POAb)比较,以探讨TRAb对Graves’病患者的诊断价值以及与甲状腺功能和甲亢缓解及复发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①Graves’病分为两组,甲亢未控制组:49例,男6例,女43例,年龄19~57岁。病人具有典型的甲亢临床表现和高甲状腺激素血症。其中包括甲亢复发患者14例…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65例SLE的有关资料。结果:38.18%患者初次发病前2周有诱因;病情缓解后,有75.31%患者在1年内复发。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感染灶急性发作,应用某些药物,过早减用或停用免疫抑制剂,长时间日晒以及妊娠等,结论:为减少SLE的发病与复发,应注意避免上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杰  蔡伟红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70-2871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是精神病院在临床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多因对住院环境不适应,病情好转后思家心切及在精神症状支配下而发生。精神病患者出走后不仅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干扰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整体康复。患者出走后其精神疾病系统治疗过程中断,已缓解的精神症状复发加重,加速其精神衰退;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出走期间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生活护理,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加速患者躯体衰退。  相似文献   

8.
小儿癫痫的长期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经过临床观察治疗10年以上15岁以下小儿癫痫207例的预后。发作缓解5年以上93例,发作缓解率44.9%,发作缓解5年后复发者7例,复发率为7.5%。癫痫发病前无脑组织损害因素、强直—阵挛性发作、病前智能正常者预后较好,而病前有脑组织损害史、智力低下、小运动型发作、婴儿痉挛症及部分发作继发全身发作者多成为治疗困难的病例,强调合理的抗癫痫治疗及对患儿指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促使精神病患者在家中维持治疗、巩固疗效、减低病情复发率;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方法-对2010年1—8月治愈出院的200例精神病患者在住院前的1年及出院后通过精神专科家庭护理指导后1年,在家中服药情况、复发次数、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指导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指导前后调查各项结果显示,这200例患者指导后比指导前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病情复发次数、意外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精神专科的家庭护理指导能促使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巩固治疗,减少复发次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关节症状特点为关节腔滑膜发生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破坏,最终关节强直,关节功能丧失。本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关节,常为对称性,呈慢性过程,发作与缓解交替,对人体消耗大、致残率高。本病属中医“痹病”范畴,可损及多系统。病情迁延难愈,又称为“顽痹”、“旭痹”,以区别于其他痹病。近年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提出了新的治疗原则:早期缓解病情,防止血管翳形成和软骨破坏;中期控制病情进展,使病情趋于缓解;晚期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以上原则,提出以下中西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B细胞肿瘤患者血浆DNA 标本IgH基因重排对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83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共110份血浆标本,提取血浆游离DNA,PCR检测IgH基因重排。结果:63例初发B细胞肿瘤患者IgH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率为77.8%,而缓解病例的阳性率为27.6%,初发患者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病例(P < 0.01)。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及健康人均呈阴性结果。IgH基因重排检测阳性率与B-NHL和MM的分期、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无关(P > 0.05)。追踪检测16例患者显示12例初发检测阳性者治疗缓解后转为阴性,其中3例缓解后6~9月检测血浆IgH基因重排再次转为阳性,随后此3例患者均出现临床复发,检测转阳较临床复发提前1~4月。1例在初诊和完全缓解期间检测均为阳性ALL患者,经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转为阴性;3例检测始终阳性的患者疗效不佳,始终未获缓解。结论:初治B细胞肿瘤患者血浆游离DNA中检测IgH基因重排阳性率高、特异性强、取材简便,有望用于B细胞肿瘤辅助诊断,追踪检测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关键词】 B细胞,肿瘤; 血浆,DNA; 免疫球蛋白, 重链;基因重排; PCR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2例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2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测定血浆中vWF、D-D、AT水平。结果(1)初发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vWF、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缓解组vWF、D-D明显低于初发、对照组;复发患者vWF再次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初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缓解组vWF、D-D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2)恶性肿瘤各组AT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疾病晚期AT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血浆vWF、D-D含量变化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AT水平降低是反映病情危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总结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TD)的临床特点,探讨用糖皮质冲击激素疗法治疗该病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2月~201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总结TID的临床特点。使用糖皮质冲击激素疗法对该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TITD患者首次发病时的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呕吐、头疼、恶心、癫痫、言语障碍、尿失禁、肢体活动受限等症状。其病情发展较快,患者一般不经历从病情缓解到复发这样的过程。结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患者,早期进行诊断、早期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用糖皮质冲击激素疗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瘤样炎性脱髓鞘病,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是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出院后未能坚持服药导致多次复发,病程迁延难愈,患者社会功能全面下降,逐渐发展为精神衰退。实践证实,通过药物维持与康复治疗,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相当比例的患者能够回归社会。我们在长期的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实施办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的临床特点与再次治疗。方法随访调查拉米夫定停药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记录用药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用量、疗程、疗效、停药原因,观察肝功能、血清学及病毒学变化,再次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38例纳入临床分析。所有病人停药时肝功能正常、HBVDNA降至检测水平以下。14例自行停药,7例有院外购药史,17例遵医嘱停药;肝炎复发距停药的时间4~6个月。肝炎复发后均给以保肝、降酶综合治疗;27例再次服用拉米夫定治疗;5例改用α-干扰素治疗。自行停药者复发后病情较重,其中发生肝功能失代偿3例,肝功衰竭死亡1例。再次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短期疗效与初次治疗相似。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后易复发,治疗前肝功损害严重者,复发后易出现肝功能失代偿;复发后应尽早应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类药物治疗,同时应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CIDP)接受免疫治疗的长期预后和病程尚知之甚少。目的:探讨CIDP患者的长期预后和预测因素。方法:对38例CIDP患者5年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和电生理学表现、免疫调节治疗的疗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38例患者分别进行以下治疗:皮质激素(89%)、免疫球蛋白输注(45%)或血浆置换(34%),并且有58%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治疗5年后,10例(26%)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神经传导检测正常持续〉2年),23例(61%)患者的病情部分缓解(能行走),其中接受和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6%和34%,其余5例(13%)患者仍保留严重残疾(不能行走)或治疗依赖性复发。经治疗完全缓解患者通常为亚急性发病、症状呈对称性、对初次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以及神经传导异常(尤其是远端神经末梢部分)。相反,起病隐匿、症状呈非对称性以及中间神经节段脱髓鞘的电生理学证据与难治性CIDP或治疗依赖性复发相关。结论:CIDP患者的长期预后一般较好,但是39%的患者依然需要免疫治疗,13%的患者有严重的残疾。发病模式、症状分布方式和电生理学特征可作为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中风救治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述脑中风救治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收集有关文献,综合归纳整理。结果:内容涉及脑梗死病生、治疗原则和措施;出血性脑中风机理和治疗措施;脑中风患者的病情与预后等问题。结论:脑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是医学上的攻关重点。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3′-碱基特异性PCR法(3′-BS-PCR)。结果:55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突变株25例。突变株的检出主要集中在抗-HBe阳性患者中,并随肝损害加重而增加,重型肝炎患者突变株检出率最高。HBV、HCV重叠感染者高于HBV单纯感染者。结论:突变株感染者病情较重,预后差;抗-HBe的出现并不完全意味着病情的缓解;HCV的重叠感染可能是导致HBV前C区基因突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君虹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60-1062
目的:分析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中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天津市北辰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上消化道早癌行ESD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ESD治疗后观察效果并记录资料,分析影响中长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复发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ESD术后病情未复发组肿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阳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病情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较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瘤浸润深度达twik膜下层、术前未行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缘阴性为病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为影响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20年来,对MG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日益增多,使该病的缓解率提高,病死率下降,但由于其易复发,预后仍不够理想。我们希望探索一种治疗方法,在治愈MG后,没有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同时可以将治疗药物完全撤除,至少3年无症状复发,达到临床治愈,而非病情缓解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