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施行保留颈丛、肩胛舌骨肌及颈外静脉的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复发。颈部外观无塌陷,所保留的神经功能从术后第1天开始逐渐恢复,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逐渐消失,术后3个月内均恢复。上肢活动良好,无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耳廓感觉恢复,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外观无改变。术后上颈及耳周疼痛或肩胛区疼痛明显17例,1~6周后好转。结论多功能保留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既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又能有效保留耳廓区、颈部、锁骨上区的感觉,合理、可行,但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感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颈清)术的安全性、适应证和手术难点。方法对1991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术患者36例作回顾性分析,手术切口选择根据原发癌灶的位置及颈淋巴结可疑转移情况,选择相应的H型、L型或衣领式,甲状腺组织行近全切或全切,双侧颈清术原则上按保留颈内静脉、副神经、胸锁乳突肌改良颈清术式进行。结果全组36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为创口出血2例,一侧喉返神经损伤4例,一侧喉上神经内支损伤2例,一侧喉上神经外支损伤9例,一侧副神经损伤3例,一侧颈交感神经损伤5例,一侧膈神经损伤2例,一侧乳糜瘘6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3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淋巴结阳性数0-21个,平均8.3个/例,双侧淋巴结均阳性31/36,一侧淋巴结阳性,另一侧淋巴结阴性3/36,双侧淋巴结均阴性2/36。经1-13年随访,4例死亡,7例失访,25例存活,3例复发。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术是安全的,关键是至少保留一侧颈内静脉,不要同时损伤双侧喉返神经和膈神经;对双侧颈淋巴结病理证实转移或临床判断转移(淋巴结明显肿大、质地偏硬或淋巴结为典型的紫葡萄颜色)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均应行甲状腺切除联合同期双侧颈清;至少保留一个有血供的甲状旁腺;尽可能将甲状腺组织近全切或全切;应兼顾手术彻底性和机体功能保留。  相似文献   

3.
李宁  韩倩  程鹏  朱思齐  段勇 《实用癌症杂志》2022,(4):592-594,604
目的 探讨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与改良式颈清扫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改良式颈清扫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对比2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住院时间)、颈部淋巴结清扫数量、甲状...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是头颈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90%以上,预后较为良好,生存期长,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一期术式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我们结合术前彩超及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来决定不同手术方式,以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5.
保留颈丛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治疗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沈强  田敖龙  屈海欧 《中国癌症杂志》2001,11(4):361-363,366
目的:探讨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在分化性甲状腺癌上的应用。方法:15例甲状腺乳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保留颈丛感觉神经的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颈部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Ⅲ区,Ⅳ区,Ⅵ区。Ⅵ区淋巴结阳性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7.1%)。15例患者术后全部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大感。结论:手术适应证:①N0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②N1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仅仅局限Ⅵ区者,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N<3cm)无包膜外侵犯者。手术禁忌征:①手术前已有不规范颈清扫术史者;②颈淋巴结广泛转移或淋巴结有明显外侵者。  相似文献   

6.
改良根治性颈清在甲状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改良根治性颈清术比传统根治性颈清术能保瘤较多的功能,又不影响肿瘤的根治,它适用于甲状腺髓样癌,分化性甲状腺癌及部分甲状腺微小癌, 而对未分化癌是否有必要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7.
陈小平  李圆 《肿瘤》2007,27(9):752-754
目的:探讨保留颈部肌肉、神经和主要血管的全功能性颈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19例年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保留肌肉和颈丛神经的全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19例患者术后全部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肌电图术前、术后无差异。颈部外观无改变。结论:手术适应证:(1)N0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2)N1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仅仅局限Ⅵ区者,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长径<3 cm)无包膜外侵犯者。手术禁忌证:手术前已有不规范颈清扫术史者;颈淋巴结广泛转移或淋巴结有明显外侵者。  相似文献   

8.
Hu W  Shi JY  Sheng Y  Ll L 《癌症》2008,27(3):304-306
背景与目的:对临床已证实颈部淋巴结阳性(cN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联合根治术已无异议,但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患者是否实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清扫时机等国内外均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颈部淋巴结处理的恰当方案。方法:2005年至2006年84例经术前常规B超、选择性颈部MRI检查确定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2例。A组行原发灶根治 常规同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B组仅行原发灶根治术。术后均服甲状腺素内分泌治疗。结果:A组淋巴结检出率平均3枚/例,淋巴结转移率47.62%。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灶根治 同侧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在不造成额外损伤的基础上超越了单纯原发灶的治疗,具有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还可避免再次颈淋巴结清扫时对喉返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的4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本组共4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38例;Ⅱ、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Ⅳ区转移率为56.1%,Ⅱ、Ⅲ、Ⅵ区均为46.3%)这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9.7%、12.2%),与Ⅱ、Ⅲ、Ⅳ、Ⅵ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者Ⅱ、Ⅲ、Ⅳ、Ⅵ区转移常见,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建议手术中常规清扫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对21例双侧甲腺癌病例中3例进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18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行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5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2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7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双侧传统性颈清扫术1例.结果:21例随访2~13年,平均5年2个月,死亡1例,20例无瘤生存.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为多发癌,主张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保持清楚的解剖层次,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是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关键.如术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同时行一侧或双侧颈清扫术,对N0患者不必常规行颈清扫术,提倡长期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1.
41例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原发病灶及颈淋巴结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收集并分析41例双侧甲状腺癌临床资料。随访1~11.9年。[结果]41例双侧甲状腺癌中39例无瘤生存,2例伴远处转移者也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未发现喉返神经损伤。[结论]双侧甲状腺癌为多发癌,宜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术中保持解剖层次清晰,仔细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是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共收治甲状腺癌537例,其中有402例共进行428例次颈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乳头状腺癌328例,占76.6%;有23例次的原发灶已侵犯甲状腺包膜,侵犯包膜组淋巴结转移率为91.3%;未侵犯包膜的转移率为73.3%;颈部各组中淋巴结的转移率以颈上、中、下组及喉返神经旁为最高在25%~29%之间;而颌下、颏下区的转移率低(1.6%~3.0%);本组可触及淋巴结的转移率为83.80%,未触及的为52.80%;所以我们认为甲状腺癌病人(尤其乳头状腺癌)应进行各种治疗性或预防性的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颈部高危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63例颈部高危cN0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甲状腺被膜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6.9%,而甲状腺被膜未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54.3%,而Ⅵ区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1.4%,而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8.2% (P =0.803).术前超声检查发现侧颈淋巴结肿大,但不考虑转移的34例患者中,17例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0.0%,而侧颈淋巴结术前超声检查阴性患者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7.6% (P =0.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有关(P=0.017).而原发灶肿瘤被膜侵犯、原发肿瘤大小和术前超声检查侧颈淋巴结状态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无关(均P >0.05).结论 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颈部高危的cN0甲状腺癌患者是可行的,能及时发现和清除侧颈隐性淋巴结的转移.建议对甲状腺被膜侵犯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的cN0甲状腺癌患者,常规行颈部Ⅲ、Ⅳ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Ye GC  Yuan WB  Liu LW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5):396-398
目的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0%。全程获访的62例患者全部存活,未发现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率低,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颈前区淋巴结术中冷冻切片检查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颈前区淋巴结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在判断临床无可触及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决定是否施行侧区清扫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24例临床无可触及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颈前区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 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前区淋巴结转移者87.5%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颈前区淋巴结无转移者仅19.6%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临床无可触及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前区淋巴结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可为临床医生决定是否施行颈外侧区清扫提供较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颈部乳糜漏的机制及防治原则。方法15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颈部乳糜漏的患者均采用持续强负压吸引(压力50-60 kPa,维持5-14天),引流量〉200 ml/d的予以禁食并联合静脉营养及生长抑素治疗。结果13例经此保守方法治愈,未出现其它严重并发症;2例无效经再次手术结扎胸导管治愈。结论颈部乳糜漏的发生与其解剖密切相关,术中应仔细操作预防其损伤。持续强负压吸引联合静脉营养是治疗颈部乳糜漏的理想且安全的保守方法,少量乳糜漏保守治疗可痊愈,保守无效者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对6例甲状腺癌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行双侧同期颈清扫术的结果。对手术适应症进行了讨论,认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将不会增加术中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认为术中应首先清扫颈淋巴结转移较轻且估计可行保留颈内静脉清扫术的一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传统改良颈清扫术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局部的浸润度和转移程度,分别实施传统改良式颈清扫术(对照组,65例)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实验组,85例)。对照组保留颈清扫术为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颈部浅静脉、颈丛皮神经和颈横血管。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每例患者的平均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耳部、颈肩部皮肤感觉基本上在术后3~5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其面部以及上颈部肿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实验组患者肩部疼痛麻木、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颈外疼痛麻木、枕部疼痛麻木、耳周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却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对 6例甲状腺癌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双侧同期颈清扫术的结果。对手术适应症进行了讨论 ,认为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 ,将不会增加术中意外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认为术中应首先清扫颈淋巴结转移较轻且估计可行保留颈内静脉清扫术的一侧。  相似文献   

20.
符宇嘉  李诗运  何燕 《肿瘤学杂志》2016,22(11):893-896
摘 要:[目的] 根据我院近20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治疗规范管理前、后的比较,总结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多方改善。[方法] 将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规范管理前共治疗的DTC患者 53人次与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规范管理后我科收住治疗DTC共869人次在各层面的生活质量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规范管理后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情绪功能改善明显,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规范治疗后对失眠、疲倦、便秘等症状改善有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131I治疗规范管理对DTC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肯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