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及左房增大的患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有效预防瓣膜钙化及左房增大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腹透中心稳定的接受规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患者,采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测定血压,检测生化指标,评估患者的残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记录用药情况,使用心脏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的心脏瓣膜钙化及左房内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和左房增大的危险因素.结果 7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38例(53.5%),女性33例(46.48%).所入选患者平均年龄(51.7±15.7)岁,平均透析龄(30.04±18.69)个月.其中28例(39.4%)患者存在心脏瓣膜钙化,31例(43.7%)患者存在左房增大.与无心脏瓣膜钙化患者相比,心脏瓣膜钙化患者的年龄(P=0.000)、左房内径(P=0.017)较大;尿素氮(P =0.028)、CTNI(P=0.005)、BNP(P=0.026)较高;总KT/V水平(P =0.007)较低.与左房内径正常的患者相比,左房增大患者的CTNI(P=0.009)、BNP(P =0.005)较高;铁蛋白(P =0.002)、总Ccr (P =0.041)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左房内径与年龄、CTNI、BNP、心脏瓣膜钙化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血清总钙、铁蛋白、总Ccr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51,95% CI:1.072~1.237,P=0.000),肌酐(OR=1.003,95% CI:1.000 ~ 1.006,P=0.026)与这些患者发生瓣膜钙化独立正相关.尿素氮(OR=1.401,95% CI:1.119~1.752,P=0.003),心脏瓣膜钙化(OR=21.149,95% CI:1.737~ 257.459,P=0.017)与这些患者发生左房增大独立正相关;而尿酸(OR=0.982,95% CI:0.967 ~ 0.997,P=0.017),视黄醇结合蛋白(OR =0.944,95% CI:0.899 ~ 0.992,P=0.023),铁蛋白(OR=0.986,95% CI:0.977 ~0.996,P=0.004)与左房增大独立负相关.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和左房增大患病率较高.年龄、血清肌酐水平是心脏瓣膜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尿氮与心脏瓣膜钙化是左房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清尿酸、铁蛋白水平是左房增大的保护因素.左房增大与心脏瓣膜钙化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猪主动脉去细胞瓣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猪去细胞瓣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去垢剂、渗透压改变和核酸酶消化的方法制备猪主动脉瓣去细胞瓣膜支架 (实验组 ) ,用去内皮细胞主动脉瓣作对照 (对照组 ) ,并对两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热皱缩温度、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进行测定。培养犬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 ,将其种植于实验组去细胞支架上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并测定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的功能。 结果 实验组瓣膜细胞成分完全从瓣膜中去除 ,与对照组新鲜瓣膜相比 ,含水量增高 (P<0 .0 5 ) ,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 (P<0 .0 5 ) ,热皱缩温度和抗张强度无明显变化。实验组瓣膜组织相容性试验显示 ,材料组织相容性好 ,体内降解时间为 10周 ;犬主动脉壁间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在瓣膜表面生长良好 ,内皮细胞具有合成分泌前列环素的功能。 结论 采用去垢剂、渗透压改变和核酸酶消化的方法制备猪主动脉瓣去细胞瓣膜支架 ,在去除细胞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同时保持了瓣叶的基本结构和力学性能 ;以其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细胞不仅能在材料表面生长 ,还能合成、分泌血管活性物质 ,是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工程心脏瓣膜。  相似文献   

3.
再次心脏瓣膜手术3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共施行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手术32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9例,女176例;年龄(47.1±11.8)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术后早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首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导致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失败及新发其他瓣膜病变;全组术后早期在院死亡28例,总病死率为8.6%(28/325),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与首次心脏瓣膜手术相比,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功能分级(NHYA)Ⅲ~Ⅳ级及心房颤动者较多,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后发生LCOS、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并发症也较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危重状态(OR=2.82,P=0.002)、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OR=1.13,P=0.008)、同期行CABG(OR=1.64,P=0.005)、术后发生LCOS(OR=4.52,P<0.001)、ARDS(OR=3.11,P<0.001)、急性肾功能衰竭(OR=4.13,P<0.001)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一类手术,但只要术前充分了解瓣膜病变情况、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及加强围术期监护,仍可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14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病例 ,探讨儿童期心脏瓣膜成形的手术特点、评估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自 1993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 ,共为 376例 14岁以下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 ,成形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349例 (92 .8% )和后天性心脏病 2 7例 (7.2 % ) ,成形瓣膜为二尖瓣 79例 (19.4 % )、三尖瓣 15 9例 (39.1% )、主动脉瓣 4 0例 (9.8% )和肺动脉瓣 12 9例 (31.7% )。 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12例 ,手术死亡率为 3.2 %。随访 2 97例 ,随访时间 1个月~ 10年 (平均 4 .9± 2 .4年 ) ,远期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0 .7%。由于瓣膜原因再手术 5例 ,再手术率为1.7%。 结论 儿童期心脏瓣膜病变的治疗 ,应该首先考虑瓣膜成形 ,瓣膜成形效果影响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6.
关于瓣膜间质细胞在瓣膜修复过程及组织瓣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1] ,因而瓣膜间质细胞培养作为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技术将会被广泛采用。现介绍人心脏瓣膜间质细胞的两种培养方法。一、材料和方法1.试剂 :Dulbecco最低基础培养基(DMEM ,Gibco公司产品 ) ,磷酸盐缓冲液 (PBS)、胰蛋白酶和胶原酶 (Sigma公司产品 ) ,小牛血清 (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公司 ) ,N 2 羟乙基哌嗪 N‘ 2 乙磺酸(HEPES ,Sigma公司产品 )。2 .取材 :主动脉瓣取自脑死亡的健康成年男性 ,无心血管病变及结缔组织疾病。3.培…  相似文献   

7.
介绍1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心瓣膜手术的护理方法,提出术前重视心理护理,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术后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心律失常,监测呼吸及肾功能,并做好抗凝护理为其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牛心包生物瓣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报告牛心包生物瓣膜置换治疗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52例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其中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Ⅲ级34例,Ⅳ级7例,36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三尖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加二尖瓣置换术6例,二尖瓣加三尖瓣置换术1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1.9%(1/52);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2例,51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10.8±3.3 d(6~22 d).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15d~24个月,随访率72.5%(37/51),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无1例患者出现出血和栓塞,无再次瓣膜手术.结论 生物瓣膜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出血、栓塞、瓣膜毁损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手术的发生率可能较低,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能否有效预测中国人心瓣膜手术后重症监护(ICU)时间延长、死亡以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收治的后天性心瓣膜病患者2 218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 047例,女1 171例;年龄49.26±11.10岁。所有患者均行心瓣膜手术。将EuroSCORE的logistic模型和additive模型应用于所有患者,评估两种方法预测心瓣膜手术后患者死亡I、CU时间延长以及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模型的区分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校正能力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结果 EuroSCORE的logistic模型和additive模型预测术后死亡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710和0.690,ICU时间延长为0.670和0.660,心力衰竭为0.650和0.640,呼吸功能衰竭为0.720和0.710,肾功能衰竭为0.700和0.740,二次开胸止血为0.540和0.550;其中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两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roSCORE预测术后死亡、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以及ICU时间延长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欠佳,但logistic模型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拟合优度良好(P=0.120)。结论 EuroSCORE预测中国人心瓣膜手术后死亡I、CU时间延长以及重要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效果较差,但logistic模型可用来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将EOAI >0.85 cm2/m2定义为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0.65≤EOAI≤0.85 cm2/m2定义为中度PPM,EOAI<0.65 cm2/m2定义为重度PPM.术中采用“三步法”预防PPM.若患者主动脉瓣环过小,则采用以下3种方法:(1)主动脉瓣置换采用单针单线不带垫片间断缝合技术;(2)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3)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结果 357例AVR,置换机械瓣272例、生物瓣85例.本组49例AVR采用单针单线间断缝合法.38例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11例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357例手术的PPM总发生率为6.4%,但无重度PPM发生.置换机械瓣的PPM发生率为1.8%,而生物瓣为21.2%.结论 AVR术中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PPM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用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平均年龄6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选用St.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SPV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12.3)?min,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74.0±9.2)?min.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提示其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7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1月~2003年1月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72例,其中经胸右前外侧切口行二尖瓣手术36例,单纯三尖瓣手术9例;经胸骨横断切口行主动脉瓣手术5例;经胸骨旁切口行主动脉瓣手术5例,二尖瓣手术2例;经胸骨下段劈开联合横断右半胸骨(倒L型)切口行二尖瓣手术15例. 结果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71例生存,1例术后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随访64例,时间6~60个月,平均13个月,6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心功能(NYHA)II级56例,III级8例,复查心脏彩超机械瓣和生物瓣启闭良好,患者均对切口较小且隐蔽表示满意.结论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可行,避免完全劈开胸骨,维护胸廓完整性,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轻中度、中度房室瓣膜反流在Fontan术后的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4~2018年房室瓣膜反流为轻中度、中度于本中心行Fontan术和瓣膜成形手术的34例患者作为成形组,在同期患者中以1∶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患者65例.共入组99例,其中男64例、女35例,年龄(63.4±36.3)个月,体重(17....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诊断和治疗(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患的临床资料。静脉肾盂造影(IVP)、逆行肾盂造影(RGP)、核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查诊断5例,5例通过输尿管镜检查发现并诊断,3例手术探查发现。结果13例患中.行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手术输尿管瓣膜切除5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瓣膜5例。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普通肾图或利尿性肾图提示输尿管梗阻解除。患侧肾积水好转,肾功能改善。结论尿路造影为诊断本症的主要方法。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除输尿管瓣膜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腔内泌尿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动脉自扩张支架瓣膜的制备以及非体外循环下经皮肺动脉瓣膜置入方法.方法 将修剪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缝制到自扩张镍钛支架上,制成肺动脉自扩张支架瓣膜,并置于人工心脏瓣膜脉动流测试仪中检测通过后备用.借助24F支架输送鞘,经髂外静脉途径置入到8头实验猪的肺动脉瓣位置,行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测置入瓣膜功能后解剖.结果 肺动脉自扩张支架瓣膜内径(21.9±1.6) mm,外径(24.6±1.5) mm,长(27.9±4.3) mm,有效开瓣面积( 1.83±0.2)cm2.8例中7例置入成功,1例失败.置入后瓣膜两端的峰值跨瓣压差导管法检测为(7.9 ±3.3)mm Hg(1 mm Hg =0.133 kPa),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为(9.3±4.1)mmHg.心脏DSA显示所有支架瓣膜无移位、反流或瓣周漏.二维心脏超声显示7例瓣膜启闭完全,瓣叶活动良好,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测得其中2例轻度反流.心脏解剖证实支架瓣膜位于肺动脉瓣环处,原肺动脉瓣膜被支架挤贴在动脉壁上.结论 自扩张肺动脉支架瓣膜能在非体外循环下借助导管经皮置入到肺动脉瓣处,术后短期功能良好,提示自扩张支架瓣膜及经皮肺动脉瓣膜置入术具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一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36例病人中 ,34例次 (94% )有赘生物 ,19例次 (5 2 % )瓣膜穿孔 ,2 9例次 (81% )严重瓣膜关闭不全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紧急外科手术 ,切除和清除感染瓣膜、组织、赘生物。用 0 2 %呋喃西林、先锋霉素溶液反复冲洗 ;置入机械瓣 ,矫治心内畸形。结果  33例恢复出院 ,包括 2例术前因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 ,心跳骤停 ,在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下行急诊瓣膜置换手术者。 3例术后死亡 ,病死率为 8 3%。 1例死于心力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伴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死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感染不能控制时 ,赘生物需接受紧急外科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不会使感染灶扩散 ;置换瓣膜时可选用人工机械瓣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单瓣膜IE的临床表现、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治疗和转归等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57例多瓣膜IE患者占IE总例数的13.4%。其中男性4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46±15)岁。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4周;发热[100%(57/57)]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心脏杂音[91.2%(52/57)];并发症主要为心力衰竭[66.7%(38/57)]和脏器栓塞[33.3%(19/57)]。伴有基础疾病者35例(61.4%),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65.7%(23/35)]。多瓣膜IE患者多为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受累[66.7%(38/57)],发现赘生物者56例(98.2%)。血培养和(或)瓣膜赘生物培养阳性者44例(77.2%)。入组患者所分离病原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27/44、61.4%)。入组57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52例(91.2%)行联合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死亡患者3例(5.3%)。与单瓣膜IE患者相比,男性(86.0%vs.64.9%)更为常见(χ^(2)=9.946、P=0.002),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比例(66.7%vs.50.9%)更高(χ^(2)=4.870、P=0.027),出现瓣膜穿孔(35.1%vs.17.9%:χ^(2)=8.924、P=0.003)和瓣周脓肿(17.5%vs.7.4%:χ^(2)=6.132、P=0.013)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病死率(5.3%vs.4.8%)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多瓣膜IE为IE中特殊的患者群体,出现瓣膜穿孔、瓣周脓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更为常见,通常更需要积极和复杂的手术干预,但并不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推测与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ou LJ  Xu ZY  Wang ZN  Lang XL  Han L  Lu FL  Xu JB  Tang H  Ji GY  Wang ES  Wang J  Qu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4-1216
目的 总结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2.92%(104/3557).男性53例,女性51例,年龄13~72岁,平均(46±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30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28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后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瓣周漏19例,生物瓣衰败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再发瓣膜病变18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0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其他3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三尖瓣置换16例,Bentall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1个月~19年.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8例,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7.7%.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1例.随访3个月~7年2个月,平均3年4个月.晚期死亡2例,1例抗凝过量颅内出血,另1例原因不明.其余存活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7例,Ⅱ级27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瓣膜间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风湿性二尖瓣(22例)和正常二尖瓣(10例)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后行苏木素-伊红(HE)和胶原纤维(VG)染色;新鲜标本分选瓣膜间质细胞分别行免疫细胞化学、Hoechst 33342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与正常瓣膜比较,风湿性二尖瓣表现为纤维化(22例)、钙化(20例).体外实验表明正常瓣膜间质细胞无特殊的生长形态,免疫表型为波纹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碱性磷酸酶[ALP(-)];风湿性瓣膜间质细胞易聚集生长成,免疫表型为vimentin(+)、α-SMA(+)、ALP(+).而且风湿性瓣膜间质细胞的Ⅰ型胶原纤维量(3倍)和凋亡细胞数(6倍)均明显高于正常瓣膜间质细胞(P<0.05).结论 瓣膜间质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改变是导致瓣叶增厚、纤维化、钙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风湿性和退行性瓣膜钙化可能机制.方法 分为风湿性病变、退行性病变(n=10)和对照组,行瓣膜钙化检测.结果 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Yon Kossa染色显示病变瓣膜肉眼大致正常的组织内存在点状钙质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组病变瓣膜内层见骨钙素分布,瓣膜间质细胞内见Runx2分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病变瓣膜均有Runx2(灰度值0.297±0.154和0.287±0.172)和骨钙素(灰度值0.178±0.087和0.190±0.095)mRNA表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湿性和退行性钙化瓣膜都存在Runx2 活化及其下游成骨信号蛋白骨钙素表达.肉眼观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瓣膜钙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