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最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1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插入导引钢丝时发现走形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并造影证实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再穿刺右锁骨下静脉,并造影证实为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时通过导引钢丝前端适当塑形,采用主动电极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2岁,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中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行左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再次穿刺右锁骨下静脉,行右锁骨下静脉造影提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再次经左锁骨下静脉置入心室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方法及术后起搏功能作初步探讨.方法 分析1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导线植入路径、方法、导线植入位置、手术与X线曝光时间.结果 13例患者中5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8例经右锁骨下径路植入导线,均获成功.右侧血管径路与左侧血管径路植入起搏器X线曝光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3.61±70.03)s对(948.45±69.06)s,P<0.001及(53.49±5.11) min对(81.25±13.39) min,P<0.001.随访4~89个月,起搏功能良好.结论 对左上腔静脉永存伴(或不伴)右上腔静脉缺如的患者植入起搏器,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恰当的起搏模式、操作手术均能获得成功,近期和远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1例男性75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治疗,术中发现永存左上腔静脉,尝试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心室电极经右房游离壁反折后跨过三尖瓣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塑形后固定右心耳,完成手术,术后药物控制心房颤动,3个月随访症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9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诊入院后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闭塞。遂行左髂外静脉途径安置永久起搏器,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3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拟植入VVI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8.
两名需植入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CRT)的患者,分别由于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和左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被迫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入路。例1应用可调弯十极冠状静脉电极导入圣犹达直鞘(CPS,APEEL CS)至冠状静脉窦,例2则使用双弯大头导管(圣犹达)导入直鞘至冠状静脉窦,送入左室电极至侧后静脉,随后均从右侧植入右室、右房电极,联接脉冲发生器埋置于右上胸囊袋。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25)岁。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导线类型、导线植入成功率、术中起搏参数等。术后3个月和6个月常规随访,以后每6~12个月随访。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及导线阻抗等参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患者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为双上腔静脉,其中1例患者因右侧锁骨下静脉闭塞,被迫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另1例患者因右锁骨下静脉留置深静脉管,选择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术中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室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房单腔起搏器;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周发现心室导线脱位,选择经右侧重新植入,其余患者未见并发症。随访中位时间1.8(1.1,4.3)年,随访期间心房、心室导线参数稳定。结论: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均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存在导线脱位风险,但远期导线参数稳定。双上腔静脉患者应避免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导线。  相似文献   

10.
心房位置正常时,右上腔静脉缺如极为罕见,表现为整个上腔静脉缺如或奇静脉以上部分缺如。此时左上腔静脉经冠状窦回流入右房,也可直接回流入左房。前者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但在作心脏直视手术、Glenn手术、Mustard手术以及安置起搏器时却有重要影响。后者可引起右向左分流,发生紫绀。本文报道8例右上腔静脉缺如伴其他心血管畸形,每例右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通过桥形头臂静脉回流入左上腔静脉。6例左上腔静脉经冠状窦回流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临床工作中,由于锁骨下静脉走行变异小、管径粗,故成为国内最常用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路径,但遇到锁骨下静脉畸形等情况,需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及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穿刺点行起搏器植入术~[1]。本文报道1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合并复杂血管畸形的患者,通过术前详细的检查及选择性腔静脉造影,评估患者由于严重血管畸形,不能经常规的手术路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6岁。因胸闷、晕厥而入院。心电图提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术中发现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成功于左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于右室间隔处。术后随访患者胸闷缓解,未再发晕厥。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0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术中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因导丝异常走行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通过适当地操作,将双极起搏电极置入于右心室心尖部,测试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良好,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87岁。因突发心悸、胸闷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拟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上腔静脉可能,双侧肘静脉造影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扩张。经股静脉径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电极螺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术后随访1个月,无心力衰竭及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各项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16.
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三腔起搏除颤器的个案报道,是通过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与上腔静脉的交通支送入电极导线或直接开胸置入心外膜电极导线.现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通过PLSVC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36岁,晕厥1次。经心电图、胸部X线片、腹部B超及右心系统造影后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解剖型矫正大动脉异位,下腔静脉肝下段缺如,奇静脉开放,右位心,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结性逸搏。成功行VVI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正确判断心脏方位、解剖结构及大动脉空间关系和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是此患者起搏器置入术成功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2例患者均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例安置VVI起搏器,另1例安置DDD起搏器。术后随访1年以上,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于本院ICU行床旁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老年患者(≥70岁)128例,其中右颈内静脉组25例、左锁骨下静脉组37例、右锁骨下静脉组27例和股静脉组39例,比较各组间植入时间、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各组间穿刺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例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左锁骨下静脉组成功植入时间明显短于其余3组,右颈内静脉组总并发症多于股静脉组。结论从穿刺的并发症方面、起搏失败和起搏器电极脱落来说更趋向于经股静脉植入起搏器,如果出现植入困难或失败后建议行左锁骨下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63岁,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术中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房、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3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