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发生的反应,随着近几年学者对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损伤机理研究的深入,已证实ICH后炎症反应的存在,且较非出血性损伤更加明显。动物实验表明,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高峰和细胞死亡的高峰都发生在自体血注入脑实质后48~72 h,因此认为炎症反应与ICH引起的细胞损伤有关,且是出血性损伤的重要部分,对损伤的最终范围和程度有很大影响。深入了解这种炎性反应的发生机理、时间过程、影响因素和病理作用,有助于为治疗急性ICH损伤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1 前炎症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 ICH后,血肿周围炎症反应的前提条件是炎症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是介导粘附的重要因素,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通过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对脑出血(ICH)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胶原酶诱导建立ICH后的脑损伤模型,将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处理,sham组),ICH模型诱导组(ICH组),ICH+DMSO组(大鼠ICH模型后用DMSO处理),ICH+舒芬太尼组(大鼠ICH模型后用50 mg/kg·d-1的舒芬太尼处理)。利用生物化学分析评估神经严重程度、脑含水量、神经元退化、神经元凋亡。检测氧化应激标记物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SDF-1/CXCR4信号通路活性。结果:与ICH组相比,ICH+舒芬太尼组可减轻神经系统损伤、脑含水量及细胞凋亡(P<0.05),抑制ICH后脑组织抑制丙二醛和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P<0.05)。舒芬太尼可抑制ICH后大鼠脑组织中SDF-1/CXCR4信号通路活性。结论:舒芬太尼可能通过抑制SDF-1/CXCR4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
背景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虾青素具备抗炎、抗氧化等生物学作用,并能穿过血脑屏障,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大鼠脑出血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64只大鼠尾状核注入自体血构建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  相似文献   

4.
陈宇丹  陈天风 《北京医学》2005,27(5):308-310
近年来,缺血性脑损伤分子机制的新观念迅速涌现,不断有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细胞因子的重要性备受关注.局部缺血后在炎性细胞反应出现之前有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前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前炎症细胞因子可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影响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和合成,并能触发和调控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白介素16(IL-16)是近20年来被认识到的白介素家族的新成员,是脑缺血损伤后一种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已经显示急性脑损伤可引起系统抗炎反应,包括单核细胞失活和细胞免疫反应降低。血液中抗炎细胞活素的高表达在脑介导的外周免疫抑制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大鼠脑出血(ICH)后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将88只SD大鼠随机分为NCG、SCG、ICHG,各组根据术后时间又分为12h、1d、2d、3d、7d5个亚组;用胶原酶/肝素/生理盐水液注入大鼠脑纹状体制备ICH模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重法测脑水含量;TUNEL法观察凋亡细胞;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ICH后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在ICH3d神经功能损害最严重;2ICHG脑水含量明显高于SCG,以ICH3d脑水含量最高;3在ICH12h血肿周围出现TUNEL阳性细胞,3dTUNEL阳性细胞数最多,范围最广,以神经细胞为主;4电镜观察到ICHG血肿周围神经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改变。结论:ICH后血肿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炎症反应、脑水肿以及细胞凋亡均为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重辉  杨应明 《广东医学》2007,28(10):1704-1705
二次脑损伤(SBI)也称继发性脑损伤,即是在已有脑原发性损伤的基础上,因某些因素的改变(如血压、脑温、颅内压、脑血流及脑灌注压),进一步加重了原发的脑损害.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脑损伤后脑局部出现的炎症反应是二次脑损伤的机制之一,IL-1β是主要的致炎性因子,具有触发炎症反应并级联放大炎症过程的作用,引发大量炎性因子分泌,有人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最终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本文就IL-1β在加重原发性脑损伤,导致二次脑损伤中所起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创伤性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脑组织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脑损伤后数分钟内释放出大量免疫调节因子,它们介导一系列瀑布样炎症反应发生,包括黏附分子表达、细胞浸润、炎性分子分泌等共同导致脑损伤病情加重。本文就脑外伤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及炎性介质IL-1β,TNF-α,IL-6的作用等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约60%发生于基底节区,致病率和致残率较高,易遗留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国内外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的继发性神经损伤与血肿周围血红蛋白的分解、凝血酶的释放、炎症反应及补体系统参与的免疫损伤等有关[1~3]。本文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炎症介质(核因子-κB、细胞因子)及补体系统的作用进行概述,以期为 ICH的治疗提供更多切入点,有助于改善脑出血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后继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自发性脑出血 (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血管源性脑水肿 (vasogenicbrainedema ,VBE)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制作实验性ICH模型 ,免疫组化、组化染色和HE染色分别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内皮细胞粘附因子 (CD3 4 )、小胶质细胞、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未见白细胞浸润及小胶质细胞染色 ,而CD3 4 阳性微血管数最多 ;ICH 12h见血肿周围CD3 4 有所下降 ,72h达最低 ,7天后缓慢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 ;②于ICH 6h血肿周围开始表达小胶质细胞 ,至 4 8h达高峰 ,持续 2周仍可见其少量表达 ;③ICH 12h可见白细胞浸润 ,4 8h数量最多 ,以后逐渐减少 ,2周时基本消失。各组之间及各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④ICH后小胶质细胞和CD3 4 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 0 .770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周围的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了继发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的以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活化后合成并分泌的具有调节和介导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的一组小分子多肽和糖蛋白,在哮喘的炎症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按其对炎症形成的影响可分为促炎作用因子和抑炎作用因子,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相似文献   

12.
脑外伤炎性反应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作为体内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脑损伤后的炎症级联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IL-16等是几种主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3等是抗炎性细胞因子,两类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及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每年约有80万新发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其中重度患者死亡率约为27%,是青壮年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为社会及家庭带来极大影响。TBI按病理、生理机制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是机械性致伤因素的直接结果,而继发性脑损伤是在原有脑损伤基础上,颅外损伤与颅内物理、生化变化的总和,与TBI预后有重要关系。其中神经炎症反应所引起的一系列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水平级联反应在继发性脑损伤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SC-Exo)作为脑损伤极具前景的治疗方式,可有效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改善TBI预后。该文就MSC-Exo抑制TBI后神经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前景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后再灌注是引起缺血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而大量浸润的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等引起级联放大的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的主要损伤因素。本文主要综述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和因子对脑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三七总皂苷(totalsaponins of panax notognseng,PNS)是从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减小脑梗死体积、降血脂、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清除自由基、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近年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NS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PNS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1抑制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ICH)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有效治疗方法的缺乏,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存活者也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目前认为,血肿本身的占位及压迫效应、脑水肿、血脑屏障的破坏、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局部脑血流量下降以及炎症反应等均是导致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缺血/再灌注激活炎症细胞,诱发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过度表达,后者进一步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级联反应,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中医药通过对炎症级联反应影响途径改善脑缺血损伤,其机制是抑制炎症细胞激活、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过度表达及干预其作用途径等。中医药对脑缺血炎症级联反应的研究将为脑缺血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不仅可以维持自身免疫系统稳态,还在调控免疫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细胞不但能够抑制自身抗原、共生的微生物、过敏原、病菌所发生的炎症反应,而且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Treg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联甚密,机体在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后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引发全身及局灶性的炎症级联反应,而Treg通过调节机体免疫过程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宿主(IC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肺部炎症机制。方法采用醋酸可的松联合环磷酰胺建立ICH动物模型,ICH活体肺经气管给予内毒素(LPS)诱导ICH肺部炎症反应,刺激前及刺激后1、3、5、8、24h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抽提肺组织总RNA。随机引物DNA标记方法制备TNF-αcDNA探针,点杂交测定TNF-αmRNA。结果LPS刺激后肺组织病理发现有急性炎症反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数随LPS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于5h达高峰,肺泡巨噬细胞(PAM)和中性粒细胞(PMN)数量均增高,但PAM比例因PMN比例升高而降低。TNF-α在LPS刺激后5h达高峰,24h降至接近刺激后1h的水平。BALF中TNF浓度明显高于血清的浓度。BALF中TNF水平的增高与PMN进入肺泡腔在动力学上基本平行。肺脏组织TNF-αmRNA于LPS刺激后逐渐上升,于3h达高峰(45.47±2.04),之后缓慢下降,其表达超前于TNF分泌峰值。结论TNF可能是介导PMN内流和炎症的细胞因子(CKs)之一。ICH过高的TNF释放会引起肺损伤。在受到LPS刺激后ICH系统性炎症免疫反应抑制而肺部炎症依然剧烈,反映了“腔室化”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20.
嘌呤能P2X7受体(P2X7R)是腺苷三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受体,作为嘌呤受体P2X家族受体亚型之一,主要由各种免疫细胞表达。P2X7R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触发炎症反应的激活,具有介导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能激活小胶质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这些炎性因子促使组织变性、损伤及细胞的死亡。目前认为,神经炎症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各种脑损伤的病理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成为人们试图干预这些疾病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