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观察11例(22侧)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结果:面神经主干距皮肤浅,面神经分支纤细,面神经颊支与面横动脉在腮腺前缘处相邻。结论:在临床上行婴幼儿面神经解剖术时应从面神经主干开始,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丽处是寻找主干的明确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腹肌后腹及其毗邻组织结构,为上颈段颈动脉三角和下颌下三角交界区组织结构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头颈湿标本行上颈段大"S形切口,逐层解剖,观测二腹肌后篌腹及其毗邻结构及相互位置关系.结果与结论:二腹肌后腹深面结构重要且复杂,依次有寰椎横突、颈内静脉、枕动脉、副神经、颈外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及耳后动脉等重要结构.二腹肌后腹可作为该区域副神经、舌下神经、颈外动脉、枕动脉及面动脉等重要结构的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3.
耳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20侧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18侧(90%),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2侧(10%),耳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茎乳动脉,乳突支,耳支等;当耳后动脉起于枕动脉时,茎乳动脉由枕动脉发出。结论:耳后动脉是供应面神经(茎乳段)和耳后皮肤的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采用两种手术方法进行103例婴儿面神经解剖术的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手术操作要点,通过手术实践和婴尸的解剖阐述了婴儿腮腺和面神经的解剖学特点。提出了(1)选择离心法面神经解剖术;(2)颈外动脉中段结扎术;(3)以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丽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解剖标志等要点,是保证婴儿面神经解剖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能否通过结扎处或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间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方法:1988年9月至1995年4月对9例严重顽固性老年鼻出血患者施行了颈外动脉结扎术,其中2例分别于颈外动脉结扎后5年和7年在结扎侧鼻腔再次出血,为明确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进行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结果: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通过双重血管结扎处,也不会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而且在结扎处周围也不可能形成侧支循环的吻合支,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结论: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新再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腮腺管与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的关系,为颌面部手术提供懈剖学依据,且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头面部标本64例,采用层次解剖法,暴露腮腺管、颈外动脉、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结果:腮腺管长度为21.06±9.93mm,外径为4.30±1.58mm,距离颧弓下缘14.11±9.35mm(4.88~25.12mm);副腮腺共有25例,其出现率为39.1%;面横动脉长度为25.27±17.22mm;面神经颊支中62例为双支,占96.9%,仅有2例为单支,占3.1%;面神经颊支大部分位于腮腺管浅面。结论:腮腺管位于颧弓下方,走行于上、下颊支之间,面神经颊支多数分为上、下2支,腮腺管多平行位于其深面;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具副腮腺;面横动脉大部分发自颞浅动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颈外动脉结扎43例,其中双侧9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同时结扎者2例。颈外动脉结扎的原因:①外伤出血;②上领骨恶性肿瘤;③其它恶性肿瘤;④良性肿瘤位于舌的深部组织内;⑤血管及淋巴管瘤;⑥颈动脉体瘤;⑦颈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下颌后静脉一般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又分为前支、后支,其前支与面静脉融合后(此干也称面总静脉),跨越颈内、颈外动脉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9.
枕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枕动脉起始的位置、管径、行程、分支、分布 ,为颅外内血管搭桥和枕、椎动脉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 32侧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 ,逐层解剖暴露枕动脉的全程、椎动脉的第 3段。用游标卡尺测量、照相 ,作统计分析。 [结果 ]枕动脉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于颈外动脉后壁 ,沿二腹肌后腹行向后上 ,再转向该肌深面、内侧 ,经乳突内侧的枕动脉沟 ,向后经头上斜肌外缘穿项枕深筋膜 ,在上项线下方 (1 7.1 3± 3.1 4 )mm ,枕外隆凸外侧 (2 7.5 7± 5 .72 )mm处至枕部皮下。枕动脉起点处的管径为 (1 .93± 0 .2 3)mm ,在枕部穿出点的管径为 (1 .72± 0 .2 4 )mm。枕动脉枕支分为主干型、二支型和三支型 ;椎动脉第 3段在寰椎侧块上关节凹后方呈“U”形弯曲 ,管径为 (3.71± 0 .5 9)mm ,周围有丰富的静脉网和交感神经丛。 [结论 ]本研究为枕动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或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枕动脉与椎动脉第 3段吻合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扎颈动脉不同部位后对兔面部和鼻部血流的影响。方法:结扎兔颈动脉的不同部位,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动态观察结扎手术前后兔面部和鼻部血流的变化。结果:(1)兔鼻部的血流量较面部丰富。(2)4种不同部位的颈动脉结扎手术后24h内兔鼻面部血流量的变化,以结扎单侧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组最低,单侧颈外动脉结扎组和双侧颈外动脉结扎组次之,单侧颈外动脉加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最高。(3)结扎术后不同时间兔鼻面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面神经颅外段及腮腺血供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对婴儿面神经颅外段的位置、行程、分支、分布及腮腺的血供来源进行观测。结果:获得了有关婴儿面神经颅外段及腮腺血供的一系列相关数据。结论:本实验研究可为腮腺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颞浅血管额支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蒂颞浅血管额支皮瓣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头面部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并在尸体上进行手术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蒂长度为130mm以上。结论: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挑选已行CTA检查并无血管及其他病变的病例共45例,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350 mgI/ml.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MIP及Volume Render(VR),按左右面动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 左侧面动脉:45例中有44例(97.8%)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4.50~47.90 mm,平均(18.77±8.98)mm;1例(2.2%)起自颈总动脉.右侧面动脉:45例(100%)均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6.80~39.70mm,平均(19.23±8.25)mm.双侧面动脉均以独立起于颈外动脉多见,其次为舌、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左侧面动脉中颏下动脉与面动脉共于以及甲、舌、面动脉共干各1例.左侧面动脉干管径1.40~4.70 inln,平均(2.83±0.77)mm;右侧面动脉干管径1.60~4.30mm,平均(2.8±0.79)mm.左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12例(26.67%),口角至鼻翼之间7例(15.56%),鼻翼以上26例(57.77%).右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7例(15.56%),口角至鼻翼之间12例(26.67%),鼻翼以上26例(57.77%).双侧面动脉均以穿过下颌下腺实质多见(左侧23例、右侧24例),其次为下颌下腺深面走行(左侧11例、右侧9例).结论 16排螺旋CTA可以无创性术前评价面动脉,借助功能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双侧面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中止部位.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资料,有利于整形外科的皮瓣设计和显微血管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整而安全切除累及颅底区域肿瘤的两种手术径路。方法 对4例颅底肿瘤根据侵及区域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其中3例采用经一侧上颌骨翻转入路,1例采用经一侧腮腺颞下窝入路。结果 所有病例的颅底肿瘤均被安全而完整地切除,涉及的颅底区域包括颞下窝,翼腭窝,鼻咽部及咽旁间隙。病变包括纤维血管瘤,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及高分化鳞癌。结论 上颌骨掀翻入路是治疗中颅底或侧颅底,尤其是同时累及两个解剖区域以上病变时一种较好的选择。对于侧后颅底病变伴张口受限,面神经受侵犯者,经腮腺颞下窝入路是极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面神经电图预测腮腺肿瘤患者面神经受侵状态的可行性。方法:53例腮腺原发性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25例。两组间肿瘤部位及大小相近,术前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为Ⅰ级。所有患者行双侧面神经电图检查,结合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同一患者两侧耳前、耳后刺激时的波幅和潜伏时,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平均为20.0 mA,10.7%患者患侧耳后刺激时面神经的Ⅰ或Ⅱ支无反应波引出,患侧耳后刺激面神经电图的波幅较健侧下降(P<0.05)。恶性肿瘤患者,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平均为24.5 mA,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01)。36.0%患者患侧耳后刺激时多条面神经分支神经电图无反应波引出,其比例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28)。患侧面神经耳后刺激时神经电图的波幅与健侧相比明显降低或无反应波(P<0.05),潜伏时较健侧延长(P<0.05)。面神经电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结论:面神经受侵时,诱发面神经最大动作电位的刺激电流强度增高,耳后刺激时面神经电图的波幅较健侧降低,恶性肿瘤患者无反应波引出者的比例增高。无面瘫症状的腮腺肿瘤患者,术前面神经电图检查有助于预测面神经受侵状态。  相似文献   

17.
Li L  Gao XL  Song YZ  Xu H  Yu GY  Zhu ZH  Liu JM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7,120(13):1179-1182
Background Transplanting a vascularized autologous submandibular gland (SMG) is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severe keratoconjunctivitis sicca. But the operation may fail due to the anatomic variances in the blood vessels of SMG.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ubmandibular glands at the microanatomy level.Methods The microanatomy of blood vessels including arteries and veins of submandibular glan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30 adult corpses and 60 submandibular glands were anatomized under a surgical microscope. The lengths and diameters of the arterial and venous glandular branches were measured using sliding caliper.Results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was mainly supplied by the facial artery and submental artery, partly by the lingual artery and external jugular artery. The venous drainage of the submandibualr gland occurred through the anterior facial vein, the venae comitantes of facial artery, the vein close to the Whaston’s duct (the hilum vein), and seldom drained to external jugular vein and other veins.Conclusions The anatomy of SMG is a complicated structure. Determining the main blood vessels of the submandibular gland is very important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vascularized autologous SMG transplant.  相似文献   

18.
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为该部位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25具尸头标本,在4-40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并计算其相关参数。结果: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其血管来源及走行,穿通动脉可分为:无分支、近端分支及远端分支型,其中以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区域较广。这些穿通动脉终止在相对较远的区域。(1)前部:视交叉、垂体柄及漏斗;(2)中部;乳头体及灰结节;(3)后部:后穿质及后颅窝;(4)外侧部:旁中线穿质及视束前部。在中线部位,穿通动脉与两侧的大脑后动脉重叠及吻合相对较少。结论:第三脑室底穿通动脉可分为三型,其中近端分支型的穿通动脉管径较大,分布较大。了解这些解剖结构的特点,可避免在第三脑室底手术中损伤这些血管而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同种异体头皮、面颈部和双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具8侧灌注的尸体标本及8具16侧新鲜尸体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头皮、面颈部和耳廓等面部浅表器官的血管走行、分支及其分布。结果:头面部皮肤软组织以及头面部体表器官的血液供应均由颈外动脉分支提供的,其中颞浅动脉分支分布于额顶、耳颞、侧面颈等处,约占头面部57%的区域,面动脉供应颏部、唇部、鼻部以及眼睑等,两者间以及与其他颈外动脉分支间有丰富的交通支吻合。结论:颞浅动脉作为头皮、双侧耳廓及额颧颊颈部复合组织的血供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