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婴幼儿中28例延迟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5d)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机械通气患儿占11.29%(28/248),6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1%(6/28)。术后残余畸形、感染、膈肌麻痹、术前严重营养不良、低心排综合征是显著影响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因素。婴幼儿严重肺动脉高压不是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但它显著影响术后早期脱离呼吸机。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仔细分析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在早产儿肺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肺出血早产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肺出血早产儿中存活36例(57.1%),死亡16例(25.4%),放弃治疗后死亡11例(17.4%).存活者至肺出血停止时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8.2 h(最长125 h).结论 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早产儿肺出血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在早产儿肺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肺出血早产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肺出血早产儿中存活36例(57.1%),死亡16例(25.4%),放弃治疗后死亡11例(17.4%).存活者至肺出血停止时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8.2 h(最长125 h).结论 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早产儿肺出血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07年1~12 月我院PICU 病房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型)合并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24 例, 对其治疗方法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痊愈22 例, 死亡2 例。其中6例<6个月婴幼儿合并重症肺炎反复迁延不愈,反复出现心衰,在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条件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心脏畸形,痊愈出院。其他18例患儿经积极抗感染及控制心衰治疗后,重症肺炎得到控制,心衰缓解而择期手术,其中16例痊愈,2例因并发低心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35-637]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9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经验。方法90例患儿均在全麻下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后返ICU,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和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86例,死亡4例。结论婴幼儿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加强术后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呼吸机,严密监测并维持良好的心功能,以及精确的液体管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的基层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儿童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2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气管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或合并分支支气管轻中度狭窄的患儿采用术后早期拔管策略,合并严重气管狭窄的患儿建议转入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并对治疗结局进行评估。结果 18例合并轻中度气管狭窄的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等)患儿在我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均顺利撤离呼吸机; 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严重气管狭窄的患儿未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2例转入上级医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联合气管狭窄手术,3例未及时接受手术而死亡。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合并节段性轻中度气道狭窄的简单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可采取保守治疗策略;而对于合并较为严重气管狭窄的患儿,在基层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应尽早转上级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等一系列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83例肺出血的早产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83例肺出血早产儿中存活53例(63.9%),死亡25例(30.1%),放弃治疗5例。存活者至肺出血停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57.2h(最长98h)。死亡25例中16例为极低体重儿。结论 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提高早产儿肺出血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可大大降低早产儿肺出血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新生儿肺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总结新生儿肺出血患儿的胎龄、体重、原发病、血浆和呼吸机使用情况以及治疗和转归。结果共49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胎龄<30周19例(39%),30~36周17例(35%);体重<1000 g 12例(25%),1000~1499 g 22例(45%)。肺出血发生率较高的原发因素主要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窒息、肺部感染。共死亡11例,输血浆患儿31例,死亡5例;未输血浆患儿18例,死亡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频机械通气35例,死亡7例;高频振荡通气14例,死亡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出血的发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肺透明膜病等缺氧性疾病及肺部感染性疾病有关,发生肺出血后应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416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分析41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49例,女167例,平均年龄(13.1±9.3)个月。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21例,病死率5.0%;其中2004年1月~12月的144例患儿中死亡4例,病死率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在死亡原因方面,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57.1%(12/21),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28.6%(6/21)。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在各年龄段死亡病例中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婴幼儿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因此在提高婴幼儿各种先心病矫治技术的同时应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近2年西安市儿童医院急诊患者死亡疾病谱变化和直接死亡原因.方法 对2009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130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窒息,新生儿肺出血,颅内出血;2010年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肺炎,窒息,病毒性脑炎,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肺出血,两年死亡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91例患儿找到直接死亡原因,依次为:呼吸衰竭25例(27.5%),心力衰竭17例(18.7%),休克17例(18.7%),窒息16例(17.5),脑疝16例(17.5%).结论 要降低急诊患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积极治疗肺部感染和全身感染,积极抗休克治疗,控制心力衰竭,以及预防误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S)患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以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DS先心病术后患儿为DS组,选择同期非DS先心病术后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先心病类型分别分为简单和复杂型先心病亚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DS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77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和先心病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S组简单先心病亚组46例(59.7%),复杂先心病亚组31例;对照组简单先心病亚组47例(61.0%),复杂先心病亚组30例。DS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5),低心排综合征、再插管、肺部感染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增高(P均0.05);病死率也高于对照组(6.5%vs 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DS组和对照组简单型先心病亚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组复杂型先心病亚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相应亚组均明显延长,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均0.05),病死率DS组复杂型先心病亚组有增高趋向(12.9%vs 3.3%,P=0.173)。结论 DS不增加简单型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但增加复杂型先心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风险,有增加病死率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年龄小于6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呼吸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50例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心内畸形根治术占95.6%,患儿手术时年龄11h至6个月,平均年龄(3.1±2.3)个月;手术时平均体重(4.3±1.5)kg,其中体重小于5kg316例。均使用了人工呼吸机支持,麻醉清醒前均采用压力控制(PC)模式,清醒后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控制(PC)+压力支持(PS)模式。结果本组治愈530例,死亡20例,死亡率约3.8%,其中死于呼吸功能衰竭5例;存活510例,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23例(占4.3%),包括低氧血症5例,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11例;再次气管插管8例。术后呼吸机辅助4~306h,平均20.8±19.3h,ICU停留时间36~384h,平均63.7±53.4h。结论呼吸道并发症是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重视术后呼吸道管理,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肺炎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嗣术期肺炎临床特征,提高该类型肺炎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9年9月,体重≤5 kg和/或年龄≤3个月病例309例,其中男196例,女113例,包括室间隔缺损206例,房间隔缺损126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18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160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37例,肺动脉闭锁11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9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7例,主动脉弓离断5例,右室双出口5例.根据术前、术后呼吸道症状、体温、氧合指数、血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等诊断肺炎.结果 全组围术期肺炎患病率58.9%(182/309),总病死率7.1%(13/182),机械通气(47.44±38.0)h,术后ICU(5.2±4.1)d.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产儿、营养不良、反复感染史、肺高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阻断>60 min、延迟关胸、术后低氧、肺不张、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二次气管插管、插管>4 d等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 新生儿小婴儿围术期肺炎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术前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术后早期诊断,加强综合防治,并发心衰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对手术后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疗效差别.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我院CICU收治的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2 h、年龄≤3岁的患儿68例(男40例,女28例).以不同潮气量的机械通气策略分为2组:A组32例,采用小潮气量(6~10 ml/kg)的通气策略,B组36例,采用大潮气量(10 ~ 15 ml/kg),均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观察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B组机械通气时间为(8.6±2.5)d,A组为(11.7±3.2)d,B组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ICU住院时间为(11.4±4.8)d,A组为(15.6±5.7)d,B组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6.3%),气胸1例(3.1%);B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5.6%),气胸2例(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治疗婴幼儿重症先心病术后的疗效优于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性肌萎缩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36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合并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Ⅰ型19例,Ⅱ型9例,Ⅲ型 8例。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发热、咳嗽、气促或呼吸费力、三凹征、肺部细湿啰音等多见。有11例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其中Ⅰ型SMA患儿7例(63.6%),Ⅱ型SMA患儿2例(18.2%),Ⅲ型SMA患儿2例(18.2%)。5例SMA患儿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侧弯,3例为Ⅱ型SMA患儿,2例为Ⅲ型患儿。有18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Ⅰ型SMA患儿10例(55.5%),Ⅱ型SMA患儿4例(22.2%),Ⅲ型SMA患儿4例(22.2%),以院内条件致病菌混合感染多见,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最常见。3例患儿在院内死亡,22例患儿好转出院,其余11例患儿放弃治疗。住院治疗的次数,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在前、后5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要警惕条件致病菌感染,对呼吸衰竭者及时使用机械通气。积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对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改善SMA患儿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救治技术的日益发展, 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呼吸支持作为早产儿急救的重要手段, 其治疗理念也在不断进步。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辅助呼吸模式, 利用膈肌电活动(EAdi)控制通气, 使呼吸触发和辅助通气保持最大程度同步。目前NAV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逐步开展, 文章就其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 并对相关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分析探讨, 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Respiratory failure in the premature neonate is frequently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hen conventional therapies including administration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using an appropriate high-volume strategy have failed, one should assess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status with colour-cod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There is now considerable evidence that the regulation of foetal and postnatal pulmonary circulation occurs via nitric oxide (NO), and that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onate may be related to a relative deficiency in NO release. Low-dose (10–20 ppm), short-duration (1–2 d) inhaled NO has generally been shown to improve the oxygenation and reliev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severely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Whether this therapy (eventually prolonged >1-3 wk?) would improve survival and lessen morbidity (e.g.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and chronic lung disease) remains to be proven by appropriately designed controlled trials. Until these issues can be clarified, NO therapy for premature neonates should be still considered as an experimental drug, and its use restricted to clin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Uncertainties about the use of inhaled nitric oxide in preterm infan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espiratory failure in the premature neonate is frequently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hen conventional therapies including administration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r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using an appropriate high-volume strategy have failed, one should assess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status with colour-cod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There is now considerable evidence that the regulation of foetal and postnatal pulmonary circulation occurs via nitric oxide (NO), and that 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onate may be related to a relative deficiency in NO release. Low-dose (10-20 ppm), short-duration (1-2 d) inhaled NO has generally been shown to improve the oxygenation and reliev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premature neonates with severely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 Whether this therapy (eventually prolonged >1-3 wk?) would improve survival and lessen morbidity (e.g.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and chronic lung disease) remains to be proven by appropriately designed controlled trials. Until these issues can be clarified, NO therapy for premature neonates should be still considered as an experimental drug, and its use restricted to clin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婴幼儿肺动脉吊带(PA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4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PAS的病例,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 29例PAS患儿进入分析,男16例,女13例,诊断PAS时年龄2月龄至3.5岁,中位年龄为7月龄。25例有反复喘息症状,26例入院时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15例为单纯PAS,确诊PAS中位年龄为6月龄;余14例伴有其他心血管病变,确诊PAS的中位年龄为8月龄,与单纯PAS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儿行增强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明确PAS及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诊断,余3例心脏超声提示PAS,增强CT仅行气道重建检查;29例CT检查均提示气道狭窄,合并支气管桥7例。25例行心脏彩超检查,其中13例检查时间早于增强CT心血管重建,5例确诊为PAS。1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发现气管狭窄,其中6例存在气管软骨环。1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手术成功,4例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机械通气时间>72 h、手术时年龄≤5月龄或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等因素的PAS患儿病死率高(P< 0.05)。结论 对反复喘息发作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婴幼儿,需警惕PAS的可能,合并心血管畸形并不能帮助早期发现PAS。增强CT心血管重建+气道重建检查可发现PAS及伴随气道畸形,有呼吸道症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多数患儿的气道畸形不需手术处理。机械通气时间>72 h、手术时年龄≤5月龄或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与PAS患儿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危险因素,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疗效,为足月儿RDS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足月儿RDS为RDS组,以同期入院的非RDS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宫内窘迫、出生窒息、母亲妊高症、糖尿病、胎膜早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以RDS组中是否给予PS治疗分为应用PS亚组和未应用PS亚组,评估PS的疗效。结果RDS组和对照组各106例进入分析。 ①RDS组发病时间为生后5 min至18 h,平均(4.9±3.4)h,其中生后6 h内发病87例(82.1%),~12 h 16例(15.1%),>12 h 3例(2.8%);X线胸片分级Ⅰ级28例(26.4%),Ⅱ级36例(34.0%),Ⅲ级23例(21.7%),Ⅳ级19例(17.9%);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0.35, 95%CI:1.94~15.26)、胎龄<39周(OR=6.59,95%CI:2.33~36.51)、剖宫产(OR=7.26,95%CI:11.61~23.22)、择期剖宫产(OR=13.14,95%CI:3.55~21.84)和出生窒息(OR=4.33,95%CI: 2.74~27.39)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③应用PS亚组72例,未应用PS亚组34例。机械通气发生率、机械通气天数、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应用PS亚组均显著低于未应用PS亚组(P<0.05);两亚组气胸、肺出血、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胎龄<39周、剖宫产尤其是无医学指征的择期剖宫产、出生窒息是足月儿RDS的危险因素,PS治疗足月儿RDS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