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含量的变化,检测环磷腺苷葡胺(MAC)预处理对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按实验分为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组)和MAC预处理组(预处理组)。再灌注组和预处理组又分为再灌注后2、24、48、72 h和7天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侧海马神经细胞内Ca~(2+)的含量,观察MAC预处理对细胞内Ca~(2+)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组2 h细胞内Ca~(2+)含量开始增高,24、48 h Ca~(2+)含量达到高峰(P0.01),72 h Ca~(2+)含量开始下降,7天Ca~(2+)含量进一步降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与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2 h Ca~(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72 h Ca~(2+)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细胞内Ca~(2+)含量增高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机制之一,MAC预处理能有效抑制细胞内Ca~(2+)含量增高,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有赖于再灌注期间缺血心肌功能的恢复。再灌注能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再灌注过程中,心肌细胞内Ca~(2+)积蓄将引起多种细胞内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损伤。以往的研究表明,Ca~(2+)慢通道阻滞剂未能阻止再灌注时细胞内 Ca~(2+)积蓄,大量的 Ca~(2+)进入心肌细胞并非通过 Ca~(2+)慢  相似文献   

3.
在离体大鼠心脏灌流模型上,缺血(旷置)30分钟后恢复灌流,导致心脏发生典型的再灌注损伤,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低下,心肌组织蛋白和细胞内酶漏出,细胞内钙和钠超负荷,K~+/Na~+比值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等。缺血心脏再灌注的同时,应用MnSO_4作为Na~+—Ca~(2+)交换抑制剂,明显抑制了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反之再灌注时应用Na~+-K~+ ATP酶抑制剂哇巴因,则使再灌注损伤更加严重,结果提示Na~+—Ca~(2+)交换机制在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的发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以及心肌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检测各组心肌梗死面积,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线粒体Ca~(2+)和丙二醛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心肌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跨膜电位、SOD活性、线粒体Cx43明显升高,Ca~(2+)、丙二醛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兔线粒体Cx43明显下调(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保护心肌及线粒体可能与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和减轻线粒体Ca~(2-)超载有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线粒体Cx4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给离体大鼠心脏进行5次1分钟无Ca~(2 )继5分钟复Ca~(2-)灌流预处理后,可使随后Ca~(2-)反常损伤明显减轻,表现为心肌细胞蛋白质丢失量减少,冠状动脉痉挛减轻.本研究进一步应用2次10分钟缺血,继10分钟再灌注进行缺血预处理,结果显示这一方案未能减轻Ca~(2 )反常所致心肌损伤.如在Ca~(2-)预处理过程中给予腺苷A_1受体阻滞剂8-SPT,可以阻断Ca~(2 )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提示腺苷A_1受体兴奋可能是这一保护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临床采用扩张血管、溶栓、抗凝以及血管搭桥等方法治疗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等血管闭塞性疾病时,发现许多病人病情反而加重、恶化。研究证 实这主要是由于不恰当的再灌注所引起,其发生机制包括钙离子超载、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生成以及自由基连锁反应等,它们相互协同,最终导致细胞的不可逆损害。本文就组织缺血后不恰当再灌注后引起自由基连锁反应的机制及其损害作用做一讨论。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产生自由基和清除自由基(FR)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故存在的自由基不至于引起机体损害。在组织缺血缺氧时,氧供下降,三磷酸腺苷(ATP)减少,细胞正常代谢途径受到破坏。由于能量衰竭,使慢钙通道开放,钙离子(Ca~(2+))内流增加。  相似文献   

7.
研究顿抑心肌肌丝对Ca~(2+)反应性降低的机制。分别测量了鼠顿抑心脏(经缺血20min后再灌注20min造成)和对照心脏的细小心室肌小梁在去膜前后稳定状态下的力-Ca~(2+)关系。在膜完整的肌肉内注射微量呋喃2盐,测得Ca~(2+),而化学法去膜肌小梁的肌丝可由不同Ca~(2+)溶液直接激活。去膜前后的最大Ca~(2+)激活力在对照组和顿抑组内均是不变的,而在两组的顿抑小梁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辣椒素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辣椒素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构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肾缺血45 min,再灌注24 h,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收集肾脏和血清。检测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和细胞凋亡,测定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Ca~(2+)-ATP酶、Na~+-K~+-ATP酶、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辣椒素干预可减少SCr和BUN含量,降低肾组织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增加线粒体Ca~(2+)-ATP酶、Na~+-K~+-ATP酶、CAT、GPx和SOD酶活性以及ATP的含量,但减少MDA的水平。结论辣椒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呈浓度效应,机制与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镁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内钙超负荷有关。镁作为钙天然的拮抗剂,近来有不少文献报道,镁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就其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心肌缺血一再灌注过程中镁的改变及后果早在70年代初shen等在狗的实验中发现,当狗的冠脉左旋支闭塞40分钟、再灌注20分钟,缺血区心肌组织Mg~(2+)显著降低,Ca~(2+)Na~+含量增加,而持续缺血60分钟,却未见类似的改变,提示缺血心肌再灌注会加速镁的丢失。最近Kirkels等采用~(31)P-磁  相似文献   

10.
心肌抑顿的机制可能是再灌注过程中Na~+/Ca~(++)交换导致细胞内Ca~(++)超负荷。目前这一交换过程尚无特异性抑制剂。本文试图在再灌注早期增加细胞外Na~+浓度以期减少钙的内流。以离体的Langendorff灌注的雪貂心脏进行试验。快速切除心脏后,立即行主动脉插管并用37℃的校正泰洛氏液逆行性灌注。通过起搏右心室将其心率维持在170~190次/分。为建立心肌抑顿模型,使心肌在37℃时完全缺血达15分钟,然后用不同溶液再灌注,  相似文献   

11.
预适应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condition ing,IP)是指心肌经过 1次或反复多次的短暂缺血或再灌注后 ,通过激活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 ,增加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 ,减轻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1] 。此现象已在不同种属和临床病人中得到证实。IP不但能够有效地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所造成的心肌损害 ,包括心肌坏死、心肌顿抑、收缩功能减退 ,且显示有抗氧自由基 (OFR)及抑制膜脂质过氧化等作用 ,预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 。关于其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一般认为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 :…  相似文献   

12.
缺血心肌细胞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保护缺血心肌的研究,七十年代以前主要在调节心肌血氧的供需平衡,强调降低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等。八十年代以来,对心肌缺血损伤发病机理的认识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重点转到了细胞保护。所谓细胞保护(Cytoprotection)的概念,是指增强心肌细胞对缺血、缺氧等损伤的抵抗力(耐受性),阻止细胞损伤向不可逆方向发展,提高细胞的存活率。目前已知,恢复缺血心肌的供血,供氧并不一定能挽救已受缺血损伤的细胞,有时甚至还加速细胞向不可逆损伤发展(即再灌注反常、氧反常等现象)。基于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发病机理的认识,目前对缺血心肌细胞保护常用的实验治疗有以下几种措施: 1.调节细胞内Ca~(2 )稳态。细胞内钙超载(Ca overload)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共同通路。I/R损伤时心肌细胞内Ca~(2 )聚积的机制非常复杂,Ca~(2 )内流的增  相似文献   

13.
王磊  李元明  陈家骅  李锋  齐海 《山东医药》2012,52(36):45-47
目的 深入研究缺血再灌注对移植肺功能损害的发生机制,建立简便易操作的大动物左肺灌注模型,利用此模型探讨低钾右旋糖酐(LPD)液加硝普钠(SNP)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研究.方法 选用成年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肺缺血时用LPD液灌洗),实验组(肺缺血时用LPD液加SNP灌洗),建立左肺原位缺血模型.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犬肺循环主肺动脉压力,左、右肺动脉压力以及肺损伤指数,血管壁水肿程度,湿干重比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动物模型能够较好反映缺血再灌注对犬移植肺功能的损害,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肺保护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SNP加入至LPD液在肺缺血时局部灌洗没有确切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于缺血开始时TPO组给予TPO 5μg/kg腹腔注射;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再灌注6、12、24、48 h后断头取脑、切片,进行HE染色、Bcl-2免疫组化染色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注后,TPO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皮层可检测到凋亡细胞,且TPO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假手术组及正常组未检测到凋亡细胞;TPO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侧皮层Bcl-2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TPO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O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侧皮层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前列地尔后处理对兔再灌注心肌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列地尔后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活性的影响及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2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等分为4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st)、前列地尔后处理组(PGE).测定心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结果 与I/R组比较,I-post和PGE组心肌中sICAM-1、MPO含量显著降低和离子通道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 前列地尔后处理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提高离子通道活性,可能是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稳心颗粒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16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在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前4 d,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只每日给予生理盐水(1.0 ml/100 g)灌胃,稳心颗粒大剂量组和稳心颗粒小剂量组分别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稀释的稳心颗粒18 g/kg,9 g/kg灌胃。以上四组大鼠在实验前1 h再进行1次灌胃。缺血再灌注组及两组给药组开胸暴露心脏结扎左冠状动脉近端1 h后再灌注6 h,假手术组只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不结扎。再灌注6 h后取心肌标本。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检测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增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稳心颗粒两给药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减低(P<0.05),电镜显示稳心颗粒两给药组的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显著减轻。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稳心颗粒能保护心肌细胞。其机制可能是减少自由基,抵抗自由基损害,促进内皮细胞合成NO,保持舒缩冠脉的物质平衡,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 p-JNK,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米诺环素对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72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IR组) 和MC干预组.每组大鼠再随机分成4 组:分别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48 h处死.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p-JNK、Bcl-2蛋白表达的水平.结果 ①HE染色发现米诺环素干预组在再灌注各个时间点的梗死灶与缺血组比较均减小,呈点状分布并且神经元损伤也明显减轻.②缺血再灌注时缺血侧皮层可见p-JNK阳性表达,于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出现并随着时间的延长p-JNK表达逐渐升高,持续增高至再灌注48 h (P<0.01);MC干预组的p-JNK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减(P<0.01).③与假手术组比较Bcl-2表达在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并随再灌注时间不同,其阳性表达率亦不同,于缺血1 h再灌注12 h时阳性表达达高峰(P<0.01),随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减少;MC干预组Bcl-2阳性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增加(P<0.01).结论 p-JNK和Bcl-2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性细胞损伤(包括细胞凋亡)的发生;米诺环素可能通过抑制p-JNK,上调Bcl-2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Langendroff's离体灌流装置探讨大豆磷脂脂质体对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可致心脏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含量增加,心肌细胞游离脂肪酸聚积,心肌Ca~(2+),Mg~(2+)-ATP酶活性降低,线粒体膜脂脂质徽粘度增加;补充大豆磷脂脂质体(每毫升K-H液含500μg磷脂)能有效地抑止上述变化。结果提示:大豆磷脂脂质体可保护离体大鼠心脏,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膜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线粒体作为能量供应的核心细胞器,其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稳定对调控心肌细胞氧化应激、Ca~(2+)稳态和细胞凋亡至关重要,文章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缺血心肌线粒体蛋白组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法以近年来AMI后缺血心肌线粒体损伤涉及的心肌再灌注损伤、无复流等蛋白组学的研究文献,概括线粒体蛋白组学的研究近况。结果AMI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和细胞内Ca~(2+)的积聚使心肌线粒体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处于缺能状态,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的缺血、凋亡、坏死。随着AMI绿色通路的建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得到广泛应用,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损伤、无复流等是临床面临的主要课题,缺血及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及结构明显受损,线粒体蛋白参与的三磷酸腺苷(ATP)合成和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降解等过程发生障碍。结论AMI后及再灌注处理对心肌线粒体蛋白组学的变化,可从亚细胞水平揭示AMI及缺血后处理条件下心肌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变化和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0.
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维拉帕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建立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 2 4只家兔按再灌注时限的不同及是否给予维拉帕米 (0 .2mg/kg静脉注射 )干预分为 4组 (A1、A2、B1、B2 ) ,测定各组的心肌梗死范围 ,并在电镜下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②根据心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对 33只家兔进行分组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同一剂量维拉帕米 (0 .2mg/kg静脉注射 )对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限心肌组织bcl 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与 0 .85 %氯化钠组比较 ,维拉帕米组可明显减小心肌梗死范围(P <0 .0 1) ,改善其超微结构的变化。②与假手术对照组和 0 .85 %氯化钠组比较 ,维拉帕米组能显著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bcl 2蛋白的表达 (P <0 .0 1)。结论 :维拉帕米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心肌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bcl 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