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患者,治疗方法选择复杂。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阶梯性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意愿、内科合并症、腰腿痛症状、腰椎侧凸后凸旋转三维畸形、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侧方滑移、退变性滑脱),以及脊柱整体平衡状态,阶梯性地选择保守治疗(43例)、后路单纯减压术(18例)、后路短节段融合术(1~2个节段,41例)、后路长节段融合畸形矫正(≥3个节段,15例)方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腰痛及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72例;无死亡及内固定失败。保守治疗19例平均随访19.3个月(1~5年),无症状加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单纯减压术12例平均随访36个月(1~5年),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减小、侧凸Cobb角增大,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短节段融合31例平均随访21.3个月(1~3年),术后发生血肿、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浅表感染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明显改善(P<0.05)。后路长节段融合10例平均随访17.1个月(1~3年),术后症状加重1例,经理疗及药物治疗3个月后缓解;术后深部感染1例,经清创切口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阶梯性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症状责任节段、侧凸责任节段、后凸责任节段,防止手术扩大化,积极控制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前,应用于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内固定物大多是由椎弓根螺钉与板或棒组合而成,且多经后入路操作1。最近,椎体间融合装置简称cage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991年,Steffee等2应用一种碳纤维cage,Kozak等3应用异体股骨皮质环充填自体骨移植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这些内固定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帮助脊柱获得牢固的骨融合。然而,这些内固定方法的作用及其适应证尚未被普遍认识。本文拟就近年来有关内固定在退变性腰椎疾病融合术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一、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与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某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 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问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同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 4 3例适应证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 ,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 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6 2 %± 8 3% ,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 4 7 2 %± 6 3% ,矢状面矫正率为 36 4 %± 5 7%。术后 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 74 8%± 6 9% ,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 ,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 ,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个体化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 2013 年 5 月—2017 年 5 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 48 例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即:根据每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判定责任节段,精准减压;根据侧凸的类型应用截骨矫正、钉棒矫正、融合器矫正等方法适度矫正;合理应用长节段融合。观察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 29.5 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患者的 Cobb 角显著减小(P<0.01)、腰椎前凸角显著恢复(P<0.01),VAS 评分显著降低(P<0.01),ODI 评分显著改善(P<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个体化手术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特点与手术策略.方法 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正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症22例.结果 22例得到6~7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症状减轻,根据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手术前平均12.9分,随访时平均27.2分.改善率平均88.2%.术后X线片复查,所有融合椎节均获得骨性融合,Cobb角从手术前平均18.6°至手术后平均10.2°.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症的病理改变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因素较为复杂.手术前需对减压、固定范围、畸形矫正与否作出明确的判断.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矫正术能获理想的临床效果.对于伴有张力性神经症状者,则在减压的同时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常伴有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半脱位,治疗上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本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往往伴有邻近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或椎管伙窄等退行性改变,对这些病变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给制定手术方案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0.
11.
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减压治疗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手术适应证,并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我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单纯减压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61~89岁,平均65.1岁。本组患者以间歇性跛行和根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无冠状位及矢状位的失平衡,前屈后伸动力位片无不稳定的表现,侧凸顶椎Nash—Moe旋转分级小于等于11°,左右侧屈位椎体间侧方滑移小于等于5mm。计算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椎前凸角、侧凸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平均随访8.3年(5—16年),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5±1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83±32)mL,1例行自体血回输,无异体血输入病例。脑脊液漏1例,经改变体位及换药局部处理后愈合;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愈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无恶化。术后1年随访及末次随访时腿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视觉模拟评分虽较术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腰椎前凸角减小,但进展缓慢,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侧凸角虽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侧凸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较好解除压迫,缓解神经症状,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注意责任节段的判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2.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3):274-277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症状严重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0月间行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f临床资料。用日本骨科学会(JOA)29分法对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对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与随访改善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发生硬膜撕裂1例.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出现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相应处理后1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2例术后切口液化坏死,经清创置管冲洗,切口延迟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闹手术期死亡。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33.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1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0分.改善率平均为87.4%。改善率与病程、年龄、术后Cobb角等因素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病程、年龄等对术后远期改善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选择性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评分;记录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结果 42例均获随访,时间8~36个月。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为39.25分±10.47分,术后3个月为13.85分±7.73分,末次随访为17.95分±6.18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内固定治疗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1.05°±8.51°,术后3个月为12.13°±4.83°,末次随访时为14.03°±5.2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凸角:术前为14.40°±14.72°,术后为26.62°±11.48°,末次随访时为24.27°±11.03°,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的 ,依据不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治定方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的同时有助于畸形的改善,可不必... 相似文献
18.
19.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43例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侧凸Cobb角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40.5°~70°,平均-20.9°.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10年,平均4.9年,采用JOA 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5°~10°,矫正度数12°~30°,矫正率58.8%.腰椎前凸角矫正为-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为25分,优良率为90.1%.未发现螺钉断裂、松动,无断棒现象.1例术后10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而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无不适而未处理.结论 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较为棘手,手术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3):204-208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