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草是重要常用中药,来源于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 异名甘草甜素,是甘草中分离出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也是最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证实,甘草酸药理作用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与抑制前列腺素等介质有关的抗炎作用、抑制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SARS冠状病毒等的抗病毒作用、非特异性增强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以及诱导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药用历史悠久。甘草具有补心脾气、止咳祛痰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由于具有甜味,又名甘草甜素[1]。甘草酸在体内被葡萄糖醛酸酶水解为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在肝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甘草饮片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甘草饮片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以甘草苷和甘草酸为指标,采用HPLC法对十家饮片企业的甘草饮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所测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全部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甘草药材标准要求,且野生甘草饮片明显高于栽培甘草饮片。结论甘草饮片中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差异较大,建议加强甘草产地适宜性、规范化栽培和饮片质量标准及工艺制备研究。  相似文献   

4.
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为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的干燥根及根茎. 乌拉尔甘草主产于宁夏、内蒙西部等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于野生甘草资源紧缺,加之草原环境保护的重视,有效控制了野生甘草的采挖,为满足市场供求,西部地区已大面积开展了甘草的种植工作[1],但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生药组织学研究与比较未见报道,本文就不同生长年限(1~8年生)的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做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为甘草的品种鉴别、栽培甘草的年限优选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生甘草及栽培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甘草是豆科植物GlyeyrrhizaUralensisFisch干燥的根茎和根[1] 。是常用重要的中药材。有祛痰、止咳、利胆、解痛和降胃酸的作用[1] 。长期以来药材主要以野生为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用药量的增加 ,有限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要求。为了使甘草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人工栽培甘草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较好途径。内蒙古东部地区已经开始甘草引种栽培的研究。笔者对产于内蒙古扎鲁特旗的荒漠、干旱地区的野生甘草[2 ] 与同地区新开垦的荒漠中栽培甘草 (1~ 3年生 )中甘草酸的含量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及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甘草中2种三萜类活性成分——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并对中国药典规定的3种不同基原甘草样品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以同一产地的3种不同基原2年生甘草作为实验样品;HPLC法对样品中的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进行测定。色谱柱:Agela Durashell C_(18)-AM(250 mm×4.6 mm,5μm);流速:0.8 mL·min^(-1);流动相:10 mmol·L^(-1)高氯酸铵水溶液(用氨水调节pH为8.2)-甲醇(48∶52);检测波长:250 nm;柱温:50℃。结果: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达到了较好的分离;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 70~0.214 0μg和0.216 4~4.328μg;检测限分别为3.210 ng和4.330 ng;定量限分别为11.26 ng和12.65 ng;平均回收率(n=3)分别为99.2%~100.1%(RSD≤0.93%)和99.8%~99.9%(RSD≤0.72%)。在3种基原的甘草样品中,光果甘草的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650±0.064 21)mg·g^(-1)和(37.182±0.844 3)mg·g^(-1)(n=25);乌拉尔甘草的含量次之,分别为(1.975±0.057 12)mg·g^(-1)和(29.413±0.741 2)mg·g^(-1)(n=25);胀果甘草的含量最低,分别为(1.604±0.043 72)mg·g^(-1)和(17.810±0.502 1)mg·g^(-1)(n=25)。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的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本文方法可用于不同基原甘草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分析,并为以18α-甘草酸为目标的优质甘草筛选及定向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相同栽培条件下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刺果甘草根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冷浸乙醇提取法对4种6年生栽培甘草根中的总黄酮选行了提取分离,用硝酸铝显色法测定和比较分析总黄酮的含量。结果:相同栽培条件下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41%、0.31%、0.17%、0.05%。结论:以相同栽培条件下4种6年生甘草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评价其质量优劣,栽培乌拉尔甘草质量最好,其次是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栽培刺果甘草不宜作为黄酮类药物的药源植物。  相似文献   

8.
<正>甘草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组方中常用药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甘草的干燥根或根茎具有益气补脾、解毒去热、止咳祛痰、止痛缓急、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中起到药理作用的甘草酸包括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二者在甘草中同时存在且互为反向异构体,18α-甘草酸和18β-甘草酸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过敏、保肝、抗纤维化、类固醇样等药理作用[1,2]。我国传统医学对中草药特别注重产地,不同产地的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也  相似文献   

9.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肝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现代临床药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溃疡、保肝、镇咳祛痰及解毒等药理作用.其根茎中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含量3.63%~13.06%.它由α和β两种异构体组成,甘草酸又称甘草皂苷,是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一种三元羧酸,与各种金属或铵等形成盐.  相似文献   

10.
于泽 《中国药房》2005,16(23):1830-1832
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药用历史已有2 000余年.其具有解毒、补益及调和药物等作用,有效活性成分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苷(Glycyrrhizin,GL).近10余年来,其因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及抗氧化等作用而广泛应用于肝炎、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良效.1948年,日本米诺发源(Minophagen)制药株式会社在全球首先成功提取GL,并与甘氨酸和半胱氨酸(蛋氨酸)共同组成复方制剂--复方甘草酸苷(美能,SNMC).经多年的研究显示,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较好疗效.随着GL在肿瘤领域研究的深入,复方甘草酸苷因具有减毒增效、保护正常细胞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已在肿瘤放化疗保护及预防、治疗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质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阿利  盖轲  何登文 《中国药师》2005,8(10):819-821
目的:比较野生与栽培甘草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重量法,通过测定甘草中活性成分甘草酸含量、甘草总黄酮含量与浸膏量等,对两者作比较.结果: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结论:栽培甘草可替代野生甘草,解决野生甘草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HPLC法测定不同来源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琴  张善堂  刘圣  石允卉 《中国药房》2010,(39):3700-3701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和基原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mo·lL-1醋酸铵溶液-冰醋酸-三乙胺(64:36:1.5:0.02),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2nm,柱温为30℃。结果:甘草酸检测浓度在0.0416~0.2080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1.22%(n=9)。结论:不同来源甘草药材中甘草酸的含量差异较大,野生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高于家种。  相似文献   

13.
以一年生甘草移栽苗为实验材料,设置5个锰离子浓度水平,分别为0、1.81、18.1、36.2和54.3 mg·L-1(Mn SO4·H2O),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甘草鲨稀合成酶1(SQS1)基因相对表达量和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从而探讨锰处理对甘草SQS1基因表达量与甘草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锰处理浓度的增加,甘草SQS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和甘草酸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r=0.737)。SQS1基因表达量在18.1 mg·L-1浓度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为7.90,分别是对照(0 mg·L-1)、1.81、36.2和54.3 mg·L-1处理的1.75、1.37、1.37和2.33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甘草酸含量在1.81和18.1 mg·L-1浓度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3个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说明适量浓度的锰处理对甘草SQS1基因的表达和甘草酸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品种的甘草总黄酮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甘草苷作为对照品采用三波长测定法对不同品种的甘草总黄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选取的三个检测波长分别为282.0,346.2,358.0 nm,线性方程为△A′=0.357 1C+0.016,r=0.999 7,说明总黄酮的浓度在6.012~60.125μg·ml-1范围内,△A′与浓度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可按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本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91%。结论:三波长测定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分析应用前景;不同品种甘草中总黄酮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野生胀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最高,野生光果甘草和野生黄甘草含量次之,野生和栽培的植物甘草总黄酮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刘超 《今日药学》2010,20(3):31-3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甘草-延胡索煎液中甘草酸和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方法 ,研究配伍对甘草酸和延胡索乙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HPLC法分别测定甘草酸和延胡索乙素,色谱柱为C18柱(4.6 mm × 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0.05 mol/L磷酸二氢钾,含0.2%的三乙胺,磷酸调解pH到2.6),流速为0.8 mL/min,采用梯度洗脱.结果 在色谱条件下,甘草和延胡索分离效果好,甘草酸和延胡索乙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结论 甘草与延胡索配伍可降低甘草酸和延胡索乙素含量,验证了甘草和延胡索的相畏相杀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以橙皮苷为替代对照品测定甘草流浸膏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替代对照品内加入法,以橙皮苷为替代对照品,通过测定甘草酸铵与橙皮苷、甘草苷与橙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f值),利用f值计算甘草流浸膏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色谱条件:Welch Ultimate C18色谱柱(250 mm×4.6 m...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复方氯化铵甘草口服溶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建立测定甘草酸含量的方法。方法薄层色谱法鉴别甘草次酸,HPLC法测定甘草酸的含量。结果甘草次酸与杂质能有效分离,甘草酸在20.07~802.8m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结论方法操作快速,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实用性强,该制剂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甘草片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Luna-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pH至4.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0~23 min,检测吗啡和可待因)、254 nm(23~50 min,检测甘草苷和甘草酸),柱温为35℃。结果:4个成分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8.0%~100.8%。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复方甘草片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甘草苷和甘草酸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以及甘草总皂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酸、甘草苷的含量。色谱柱为Thermo sentifi c ODS-2 Hypersil,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以甘草酸单铵盐为对照品,香草醛-高氯酸为显色剂,比色法测定甘草总皂苷含量。结果测得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方式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符合2010年版药典标准。结论不同产地以及不同种植方式的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及甘草总皂苷的含量差异较大,可为甘草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Wu QQ  Chen Y  Xin R  Wang JY  Zhou L  Yuan L  Jia XB 《药学学报》2012,47(5):657-663
考察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差异。运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UPLC和HPLC法同时测定肠灌流液、胆汁和颈静脉血样中甘草苷和甘草酸浓度,并结合肠道酶共孵育实验及对两种成分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多元化比较分析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及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特性。结果发现,甘草苷、甘草酸及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在大鼠肠道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值均小于0.3,表明两种成分肠道吸收均较差。各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吸收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成分单体与甘草提取物中相应成分比较发现,甘草提取物中甘草酸的各肠段Peff值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甘草提取物中甘草苷在回肠段的Peff值有显著性提高(P<0.05),其余肠段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甘草提取物中其他成分促进甘草苷的吸收,但对甘草酸无明显影响。同时收集的提取物及单体的胆汁、血浆及肠道酶共孵育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甘草苷、甘草酸及代谢产物,表明提取物中其他成分对于两种成分的影响在短时间(1~3 h)内可能未能提高其吸收入血及胆汁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