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方法 38例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没同期就诊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7例为对照组,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80μg/w)联合利巴韦林[10.6mg/(kg·d)]治疗48周,检测基线及治疗12周、48周时的血浆HCV RNA水平,治疗后随访24周,比较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EVR率、ETVR率、SVR率分别为44.74%、76.32%、63.16%和48.65%、75.68%、64.8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病毒学应答与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人群相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是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秦海玲 《中外医疗》2013,32(14):116-116,118
目的探讨普通干扰素(IFNa-1b)和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a-2a)治疗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C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2例给予IFNa-1b500万IU/次,隔天1次,皮下注射;观察组30例给予PEG-IFNa-2a180 ug/次,1次/周,皮下注射。两组同时给予利巴韦林1 000~1 200 ug,分2~3次口服,疗程均为48周。停药后观察24周。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和随访24周时,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为53.33%、73.33%和37.5%、60%;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别为43.75%、73.33%和25%、46.67%(P〈0.05);在治疗过程中IFNa-1b和PEG-IFNa-2a常见的不良反应相似,但PEG-IFNa-2a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脱发更为常见。结论长效干扰素对CHC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但安全性稍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IFN)α-1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CHC患者分别采用IFNα-1b和PEG-IFNα-2a,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主要观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EG-IFNα-2a治疗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应答(SVR)显著高于IFNα-1b治疗组(分别为43.75%、73.33%和25.00%、46.67%,P〈0.05);IFNα-1b与PEG-IFNα-2a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但脱发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PEG-IFNα-2a组高于IFNα-1b组(P〈0.05)。结论PEG-IFNα-2a对CHC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1b,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优化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基因1b型丙型肝炎患者分为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PEG-IFNα-2α)方案组,比较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结果:普通干扰素优化方案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方案组获得的EVR、ETVR及SVR均高于普通干扰素标准方案组。结论:根据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答情况来调整干扰素用量的方案,可以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5.
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 依据所观察的指标不同,可分为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及组织学应答。 1.生化学应答:ALT和AST恢复正常。 2.病毒学应答:(1)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 RNA定性检测阴性(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或定量检测降低2个对数级(Log)以上。有早期EVR者易获得SVR,无EVR者不易获得SVR,因此EVR可作为预测SVR的指标。(2)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即治疗结束时定性检测HCV RNA为阴性(或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3)SVR:即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利巴韦林(Ribavirin)联合普通干扰素(INFα-1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快速及早期病毒学应答的疗效。方法二组均应用INFα-1b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加用利巴韦林10mg/(kg.d);治疗组35例患者加用利巴韦林15mg/(kg.d),观察二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及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结果对照组RVR、EVR病例数分别为7例(21.21%)、18例(54.55%);治疗组RVR、EVR病例数分别为10例(28.57%)、30例(85.71%)。二组R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15mg/(kg.d)联合INFα-1b治疗CHC,可提高EVR,进一步可预测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SVR)。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抗病毒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HCV复发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采用小剂量递增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HCV RNA载量、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以及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抗病毒开始治疗时间平均为移植后15个月(2-36个月),7例完成了标准抗病毒疗程。12例中,3例获得RVR,9例EVR,8例ETVR,3例SVR。3例获得SVR中,2例HCV RNA基因型为1b,1例2a;2例获得RVR,3例均获得EVR。抗病毒治疗中,5例提前终止治疗,其中1例因粒细胞显著下降、2例因急性排斥反应、1例因严重感染以及1例因过敏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抗HCV治疗SVR较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患者完成抗病毒疗程。  相似文献   

8.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的有效途径。方法:将116例CHC患者随机分组,在利巴韦林依给药基础上,对照组(56例)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INFα)3MU/次,3次/周,肌肉注射;观察组(60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α)180μg,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48周,停药后观察24周。结果:两组治疗结束和随访24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6.4%、86.7%和32.1%、70.0%,HCV-RNA阴转率,治疗结束时应答(ETVR)为32.1%和70.0%,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46.4%和93.3%(P<0.01)。结论:PEG-INFα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CH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4-2516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和治疗结束24周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H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组连续用药48周,B组连续用药72周。在治疗进行4、12、24、48和72周(B组)以及治疗结束12、24周后进行HCV-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以及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7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临床效果较48周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减少停药后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标准方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Peg~IFN—ct2a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患者36例,疗程为48周,疗程结束后均随访24周。定期观察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HCV)定量、甲状腺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10例(27.8%,10/36),其中2例基因型为3型、2例为2a型;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cEVR)者24例(66.7%,24/36);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partial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pEVR)者2例(5.6%,2/36),其基因型均为1b型。复发1例(2.8%,1/36),基因型为1b型,其余均达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1例发生较严重的银屑病,于16周停药,无复发;1例反复严重口腔溃疡,RBV未全程坚持,复发。结论Peg—IFN联合RBV标准方案治疗CHC疗效较满意,可以达到较高SVR,不良反应常见,但较少影响疗程的完成,联合RBV对获得较高的SVR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功能变化的特点,探讨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与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CHC患者264例,给予INF-α2b 5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15mg·kg-1,每日1次口服,疗程48周。检测不同时间点(基线,治疗12、24、48和72周)患者HCVRNA定量和肝功能等指标。根据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治疗中反弹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与应答的关系。 结果: 264例患者中171例(64.8%)获得SVR,37例(14.0%)治疗中反弹,47例(17.8%)复发,9例(3.4%)无应答。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轻度升高的患者较ALT正常的患者易获得SVR(P<0.05)。经抗病毒治疗,4组患者血清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下降,且12周时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反弹组患者在48周时ALT和AST回升,复发组患者停药后24周时ALT和AST回升,直至停药后24周SVR组患者的ALT和AST可维持稳定。与治疗中反弹组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ALT和AST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应答组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始终高于SVR组、复发组和治疗中反弹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SVR组患者在12周时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其他时间点明显下降(P<0.05),直至停药后24周可以维持稳定。在治疗24周时,无应答组患者血清TBIL、DBIL水平明显高于SVR组和治疗中反弹组患者(P<0.05)。 结论: CHC患者基线ALT水平可能与病毒学应答有关。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改善,尤其SVR患者改善更明显,随着病毒的复发或反弹,转氨酶会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合并IR)38例,对照组(无IR)34例,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IR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持续应答率(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是34.2%和5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SVR组HOMA-IR治疗前显著低于非SVR组,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IR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而提示改善IR状态,有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抗病毒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干扰素α-1b 5MIU,隔日1次,2组均按体重同时服用联合利巴韦林900-1200 mg,每天1次,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测定患者血清HCV-RNA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为77.4%,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EVR)为83.0%,治疗结束应答率(ETVR)为90.6%,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应答率(SVR)为84.9%,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并发症消除后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PEG-IFNα-2a135μg每周1次,利巴韦林0.60.9g/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监测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肾功、HCV RNA,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4周给患者行肝穿,活组织病理检查,做组织学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分,观察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全部完成抗病毒疗程并随访24周;66.7%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5例复发,2例无应答;其中16例患者肝组织学评估结果有明显改善,2例无变化,3例加重。结论: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获得较好的SVR,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得到改善,且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丙肝)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约有1.8亿丙肝病毒(HCV)感染者,每年新增病例300万~400万。国际公认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标准方案(standard of care,SOC)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为40%~50%[1]。此外,临床上有30%~40%的CHC患者不能耐受SOC不良反应而影响治疗,导致丙肝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定量监测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导作用。方法: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本院就诊的62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α-2b干扰素500万IU,皮下注射,隔日1次治疗。抗病毒治疗至24周时根据HBsAg定量下降情况进行分组。 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纳入A组,HBsAg定量下降〈1 lg IU/mL的患者随机分成B1组和B2组。 A组和B1组继续给予α-2b干扰素治疗,B2组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共48周。所有患者随访24周。结果:A、B1和B2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8.2%,22.7%和59.1%。 A组和B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明显高于B1组。随访24周时A、B1和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分别为[(5.00±1.62)、(2.70±1.52)和(4.13±2.00)] lg copies/mL, B2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幅度与A组接近,明显大于B1组。 A组患者HBsAg平均下降幅度高于B1组和B2组,最终A组有2例(11.8%)HBsAg消失,B1和B2组均为0。结论:HBsAg水平变化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相关。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HBsAg下降〈1 lg IU/mL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24周时HBsAg下降〈1 lg IU/mL患者可联合阿德福韦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湿解毒清膏治疗乙型肝炎的病毒学及血清免疫学应答情况,探讨中医化湿解毒法抗乙肝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相应组别。治疗组患者给予化湿解毒清膏,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总疗程52周。所有患者于疗程第12、24、52周及停药后24周分别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治疗52周,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明显好于对照组(0.383/0.191、χ2值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24周,治疗组HBeAg/抗-HBe持久转换率、HBVDNA持久阴转率分别为96.8%和86.7%,对照组则为64.3%和58.06%,χ2值分别为8.81和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化湿解毒清膏具有肯定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其抑制HBVDNA复制一年期间,效果相当于拉米夫定,而促HBeAg/抗HBe转换,以及减轻耐药复发、维持持久答应方面,效果明显好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观察治疗4周、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变化、Fibroscan指标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采用观察组或对照组4周时SVR率分别为90.00%,70.00%、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停药后随访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在ALT、AST、GGT、ALB等血清生化指标在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5),在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Fibroscan值显著下降(t = 5.700,P = 0.018),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的Fibroscan值无差异(t = 0.012,P = 0.912);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头痛和头晕。  结论  对于基因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比对照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高的SVR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明显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