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  相似文献   

2.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金元及明清温病学家将其拓展应用于内伤杂病及温病治疗之中.“火郁”为火热之邪被郁闭于体内不可往外透发而成的病理改变,病机在于气机壅滞、升降失常;“发之”指发其郁滞,疏泄气机,使怫郁之火得以透达发越而解的治疗原则.栀子豉汤首见于《伤寒论》,由栀子和豆豉构成,共奏清宣郁热之功,用...  相似文献   

3.
土郁证首见于《内经》 ,“土郁夺之”是《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完善下 ,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郁证理论 ,现就“土郁”及“土郁夺之”作一探讨。1 起源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运气变化规律、胜复郁发的情况时谓“郁极乃发 ,待时而作也” ,即五运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木郁概念源于《内经》,出现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五运之气被胜制后,若抑郁过甚,则有复气发作,称为"郁发之气".依据五行、五运的太过提出五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并提出五郁的治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后开始在秦汉时期发展开来,后慢慢发展至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则更加丰富的发挥、发展.可见关于木郁证治,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对于"木郁达之"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最终总结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但凡能恢复肝生理功能的方法,肝得以疏泄、藏血均可为"达之"之法.  相似文献   

6.
木郁达之,初出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古字“鬱”,按《说文》原指木丛、茂林,后延伸为聚、滞、塞等义;达,不相遇也,后作通畅解。故木郁达之,意即木气抑郁就应该条达它.木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按天人相应的观  相似文献   

7.
读经拾贝     
《黄帝内经》不仅创立了中医理论体系,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临床思路,今举一例以印证《内经》启迪之功。“木郁达之”出自《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论为五郁之甚者,各循其性而调其气,达到过者折之,以复其常的治疗目的。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达即疏达、畅达,气机通调畅行,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相似文献   

8.
<正>"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外感六淫,内滞气、血、痰、饮、食等阻碍气机,郁久化火,皆可成"火郁"之证。治疗上,但凡顺其病机,因势利导,发其郁滞者皆属于"发"的范畴,诚如张景岳所言:"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火郁发病甚广,内外妇儿尽皆有之,妇女因"经、带、胎、产、乳"的特殊生理,加之"妇人善怀而多郁",因此更易发生"火郁"之证。临证施  相似文献   

9.
谢光模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33-133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  相似文献   

10.
1 肝郁在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1.1 肝郁与五气之郁古典医籍中与肝郁证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帝曰 :五运六气 ,亦复多乎 ?歧伯曰 :郁极乃发 ,得时而也。帝曰 :郁之其名 ,论之奈何 ?歧伯曰 :木郁达之 ,……”该篇内容主要论述六气司天在泉及五运值年值时的规律 ;运气运行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对自然生态的促进和损害作用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1] 。而我们今天研究的肝郁证或多或少与其中涉及的五气之郁中的木郁有着某些联系。肝在五行中属木 ,肝的生理特点与木的主升主动具有内在…  相似文献   

11.
    
①音利(li)。疫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②音赖(lai)。古同癞。癞病。厉,本作疬。即麻风。《史记·范睢传》:"漆身为厉"。《素问·风论》:"疡者,有  相似文献   

12.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辅助时间取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是传统医学中极重要的针灸治疗方法.子午流注源远流长,早在<内经>时期已有萌芽.<素问*刺法论>曰:"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当刺包络之荥……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这些都是按时取穴最早运用的经验总结.窦汉卿<标幽赋>之"一日取六十六穴,方见幽微",是"纳支法"的具体提出;徐凤的"子午流注按时定穴歌"是"纳干法"的具体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温病质难     
温病源流:温病一名,首先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的记载。温病又名热病,《素问·热论》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或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16.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17.
<正>君相二火最早出现在《内经》的运气篇,即《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可惜《内经》对君相二火并未做更多相关的描述,且历代许多医家都作了一番论述,各执其理,从而给后来者正确认识君相二火带来困难,那么什么是君相二火呢?在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解。1君相二火的概念、内涵《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灵枢·口  相似文献   

18.
黄疸也称黄癉,以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是确定本病的主要依据,若仅身黄而目不黄者不属于黄疸病。《内经》中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癉。”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也明确指出“目黄者,日黄疸”。黄疸病的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分黄疸、谷疸、酒  相似文献   

19.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与"糖尿病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一段我们所熟知的有关论述病因病机的经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疒弗。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其中“偏枯”、“痤疒弗”之证历来解释较为统一,而对“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的认识,古今颇多歧义。首先是王冰注:“高,膏也。梁,粱  相似文献   

20.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一种学说。五运六气渗透于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长期指导中医防治疾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不懂五运六气,捡遍方书何用济”之训。《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1]。《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理论。《素问&#183;六节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五运六气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