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 ,其次为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为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脊柱畸形。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1 7例 ,男 1 0例 ,女 7例 ,年龄 4-1 7岁 ,平均 1 0 5岁 ,均是在出生 3个月后被发现眼球运动异常及斜颈。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 ,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 ,对能合作的患者行同视机及Hess屏检查。1 7例病人均有下斜肌功能过强 ,向鼻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伴有上转 ,Biels…  相似文献   

2.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 ,单眼发病较为多见 ,患者主诉以上斜视和代偿头位为主。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手术方式很多 ,疗效不同。我院自 1 992年~ 1 998年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其中男性 2 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3~ 3 5岁 ,平均 712 岁 ,3 8例有代偿头位。术前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与屈光度 ,用角膜映光法、同视机和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数 ,分别测量 6m和 3 3cm的斜视度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3岁前的婴幼儿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手术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54例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矫正手术,女26例,男28例,单眼49例(90.7%),双眼5例(9.3%),合并水平斜视5例(9.3%),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3例(5.5%),发病年龄3~6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4个月~5年,术后1周眼位正位、轻度欠矫或过矫分别为50%、31.4%;代偿头位消失、明显减轻分别为51.8%、29.6%;Bielschowsky征全部转阴.结论 3岁前的婴幼儿上斜肌麻痹手术矫正的疗效是肯定的,早期手术能尽早改善代偿头位.  相似文献   

4.
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多由出生时的创伤或婴幼儿期疾病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是上斜视及代偿头位引起的斜颈,面部不对称及背柱畸形,对儿童身心生长发育不利。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17岁,平均10.5岁,均是在出生3个月后被发现眼球运动不协调及斜颈。术前所有患者行角膜映光法,三棱镜中和测定斜视角,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功能,对能合作的患者行同视机,Hess屏及Parks三步法检查。在所查病例中,17例均有下斜肌功能过强,向侧方注视时内转眼伴有…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对视力发育是否有影响 ,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发生弱视的比例有多大 ?以往的文献报道不多 ,故对我院 1 994~ 1 996年的 2 2 4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 994~ 1 996年本院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2 2 4例 ,男 1 3 9例 ,女 85例。发现患病年龄 3个月~ 1 0岁 ,平均 1岁。手术年龄 1~ 3 8岁 ,平均 8岁。其中单眼发病 2 0 9例( 93 3 % ) ,双眼发病 1 5例 ( 6 7% )。单眼发病中右眼 1 0 7例 ,左眼 1 0 2例。配合视力检查及验光者 1 80例 ,其中术前散瞳验光者 1 4 6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早期手术治疗年龄。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7mo~7岁2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接受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mo~7岁21例患儿垂直斜视及伴水平斜视和V型斜视术后均获矫正,20例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部分改善,术后1wk内头位完全矫正率2岁以下为91%(10/11),2岁以上40%(4/10)。21例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全部阴性,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1岁内患儿有代偿头位,垂直斜视,且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即行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Harada—Ito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效果。方法对10例(先天性9例,外伤性1例)头位倾斜严重(向麻痹眼对侧肩倾斜≥20°)的上斜肌麻痹患者施行Harada—Ito手术。双马氏杆检查原在位≥10°外旋斜视5例;不能很好配合主观检查,用三棱镜中和垂直斜视后代偿头位无明显改善者5例,术中以移位后的前部上斜肌纤维有一定张力为准。结果代偿头位消失6例,改善4例,外伤性1例视物倾斜及复视消失。结论Hara-da—Ito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表现的外旋斜视和严重代偿头位效果确切良好,不能配合主观旋转斜视检查、三棱镜中和垂直斜视后代偿头位无改善者可以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对777例水平斜视手术中48例V型斜视的治疗结果。48例V型斜视年龄最小5岁,最大26岁,5-14岁25 例,15-26岁23例,男29例,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九个方位斜视角,所有病例均伴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43例眼底照像检查除5例7眼未查出外旋外,余均为外旋。同视机检查均无双眼单视功能。均行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后徙或前转位术,同时行单眼或双眼内外直肌后徙和/或缩短术矫正内外斜视。术后随访时间 1-24月,平均10月。结果 V型斜视占水平斜视的6.17%。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8例(58%),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0例(42%)。手术治疗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98%,获得满意效果。22例(45.8%)获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V型外斜多于V型内斜,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0引言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临床特征是患眼上斜视和代偿头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我院眼肌科自1999-03/2005-08共收治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16例,其中对48例原在位垂直斜度15Δ~25Δ的患者,我们手术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23~1.5岁;48例患者41例有代偿头位,表现患眼上斜视,头向健侧倾斜。术前常规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分别检查远近斜视角,对于能合作的患者用同视机测定双眼视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11.
单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称双上转肌麻痹 ,其临床表现为健眼注视 ,则患眼下斜视 ,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关于双上转肌麻痹的文献较少。我们对 1 6例双上转肌麻痹进行手术治疗 ,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6例双上转肌麻痹病人 ,其中男性 1 0例 ,女性6例 ;年龄 1 6~ 32岁 ;单纯双上转肌麻痹 4例 ,双上转肌麻痹合并外斜视 6例 ,双上转肌麻痹合并内斜视4例。检查方法 :视力、眼球运动和眼底常规检查。主要检查如下 :( 1 )检查提上睑肌和额肌的功能 ,健眼和患眼交替注视 ,区别患眼上睑下垂是假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3.
眼性斜颈的病因中 ,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最为多见 ,主要症状是垂直斜视和代偿头位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所致的斜颈应及早行斜视矫正手术矫正 ,使之能获得能双眼单视功能 ,消除代偿头位。手术的方法可分为患眼下斜肌减弱术 ,上斜肌加强术及双上转肌减弱术 ,健眼下直肌减弱术等。作者用患眼双上转肌减弱术治疗 3 2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浙益眼科中心 1 996~1 999年住院眼性斜颈患者 3 2例 ,男 1 5例 ,女 1 7例 ,年龄 2~ 1 2岁 ,平均 6 56岁。代偿头位均为头向健眼侧倾斜。有 8例曾在其它医院行颈部手术未获…  相似文献   

14.
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双眼视觉的特点。对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38例的术前双眼视觉功能进行了临床统计、分析。绝大多数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患儿视力比较好,早年通过头位代偿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双眼视觉。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儿童具备了产生双眼视觉的基本条件。早期手术治疗是维护、改善其双眼视觉的唯一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上斜肌麻痹在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较常见[1],临床多采用减弱下斜肌的方式来矫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临床报告很少,我院收治5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DVD的患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DVD的5例患者均为单眼,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6~14岁,平均8.8岁。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在10△~50△之间,患眼有自发性上飘现象,阳光下明显。三棱镜中和时发现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变化大且不稳定(如一患者R/L25△~R/L50△之间不稳)。向对侧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及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斜视的发病率较高 ,现将我院眼肌病科资料较完整的住院患者 2 93例 ,对其临床及手术等问题进行回顾性总结 ,分析于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 93例麻痹性斜视患者 ,其中双眼发病 9例 (上斜肌麻痹 7例 ,外展神经麻痹 2例 ) ,单眼发病 2 84例。男性 175例 ,女性 118例。手术年龄 3~ 6 3岁 ,平均年龄 2 0 .84岁 (垂直斜视 19.52岁 ,水平斜视2 4 .31岁 )。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进行全身及化验检查 ,12岁以下者 1%阿托品散瞳检影 ,矫正屈光不正 ,进行眼位、眼运动、视镜、同视机等眼肌专科检查。二、斜视类型及斜视度 :麻痹性斜视分垂直斜…  相似文献   

18.
上斜肌不全麻痹是垂直眼外肌麻痹最常见的一种,多是单眼发病,也有双眼上斜肌同时受累的。有明显的代偿头位;常因斜颈被误诊为胸锁乳突肌异常。其眼位,有的表现为单纯上斜视,有的合并水平斜视,表现为继发性内斜视或继发性外斜视。现将我院近几年所作70例上斜肌不全麻痹矫正手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根据患儿不同斜视程度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一次或多次完成手术,同时观察术前术后的斜视及双眼视觉。结果16例病人中,仅1例为单纯垂直斜视,伴外斜者10例,伴内斜者5例。所有病例术前检查均无双眼视功能及立体视觉。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一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5例;一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6例。二次手术者5例,二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2例;二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3例。术后随防1个月至1年,仅有2例有双眼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以单眼上直肌、下斜肌同时麻痹为临床特点,垂直斜视度较大,常伴有水平斜视,手术本身第一次到位成功率较低,可能需二次或多次手术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全面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双上转肌麻痹病人多无双眼视功能,手术主要目的为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离性垂直斜视与麻痹性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直分离性斜视(DVD)与麻痹性垂直斜视合并存在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并观察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530例DVD手术病例,分析其中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病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530例DVD中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者106例(20%),其中单眼上斜肌麻痹者伴同侧DVD86例(16.23%);双下转肌麻痹伴同侧DVD7例;下直肌麻痹伴同侧DVD2例;双上转肌麻痹伴对侧眼DVD2例;上直肌麻痹伴对侧眼DVD8例;固定性下斜视伴对侧眼DVD1例。两者伴发的特点:原在位垂直斜视;遮盖后高位眼上斜视加大且不稳定,低位眼遮盖后也可能上飘;单眼运动有确切的眼外肌麻痹及亢进。手术疗效:满意:87.6%;改善:12.4%;无效:0。结论DVD可与麻痹性垂直斜视合并存在,两者伴发的治疗原则是单眼麻痹性上斜视合并DVD时可同期手术,麻痹性下斜视合并对侧眼DVD,一般须先行下斜眼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