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并导致猝死。一些研究已证实[1]AMI后QT离散度(QTd),T离散度(JTd)的变化来评价再灌注状态,并预测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就此作用进行观察。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中山医院1994年3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临床应用近况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450003)王现青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710061)崔长琮随着对猝死和室速的研究深入,发现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指出QT间期延长是室速发生的重要机制[1]。QT间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量(LVM)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检测150例患者的QT、JT、QTc、JTc离散度和超声心动图,其中68例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的复极离散度大小与左室重量呈正相关,伴左室肥厚者(LVH组)的QTd大于无左室肥厚者(对照组)(P<0.01),有持续性室速发生者(SVT组)的复极离散度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P<0.01),仅有室性期前收缩者(VPC组)的QT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极离散度的大小主要与左室重量有关,伴左室肥厚者的心性猝死率增加可能与QTd的增大有关,QTd的变化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410002)杨玉连赵学辉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由Campbel等[1]于1985年提出。它是由心肌复极不均和复极离散引起,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各导联Q-T间期的测值不同,...  相似文献   

6.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影响心室肌的局部复极都会有QTD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肥厚、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分析不同受试者的Q-Tc及J-Tc间期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发现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的Q-Tc及J-Tc间期均与正常组接近;单纯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组和OMI+CRBBB组仅表现Q-Tc间期延长,J-Tc间期与正常组接近;急性心肌梗塞(AMI)组和AMI+CRBBB组Q-Tc及J-Tc间期均明显长于正常组。结果提示:J-Tc间期较Q-Tc间期能更好地反映心室肌复极状态,对心室除极顺序正常和异常均适用,并认为J-Tc间期是判断AMI演变期一项可敏感而又可靠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影响心室肌的局部复极都会有QTD的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心肌肥厚、肺心病、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和形态变化或者室性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其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量度 ,它可以反映心肌各部位间复极的差异情况 ,差异增大提示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增加 ,常为室性心律失常形成的基础 ,它与心肌梗死程序、部位及心肌缺血状态都有密切关系 ,预后价值较大。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0例男性患者 ,年龄 60~ 74岁 ,符合WHO诊断标准。未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1 2 方法  2 0例AMI病人入监护病房 ,监测 2 4h心电图 ,每日作 12导联心电图 ,有室性心律失常随记录 ,每导联连续测量 3个QRS波和QT间期 ,取其均值 ,QT…  相似文献   

10.
利用心电学无创指标来判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QT离散度(QTd)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差异,其值异常对预测老年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为了解其临床意义,笔者分析了61例老年AMI患者早期心电图(ECG)的QT间期(QT)、矫正的QT间期(QTc)、QTd、矫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对照组比较,以探讨其对AMI预后的影响及与梗塞部位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老年AMI病人61例,符合WHO诊断标准,除外其它因素对ECG的影响(如室内传导阻滞、电解…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由于局部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QT间期离散度(QTd)增加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本研究旨在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校正后QTd(QTcd)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 首次AMI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58.5±11.3)岁(35~72岁)。AMI诊断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证实。早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及溶栓成功判断标准参照我国太原溶栓会议制定的标准。溶栓成功者(成功组)45例,失败者(失败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电图检查中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方法:将接受心电图检查的7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以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比较心电图指标及超声指标,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p-Te间期、离散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则低于对照组(P<0.05)。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LVEF、IVST呈负相关,与LVEDD正相关。结论: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能较好地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情况及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测量心电图QT间期和JT间期离散度(QTd和JTd),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包括死亡者或合并室颤和幸存者,观察组)和健康人(对照组)QTd和JTd的变化。结果表明:观察组QTd和JT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死亡者QTd和JTd显著高于观察组幸存者(P<0.01),死亡者并发室颤者为最高(他们的QTd和JTd均≥100ms)。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382例AMI患者入院时和第3周心电图JTc间期。结果表明:AMI入院时JTc间期显著长于第3周(P<0.01),但异常组与正常组DCSD发生率无差异(P<0.05)。而第3周JTc间期异常组DCSD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且JTc间期愈长的DCSD的可能性愈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0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55例QTcd大于60ms患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60ms的患。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和心电不稳定的程度,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1~3].近年来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时Q-T明显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4~6].煤工尘肺(CWP)患者的Q-Td、Q-Tcd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对CWP患者的Q-Td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刘源  唐其柱  李利娜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948-2949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4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监测24h长程心电图,记录QT离散度的变化,观察组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心力衰竭组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较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患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延长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旨在探测AMI患者QTd变化与其心律失常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11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QT离散度(Q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组之QTd均值显著长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组(87.5ms比53.2ms);QTd≥60ms组较之<60ms组警告性心律失常、心室纤颤和猝死发生率亦显著增高。提示:Q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QT间期及其离散度,探讨其在OSAHS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OSAHS患者(观察组)及79例单纯鼾症者(对照组)的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电图及多导睡眠图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LSaO2、 MSaO2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血压、 BMI、 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 QTcd与LSaO2呈负相关(P均<0.05)。校正年龄、 BMI、 SBP、 DBP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 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OSAHS患者心电图QTd、QTcd增高,提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