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30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9例,重型肝炎(CSH)26例,肝硬化(LC)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300份血清标本中B型89例(29.7%),C型196例(65.3%),BC混合型15例(5.0%);C基因型在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和CHB组(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可能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宿主遗传、免疫以及病毒等因素在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形成的多因素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38例和HCC 34例,分别对其进行HLA-DR基因型、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HBV基因型及其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情况的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HCC组和LC组的HLA-DR13基因频率、血清TNF-α水平、HBV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率均高于CH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FN-γ水平和HBV基因型在CHB组、LC组和H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CC和LC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BV相关HCC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在HCC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检测技术创立以前,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最重要致病因素。自1989 Kuo 等建立了血清抗-HCV 检测方法。美、欧、日先后报道HCV 与HCC 的关系远较HBV 更重要。日本甚至认为HCC 的病因学中HCV 重要性较HBV 高4倍。我国是HCC 高度流行区,有关HCC 中HCV 感染情况的资料尚少,为探讨本地区HCV 与HCC 的关系。我们检测58例HCC 的HCV 和HBV 感染指标,并将临床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CAH)67例和非肝病体检健康者225人,作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AS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64±0.17)ng/mL]比较,HBV感染者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4.18±0.48)、(4.71±0.42)、(3.62±0.31)ng/mL,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ASC组相比,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L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C组患者IL-4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1);HCC组患者IL-4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263、0.323,P0.05)。结论 IL-4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外周血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变异在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收集4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32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标本,用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及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结果不同临床类型(AHB、CHB、LC、HCC)患者拉米夫定(LAM)耐药率及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率分布为11.25%(19/169)、4.73%(8/169);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未见其他基因型;C型年龄分布高于B型(t=2.48,P<0.05);AHB、CHB、LC、HCC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6,P<0.05)。结论苏州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且HBV C型更易导致严重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临床病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临床病程分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60例(ASC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0例(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60例(LC组)及原发性肝癌(HCC)患者60例(HCC组)。以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IL-1β、IL-6、TNF-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水平及HBV DNA载量。结果 ASC组、CHB组、LC组和HCC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CC组IL-1β、IL-6水平显著低于ASC组、CHB组、LC组(P0.01),ASC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LC组(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C组、CHB组IL-1β、IL-6、TNF-α与HBV DNA载量、ALT、AST、TB、Alb均无相关性(P0.05)。LC组除IL-6与ALT呈负相关(r=-0.314,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HCC组除TNF-α与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r=-0.348,P0.05)外,其他各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或可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异质体(AFP-L3)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原发性肝癌(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5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阶段不同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6例作为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92例作为LC组、HCC患者119例(包括初发者55例、复发者45例、经治者19例)作为HCC组,并对初发HCC患者进行TNM分期。所有患者常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AFP和AFP-L3,比较不同组别之间各项目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差异。结果 CHB组AFP水平、AFP阳性率明显高于LC组,HCC组AFP-L3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L3诊断初发HCC患者的特异度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AFP,晚期[TNM(Ⅲ+Ⅳ)期]HCC患者AFP水平和AFP-L3阳性率均高于早期[TNM(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和复发HCC患者AFP水平、AFP和AFP-L3阳性率均高于经治HCC患者,但只有复发和经治HCC患者AFP-L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AFP-L3对HCC有较好的诊断特异度和准确度,并且与肿瘤阶段、治疗及复发与否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50-952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9.
张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843-1844
目的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情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3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HBV、抗-HCV、抗-HDV的检测。并对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感染率作一分析。结果单纯HBV的感染率为61.8%,远大于单纯HCV(8.5%)和HDV(0.4%)感染率。单纯HDV感染率很低,HBV和HDV重叠感染率较高为(12.3%),并且HBV和HDV重叠感染率按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呈顺序递增现象。肝癌组的HBV、HCV重叠感染率12.5%,与慢性肝炎组(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仍以感染HBV为主,HBV易与HCV、HDV发生重叠感染。重叠感染易使肝病加重。支持HDV要在感染HBV的基础上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用检测指标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细胞肝癌(HCC)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检验其效能。方法:收集2010—202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男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61例(肝硬化组)和男性乙型肝炎HCC患者694例(HCC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间年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检测在HCV单独感染和HC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HCV感染者分别分为CH和LC组,HCV和HCV+HBV组,检测抗-HCV、HCV RNA。结果 96例HCV感染患者中肝硬化组HCV RNA阳性率较慢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和丙肝二重感染者HCV RNA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HCV感染(χ2=5.65,P=0.017)。单纯HCV感染者和乙肝及丙肝二重感染者血清丙肝病毒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4,P=0.023)。结论在HCV RNA检测的同时结合HBV DNA的检测,对HCV感染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尽管还不清楚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是否整合到宿主染色体DNA(大概是不可能的),但在多数患者中,HCV可导致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并由该病导致肝细胞癌(HCC)的流行病学证据正在增加.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与HCC最近已开始积累血液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V)感染与HCC之间病因相关的证据.由于缺乏文献,证明这种相关性是困难的.直至最近,血液传播的NANBV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和在HBV高发区进行的HCC研究的许多事实,才肤浅地了解了NANBV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两者相关性的证据来自下列观察:1.在低发区,仅较小比例的HCC有慢性HBV感染证据,不象高发区那样,大多数HCC病例HBsAg是阳性的.相反,不管地理起源,大多数HCC是由肝硬化产生的.因此,在地理基础上(而不在数字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娜  李晓斐 《检验医学》2012,27(12):1047-104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 YMDD变异情况,结合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各组变异与肝癌有无相关性。结果 HCC组、LC组、CHB组HBV YMDD变异率分别为11.67%(7/60)、31.67%(19/60)、26.67%(16/60)。HCC组、LC组及CHB组中ALT活性分别为56(25~113)、61(23~301)、58(31~267)U/L,而AST活性分别为105(39~137)、64(25~109)和55(33~214)U/L。60例HCC患者中有HBV YMDD突变7例,突变率为11.67%。结论肝癌发生与HBV YMDD变异不存在明显相关性。AST比ALT更能反应HBV引起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而ALT是与HBV YMDD变异有关的较为敏感的肝功能指标,有利于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14年1—3月建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报告的HBV 34例(CHB组)及2014年1—12月在建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注册的乙型肝炎后LC 31例(乙型肝炎后LC组)和乙型肝炎后HCC 29例(乙型肝炎后HCC组),另选择2014年1—3月参加建平县医院体格检查结论健康的志愿者30例(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Th(CD3+、CD4+、CD8+、CD4+/CD8+)检测并比较。结果 4组外周血Th各指标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乙型肝炎后LC组及乙型肝炎后HCC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血CD8+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后HCC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值均明显低于CHB组及乙型肝炎后LC组,而CD8+值明显高于CHB组及乙型肝炎后LC组;乙型肝炎后LC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值均明显低于CHB组,而CD8+值明显高于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及乙型肝炎后LC、HCC患者均存在明确外周血Th异常表达,乙型肝炎后HCC患者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R-138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30例HBV相关HCC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20例HBV相关肝硬化(LC)患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血液样本,抽取HCC组和LC组腹腔积液。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138含量;ELISA法检测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细胞中PD-1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miR-138对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的靶向作用。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腹腔积液和血浆miR-138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中PD-1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138相对表达量与sPD-1含量、CD3~+T细胞PD-1表达量均呈负相关(P0.05);miR-138和PD-1基因3′-非编码区(3′-UTR)存在靶向关系,miR-138转染后T细胞中PD-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结论 miR-138通过靶向作用PD-1参与HBV相关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邹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0):1217-1218,12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ANA)特征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乙肝(CHB)、乙肝后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共3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NA。结果 (1)376例患者中ANA阳性99例(26.3%),其中CHB组58例,占21.0%(58/276),LC组20例,占38.5%(20/52),HCC组21例,占43.7%(21/48);健康对照组ANA阳性2例,占3.0%(2/66)。3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LC、HCC与CH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组与HC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B、LC和HCC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分别为72.4%(42/58)、65.0%(13/20)和71.4%(15/21)。(3)ANA滴度1/100和大于或等于1/320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HBV-DNA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出现的自身抗体以ANA为主,HCC组阳性率最高。70.7%的HBV感染者ANA为低滴度阳性,对其滴度的高低与肝细胞损伤及HBV-DNA复制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中α-烯醇化酶(ENO1)的浓度,探讨ENO1 作为肝癌诊断相关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共纳入2018 年3 月至2019年9月肝病科、肝胆外科就诊的90例HCC患者、45例肝硬化(LC)患者、45例肝纤维化(LF)患者和45 例健康体检(NC)者.收集四...  相似文献   

18.
陈银石 《临床荟萃》1997,12(4):157-158
肝细胞癌(HCC)是许多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东南亚和非洲次撒哈拉是HCC高发区,每年男性新发病率为10~30/10万人,全世界HCC发病人数每年在25万~100万例,是男性第7位最常见的肿瘤.自从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抗一HCV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HCV-RNA以来,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CC病因学的作用已得到肯定.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与HCC的关系受到关注,已有许多研究报道,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对65例HCC患者进行HBVM、抗HCV和HBV-DNA、HCV-RNA检测,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并发抑郁症的程度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方法 选择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肝硬化(LC组)和肝癌(HCC组)不同病程的患者126例和40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分和抑郁分级,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 LC组、HCC组离异或丧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χ2=6.354,11.972; P值均<0.01); ASC组、LC组、HCC组抑郁严重程度的分布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51,42.150,49.636; P值均<0.01); 同时,ASC组抑郁严重程度低于LC组和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5,28.772; P值均<0.01); ASC,LC,HCC和对照组BDNF((-overx)±s,ng/ml),分别为11.10±3.26,8.66±3.11,7.39±2.52和12.18±2.59,LC组和HCC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AS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CHB病程的进展与HAM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719,P<0.01),与BDNF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504,P<0.01); 血清BDNF水平与HAMD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6,P<0.01)。结论 CHB疾病的进程可使抑郁的程度加重,BDNF水平逐渐降低。提示血清BDNF水平可作为CHB患者心理治疗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有望提高临床医生对CHB患者伴随抑郁症发生的识别,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交叉感染患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6(IL-6)、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及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8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90例(HBV组),单纯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86例(HCV组),HBV和HCV交叉感染82例(交叉感染组)。HBV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HCV组86例,男性45例,女性41例,交叉感染组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6、IP-10等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及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分级标准(Child-Pugh)评分;免疫学指标与肝功能指标及Child-Pugh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交叉感染组与HBV组和HCV组患者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均有明显差异,且交叉感染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HBV组患者ALT水平明显高于HCV组和交叉感染组(P0.05);HCV组与HBV组和交叉感染组AST水平有明显差异,且HCV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HBV组患者TBil水平明显高于HCV组和交叉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感染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明显高于HBV组和HCV组(P0.05);HBV组和HCV组患者Child-Pugh评分有明显差异,且HBV组明显高于HCV组(P0.05);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与Child-Pugh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交叉感染对肝功能指标影响不明显,对血清中IFN-γ、IL-6、IP-10含量影响较大,可加重体内炎症反应,降低肝脏储备功能,易发生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免疫指标的检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