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正> 关某,男,58岁,工人。因凉食后出现腹痛、腹泻,水样大便日达10余次。自服痢特灵3片总剂量为150mg。服药后约5小时,即感胸闷气憋,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及全身皮肤发痒,烦躁不安。来诊时患者呈喘息状,端坐呼吸,唇指(趾)无紫绀,半卧位。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1岁,农民。入院前7天因脐周痛,自服头痛粉1包。3小时后腹痛缓解,全身出现荨麻疹,发痒伴乏力,唇发麻,晚解暗红色稀大便1次,遂卧床不起。次日送区中心医院,经过输液、抗过敏等治疗,荨麻疹消散,又解暗红色稀大便2次,尿量明显减少。入院前1日,出现腰胀痛、腹  相似文献   

3.
例1 女性,26岁,于1989年6月3日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口服雷尼替丁(重庆制药七厂生产批号890105)0.15g一日二次。首次服药后10分钟,患者感皮肤搔痒,随后出现红色丘疹,2小时后自行缓解。6小时后第二次服该药0.15g,10分钟后又出现类似皮疹。次晨再服0.15g,皮疹加重,伴全身散在风团样荨麻疹,且有全身不适,冷汗等过敏反应症状。体检:全身皮肤散在红色丘疹。血嗜酸性白细胞0.1,考虑为雷尼替丁引起,嘱停服该药,并给抗过敏治疗。患者自觉症状逐渐好转,1小时后荨麻疹消退,随访3天未见上述症复发,随后改服其他抗酸药,也未引起上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方。腹痛足挛急,服之即安康。”注:芍药甘草汤用炒白芍、炙甘草两味药组成。功能缓解挛急、止腹痛。是汉代张仲景用治两足挛急,以及诸般腹痛的主方。临床应用时,随发病见证的不同,有多种变化方法,分列如下:“热证配黄芩。”注:《伤寒论》有黄芩汤一方,即由此方加黄芩、大枣而成,用治太阳少阳合病,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使邪热清,痛、利俱已。《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黄芩芍药汤,只用黄芩、芍药、甘草三味药,治疗肠热泄泻,或痢疾、里急后重,身热、下脓血稠黏者,着重于清肠热、止痛利。…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9岁,交通警,腹痛、腹泻、脓血便4天,血水样便13小时于1984年9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自9月8日起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某院诊断为细菌性痢疾,服药后体温正常,腹痛消失,但大便仍有脓血,每天10余次。于9月11日上午10时出现血水样便,每小时3~  相似文献   

6.
王×,4岁,腹痛腹泻四天,肉眼见脓血便。镜检,脓球(++),红细胞(+++),白细胞(+),大便细菌培养为福氏痢疾杆菌。病儿卧床不起,自诉腹痛难受,服复方新诺明及黄连素二日无效,即改用吡哌酸0.25mg。服药后约20分钟,患儿全身皮肤潮红,奇痒难以忍受,口唇及双耳轮相继水肿,躯于及四肢皮疹逐渐增多,40分钟后,全身呈大片融合之斑丘疹,全身皮肤发热,辗转不  相似文献   

7.
笔者运用自拟白马银黄汤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收到良好效果,观介绍如下。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58岁,平均年龄3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天。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每日5~10次,多则20余次。药物组成:白头翁15g、马齿定609(鲜品可用1509)、银花15g、黄连109、黄柏129、秦皮129、丹皮10g、木香gg、白芍10g、山植15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结果:痊愈(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消失,体温正常)30例。显效(腹痛,里急后重基本消失,大便无粘液脓血或少量粘液)5例。无效(…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1岁。因腹痛0.5h、腹泻2次,自服吡哌酸0.5g,灭滴灵0.2g,约20min后自觉皮肤搔痒,继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急来诊。查体:脉搏11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5.5kPa,憋喘貌,口唇紫绀,双肺闻及哮鸣音,心律...  相似文献   

9.
18岁男性患者,因肌肉注射安痛定3ml,半小时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立即抗过敏治疗,症状缓解,2~3h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18岁男性患者,因肌肉注射安痛定3ml,半小时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立即抗过敏治疗,症状缓解,2—3h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1.
患者何××,男性,35岁,山西籍,煤矿工人。主因大便不畅伴里急后重约30年,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于1980年2月25日来我院门诊。患者自有记忆以来,经常大便不畅,大便条细伴有里急后重,但无脓血便。随着年龄增长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而且近半年来经常腹胀,伴有阵发性左侧腹痛,尤以排便前明显。每日排便8~9次,每次排出少量正常粪。无恶心呕吐,食欲稍差,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12.
例1 患者,女,52岁。因服解热镇痛药后出现喘憋3年,加重1小时入院。患者于3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卫生院按“上感”处理,服速效伤风胶囊6粒,复方阿斯匹林2片,约半小时后出现喘憋、哨鸣,不能平卧。又去县医院就诊,以支气管炎收入院。给静脉点滴青霉素、氨茶碱、氟美松等治疗,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又因重感而口服克感敏2次,均  相似文献   

13.
钟森  徐博君  陈婧 《西部医学》2011,23(12):2323-2323
病例 男,4岁。因腹部疼痛,下痢脓血,伴里急后重,解便次数增多于2009年4月13日急诊入院。入院后查大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见沙门氏菌。中医诊断为"湿热痢",前医予以白头翁汤加味,辅用西药抗菌消炎,经治4天,病情无好转,大便每日6次,偶见脓血,腹痛时作,无里急后重,大便思解即解。舌红,苔白黄,中根厚腻,  相似文献   

14.
胡××,女,40岁,因腹痛、腹泻、大便一日数次,口服呋喃唑酮0.2g,一日3次,黄连素0.3g,一日3次,服药后患者全身皮肤迅起荨麻疹样风疹块,色红,大小不等,剧痒、伴心慌、胸闷。查:心律齐,无杂音,心率96次/分,BP正常,即停服呋喃唑酮,继服黄连素,并口服赛庚定2mg,一日3次,一日后搔痒渐止,风疹块渐消,考虑到风疹块由呋喃唑酮所致,风疹块及搔痒停止后,再次口服同剂量呋喃唑酮,前述症状复现,皮疹以下肢为甚,并延及会阴部,奇痒难忍,照前法服赛庚定,停服呋喃唑酮,风疹块渐消,其它症状亦止。呋喃唑…  相似文献   

15.
<正> 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组100例,系我科1984年10月~1986年7月间收治的患者,年龄19岁~50岁。大便镜检:红细胞10~20,脓细胞15~30,符合《细菌性痢疾防治方案》中所提的诊断标准。二、治疗方法庆大霉素4万 u~8万 u(40mg~80mg),磺胺增效剂(TMP)0.2g,一日(一个疗程)口服两次,间隔8~10小时。三、观察内容有无发烧、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及性状,腹部压痛,大便镜检。四、疗效判定痊愈: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消失,大便1~2次/日,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后48小时症状未见减轻。结果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2岁,因腹痛、腹泻2天到我院就诊.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绞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4-5次,褐色稀水样便,排便后腹痛暂时缓解,无里急后重感,伴恶心,无呕吐.自服泻痢停、肠炎宁症状无明显好转.既往体健,对青霉素过敏.查体:体温37℃,脉搏88 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90/60mmHg.神清,心肺(-), 腹软, 脐周及左下腹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肠鸣音活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2 ×109/L,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3%.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粘液(+).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予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安徽环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  相似文献   

17.
赵××,女,38岁,护理师。因(?)牙龈肿痛于1983年1月26日22时肌注度冷丁50mg。患者注毕即感全身搔痒,头晕头痛,胸闷气急,恶心呕吐全身冷汗等不适。检查:P102次/分,BP50/30mmHg,面色苍白,皮肤潮湿,四肢冰冷,心音低弱,注射侧躯体大片荨麻疹。10分钟后静注50%G.S40ml。注射后约半小时,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8.
病人,男,61岁。因胸闷、憋喘伴四肢乏力3h入院。3h前不明原因感胸闷、憋喘,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心慌、胸痛,无腹痛,并逐渐加重,未处理,急送我院。病人曾3次因胸闷、憋喘伴四肢乏力于我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G),均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曾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嗅吡啶斯的明后停药,并坚持服用泼尼松10mg隔日晨服。本次病前有感冒史。既往有高脂血症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否认肝、肺、肾疾病史;长期大量吸烟史20余年,每天约20~30支,5年前开始减少吸烟量,每天约5支;曾少量饮酒,5年前戒酒;否认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及相关疾病史。查体:T 37.2℃,P  相似文献   

19.
1 便秘患者 ,女 ,80岁。 1998年 8月 2 7日就诊。咳喘 10余年 ,今大便不通 7日 ,伴阵发性绕脐疼痛 ,嗳气频频 ,喘、烦躁、失眠 ,已 2日不能进食。查脉象沉滑 ,舌质暗红 ,苔黄腻 ,喉中痰鸣 ,双肺有干湿罗音 ,腹部膨隆拒按 ,肠鸣音亢进。中医诊断 :便秘 ,证属痰热浊邪内结 ,腑气不通。急则治标 ,通腑泻实 ,兼以宣肺化痰。处方 :熟大黄 10g、芒硝 6g (后入 )、厚朴 10g、枳实 10g、瓜蒌 18g、桔梗 10g、炒杏仁 10g、白芍 2 0g、甘草 10g,水煎服 ,2剂 ,嘱若一服利 ,则止后服。8月 2 8日复诊 :服药 1剂排粪便近 80 0g,后酣睡 3小时 ,…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28岁。因咳喘、胸闷反复发作二年,近期症状加重,于1996年5月4日来院治疗。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中医辩证:脾虚痰湿挟热。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清热止咳平喘。予以二陈汤、三味养亲汤加味治疗。陈皮9g,制半夏9g,茯苓15g,炒白术12g,炒苏子9g,白芥子9g,炒莱菔子9g,桑白皮12g,苡米15g,黄芩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六剂后,感觉皮肤有些搔痒,未引起注意。而后痒感日益加重,半月后,颈面部,耳后、两手及臂部出现痱子样皮疹,抓之更痒,皮肤潮红。诊后继服此药开加用扑尔敏4mg,3次/日,V—C200mg,3次/日。但无效,皮疹及搔痒不减。停服中药及西药,皮疹消退,搔痒解除。 为了解哪味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