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素珍  徐永  万瑜  杨钢 《医学争鸣》2002,23(12):1090-1093
目的 观察钠摄入量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影响 .方法 经动 -静脉分流术造成大鼠充血性心衰模型 ,分为心衰组、心衰限钠组、心衰补钠组 ,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测定各组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 、心钠素含量及心肌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 (吸光度 A值 ) ,同时检测心功能 .结果 心衰限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 含量(2 0 .1± 4 .5 )和 (2 7.3± 5 .9) ng· g- 1、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 (6 .4± 1.2 )和 (12 .6± 2 .3)显著高于心衰组 (17.5± 3.6 )和 (2 0 .1± 3.7) ng· g- 1 ,(6 .2± 1.9)和 (8.6± 1.7) (P<0 .0 5 ,P<0 .0 1) ,心室心钠素 (42 3± 6 8) ng· g- 1 也显著高于心衰组 (337± 86 ) ng· g- 1 (P<0 .0 5 ) ,心房心钠素 (6 7± 19)μg· g- 1显著低于心衰组 (85± 15 ) μg· g- 1 (P<0 .0 5 ) ;心衰补钠组心房和心室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心室血管紧张素 和心钠素与心衰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血管紧张素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心房心钠素 (10 1± 17) μg· g- 1 显著高于心衰组 (P<0 .0 1) .结论 心衰时不同钠摄入量可通过改变心脏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与心钠素的平衡状态在心衰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衰大鼠严格限钠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素珍  徐永  万瑜  杨钢 《医学争鸣》2002,23(6):530-532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衰大鼠严格限钠后循环与局部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变化 .方法 将充血性心衰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心衰组、心衰限钠组、心衰补钠组 ,假手术大鼠为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测定各组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 (Ang ) ,醛固酮 (Ald)含量及心肌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 .结果 心衰限钠组血浆 Ang ,Ald含量 [(2 2 5± 2 0 ) ng· L- 1 和 (4 76± 6 2 )μg·L- 1 ]及心肌 Ang 含量 [心房 (2 0 .1± 4.5 ) ng· g- 1 ,心室(2 7.3± 5 .9) ng· g- 1 ]显著高于心衰组 [(180± 2 9) ng· L- 1 ,(2 48± 5 8) μg· L- 1 及 (17.5± 3.6 ) ng· g- 1 ,(2 0 .1± 3.7)ng· g- 1 ](P<0 .0 5 ,P<0 .0 1) ,心室肌 Ang原 m RNA表达水平 (12 .6± 2 .3)也显著高于心衰组 (8.6± 1.7) (P<0 .0 5 ) ,血钠较心衰组下降 5 % (P<0 .0 5 ) ;心衰补钠组心肌血管紧张素原 m RNA表达水平与心衰组无显著差别 ,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结论 心衰后限钠进一步激活循环和局部RAS,加重钠水潴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是否与血浆醛固酮含量有关。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醛固酮含量。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 2 0例 ,其血浆醛固酮含量平均值为2 4 0 .3± 56.8ng/L,对照组 2 0例 ,平均值为 1 57.8± 66.7ng/L,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的血浆醛固酮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4.
Graves病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郭天康 《医学争鸣》2001,22(18):1710-1713
目的 测定 Graves病 (G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1(IL- 1)、白细胞介素 2 (IL- 2 )、白细胞介素 6 (IL - 6 )的水平及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方法  32例 GD患者在确诊时、治疗约 6周和 6月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 TNF- α,IL- 1,IL- 2 ,IL- 6 ,TSH,TT3,TT4的水平 . 2 5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 .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TNF- α在缓解前明显降低 (1.0 1± 0 .18)μg· L- 1 (P<0 .0 0 1) ,缓解中开始升高(1.2 7± 0 .19)μg· L- 1 ,缓解后继续升高 (1.42± 0 .17)μg·L- 1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1.6 9± 0 .15 ) μg· L- 1 ;IL- 1,IL-6在缓解前明显升高 (0 .39± 0 .0 9)μg· L- 1 ,(1.79± 0 .2 1)μg· L- 1 (P<0 .0 1) ,缓解中即降低 (0 .2 8± 0 .0 7) μg· L- 1 ,(1.5 1± 0 .19) μg· L- 1 ,缓解后 (0 . 2 1± 0 . 0 7) μg· L- 1 ,(1.40± 0 .2 1)μg· L- 1 与正常对照组 (0 .2 0± 0 .0 6 )μg· L- 1 ,(1.41± 0 .16 )μg· L- 1 无显著差异 ;IL - 2在缓解前明显降低(4 .2± 1.2 ) μg· L- 1 (P<0 .0 1) ,缓解中即升高 (5 .0± 1.7)μg· L - 1 ,缓解后 (6 .1± 2 .7) μg· L- 1与正常对照组 (6 .3± 2 .3)μg· L- 1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应激大鼠血浆EGF和CGRP及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电针对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浆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 72只大鼠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和电针组 ,每组再按实验时间 1,3和 5 d平均分为 3小组 (n= 8) ,利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 EGF,CGRP含量并计算各组溃疡计数 (UI)水平的变化 ,以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 应激组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浆 EGF明显下降 (0 .44±0 .16 ) μg· L- 1 → (0 .2 3± 0 .0 1) μg· L- 1 ,P<0 .0 5 ;UI明显上升 (1.1± 0 .4)→ (2 8.0± 4.1) ,P<0 .0 1.电针组较应激组比较血浆 EGF水平明显上升 (0 .2 3± 0 .0 1)μg· L- 1 → (0 .42± 0 .0 9) μg· L- 1 ,P<0 .0 5 ;血浆 CGRP水平明显上升 (145± 6 ) ng· L- 1 → (184± 2 2 ) ng· L- 1 ,P<0 .0 5 ;UI明显下降(2 8.0± 4.1)→ (19.0± 2 .3) ,P<0 .0 1.电针组中血浆 CGRP实验 5 d组较实验 1d组明显上升 (184± 2 2 ) ng· L- 1→ (2 32± 35 ) ng· L- 1 ,P<0 .0 1.结论 电针对胃粘膜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血浆 EGF,CGRP参与了电针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 .电针调节 CGRP与针刺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严重高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前后血浆C肽水平的变化 ,了解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新诊断的严重高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 ,其空腹血糖 (FBG) >1 5 .0 0mmol·L-1 ,馒头餐后 2h血糖 (2hPBG) >2 0 .0 0mmol·L-1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1 0 %。测定其治疗前后FBG、2hPBG、HBA1C水平和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的空腹C肽 (FCP)水平、馒头餐后 2hC肽 (2hPCP)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FBG(1 6 .78± 1 .5 8)mmol·L-1 vs (6 .78± 0 .89)mmol·L-1 、2hPBG(2 2 .7± 1 .97)mmol·L-1 vs (8.82± 0 .94 )mmol·L-1 、HBA1C(1 1 .5 6± 1 .4 2 ) %vs(7.82± 1 .0 1 ) %及FCP(0 .6 2± 0 .1 6 ) μg·L-1 vs(1 .6 7± 0 .4 6 ) μg·L-1 ,2hPCP(1 .86± 0 .1 2 ) μg·L-1 vs(3.84± 0 .84 ) μg·L-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严重高血糖可抑制胰岛B细胞功能 ,血糖控制后胰岛B细胞功能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血清sICAM-1测定在判定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血清sICAM - 1水平在HBV感染者不同临床类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 -ELISA法 ,对 74例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及 1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1)进行了定量测定 .结果 :急性肝炎 13例血清中sICAM - 1含量 (680± 2 4 8)μg·L-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 0 4± 4 6) μg·L-1(P <0 0 1) ;4 6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sICAM - 1含量 (675± 3 11) μg·L-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其中慢性肝炎轻度 19例 ,sICAM - 1含量 (445± 12 0 ) μg·L-1;慢性肝炎中度 18例 ,sICAM - 1含量为 (63 4± 182 ) μg·L-1,明显高于慢性轻度组 (P<0 0 1) ;慢性肝炎重度 9例 ,sICAM 1含量 (93 1± 2 80 ) μg·L-1,明显高于慢性轻度组 (P <0 0 1) .5例无症状携带者sICAM 1含量 (2 12± 72 ) μg·L-1,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10例自然恢复组含量为 (2 4 3± 86) μg·L-1,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 .血清中sICAM 1含量与ALT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而E抗原阳性组与E抗原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血清中sICAM - 1水平测定可作为判别乙型肝炎临床类型的指标 ;sICAM 1含量与肝脏损伤程度成正比 ,sICAM 1含量与病毒复制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FK506血药谷浓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FK5 0 6理想治疗窗谷浓度范围 ,初步了解影响FK5 0 6谷浓度的因素以及FK5 0 6谷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和肾中毒的关系 .方法 :78例同种尸肾移植受者应用FK5 0 6 +骁悉 (MMF) +强的松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服药 12h后FK5 0 6的全血浓度 (即谷浓度 ) ,对术后不同时期的FK5 0 6血药浓度进行分析 .结果 :FK5 0 6的全血谷浓度 ,正常组术后 1mo内(13.1± 2 .6 ) μg·L-1,2mo (10 .9± 2 .4 ) μg·L-1,3mo (10 .6± 1.9) μg·L-1,4 / 6mo (8.2± 1.2 ) μg·L-1,7mo以后 (6 .6± 1.1) μg·L-1.抗痨组术后 3mo内FK5 0 6谷浓度显著低于正常组 ,肝功损害组术后各时期的FK5 0 6谷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 .急性排斥反应 1例 ,FK5 0 6谷浓度为 3.2 μg·L-1.急性肾中毒 6例 ,平均谷浓度为 18.7μg·L-1.结论 :FK5 0 6理想的全血谷浓度治疗窗范围为 :术后 1mo内 10~ 15 μg·L-1,术后 2~ 3mo 9~ 12 μg·L-1,4~ 6mo 7~ 10 μg·L-1,7mo以后5~ 8μg·L-1.肝损害可显著提高FK5 0 6血药浓度 ,利福平显著降低FK5 0 6血药浓度 .FK5 0 6低浓度易致急性排斥反应 ,高浓度可致急性肾中毒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小支架置入术对血小板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术中采集冠状静脉窦血的方法 ,探讨冠状动脉内小支架置入术对冠脉循环中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39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大于等于 5 0 % (直径法 ) ,术前进行充分抗血小板治疗后 ,按置入的支架大小分成直径在 2 .5~2 .75 mm之间的小冠脉支架组 (15例 )和支架直径在 3.0~ 4.5 mm之间的对照组 (2 4例 ) ,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 1min和 10 m 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 ,放免法测定血浆血小板 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及血栓素 B2 (TXB2 )的浓度 .术后随访 6mo,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在球囊预扩张后即刻各血小板功能指标均轻度增高 ;支架置入后即刻小支架组GMP- 140由术前的 (7.5 5± 0 .36 ) μg· L- 1升至 (9.83± 0 .78)μg· L- 1 (P<0 .0 5 ) ,对照组由 (7.5 1± 0 .34 )μg· L- 1 升至(9.6 0± 0 .38)μg· L- 1 (P<0 .0 5 ) ;小支架组 TXB2 由术前的(2 47± 2 7) ng· L- 1 升至 (399± 2 3) ng· L- 1 (P<0 .0 1) ,对照组 TXB2 由 (2 33± 17) ng· L- 1升至 (385± 19) ng· L- 1 (P<0 .0 1) ;支架后 10 min两组 GMP- 140降至术前水平 ,TXB2 有下降趋势 .两组组间比较各个时间点血小板活性变化趋势一致 ,均无差异 .两组围手  相似文献   

10.
格列吡嗪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格列吡嗪片在健康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9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格列吡嗪片参比制剂和被试制剂 5mg ,采用HPLC法测定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 结果 :2种制剂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 ,Tmax分别为 (3 .67± 0 .50 )h和 (3 .33± 0 .50 )h。Cmax分别为 (391± 37) μg·L- 1和 (40 0± 35) μg·L- 1 ,AUC分别为 (2 .46± 0 .39) μg·h·L- 1 和 (2 .2 3± 0 .88) μg·h·L- 1 ,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 0 2 .9± 1 5 .7) %。结论 :用NDST软件对两种制剂的AUC、Cmax、Tmax进行双单侧t检验 ,证明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尼莫地平标准参比制剂和待测制剂 1 2 0mg,采用HPLC法测定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2种制剂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 ,AUC分别为 (1 4 3.1± 9.9) μg·h·L-1 和 (1 37.0± 7.3) μg·h·L-1 ,Cmax分别为 (83.1±7.4 ) μg·L-1 和 (80 .8± 4 .6 ) μg·L-1 ,Tmax分别为 (1 .0 0± 0 .0 0 )h和 (1 .0 6± 0 .1 7)h。待测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6 .0± 5 .9) %。经双向单侧t检验证明 ,2种制剂的AUC、Cmax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对应激大鼠血浆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 (MDA)和前列腺素 E2 (PGE2 )的影响 ,以探讨电针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 将 72只大鼠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 ,应激组和电针组 ,每组再按实验时间 1,3和 5d平均分为 3小组 (每小组 8只 ) .利用生化法和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 SOD,MDA和 PGE2 含量并计算各组溃疡指数 (UI) .结果 应激组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浆 SOD明显下降 (17.0± 2 .9)μmol· L- 1 → (11.9± 3.4)μmol· L- 1 ,MDA明显上升 (4 .85± 2 .38) μmol· L- 1→ (7.5 6± 2 .48)μmol· L- 1 ,PGE2 明显下降 (2 .74± 0 .77) ng· L- 1 → (1.5 4± 0 .2 5 ) ng· L- 1 ,P<0 .0 5 .UI明显上升 (1.1± 0 .4)→ (2 8.0± 4.1) ,P<0 .0 1.电针组较应激组血浆 SOD明显上升 (11.9± 3.4) μmol· L- 1→ (17.7± 4.8) μm ol· L- 1 ,MDA明显下降 (7.5 6± 2 .48) μmol· L- 1→ (4 .14± 1.78) μm ol· L- 1 ;PGE2 明显上升 (1.5 4± 0 .2 5 ) ng· L- 1 → (3.2 1± 0 .38) ng·L- 1 ;UI明显下降 (2 8.0± 4.1)→ (19.0± 2 .3) ,P<0 .0 1.电针组 PGE2 实验 5 d组较实验 1d组明显上升 (3.2 1± 0 .38) ng· L- 1 → (4 .5 2± 1.0 6 ) ng· L- 1 ,P<0 .0 5 .结论 电针对  相似文献   

13.
格列吡嗪片健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格列吡嗪片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9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格列吡嗪片参比制剂和被试制剂 5mg,采用HPLC法测定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 二制剂健康人体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 ,Tmax分别为 (3 0± 0 )h和 (3 0± 0 )h ,Cmax分别为 (30 5± 2 2 ) μg·L-1和 (2 99± 13) μg·L-1;T1/2 分别 (3 2 4± 0 37)h和 (3 2 2± 0 4 0 )h ;AUC分别为 (14 90± 70 ) μg·h·L-1和 (14 90± 70 ) μg·h·L-1。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 0 4± 7 8) %。结论 方差分析和单双侧t检验证明 ,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周淑英  刘玉峰  夏汝山  戚爱美 《医学争鸣》2001,22(24):2266-2268
目的 探讨 Th1 / 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在皮炎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 48例皮炎、湿疹患者外周血 ,用 Ficoll- Hypaque分离单个核细胞 ,采用夹心 EL ISA方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 IFN- γ,(γ-干扰素 ) ,IL - 4(白细胞介素 - 4) ,IL - 1 0 (白细胞介素 ) .结果 皮炎、湿疹组患者 IFN-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其浓度(μg· L- 1)分别为 6 7.7± 2 7.3和 6 5 .2± 2 9.9,对照组浓度(μg· L- 1)为 1 5 .9± 8.2 ;IL- 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皮炎湿疹组浓度 (μg· L- 1)分别为 3 5 .6± 8.9和41 .6± 1 1 .8,对照组浓度 (μg· L- 1)为 85 .2± 2 2 .1 ;IL- 1 0水平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皮炎湿疹组浓度 (μg· L- 1)分别为76 3 .3± 1 42 .2和 789.9± 1 3 1 .6 ,对照组浓度 (μg· L- 1)为72 9.6± 1 6 8.5 .结论  Th1型细胞因子在皮炎湿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酸曲马多片剂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 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 100mg2种盐酸曲马多片剂后不同时间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2制剂药 时曲线均符合一房室模型,Cmax分别为(410. 0±71. 1)μg·L-1和 (427. 0±57. 1)μg·L-1,Tmax分别为 (2. 20±0. 49)h和 (2. 20±0. 55)h;T1 /2ke分别为(7. 13±0. 83 )h和 ( 7. 08±0. 74 )h;AUCt0 分别为 ( 4 376±855 )μg·h·L-1和 ( 4 514±1 068)μg·h·L-1,AUC∞0 分别为(5 184±1 112)μg·h·L-1和(5 241±1 330)μg·h·L-1。与参比制剂相比,被试制剂的Ft0 为(98. 94±16. 04)%,F∞0 为(1 101. 90±21. 92)%。结论: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两种不同类型心绞痛胰岛素抵抗和纤溶功能的比较 .方法 狭窄性心绞痛 (AP)组 2 7例 ;微血管性心绞痛(MV)组 17例 ;对照组 13例 .分别测量患者身高 ,体质量和血压 .冠状动脉造影前 ,空腹 12 h抽取静脉血 ,测定血脂 ,空腹血糖 ,胰岛素 (Ins) ,C-肽 (C- P)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 1(PAI- 1) .结果  AP和 MV组血清 Ins分别为 (2 3± 8)m IU· L- 1 和 (2 5± 6 ) m IU· L- 1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5± 5 )m IU· L- 1 (P<0 .0 5 ) ;C- P分别为 (2 .7± 0 .9) μg· L- 1和 (3.1± 0 .8)μg· L - 1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0 .9)μg· L- 1 (P<0 .0 5 ) ,AP和 MV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ns 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0 .0 1± 0 .0 1vs 0 .0 2± 0 .0 1(P<0 .0 5 ) ,以上各指标在AP和 MV组间没有差异 (P>0 .0 5 ) .AP组血浆 PAI- 1为(3.2± 0 .9) AU· m L- 1 ,明显高于 MV组 (2 .5± 0 .6 ) AU·m L- 1和对照组 (2 .5± 0 .4) AU·m L- 1 (P<0 .0 5 ) ,MV组和对照组间没有差异 (P>0 .0 5 ) . AP患者血浆 PAI- 1分别与血清Ins(r=0 .484,P<0 .0 5 )和 C- P(r=0 .5 2 1,P<0 .0 5 )正相关 .AP和 MV组 TG,TC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此两组间没有差异 (P>0 .0 5 ) .结论  AP和 MV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地尔硫 卓艹 缓释片在健康人体的药物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上海产地尔硫 卓艹 缓释片为参比制剂 ,焦作市第二制药厂产地尔硫卓艹 缓释片为受试制剂 ,分别进行单次和多次用药试验 ,12名受试者采用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 (12 0mg)和多剂量 (6 0mg ,3次 /d ,共用 5d)地尔硫卓艹 缓释片。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测定用药后不同时间血清中地尔硫 卓艹质量浓度 ,用 3P87软件处理药 时数据。结果 :单次用药后 ,2制剂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房室开放模型 ,血药浓度分别在用药后 (2 .0 0± 0 .5 2 )h和 (1.88± 0 .43)h达峰值 (131± 17) μg·L-1和 (12 2± 11)μg·L-1,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分别为 (112 2± 2 5 6 ) μg·L-1和 (110 9± 2 32 ) μg·h·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 0 .0± 11.9) % (84.4%~ 117.5 % ) ;多次用药血药浓度达稳态后 ,峰浓度 (Cmax)分别为 (111± 8) μg·L-1和 (10 9± 9)μg·L-1,谷浓度 (Cmin)分别为 (35± 9) μg·L-1和 (38± 10 ) μg·L-1。两者血药浓度波动系数 (FI)分别为 (1.2 3± 0 .2 9)和 (1.12± 0 .2 3)。结论 :受试制剂在健康人体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且和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应激大鼠胃粘膜血流及血浆ET,NO,CGRP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观察电针对应激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与血浆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将 32只 SD大鼠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应激组、电针后应激组和应激后电针组 ,每组 8只 .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粘膜血流量 ,用放免分析法和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 ET,CGRP和 NO水平的变化并计算各组溃疡指数 (UI) .结果 应激组较对照组比较胃粘膜血流量相对数值下降 (6 9.0± 10 .6 ) m V→ (5 1.5± 5 .1) m V,P<0 .0 1. UI增加 (1.1± 0 .4)→ (2 8.0± 4.1) ,P<0 .0 1.血浆 NO水平下降 ,(2 2 .7± 3.8) μmol· L- 1 → (18.8± 5 .2 ) μmol·L- 1 ,P<0 .0 5 . ET水平上升 (140± 17) ng· L- 1 → (177± 2 3)ng· L- 1 ,P<0 .0 5 .在电针后应激组和应激后电针组 ,与应激组比较 ,胃粘膜血流量上升 (5 1.5± 5 .1) m V→ (6 6 .5± 7.4) m V,(6 4.9± 5 .8) m V,P<0 .0 1,UI减少 ;(2 8.0± 4.1)→ (19.0± 2 .3) ,(19.4± 2 .8) ,P<0 .0 1.血浆 NO水平上升 ,(18.8± 5 .2 )μmol· L- 1 → (2 3.3± 4.1)μmol· L- 1 ,(2 2 .9± 4.1) μmol· L- 1 ,P<0 .0 5 ;CGRP水平上升 ,(145± 6 ) ng· L- 1→ (184± 2 2 ) ng· L- 1 ,P<0 .0 5 ;ET水平下降 ,(177±2 3) ng  相似文献   

19.
正常月经周期中血清瘦素与雌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慧霞  吴静  曲群  段钊  何长武 《医学争鸣》2003,24(10):944-945
目的 :探索健康妇女正常月经周期中血清瘦素与雌激素的关系 .方法 :①对 18例月经规则妇女 (2 8± 1)d ,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其月经第 1,7,14和 2 1d测定血清瘦素及性激素 (FSH ,E2 ,PRO ,T) .②对 19例不孕妇女 ,在受精前用FSH 2 2 5IU·d-1治疗后第 3d、第 5d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清瘦素及雌激素浓度 .结果 :①血清瘦素在月经周期中的生理性变化 ,月经第 1d ,血清瘦素为 (5 .4 9± 1.0 8) μg·L-1,随着卵泡的发育成熟 ,瘦素水平逐渐升高 ,14d达高峰 (9.2 8± 1.87) μg·L-1,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②用FSH治疗 3,5d ,血清雌激素浓度和瘦素水平 [(89.0 8± 18.0 7)ng·L-1,(10 .99± 1.94 ) μg·L-13rdday],[(12 6 .2 6± 19.79)ng·L-1,(14 .78± 2 .0 0 ) μg·L-15thday]均较治疗前 [(5 8.5 9± 6 .4 0 )ng·L-1,(5 .4 6± 1.16 ) μg·L-1]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月经周期中血清瘦素和雌激素的变化一致 ,雌激素参与瘦素分泌的调节或瘦素的分泌调节与雌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晚期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蛋白摄入及营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非限制饮食的中、晚期慢性肾衰 (CRF)患者饮食蛋白摄入 (DPI)和营养状况。方法 在 36例中、晚期透析前CRF患者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中 ,测定DPI和营养指标 ,包括血清白蛋白 (Alb)、转铁蛋白 (TF)、前白蛋白 (pre Al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结果 CRF患者DPI(0 78± 0 2 5 )g·kg-1·d-1低于正常对照组 (1 0 4± 0 31)g·kg-1·d-1,P <0 0 1;Alb、TF亦显著减低 (P均 <0 0 1)。其中 10例CRF患者DPI <0 6 g·kg-1·d-1(2 8% ) ;DPI <0 6g·kg-1·d-1的CRF患者 (n =10 )与DPI≥ 0 6g·kg-1·d-1(n =2 6 )比较 ,Alb为 (2 7 7± 6 1) g·L-1、(35 3± 8 9) g·L-1,TF为 (1 5 8± 0 31) g·L-1、(2 74± 0 5 6 ) g·L-1,pre Alb为 (0 2 3± 0 0 8) g·L-1、(0 33± 0 10 ) g·L-1,P <0 0 1;IGF 1(1 36± 0 30 )nmol·L-1、(2 2 4± 0 6 2 )nmol·L-1,P<0 0 5。结论 大多数中、晚期CRF患者在透析前已发生营养不良 ,而伴有低饮食蛋白摄入患者更为明显。应适时监测并纠正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